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实验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实验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教科版)专题
06 实验题
1.(23-24六年级下·山西吕梁·期末)如图甲所示,某实验小组利用这样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制取过程中他们可以观察到A装置中有 产生,用手触摸瓶底有 的感觉,这是因为小苏打与醋反应的过程中要吸热。
(2)一段时间后,B装置中出现的现象是 。
(3)C装置中可以观察到燃着的蜡烛由 到 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 、比空气 的性质。
(4)根据以上观察,如果让你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那么你会选用的装置是( )。
A. B.
(5)小红同学利用空塑料输液袋收集二氧化碳,如图乙所示。当她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玻璃管 (选填“a”或“b”)端时,若木条熄灭,则表示二氧化碳收集满了。
(6)请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写出生活中应用二氧化碳的例子。(写出一例即可)
2.(23-24六年级下·四川巴中·期末)学习第1课,我们做了制作蜡烛点燃蜡烛、点燃纸的实验:切碎蜡块,蜡块形状由大变小;加热蜡屑,蜡块由固态变成液态(蜡油);倒入模具,插入棉芯,蜡油凝固成固体,蜡烛制成。
A:点燃蜡烛:请写出观察燃烧后的现象:
B:请写出点燃纸出现的现象:
C: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3.(23-24六年级下·四川巴中·期末)学完“物质的变化”后,陈明和李强合作完成了科学小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
(1)他取一只玻璃杯,倒入20毫升白醋,加入一匙小苏打,会有大量 产生,这是 变化。用手摸玻璃杯外壁,感觉到玻璃杯外壁的温度明显 。
(2)如图所示:李强将收集的气体沿着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放有燃烧蜡烛的烧杯中,会观察到杯底的蜡烛和上面的蜡烛先后 ,说明产生的气体的性质有 和 。
4.(23-24六年级下·北京平谷·期末)小明发现每次自己洗了铁锅,锅就生锈,而爸爸和妈妈洗锅后却不生锈。为探究铁锅生锈的原因,小明观察并对比了爸爸、妈妈和自己洗锅的区别,记录如下表。
爸爸洗铁锅 妈妈洗铁锅 小明洗铁锅
洗锅方法 洗净后,直接在锅上面涂花生油 洗净后,擦干水分 洗净后,锅留有水渍
是否生锈 不生锈 不生锈 生锈了
通过分析上表信息,完成下列任务:
(1)分析现象、作出判断。
①爸爸将锅洗净后涂花生油,铁锅不生锈,因为上面的油能很好地防止水和空气与铁锅接触。( )
②妈妈将锅洗净后擦干水分,铁锅不能与水接触,只能与空气接触,因此锅不生锈。( )
③小明将锅洗净,锅留有水渍,铁锅生锈了。因为铁锅只要遇到水就会生锈。( )
④同一口锅,有时生锈,有时不生锈,看运气。( )
(2)结合以上信息,你认为铁锅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3)请你写出两条,常见的防止生锈的方法。
(23-24六年级下·广东珠海·期末)科科发现厨房中的铁锅很容易会出现铁锈,因此他想研究铁生锈的原因,以下是他制定的实验方案。
研究问题 铁钉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组 甲 乙 丙 丁
实验装置
第一天 无变化 无变化 水略有变色 生锈
第二天 无变化 无变化 生锈 锈多了
第三天 无变化 无变化 锈多了 锈更多了
第四天 无变化 无变化 锈更多了 生锈很严重
5.该实验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法,要研究水分对铁生锈的影响,应该选择的两组实验是( )和( )。 (选填“甲”“乙”“丙”“丁”)
6.如果选择乙和丙组实验,想研究的问题是:( )。
7.对比实验组丙和丁,能得出的结论是:食盐会( )(填“加快”或“减慢”)铁生锈。
8.通过上述对铁生锈原因的探究,科科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防止厨房中的铁锅生锈?(试写出2种方法)。
(23-24六年级下·河北秦皇岛·期末)小明学完“物质的变化”决定在家自制汽水,他拿来柠檬切开,榨出柠檬汁,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9.步骤一在杯中混合白糖和小苏打它们 (填“会”或“不会”)产生新物质,所以这是 变化。
10.再往杯中倒入凉开水,它们的混合是 变化。
11.步骤三中倒入柠檬汁,并迅速旋紧瓶盖。它们的混合会产生气体,这种变化属于 变化。
12.通过学习,我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 、 、 等。
(23-24六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向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
13.通常,白砂糖是( )体,加热后白砂糖首先会熔化变成( )体,这是( )变化。
14.加热的过程中,液态糖中会“冒泡”, 冒泡说明( )。
