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部分重点学校2025届高三考前信息卷二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随着当下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泛戏剧形式;从小剧场戏剧到山水景观戏剧,从沉浸式演出到互动式游戏,观众可以参与其中,甚至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并影响剧情的发展。这些泛戏剧形式打破了观演分离的审美界限,将戏剧与娱乐融为一体,模糊了戏剧的边界。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类泛戏剧探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戏剧。严肃戏剧的上乘演出,必然是在剧场,或者类似于剧场、能够形成肃穆表演场域的空间中,有有形或是无形的舞台,始终保持着使观看者足以产生审视、思考、审美共情的相应距离。不能想象《雷雨》演出时,观众跑到舞台上给繁漪喂药吃,对经典戏剧来说这样做岂不破坏了应有的氛围?在今天,经典的文本内涵、舞台演出的规范性与规定性依然是戏剧审美不可或缺的因素。罔顾剧场的集中性和原剧规定情境的尖锐冲突,以随机的路线、偶然的遇见、惊讶乃至惊悚的感觉作为卖点,违背了冲突集中化、人物典型化、舞台演出规范化以及观众审美对象相对一致的戏剧之本质属性。因此,尽管以《不眠之夜》为代表的一系列结合了文旅、游戏等娱乐方式的演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可以视其为依托严肃戏剧经典而进行的改良与探索,但最好不要将其归类于严肃戏剧,否则反而招致戏剧专业人士的否定,影响其发展。戏剧的特性之一,是演员演戏、观众看戏的二元共生。演员与观众一定要构成适当的审美距离和空间阻隔。但是,一些泛戏剧模式试图完全消解观演之间的距离,在这些作品中,观演关系的互动尺度非常难以把握,不但失去了观众欣赏戏剧中情节冲突张力、演员表演张力的恰当审美距离,有时甚至会造成观众尴尬无奈的窘境。甚至有些舞台演出重视环境营造,忽视剧本,特别强调观演关系的同构,体现出重场面、强互动、弱剧本或无剧本的特征。曾有一部外国作品,演员到观众席中随意找了位年轻女孩亲吻,若非提前安排,一般女观众很难在众目睽睽之下配合其观演合一的自然主义表演。这些演出破坏了观与演之间的审美距离,从本质上是对严肃戏剧的破坏性解构,是对戏剧艺术的割席。(摘编自谢柏梁《戏剧属于剧场 边界不容模糊》)材料二: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媒介演变,丰富多样的演艺新形态在不断出现:沉浸式剧场、旅游剧场、景观戏剧、全息剧场、环境式戏剧、游戏剧场等。这些新演艺形态,其特征并没有溢出戏剧的边界,而是在推动戏剧艺术不断发展。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在其著作《空的空间》里这样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可见,戏剧的核心要素是扮演,戏剧中永远不能取消“角色当众表演”这一实际性内容。我认为,只要满足此核心要素,就可以称之为戏剧。新演艺形态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以强沉浸式的体验感、高度的参与感,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为基础,构成了区别于剧院、音乐厅等传统演出场馆的“非标剧场”空间。这些新演艺形态,仍体现了角色扮演、假定性、现场性等基本特征,这是它们仍然能被称之为戏剧的关键。以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为例子,它通过时空重构,将莎士比亚《麦克白》的故事背景设在1930年代的上海,并利用角色身份的假定性,让演员们在原《麦克白》的角色和新增的上海人物等多个角色之间自由切换,增强了角色扮演的复杂性和可观性。观众不再是传统戏剧中的旁观者,他们佩戴着白色面具,跟随演员在五层楼的空间内自由移动,成为剧中故事的探索者和见证者。对于这样的新演艺形态,有人可能会说,一些与文旅相结合的“旅游剧场”和沉浸式戏剧,主要目的是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感,而非追求艺术的深度和高度。其实,戏剧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演出场所以及是否注重与观众互动。在传统的剧场之内、舞台之上演出的某些作品,也可能并不具备严肃戏剧所强调的艺术的创造性、审美性和思想性。而在新演艺空间中上演的作品,也可以做到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兼备。此外,新演艺形态打破了传统演出空间和惯常观演关系,在一些人看来,这不是“正式”的演出空间——专门为戏剧演出而设计建造的标准化剧场,一个通常将舞台和观众席分离、将作为被观看客体的戏剧演出和作为观看主体的观众分离的空间。然而说到戏剧演出空间,它可以是古希腊的酒神剧场,也可以是莎士比亚的环球剧院;它可以是明代文人厅堂里的红氍毹,同样也可以是晚清民国的酒馆茶园。这些存在于中西戏剧史上的演出空间,不也同样能上演经典戏剧吗?从观演关系上来看,新演艺形态也完全符合戏剧的特征。戏剧的演出是演员与观众的一次共同创作,观众的参与和反馈是戏剧完整呈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演员的表演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反应;而观众的反应又直接推动着演员的表演。这种即时的、有效的、彼此作用的沟通和交流,构成了观演关系的核心。(摘编自罗丽《别让剧场的边界限制戏剧发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一些泛戏剧模式试图完全消解观演之间的距离,此举可能会让观众陷入尴尬的窘境。B.材料一认为舞台演出重场面、强互动、弱剧本或无剧本的现象本质上是对严肃戏剧的破坏性解构。C.材料二认为,戏剧的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与戏剧的演出场所以及是否注重与观众互动没有关系。