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3节 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表格式) 沪教版(全国)(2024)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章 第3节 中和反应 教学设计(表格式) 沪教版(全国)(2024)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酸、碱、盐及其应用第三节的内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课题是新课标中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学习主题,常见的物质中常见的酸、碱、盐的主题内容,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也是该学习主题下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常见的酸和碱溶液,但二者直接混合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故需要设计实验验证反应的发生,教材中活动与探究已提供两种方案:借助指示剂验证反应物是否消耗、利用蒸发结晶验证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另外还借助温度计测定两种溶液混合过程中温度的变化。通过验证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引出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反应规律。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和探究能力,提升化学核心素养。酸碱中和反应贯穿酸、碱、盐的整个知识系统,既建立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初中阶段盐类物质的学习及高中阶段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也学会从微观角度认识酸和碱,为本节课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提供知识基础。初三的学生对物质世界有较大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对化学实验有较大的兴趣,并且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具有一定的探究、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为本节课探究酸和碱的反应提供良好的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以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为例,通过实验探究,从物质类别视角认识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微观实质;通过温度、pH传感器的应用,更直观地感受酸和碱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和pH的变化。
2.通过设计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是否发生反应的过程,形成验证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实验设计思路,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
3.通过设计实验及分组实验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与稀盐酸反应、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微观实质。
2.难点: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与稀盐酸反应。
五、教学设计思路
活动线 知识线 素养线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演示神奇烧杯魔术:将装有A溶液的烧杯内部蘸上少量酚酞试液,摇晃烧杯中的溶液,然后向烧杯内滴加B溶液。 提示:该魔术与我们所学的酸和碱的性质有关。 观察魔术的现象,思考魔术的原理。 以“神奇烧杯”魔术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思考。
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问题1】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以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为例,实验演示:将两种物质混合,振荡。 【问题2】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吗?如何证明? 展示提供的实验用品: 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酒精灯、玻璃棒、火柴、温度计、小烧杯、pH试纸、白色点滴板。 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问题3】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氢氧化钠溶液是否与稀盐酸反应? 【问题4】试总结下我们从那些角度设计实验验证无现象反应是否发生? 思考:酸和碱能否反应? 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 根据所给实验用品,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是否发生反应。 分享小组实验方案。 根据小组试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模型建构】验证无明显现象反应的一般思路:验证反应物是否消耗/验证是否有生成物产生 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评价、反思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2.设计实验和分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过程,交流讨论,验证试验方案,得出酸和碱反应的结论,激发探究热情,培养合作意识,真切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 3.通过实验探究,构建验证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模型,有助于解决同类问题。
中和反应概念和实质 播放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微观动画。 小结: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得到温度变化曲线。 从微观角度分析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写出方程式NaOH + HCl = NaCl + H2O 分析温度变化曲线,得出:酸和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 1.利用微观动画模型,以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形式认识和表征化学变化,培养宏观和微观相互转化的观念,帮助学生认识酸和碱反应的实质。 2.利用手持技术测得的温度变化曲线,将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形象的图像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
改进实验 酸和碱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还可用pH传感器测定pH的变化。 测定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得到pH变化曲线。 实验用品: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烧杯、酸式滴定管、pH传感器 分析pH变化曲线。 借助手持技术改进实验,拓宽学生思维,培养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
揭秘魔术 揭秘“神奇烧杯”魔术原理 烧杯内壁蘸有酸碱指示剂酚酞,A溶液为碱性溶液,B溶液为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使酚酞变红,加入酸性溶液与碱反应,酚酞变为无色。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酸碱中和反应知识,分析魔术原理。 分析导入魔术原理,与导入内容呼应,进一步理解运用中和反应,体会化学学科的趣味性。
总结 以思维导图形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作业】联系生活实际,寻找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寻找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中和反应应用对应的原理。 1.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2.联系生活实际,形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板书设计
中和反应
1.酸+碱→盐+水
例:NaOH + HCl = NaCl + H2O
2.能量变化:放热
3.微观实质:H+ + OH- = H2O
4.应用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神奇烧杯”魔术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对酸和碱性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提供的实验药品和仪器为学生设计方案提供了思路,在分享实验方案环节,教师通过希沃投屏技术,呈现学生的是方案,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方案,实验环节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核心素养。同时还加入温度、pH传感器测定酸碱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pH变化,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酸碱中和反应,培养创新精神。实验探究环节还要注重课堂时间的把握,提高教学效率,在分享、评价学生方案的环节可将学生的方案整合展示,便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