A.有气体产生 B.有氧气产生 C.有二氧化碳产生
15.用蜡烛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能证明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 )。
A.发光发热 B.勺子底部变黑 C.蜡烛熔化
16.长时间加热后白砂糖变成了( ),这种物质放入水中不能溶解,说明它是一种和原有白砂糖( ) (填“相同”或“不同”)的物质,这是( )变化。
17.(23-24六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铁钉生锈实验
琪琪为了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
(1)试管A中的干燥剂的作用是可以吸收空气中的 。
(2)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铁钉的 要相同。
(3)铁钉生锈过程观察记录表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A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B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C 没有变化 有点锈迹 锈变多 锈迹增加
A试管中铁钉只能接触到 。
B试管中铁钉能接触到 。
C 试管中铁钉既能接触到 ,又能接触到 。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铁钉同时接触到 和 两种物质的时候才会生锈。
(4)奶奶家里面的剪刀,搁置一段时间后,特别容易生锈,明明建议剪刀不用的时候在剪刀容易生锈的位置 ,可以避免生锈的发生。
18.(23-24六年级下·四川凉山·期末)实验探究铁钉的生锈。
如图所示,取甲、乙、丙三支试管,各放一根光亮的铁钉,甲试管中的铁钉只和干燥空气接触;乙试管中的铁钉和水、空气充分接触;丙试管中的铁钉只和水接触。
(1)一星期后观察发现,( )试管中出现( )(颜色)铁锈较为严重,而另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基本没有生锈现象。
(2)这个实验证明,铁钉的生锈是铁和( )、( )共同作用的结果。
(3)通过对铁钉生锈的探究,请你写出一种常见的防锈方法:( )。
19.(23-24六年级下·山东青岛·期末)下图是某科学小组研究铁生锈实验,请你仔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E
(1)我会填:将相同的具有光泽的铁钉分别放在以上五个试管中。一周以后,发现试管A和试管 中铁钉不生锈,说明只有水或只有氧气,铁都不生锈:试管B、试管 和试管 中的铁钉生锈了。通过试管B实验,我们发现: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 (选填: “氧气” 或“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存在。
(2)我会判:铁生锈会产生新物质,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铁能导电,而铁锈不能导电。( )
(3)我会画:在“试管B”中用“→”指出铁钉最容易生锈的部位。
(4)我会选:同样的铸铁管道被埋入下列环境中,腐蚀最慢的是___________。
A.在潮湿、疏松透气土壤中
B.在干燥、致密不透气土壤中
C.在呈酸性的潮湿土壤中
(5)我会用:生活中防止铁生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防锈技术? (至少写2个)
20.(23-24六年级下·湖南长沙·期末)某科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这样一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甲试管:将铁钉放入一团湿的棉花球中,不封口;
乙试管:将铁钉放入经煮沸(赶走空气)并快速冷却,再在水面加一层植物油的水中;
丙试管:将铁钉放入一团带干燥剂的干棉花中,用橡皮塞塞紧管口。
(1)这个实验想要研究的问题是 。
(2)甲试管中的铁钉能够和水、空气充分接触;乙试管中的铁钉只能和水接触,因为水面上的植物油能很好地防止 溶解到水中。
(3)一个星期后观察发现,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比较严重,而乙试管和丙试管中的铁钉基本上看不出生锈,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21.(23-24六年级下·重庆巫山·期末)下图是研究铁生锈与空气和水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甲试管:将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密封;乙试管:铁钉一半露出水面,一半浸入水中:丙试管:没有水,加热干燥试管后放入铁钉,密封。
甲 乙 丙
(1)图甲中的铁钉只能和( )接触;乙中的铁钉,能和水与空气充分接触;丙中的铁钉,只能和( )接触。
(2)一段时间后观察,( )试管中的铁钉锈蚀比较严重,而( )和( )试管中的铁钉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3)通过实验证明,铁钉生锈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铁钉生锈的探究,你能有什么好办法防止铁钉生锈吗?(请至少写出两种)