D.材料二认为,戏剧演出的完整与否和成功与否,不仅事关演员,还与观众的参与和反馈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假设《雷雨》的演出场景,指出严肃戏剧的上乘演出应与观众保持适当的距离。B.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元素的加入,使新演艺形态突破了传统剧场的限制。C.材料二以古希腊酒神剧场、莎士比亚的环球剧院等为例,说明演出空间可不受限制。D.两则材料都探讨了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的利弊,但双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却不同。3.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沉浸式戏剧《巾帼》采用全息投影技术,让真人演员和虚拟人物同台“飙戏”,其中,对杨开慧的深情家书、赵一曼的悲壮遗书的演绎感动了观众。B.2023年,敦煌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游客可以选择性地扮演相关角色,进入随机选择的戏剧画面中,自由穿越4.5万平方米壁画。C.《宋城千古情》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来融合观演空间,通过声、光、电营造独特观演氛围,使观众身临其境。D.环境式游戏剧场《旧物盒》以找寻“旧物盒”为线索,联结某个区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观众成为游走在时间记忆中的玩家。4.两则材料对《不眠之夜》的定位有何不同?为什么? (4分)5.当下,脱离传统剧场模式的新型演出形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你在高原6:我的田园(节选) 张炜我的园子除了拐子四哥夫妇,再就是从周围村子里找来的帮工,最忙的季节还要加人。闲着的时候拐子四哥偶尔也到毛玉那里去,他有一次从那儿归来就想纠正我一个错误,说那女人不叫什么“毛玉”,大半是“猫玉”。也许吧,因为她屋里的确养了一只肥胖油亮的黑白花大猫,像她一样有了一把年纪,也同样是狡黠,生气勃勃。四哥对毛玉的评价是:这个女人能为大了。他并没有解释她有什么“能为”,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我想那是指她坐享其成的本事吧。①我身上沉沉的,有些乏力。这种倦怠在过去是让我厌恶的。我一个人走在葡萄树阴下,尽可能不去惊动他人。在下午三四点钟的这段时光里,我透过一行行葡萄树往南遥望——那是园艺场西南边一点儿,就在那个地方,几十年前也有一片不大的园子,园子当心也有一座茅屋,我就是在那儿出生的。多么不可思议啊,我现在正不知不觉地复制着自己的童年……一遍遍想着母亲和外祖母,还有父亲和外祖父。我的思绪长时间停留在一棵巨大的李子树上,它就在当年的茅屋旁,让我一遍遍攀爬依偎。在树上,我会久久遥望南边的山影;下了树,我就缠着外祖母讲一个个故事……一切如在眼前,时光轻轻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如今那个攀爬大李子树的人四十岁了,在这个秋天的下午正一阵阵莫名的惶悚,急于寻找依恋、爱护和关照。如果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妈妈迎面走过来,哪怕她不说一句话,只把手扶在我的肩头,静静地望我一眼,我也会涌出满心的感激。葡萄马上全部成熟了。第一批葡萄就要采收。那些紫黑的颗粒真正是圆润如珠,我的那个朋友——酒厂工程师又要朝它们竖起拇指了……②可是这个秋天好像太长了一点儿,这是个迟迟走不到尽头的秋天。一只鹰正从空中俯视我的葡萄园。它会看到什么?一片宽阔的原野上有一片不大的、挺好的绿洲。它那么规整,茂盛,四周围了篱笆,白色的石桩葡萄架井然有序,像一排排站立的士兵。它的中间是一座古旧茅屋。茅屋四周是香椿树,是马尾松。它在荒原上显得这么孤单和高傲。那只鹰也许在心底发出了嘲笑——它嘲笑一个中年人走在自己的人生之旅上,一不小心就陷入了一个古老的圈套。如果真是一个圈套,那么设置它的又是谁?是这片荒原上老实巴交的乡下人吗?我摇摇头。真是荒唐。我在这个下午竟然变得焦灼起来,老想找一个埋怨的对象。小茅屋里就放了我的行李,它使我看上去就像个匆匆过客,好像我随时都可以拎起来就走。直到今天下午我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了:我在这个茅屋里生活了整整三年。这三年好像一闪而过,什么也没有留下来,甚至也没有留下我期待的那种欣慰感和满足感。我当年从遥远的那座城市来到这里时,到处还是一片新鲜和陌生,可是今天我对此已经无动于衷。我想极力追溯三年前的那种激动、那种深深的眷恋……我从头仔细回顾这一切,从头咀嚼。当年啊,一棵棵葡萄树为什么微笑?阳光从葡萄叶隙里零零散散飘落到身上。我迎着叶隙望去,刺眼的阳光又让我闭上双目。“三四点钟,三四点钟,下午……”我自语着,品咂着这一刻若有若无的领悟。我在一棵葡萄树下放慢了步子,离它越来越近。好像我第一次看到这棵葡萄树一样。多好的葡萄藤蔓,多么结实的藤蔓,粗壮有力,在春天和冬天被精心地修剪过,经过一个温暖的夏天,它饱含汁水;从暴起的褐色斑皮上,一根根细小的绿枝又抽出来,正沿着支架上的铁丝攀缘。它的样子让我想起一种奇怪的舞蹈。一对对叶片相互眺望,流露出顽皮的神色:它们下边就是肥大的葡萄串穗,沉甸旬饱胀胀,往下坠着,饱含了甘甜的汁水,这会儿正急着哺育。它们哺育谁呢?这个季节里竟然还有那么多葡萄花,它们小得像米粒一样,一串一串。它们慢慢也会鼓胀起来。当这个秋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它们将变成紫黑色的颗粒:这是一棵葡萄树所能结下的最后一批果实了,它们甘甜中透着微微的酸涩……文本二:《你在高原》关于家园的诗意叙事 李建军《你在高原》的主题内容与家园和出路密切相关。家园意识和寻找家园的执着而坚定的内在激情,构成了这部多卷长篇小说的精神特点。德国十九世纪的浪漫派诗哲诺瓦利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其实,一切热切地关汪人类命运和关怀人类前进的人文学科,都无不如此,而文学尤甚。