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甘肃卷)04(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甘肃卷)04(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甘肃卷)04(解答版)
(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A D D B C A A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B)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2.如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C)
A.审美观念一致    B.语言文字相同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3.某学习小组搜集以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图确定最适合的研究主题应是(C)
A.古代科技发达 B.中外交通便利
C.商业贸易繁荣 D.民族交融加强
4.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变化(A)
A.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B.得到了列强支持
C.反映了自然经济瓦解 D.导致了天京陷落
5.张海鹏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下图),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升出一片光明”源于历史事件(D)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D.中国共产党成立
6.1940年9月《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此次运动战(D)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
7.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B)
A.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8.关键词记忆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尼罗河”、“金字塔”等词汇让我们想起(C)
A.古罗马 B.古巴比伦 C.古埃及 D.古印度
9.英文单词Renaissance Man通常指全才人。达·芬奇是Renaissance Man的典型代表,他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发明家于一身,他身上所展现的人的力量、潜能、创造能力,体现了(A)
A.人文主义 B.三权分立 C.理性主义 D.君权神授
10.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A)
A.美苏冷战开始 B.两极格局形成C.美苏争霸开始 D.世界大战爆发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第11题8分,第12题6分,第13题8分,共22分)
11.(8分)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政治思想,他发布“郡国皆立学校官”的诏令,地方官学由此产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末年私学发展的原因。(2分)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及目的。(3分)
表现: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人才;地方官学产生。(每点1分,任答两点得2分)
目的:为了统一全国思想。(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3分)
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考试选拔。(每点1分,任答两点得2分)
作用: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1分)
12.(6分)就全世界而言,现代化过程是各国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相互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少数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追赶或超过现代化先行国。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后来者,如果从 1750年算起的话,欧洲和北美陆续开始工业化,而中国工业化的时间滞后了100—200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
材料二 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重,从 70%下降到50%,花了80年时间,美国花了50年时间,苏联花了33年的时间,而中国从1978年到1995年,仅花了17年时间。在这17年中,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49%,大大高于英法美国家的增长速度,打破了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后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堪称为东亚奇迹。
材料三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仅为整个国家或地区带来重大变化,而且也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的重大变化,加速促进劳动力向更高的生产力转移。而结构变化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工人技能的改善,教育的发展,组织的改进以及国际贸易的更大程度的开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鞍钢、杨帆《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
(1)材料一中“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是指哪个历史事件?(1分)
历史事件: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1978年到1995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2分)
原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每点1分,共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工业化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3分)
影响:推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的重大变化;推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13.(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的人用行动,劈风斩浪穿越过海……有的人用笔,活跃在世界精神舞台上……认识人自身,认识自然世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改编自《蒸汽机打出的天下》
材料二  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材料三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材料一故事片段主要讲述了14—16世纪的哪些重大事件?指出这些事件对当时欧洲产生的共同影响。(3分)
重大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2分)共同影响:二者都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2分)
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说的“大变革大调整”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哪些发展趋势?“中国方案”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外交政策?(3分)
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2分)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分)
三、探究题(共8分)
14.(8分)回溯中外改革,汲取历史智慧。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应时代潮流,从国情出发,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从下图中任选两个及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发展”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选择史实: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示例一】题目: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每当社会出现转型或危机时刻,改革者会秉持维护自身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社会变革。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他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通过改革,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联汉姻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综上所述,改革可以增强实力,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要坚持改革创新。(8分)
选择史实:明治维新、改革开放
【示例二】题目:改革是强国之路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往往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新式军队;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强国目标,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变革。(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中考历史5月模拟押题卷(甘肃卷)04(解答版)
(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A D D B C A A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B)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2.如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C)
A.审美观念一致    B.语言文字相同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3.某学习小组搜集以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图确定最适合的研究主题应是(C)
A.古代科技发达 B.中外交通便利
C.商业贸易繁荣 D.民族交融加强
4.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变化(A)
A.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B.得到了列强支持
C.反映了自然经济瓦解 D.导致了天京陷落
5.张海鹏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下图),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升出一片光明”源于历史事件(D)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D.中国共产党成立
6.1940年9月《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此次运动战(D)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
7.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主要是因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B)
A.互相尊重主权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D.平等互利原则
8.关键词记忆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尼罗河”、“金字塔”等词汇让我们想起(C)
A.古罗马 B.古巴比伦 C.古埃及 D.古印度
9.英文单词Renaissance Man通常指全才人。达·芬奇是Renaissance Man的典型代表,他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发明家于一身,他身上所展现的人的力量、潜能、创造能力,体现了(A)
A.人文主义 B.三权分立 C.理性主义 D.君权神授
10.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A)
A.美苏冷战开始 B.两极格局形成C.美苏争霸开始 D.世界大战爆发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第11题8分,第12题6分,第13题8分,共22分)
11.(8分)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末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私学”走向兴盛,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政治思想,他发布“郡国皆立学校官”的诏令,地方官学由此产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末年私学发展的原因。(2分)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及目的。(3分)
表现: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人才;地方官学产生。(每点1分,任答两点得2分)
目的:为了统一全国思想。(1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3分)
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考试选拔。(每点1分,任答两点得2分)
作用: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1分)
12.(6分)就全世界而言,现代化过程是各国相互关联、相互竞争、相互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少数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追赶或超过现代化先行国。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后来者,如果从 1750年算起的话,欧洲和北美陆续开始工业化,而中国工业化的时间滞后了100—200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
材料二 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重,从 70%下降到50%,花了80年时间,美国花了50年时间,苏联花了33年的时间,而中国从1978年到1995年,仅花了17年时间。在这17年中,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49%,大大高于英法美国家的增长速度,打破了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后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堪称为东亚奇迹。
材料三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不仅为整个国家或地区带来重大变化,而且也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的重大变化,加速促进劳动力向更高的生产力转移。而结构变化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工人技能的改善,教育的发展,组织的改进以及国际贸易的更大程度的开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鞍钢、杨帆《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
(1)材料一中“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是指哪个历史事件?(1分)
历史事件: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1978年到1995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2分)
原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每点1分,共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工业化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3分)
影响:推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的重大变化;推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13.(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的人用行动,劈风斩浪穿越过海……有的人用笔,活跃在世界精神舞台上……认识人自身,认识自然世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改编自《蒸汽机打出的天下》
材料二  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材料三 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材料一故事片段主要讲述了14—16世纪的哪些重大事件?指出这些事件对当时欧洲产生的共同影响。(3分)
重大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2分)共同影响:二者都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2分)
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说的“大变革大调整”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哪些发展趋势?“中国方案”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外交政策?(3分)
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2分)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分)
三、探究题(共8分)
14.(8分)回溯中外改革,汲取历史智慧。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应时代潮流,从国情出发,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从下图中任选两个及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发展”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选择史实: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示例一】题目: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每当社会出现转型或危机时刻,改革者会秉持维护自身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社会变革。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他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通过改革,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联汉姻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综上所述,改革可以增强实力,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要坚持改革创新。(8分)
选择史实:明治维新、改革开放
【示例二】题目:改革是强国之路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往往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新式军队;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强国目标,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变革。(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