( )
22.(23-24六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果果在加热白砂糖探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观察到白砂糖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①产生大量的气泡。②白砂糖颗粒熔化成液态的糖。③变成焦黑色,冒出浓浓的烟。④颜色变成淡黄色,飘出淡淡的香味。
(1)按现象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填序号)
(2)上述变化中,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
(3)下列物质变化中,与加热白砂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类似的是( )。
A.雪融化 B.蜡烛燃烧 C.水结冰
(4)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砂糖加热到最后仍是白砂糖
B.用金属勺取白砂糖时注意不要放得太满,避免产生气泡时溢出来
C.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为了观察得更清楚,我们应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
(5)在加热过程中,白砂糖首先会熔化,但很快白砂糖颜色会变黄,然后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有颜色的 。
(6)在这个实验中,最后白砂糖变成了 的固体物质、我们也会闻到特殊的气味, 是新物质,气味是散发到空气中的新物质。
23.(23-24六年级下·甘肃陇南·期末)小科同学在课堂上知道了身边的物质会发生变化。回家后,他迫不及待地在厨房开始了家庭实验的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了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发现白糖会慢慢地 (填“熔化”或“溶解”)。
(2)小科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白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发现玻璃杯中有大量 产生,触摸发现玻璃杯变凉。如图所示,把一根燃烧着的细木条伸进反应后的玻璃杯中,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说明这种气体 (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24.(23-24六年级下·广东·期末)如图是科学小组探究铁生锈与水和空气的关系的实验设计。认真观察1号、2号、3号实验装置中铁钉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与水和空气同时接触的铁钉所在的实验装置是( )。
A.1号 B.2号 C.3号
(2)只与水接触的铁钉所在的实验装置是( )。
A.1号 B.2号 C.3号
(3)一星期后观察发现,锈蚀最严重的铁钉所在的实验装置是( )。
A.1号 B.2号 C.3号
(4)实验证明,铁生锈( )。
A.与水和空气都有关 B.只与水有关 C.只与空气有关
(5)通过上面的探究,推测下列方法中不能有效防止铁生锈的是( )。
A.完全浸入食用油中
B.放在潮湿的地下室中
C.粉刷油漆
25.(23-24六年级下·江苏徐州·期末)向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下图,说一说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变化?
(1)在加热过程中,白砂糖首先会( ),这是( )变化。但很快白砂糖颜色会变黄,然后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 )。最后白砂糖变成了( )色的固体物质,我们也会闻到特殊的气味,这是( )变化。
小明和小红为了探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时温度变化与小苏打用量的关系进行实验,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回答:
组别 小苏打用量 白醋用量 初始温度 混合后最低温度 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1 3克 100克 9C 7℃ 0.5升
2 6克 6℃ 1升
3 9克 5.5℃ 1.3升
(2)本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
(3)小明在第1组实验中得到一瓶无色气体,他想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气体,就利用下图的方法去检验它的性质,发现会观察到( )(填写“长”或者“短”)的蜡烛先熄灭。
(4)通过小明上述的实验,由此可判断该气体( )。
A.是二氧化碳 B.比空气重 C.是氧气 D.是一氧化碳
(5)小红在第1组实验中,小苏打放入白醋,待其充分反应后,杯底( )。
A.仍有部分小苏打沉淀 B.有白色沉淀,但不是小苏打
C.会有红色沉淀 D.无沉淀
(6)第3组瓶中剩余的无色透明液体中,小红认为还有白醋。请你写出一种检测方法。