张炜在《你在高原》中对自然家园的诗意描写,不仅有现实的启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③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拯救的真正意义是指,某物自由地进入其现身之中。拯救大地远非是开发它耗尽它。这些只是对大地无限掠夺中的一个步骤。”他认为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张炜无疑认同这种诗化的生存哲学。因为,张炜也表达过一样深刻的思想:“一个艺术家真正深刻的使命感正是从关心人自身开始的。……他关注的始终是人类和生存的最大奥秘,是一代又一代人一次持续不断的漫长的接力。……④我们总是要问这样一些字眼,那就是‘本原的’‘始终的’‘最后的’……”由对历史的批判,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最后归结到控诉人类对自然家园的破坏,张炜一步一步逼近那“最后的”和“本原的”东西。“这越来越像一场守望,面对一片苍茫。葡萄园是一座孤岛般美丽的凸起,是大陆架上最后一片绿洲。你会反驳‘最后’这个说法,是的,但我相信这样的葡萄园不会再多出一片了。为此我既自豪又悲凉,为了我特别的守望,我母亲般的平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题为《我的田园》,说明这“田园”只属于“我”,因此小说只写与“我”相关的内容,其他人就一笔带过。B.文本一写法与《老人与海》相似,都是围绕“我”展开故事情节,都着重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以推动情节发展。C.文本一中多处使用疑问句,这既表现了“我”在葡萄园中的孤独、无聊,也突出了作者借此引发读者思考的写作意图。D.文本二关于《你在高原》中有关诗意叙事的观点在文本一中可以得到印证,作家对追寻家园的哲思如珍珠散落在字里行间。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这种倦怠在过去是让我厌恶的”,说明现在的“我”因为拥有葡萄园而不“厌恶”“这种倦怠”。B.句子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面上说“我”有些嫌弃这个“迟迟走不到尽头的秋天”,实则是“我”心态不佳的体现。C.句子③引用名人名言,阐释张炜的《你在高原》所包含的哲学内容,那就是希望我们不要耗尽大地,而要拯救大地。D.句子④中“‘本原的’‘始终的’‘最后的’……”,强调了这些“字眼”对我们的重要性,“问”可以引起我们的重视。8.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张炜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诗意描写”的。(4分)9.文本一最后说“它们甘甜中透着微微的酸涩”,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著,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武王曰:“於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箕子对曰:“在昔鲧堙鸿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征;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极。”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材料二: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敌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敌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呜呼!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节选自柳宗元《箕子碑》)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彼为象A箸B必为C玉杯D为杯E则必思F远方珍怪之物G而御之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连词,表顺承,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不相同。B.详,同“佯”,假装,与《屈原列传》“乃令张仪详去秦”中的“详”意思相同。C.伤,为……感伤,为动用法,与《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中的“死”用法相同。D.诚,确实,与《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中的“诚”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纣王生活荒淫无度,箕子劝谏却不被采纳,有人劝他离开纣王,箕子认为这种情况下离开君主会张扬君主的恶行,是哗众取宠,不忍心这样做。B.武王灭商后去访问箕子,虚心向他讨教安邦定国的策略,箕子以鲧、禹治水的不同引出九种大法,武王没有接受他的说法,且不再把他当作臣民。C.柳宗元认为,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委身降顺以保全自己宗庙的奉祀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因此箕子没有选择这两条路。D.《箕子碑》站在箕子角度设想,若纣王作恶不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那么他箕子就有用武之地,因此选择了隐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2)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14.《箕子碑》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感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庭芳① 晁补之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报恩心事,投老拚②悠悠。