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分)春联是中华民俗文化瑰宝,也能反映社会历史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下面春联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C.经济特区开伟业,市场经济春风吹
D.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2.(2分)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上述场景的出现(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B.体现了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改变了我国长期工业落后的面貌
D.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2分)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第一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三节 土地改革
A.中华人民共和国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4.(2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变化是组织和心理上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5.(2分)2023年3月10日,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宪法宣誓。宪法宣誓不仅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仪式,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宪法信仰和宪法观念。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制定于(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2分)新中国建立初期,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该言论相关的史事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 D.“大跃进”运动
7.(2分)“我们都是搞革命,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的是(  )
A.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B.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C.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8.(2分)如图中的人物,当井喷险情发生时,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身上具有的时代精神是(  )
A.改革创新精神 B.国际主义精神
C.执政为民精神 D.艰苦创业精神
9.(2分)构建知识网络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知识网络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B.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10.(2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回顾所学知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是(  )
A.计划经济的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1.(2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政党。下列事件中,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南昌起义
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12.(2分)有学者把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革命立国时代、改革建国时代、和谐富国时代。其中,改革建国时代开始于(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一化三改造”的推行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
D.经济特区的创立
13.(2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主要反映了(  )
A.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我国已经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政府加大了资源配置力度
14.(2分)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B.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C.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5.(2分)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使这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厦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实施863计划
二、辨析改错题(每题2分,共8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6.(2分)1951年,新疆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错误    ;改正    。
17.(2分)在朝鲜战场上,邱少云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判断:    。
改正:    。
18.(2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的改造即三大改造。
判断:    。
改正:    。
19.(2分)毛泽东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对长江上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
判断:    。
改正: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20.(10分)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2分)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事件?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2)(2分)材料二反映当时我国农村开展的运动中,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数据图
——数据来自中国三农信息网
(3)(3分)据上图指出,1957﹣1961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有何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3分)综合上述有关农业发展的材料及相关问题,你得到哪些启示?
2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分)请根据图片总结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特点。
【材料二】
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商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3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义。
(3)(4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人物,请在图中选择一位人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要事迹及彰显的时代精神。
四.活动探究题(12分)
22.(12分)材料一 197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表(单元:亿元)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5 2000 2005 2010 2012
国内生产总值 3645 4546 9016 60794 99215 187319 142119 538580
(1)(3分)据材料一指出1978﹣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邓小平为中国经济奇迹奠定基础已经过去40年了,他允许中国农民自主生产,在南方沿海设立了经济特区,也让外国人在那里投资。这很快带来了成果——4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繁荣有很多方面让人难以置信。
——德国2018《时代》周报网站刊登《更高,更远,更快,中国》
(2)(3分)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经济取得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材料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以提高企业活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庆钢铁公司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探索》
(3)(3分)据材料三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向分别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材料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4)(3分)材料四中“一条新路、好路”是指什么道路?这条道路的探索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D B A A C D D C D B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A
16.错误:新疆;改正:西藏。
17.错误;将邱少云改为黄继光。
18.√
19.×;南京改为武汉。
20.(1)时间:土地改革。
(2)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3)变化:逐年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4)启示: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经济建设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等。
21.(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
(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示例1:王进喜。他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为大庆油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示例2:焦裕禄。他担任兰考县委书记,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抗灾防灾,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癌症,顽强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物与事迹对应正确,只写人物不得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时代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等(任意两点)。
22.(1)趋势: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改革开放。
(2)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
(3)手段:扩大企业自主权。方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最终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