(7)对于瓶内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小明和小红查阅了很多资料整理如下:
气体 氮气 氧气 氖气 二氧化碳 空气
质量(克/升) 1.25 1.43 0.9 1.98 1.29
能否支持燃烧 不能 能 不能 不能 能
分析上表可知,该实验中产生的气体可能是( )。
(23-24六年级下·浙江金华·期末)小科调制了A.B两杯液体,用毛笔蘸取两种液体分别在白纸上写字,制成了神秘信件,同学们想办法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
26.小刚在用A液体写的纸上喷洒碘酒会显出蓝紫色的字。可推测,A液体是用( )调制的。
A.淀粉 B.白醋 C.食盐
27.小芳将用B液体写过的纸放在蜡烛上烤,发现纸上出现了浅褐色的字。小芳又用勺子舀取少部分B液体放在蜡烛上加热,勺子上出现白色颗粒,过了一会儿白色颗粒融化成黄色液体,继续加热后发现颜色逐渐加深,变成黑色物质。
①在加热一会儿后会闻到 味,后来又会变成 味。
②上述过程中,出现白色颗粒属于 变化,颗粒变成液体属于 变化,出现黑色物质属于 变化。
28.下列改变颜色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彩笔涂色 B.水中加红墨水 C.紫甘蓝中加入白醋
29.下列关于蜡烛燃烧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烛芯长度保持不变 B.会产生二氧化碳 C.冒出的烟其实是水蒸气
(23-24六年级下·陕西商洛·期末)探究蜡烛的变化。
【实验用品】蜡烛、火柴、小烧杯、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30.如图1所示,蜡烛点燃后,靠近火焰部位的蜡烛变软熔化,该变化 (填“有”或“没有”)新物质产生。手靠近蜡烛火焰附近,会感觉到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
31.如图2所示,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出现,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 。
32.如图3所示,将另一只内壁沾留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 ,说明蜡烛燃烧有 生成。
33.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和蜡烛燃烧一样的是( )。
A.压扁饮料罐 B.点燃纸张 C.纸折成纸飞机
(23-24六年级下·新疆乌鲁木齐·期末)小明观察爸爸在切菜后总是会把菜刀洗干净,然后擦干水并放在刀架上,他很好奇为什么爸爸这么做。于是他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34.小明了解到国产菜刀主要有不锈钢刀与碳钢刀。碳钢刀老百姓俗称“铁刀”,由( )制成(选填“铁锈”或“铁”),锋利度高,但是容易生锈,比较难打理。不锈钢刀是在碳钢刀的基础上,增加了防锈、防腐蚀性的铬等元素,所以外观更加干净、美观,不易生锈,打理比较简单。
35.小明想探究碳钢刀为什么容易生锈,于是利用铁钉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
如果要研究铁生锈是否与空气有关,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选填“水”或“空气”或“植物油”或“食盐水”)。实验时应该选择装置B和( )(选填“A”或“C”或“D”)进行研究。
36.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装置B和C中的铁钉未生锈,装置A中的铁钉生锈比较多。说明铁生锈( )。
A.只与水有关 B.只与空气有关 C.与空气和水都有关
37.一段时间后,还能发现装置( )生锈最多(选填“A”或“B”或“C”或“D”)。
38.不锈钢刀具有较强的抗生锈能力,其原因是( )。
A.将铁与其他金属组成合金
B.把不锈钢刀放在干燥的地方保存
C.在不锈钢刀表面刷油漆
(23-24六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出发奔赴太空。某同学用小苏打和白醋也做了一个迷你“火箭”,用到了以下材料:350毫升矿泉水瓶一个,100毫升白醋若干份,小苏打若干,橡胶塞一个等,制作
方法如下所示:
39.当瓶子倒立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属于( )变化。
40.实验中,让瓶口橡皮塞弹开的动力来自( )。
A.白醋 B.小苏打 C.新生成的气体
41.该同学继续探究火箭发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下表是其中一组实验数据。
这组实验设计研究的问题是( ),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不改变的条件有( )等。
42.分析以上数据,该同学得出结论:( )。
43.假如在100毫升的白醋中加更多的小苏打,你觉得火箭发射的高度会无限的变化吗?
先猜测:( )。理由是:( )。
(23-24六年级下·山东菏泽·期末)小科在学完“物质的变化”后,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灭火器(如图1图2所示)。瓶中装有无色液体A,有酸味;小试管装有白色粉末B。将瓶子倒转,打开开关,喷口C处就能喷出灭火的气体。
44.实验中A和B混合后,能观察到哪些现象?