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③。成何事,夷犹桂揖,兰芷咏芳洲。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算不须,临岐惝恍迟留。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注】①本词为作者被贬信州(今江西)途中登临庐山而作。②拚:舍弃,不顾惜。③春秋卫国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歌,后得桓公重用。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前三句由“乡物”引发了词人的情感,让其归兴难收,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牛下”“激烈寒讴”借用宁戚的典故写词人年轻时的抱负,“却笑”饱含自嘲之意。C.词人在下阕开始劝解自己,人生如同浮萍,处处都是乐土,不要在歧路惝恍犹豫。D.“图上画扁舟”表达的情感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相似。1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是如何印证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晋代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为历代文人传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化用这个典故,写道“ ▲ , ▲ ”,表达了他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追求。(2)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写曹操志得意满的豪情与气势,曹操站在船头,“ ▲ , ▲ ”,可谓“一世之雄”。(3)“陆羽茶园”试营业,只要你能说出带有“茶”字的诗句,便能免费入园品茶赏玩,于是,你吟诵出“ ▲ , ▲ ”,成功入园游玩。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泱泱中华,数千年文脉,在神州大地上留下 A 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2座,另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众多系列。它们穿越时光之河,向我们诉说着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中央广电总台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打造的大形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聚焦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探寻它们的历史文化、营城智慧、独有格局、特色风貌,讲述根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中国故事。透过镜头,观众得以走近长汀、安庆、景德镇、莆田、北海、镇远、会理等一座座名城,在时空对话中感受文化传承,在市井烟火中体认文化交熔,在生动影像中领略这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活力与魅力。作品创造性地以古今地图为叙事线索,或通过动画展现古人营城选址之妙,或邀请学者讲解城市形成之关窍,或在山川巷陌之上运用航拍技术展示城市营造特点……古人的营城思路和生活智慧,在清晰直观的影像表达中 B 。建设于2000多年前的四川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纪录片通过动画标识的方式,让阆中山、水、城相依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中国人在山水中建城的理念也随之传递。作品里既有专家学者的生动讲解,也有古建筑和传统技艺细致入微的镜头特写,还有对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影像捕捉,在古今对话中拉近了观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①在云南剑川古城的沙溪镇,②有古代一座粮仓变身最美书店,③为人们提供着精神食粮;④在贵州镇远古城,⑤爱吃“酸”的传统出自古时贵州以“酸”代“盐”的生活智慧……既讲历史文化、又讲当代传承的娓娓道来的纪录片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人文体验。18.请以“它们”为开头,仿照第一段画线句子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画线句子结构相近,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要脱离第一段语境;表达流畅,语意完整。(5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20.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单句,请改为几个短句。要求语意连贯,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材料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C2.【答案】D3.【答案】A4.【答案】①材料一认为《不眠之夜》最好不要归类于严肃戏剧,因为它违背了冲突集中化、人物典型化、舞台演出规范化以及观众审美对象相对一致的戏剧之本质属性。②材料二认为《不眠之夜》仍然能被称为戏剧,因为它仍体现了角色扮演、假定性、现场性等戏剧基本特征。(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5.