① ;
② 。
45.无色液体A和白色粉末B均是课堂实验中使用过的材料,则B是 。
46.该实验A和B混合后产生气体的变化,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7.该实验A和B混合后产生气体收集到图3右上方的瓶子里,沿着烧杯壁缓缓倾倒,我们能观察到靠近底部的蜡烛先熄灭,过一会儿上面的那支蜡烛也熄灭了。这一现象可以说明______。
A.此气体比空气重且不助燃
B.此气体比空气轻且不助燃
C.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48.(23-24六年级下·重庆铜梁·期末)铁生锈的研究
铁生锈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小明进行了一次实验,方法如下:
(1)我的分析:甲试管中的铁钉,只能和( )充分接触;丙试管中的铁钉,只能和( )充分接触。
(2)我的推测:一星期后,( )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会比较严重。
(3)分析原因:铁生锈是( )、( )共同作用的结果。
(4)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为了防止铁制品生锈,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至少写1条):( )。
49.(23-24六年级下·重庆铜梁·期末)学学在演示日食实验时,绘制了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此时,可以观测到的日食类型是 。
(2)当小球沿2方向水平移动时可以观测到 。
(3)当小球沿1或3方向移动时可以观测到 。
50.(23-24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为了探究白糖加热后的变化,奇奇进行了白糖加热实验(如图),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1 图2 图3
(1)在实验前,为方便加热,齐齐把较大的白硫块磨成了小颗粒( )改变。
(2)如图2所示,奇奇用酒精灯加热白糖后,白糖变成液态( )(填“形态”或“物质”)发生了变化,在加热的过程中,液态糖中还会“冒泡”( )(填“气体”或“沉淀物”)产生。
(3)奇奇不小心把白糖熬煳了,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熬煳后的白糖液体不再是白糖了,这说明在这个过程中( )(填“有”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4)下列物体的变化中,与白糖被熬煳发生的变化类似的是( )。(单选)
A.面团拉成面条 B.虾被煮后变红
51.(23-24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我们知道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发出的光。小明在课堂上用纸片代表地球,月球,太阳。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在代表( )的蓝色圆形纸片A上打一个观察孔,让代表( )的B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确保模拟的三个天体在一条( )(填“直线”或“曲线”)上。
(2)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古人说的“天狗食日”就是指日食。“天狗”挡住了太阳光,天狗其实就是( )(填“地球”或“月球”)。
(3)当日食发生时,我们( )(填“能“或“不能”)直视太阳。
52.(23-24六年级下·四川宜宾·期末)小小工程师。小光用吸管和胶带搭了一个塔台(如图所示),请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搭建过程中,小光在塔台的侧面应用了很多( )形结构。
某校几个科学小组对自己搭建的塔台进行了测试及评估。结果如表所示。
设计方案 塔高 顶端承重 抗风能力 抗震能力 成本统计 分工合作 美观
A组 3分 62cm 7本书 三级 二级 9.6元 3分 3分
B组 2分 59cm 3本书 七级 一级 7.8元 3 2分
C组 2分 50cm 5本书 三级 二级 6.8 2分 2分
分析以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2)顶端承重能力最好的是A组,这一组塔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
(3)抗震能力最弱的是( )组,可适当增加( )(填“上部”或“底部”)的重量。
(4)B组在测试塔台模型抗风能力时,在三级风力下,塔台模型开始摇晃( )级。
(23-24六年级下·广东佛山·期末)东东学习《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后取了食盐、白糖、小苏打、淀粉、饮用水、白醋和食用油进行编号并做了系列实验。
材料 A B C D E F G
特点 白色颗粒 白色颗粒 白色粉末 白色粉末 无色液体 无色液体 黄色液体
53.东东准备用鼻子闻一闻各种材料的味道,操作正确的是( )。
A.把鼻孔凑到瓶口去闻
B.用手在容器上轻轻扇动
54.东东闻到材料E有一股酸味,由此判断E物质是( )。
55.取少量的材料E分别滴在少量的材料A、B、C、D上,发现只有材料D会产生大量气体,由此推断D为( )。
56.东东再次取材料D和材料E进行混合,将收集到的气体沿着杯壁倒入一个装有两根高低不同、粗细相同的蜡烛的烧杯中。发现矮的蜡烛先熄灭。说明这种气体具有( )和( )的特点。
57.东东将材料A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A颜色变化,有焦糖味,由此判断A物质是( ),加热过程属于( )变化。(A.物理B.化学)
58.生活当中有许多的物质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红墨水滴在水中
B.苹果切开氧化
C.火柴烧燃
D.食物消化
E.蜡烛熔化成为蜡油
F.水果酿酒
G.水结冰
(23-24六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向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砂糖,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如图,说一说白砂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变化?
59.在加热过程中,白砂糖首先会( ),这是( )变化。但很快白砂糖颜色会变黄,然后越来越深,并且会闻到一股( )味,最后白砂糖变成了色的固体物质,这是( )变化。
60.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组成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物质。( )变化过程中总是伴随( )变化。
61.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很多现象,比如( )、( )和( )等,那么伴随这些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请判断后举出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62.(23-24六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星期天,莉莉帮妈妈打扫厨房卫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妈妈买的面包发霉了,爸爸咬过的苹果变色了,铁刀在案板上生锈了,玉石擀面杖掉地后摔成两截了,白醋洒在小苏打上竟然……请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面包发霉、咬过的苹果变色、铁刀生锈是( )变化,玉石摔成两截是( )变化。
(2)铁刀为什么会生锈?莉莉通过做科学实验进行探究。
如图所示,取三个量筒,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量筒水、一个不装水。将三根铁钉分别放入三个量筒中,在半量筒水中的铁钉要有一半露出水面,一半在水中。将三个量筒封上口,静置在角落。
①莉莉每天坚持观察,过一段时间后,发现( )量筒和( )量筒里的铁钉基本没生锈,( )量筒里的铁钉生锈。因此,莉莉认为铁生锈与( )和( )有关,铁在( )中更容易生锈。
②B量筒中,铁钉的a、b、c三处,你认为( )处生锈最厉害,理由是( )。
③怎样防止铁生锈,莉莉查阅资料得知:给铁涂上油漆可以隔绝( )和( )对铁的作用,从而可以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3)莉莉把白醋洒在小苏打上会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 ),能使燃烧的火柴熄灭。
63.(23-24六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回想实验,回答问题:
(1)如图1,从左向右,我们用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纸片分别代表 。
(2)图2中天体从左往右分别是 。
(3)当三个天体位置关系如上图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当 运动到 和 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 就会挡住 射向 的光,在 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 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参考答案
1.(1) 气泡 凉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低 高 不能燃烧 不支持燃烧 重 (4)A (5)b (6)制作灭火器
【分析】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在空气中下沉。二氧化碳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1)在实验中,小苏打与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用手触摸瓶底会有凉的感觉。在A装置中,可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正在形成并释放。由于反应吸热,所以用手触摸瓶底会感到凉。
(2)一段时间后,在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导管进入B装置,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导致石灰水变浑浊。
(3)在C装置中,可以观察到燃着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以下性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因此,二氧化碳会沉积在容器的底部,并逐渐上升,使蜡烛依次熄灭。
(4)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在空气中下沉。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选用装置A,因为它可以有效地产生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5)小红同学利用空塑料输液袋收集二氧化碳,当她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玻璃管b端时,若木条熄灭,则表示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6)生活中应用二氧化碳的一个例子是制作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通过释放二氧化碳气体来扑灭火焰,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比空气重,可以覆盖在燃烧物上,隔绝氧气,从而扑灭火焰。
2.点燃蜡烛后有火焰出现,蜡烛熔化后会形成一个液体池。 点燃纸张后,纸张迅速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随着燃烧的进行,纸张会变黑。 物质在燃烧时会经历不同的状态变化,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解析】A:点燃蜡烛后,我们会观察到火焰的颜色变化,通常会有黄色和蓝色两种颜色。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是蓝色的,中间一层是黄色的,最内层也是蓝色的。此外,蜡烛熔化后会形成一个液体池,并且会产生烟雾。
B:点燃纸张后,我们会看到纸张迅速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随着燃烧的进行,纸张会变黑,并释放出热量和烟雾。燃烧过程中,纸张会从边缘开始燃烧,然后逐渐蔓延至整个纸张。
C: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发现物质在燃烧时会经历不同的状态变化。例如,蜡烛在燃烧前是固态的,但在燃烧过程中变成了液态,最后又重新凝固回固态。而纸张则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产生了烟雾。这表明不同物质的燃烧过程涉及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3.(1) 气泡 化学 降低 (2) 熄灭 比空气重 不可燃性