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感,戏剧的演出是演员与观众的一次共同创作,观众不再是传统戏剧的旁观者。②强沉浸式的体验感,将戏剧与娱乐融为一体,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③在新演艺空间中上演的作品也可以做到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兼备。(围绕关键词“参与与互动”“娱乐”“艺术审美和思想价值”作答,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6.【答案】D7.【答案】B8.【答案】①借助想象和联想,将葡萄园和无忧无虑的童年联系起来,让生活充满诗意。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葡萄人格化,让葡萄园充满生机,富有诗意。(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9.【答案】(1)“甘甜”是因为“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因此觉得葡萄树最后结下的果实也是“甘甜”的。(2)“微微的酸涩”是因为:①葡萄没有经历温暖的夏天,缺少足够的阳光,而“我”也需要“依恋、爱护和关照”。②生活就像一个“圈套”,“我”像个匆匆的过客,总是在不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第(1)点2分,第(2)点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10.【答案】BDE11.【答案】D12.【答案】B13.【答案】(1)说的那个小子,就是纣王。殷地的百姓听闻这首诗后,都为之流泪。(“者……也……”“涕”各1分,句意2分)(2)既然这样,那么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然则”“其”各1分,句意2分)14.【答案】①文章开篇即高度赞扬箕子具备“大人之道”,即“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三种高尚品质,透露出柳宗元对箕子的深深敬仰。②“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这是作者对忠臣义士的怀念,也是对历史的无常和人事的无奈发出的深沉感慨。③文章结尾提到为箕子建庙并祭祀,这既是对箕子的纪念和缅怀,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希望后人能铭记并学习箕子的品德。(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箕子是纣王的亲属。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箸时,箕子就悲叹道:“他现在制作象牙箸,将来就一定还要制作玉杯;制作玉杯,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己有。车马宫室的奢侈豪华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国家肯定无法振兴了。”纣王荒淫无度,箕子进谏,纣王仍不听。有人说:“可以离开了。”箕子说:“做人臣的向君主进谏,君主置之不理便离他而去,这是张扬君主的恶行,哗众取宠于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奴隶。从此隐居起来弹琴聊以自慰,所以人们就把他的曲子称作《箕子操》。武王灭亡殷朝后,便去访问箕子。武王说:“唉!上天默默地安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我却不知道上天定民的常理次序。”箕子回答说:“从前鲧堵塞大水,扰乱了上天五行的规律,于是上天发怒了,没有将治理国家的九种天道大法给予他。鲧被杀死,禹就接续而兴起。上天于是赐给禹九种天道大法,伦理常法因而有了次序。“这九种大法,一叫五行,二叫五事,三叫八政,四叫五纪,五叫皇极,六叫三德,七叫稽疑,八叫庶征,九叫任用五福,而让人畏惧使用六极。”武王听完箕子的一番陈述,就把朝鲜封给箕子,从此不再把他当作周室的臣民。后来,箕子朝拜周王,经过故都殷墟,感伤于宫室毁坏坍塌、禾苗丛生,箕子十分悲痛,想大哭一场,但不行;想小声哭泣,又感到近于妇人之态,于是触景生情吟出《麦秀之诗》。诗中说:“麦芒尖尖啊,禾苗绿油油。那个小子啊,不和我友好!”说的那个小子,就是纣王。殷地的百姓听闻这首诗后,都为之流泪。材料二: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丝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在黑暗中却不走邪路,跌倒了却努力不止。故而在《易经》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尚书》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到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恩德遍布四方,不论身份贵贱,只要人迹所至,不论地方远近,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族,使边远少数民族纳入华夏民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遵循大道,把这些好品德集于一身,世间事物变化无穷,而自己却能遵循正道,这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吧!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王作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子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既然这样,那么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15.【答案】A16.【答案】①香炉峰的瀑布飞流直下,漫山的红枫一片纷繁,江水凝聚着无边秋色,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②寓情于景,传达出词人对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的豁达。③“乱”与“凝”分别有“纷乱”“凝重”之感,难掩词人因遭贬滴而生出的失意伤感之情。(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17.【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3)[示例]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18.【答案】[示例]它们踏着历史的节拍,向我们吟唱着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句式2分,修辞2分,句子通顺1分)19.【答案】A.繁如星斗(或数不胜数、浩如烟海) B.一目了然(每处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20.【答案】②将“古代”与“一座”互换位置;⑤将“出自”改为“来自”。(每处2分)21.【答案】将“大形”改为“大型”,将“根续”改为“赓续”,将“交熔”改为“交融”。(每处1分,改对任意两处即可)22.【答案】[示例]纪录片娓娓道来,既讲历史文化,又讲当代传承,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人文体验。(改成两个短句1分,改成三个或四个短句2分;语意连贯1分)23.【写作提示】材料一中“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以自然现象作比,表达枯木在春天到来时还能重新发芽生长,但人却不可能有两次少年时期,强调了青春的短暂与宝贵,体现了人生的有限性和不可逆转性,表达了珍惜时间、充实人生的思考。材料二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以门前西流的溪水为例,质疑了“人生无再少”的观点,表达了即使年老也应有年轻的心态和追求,老当益壮,自强不息,努力焕发生命的光彩。两则材料虽然都涉及了“青春”和“年老”的话题,但角度和立场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青春的不可复得和宝贵,材料二则强调了即使年老也不应放弃对年轻心态和追求的坚持。考生可从材料一出发,立意珍惜青春时光,把握当下,不要等到年老时才后悔没有好好珍惜青春。这种立意强调了青春的价值和重要性,鼓励人们珍惜并充分利用这段宝贵的时光。考生还可从材料二出发,立意即使年老也要保持年轻的心态和追求,活出自我。这种立意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心态年轻,就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意义,不应受年龄的限制。考生也可以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立意在珍惜青春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年老,保持年轻的心态。这种立意既强调了青春的宝贵,又承认了年老的必然性,鼓励人们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三)作文等级评分标准【题意评分解说】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紧扣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C.文体特征鲜明。二类文 48-53分 A.扣住了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较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较充实,感悟较深刻,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C.文体特征鲜明。三类文 42-47分 A.围绕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不够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平淡,逻辑性一般。C.文体特征不够鲜明。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扣题不紧。B.写作重点不突出,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C.文体特征不鲜明。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21-35分)。B.完全离题的,酌情给分(0-20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3)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4)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补充说明】1.错别字等扣分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2.字数等扣分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②600字以下的文章,3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③400字或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④200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⑥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⑦完全空白、泄露个人信息的,评0分。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