【分析】白醋和小苏打发生的反应是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此之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是一种叫醋酸钠的新物质。
【小题1】取一只玻璃杯,倒入20毫升白醋,加入一匙小苏打,会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反应有新物质产生,这是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所以用手触摸玻璃外壁,感觉到玻璃外壁的温度明显变得凉一些。
【小题2】李强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着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放有燃烧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杯底的蜡烛先熄灭,然后是上面的蜡烛依次熄灭。蜡烛熄灭的现象说明这些气体的性质有:不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所以它会熄灭蜡烛。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因此它会沉到烧杯底部,先熄灭下面的蜡烛,然后逐渐向上扩散,熄灭上面的蜡烛。
4.(1) √ √ × ×
(2)铁锅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水和空气同时存在时容易使铁锅生锈。
(3)防止生锈的方法:①洗净后擦干水分;②涂上一层油。
【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解析】(1)①爸爸将锅洗净后涂花生油,铁锅不生锈,因为上面的油能很好地防止水和空气与铁锅接触,正确;
②妈妈将锅洗净后擦干水分,铁锅不能与水接触,只能与空气接触,因此锅不生锈,正确;
③小明将锅洗净,锅留有水渍,铁锅生锈了。因为铁锅只要遇到水就会生锈,错误;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同一口锅,有时生锈,有时不生锈,看运气,错误;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看运气。
(2)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3)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或氧气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比如洗净后擦干水分、涂油、烤蓝、喷漆。
5.甲 乙 6.铁钉生锈是否与空气有关 7.加快 8.擦干、涂油
【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5.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水分对铁生锈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分,所以应该选择甲和乙进行对比研究。
6.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乙和丙组唯一的变量是空气,所以研究的是铁钉生锈是否与空气有关。
7.对比实验组丙和丁,唯一的变量就是食盐,而在盐水中的丁铁钉生锈很严重,所以说明食盐会加快铁生锈。
8.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或氧气可以防止铁锅生锈,比如涂油、擦干等。
9.不会 物理 10.物理 11.化学 12.改变颜色 发光发热 生成沉淀
【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9.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混合白糖和小苏打不会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10.再往杯中倒入凉开水,它们的混合不会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11.小苏打和酸性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2.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13.固 液 物理 14.A 15.B 16.黑色物质 不同 化学
【分析】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3.通常,白砂糖是固体。在加热过程中,白砂糖首先会熔化成液态的糖水,这个过程并没有新物质产生,这是物理变化。
14.在白糖加热的过程中,液态糖中会“冒泡”“冒泡”说明有气体产生,但是不能确定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15.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勺子底部变黑,说明白糖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产生,发光发热现象不一定会有新物质产生;蜡烛熔化属于物理变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产生。
1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是否产生新物质。最后白砂糖变成了黑色的固体物质,我们也会闻到特殊的气味。黑色的固体是一种和原有白砂糖不同的新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17.(1)水蒸气 (2)大小、长短 (3) 空气 水 空气 水 空气 水
(4)涂油
【分析】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致。简单说来,铁钉生锈需要氧气和水。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1)读图可知,试管A中的干燥剂的作用是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保持空气干燥。
(2)对比实验中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对象,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才可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选用的三个铁钉的大小、长短要相同。
(3)根据图中实验条件可知,A试管中铁钉只能接触到空气;B试管中铁钉能接触到水;C试管中铁钉既能接触到空气,又能接触到水。通过分析铁钉生锈情况,可以发现当铁钉同时接触到空气和水两种物质的时候才会生锈。
(4)通过对铁钉生锈的探究,隔绝空气和水与铁制品的接触,破坏生锈的条件,就能有效防止生锈。奶奶家里面的剪刀,搁置一段时间后,特别容易生锈,可以建议剪刀不用的时候在剪刀容易生锈的位置涂油,隔绝空气和水,可以避免生锈的发生。
18.(1) 乙 红 (2) 空气 水 (3)涂油
【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解析】(1)乙试管中的铁钉,能和水与空气充分接触;甲试管中的铁钉只和干燥空气接触;丙试管中的铁钉只和水接触。所以一星期后观察发现,乙试管中的红铁钉锈蚀比较严重,铁钉能够同时与空气、水接触,生锈条件充分;而另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基本没有生锈现象。
(2)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3)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或氧气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比如涂油、烤蓝、喷漆。
19.(1) C D E 氧气 (2)√ (3) (4)B (5)涂油,喷漆,烤蓝,电镀
【解析】【小题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和空气是使铁生锈的主要原因。将相同的具有光泽的铁钉分别放在以上五个试管中。一周以后,发现试管A和试管C中铁钉不生锈,说明只有水或只有氧气,铁都不生锈:试管B、试管D和试E中的铁钉生锈了。通过试管B实验,我们发现: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和水同时存在。
【小题2】铁生锈会产生新物质,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铁能导电,而铁锈不能导电。该说法是正确的。
【小题3】水和空气是使铁生锈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试管B”中水与空气交接的位置是铁钉最容易生锈的部位。
【小题4】A.在潮湿、疏松透气土壤中,既有水,也有空气,铁制品容易生锈,故A不符合题意;
B.在干燥、致密不透气土壤中,缺少水分,空气不足,铁制品不容易生锈,故B符合题意;
C.在呈酸性的潮湿土壤中,不但有水和空气,还有酸性物质,铁制品很容易生锈,故C不符合题意。
因此同样的铸铁管道被埋入下列环境中,腐蚀最慢的是 B。
【小题5】根据铁生锈的条件,生产、生活中防止铁生锈,就是隔绝铁制品与空气、水的接触,比如涂油、刷漆、电镀等,都是常用的防锈方法。
20.探究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 空气 水和空气是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
【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实验组,不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对照组。
【小题1】相同的铁钉放入三个试管中,甲试管:将铁钉放入一团湿的棉花球中,不封口;乙试管:将铁钉放入经煮沸(赶走空气)并快速冷却,再在水面加一层植物油的水中;丙试管:将铁钉放入一团带干燥剂的干棉花中,用橡皮塞塞紧管口。乙和丙试管控制空气和水分两个变量,这个实验想要研究的问题是: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题2】甲试管中的铁钉能够和水、空气充分接触;乙试管中的铁钉只能和水接触,因为水面上的植物油能很好地防止空气溶解到水中,从而保证实验中控制水分一个变量。
【小题3】一星期后观察发现,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比较严重,而乙试管和丙试管中的铁钉基本上看不出生锈,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铁生锈的条件是空气和水。
21.水 空气 乙 甲 丙 空气 水 刷漆 放在干燥的地方
【分析】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小题1】根据图片可知,甲中的铁钉,只能和水接触;乙中的铁钉,能和水与空气充分接触;丙中的铁钉,只能和空气接触。
【小题2】由于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根据上题可知,乙试管中的铁钉锈蚀比较严重,而甲和丙两个试管中的铁钉基本上没有生锈的现象。
【小题3】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小题4】铁与水和空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水和空气可以防止铁制品生锈,比如保持干燥、表面涂油漆、制成不锈钢合金。
22.(1)②①④③ (2)② (3)B (4)B (5)新物质 (6) 黑色 黑色固体
【分析】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解析】(1) 根据对白砂糖加热的认识,白砂糖加热过程中,白砂糖加热后,首先会由固态变成液态,这是属于物理的变化。继续加热,白砂糖的颜色变成淡黄色,并产生大量的气泡,飘出淡淡的香味,随着加热的继续,香味消失,会产生一股焦煳味,淡黄色的白砂糖变为黑色物质,冒出浓浓的烟。因此,按现象产生的先后顺序是:②白砂糖颗粒熔化成液态的糖;①产生大量的气泡;④颜色变成淡黄色,飘出淡淡的香味;③变成焦黑色,冒出浓浓的烟。
(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白砂糖颗粒熔化成液态的糖。
(3)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和加热白砂糖过程中的变化类似,雪融化和水结冰都是物理变化,没有化学变化,故选B。
(4)白砂糖加热到最后变成的黑色物质已经不再是白砂糖,而是变成了新的物质,用金属勺取白砂糖时注意不要放得太满,避免产生气泡时溢出来,该做法是正确的;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避免被冒出的热气烫伤。故选B。
(5)在加热过程中,白砂糖首先会熔化,但很快白砂糖颜色会变黄,然后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有颜色的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6)在这个实验中,最后白砂糖变成了黑色的固体物质,我们也会闻到特殊的气味,黑色固体是新物质,气味也是散发到空气中的新物质。
23.熔化 有大量气泡产生 不支持
【解析】【小题1】白糖加热后,会慢慢地熔化,由固体白糖变为液态白糖。
【小题2】在实验中引起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二氧化碳,小科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白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就会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玻璃杯变凉等现象。由于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因此把一根燃烧着的细木条伸进反应后的玻璃杯中,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24.(1)C (2)B (3)C (4)A (5)B
【解析】【小题1】由图可知,3号铁钉一半放入水中,一半放入空气中,因此3号铁钉与水和空气同时接触,故选C。
【小题2】由图可知,2号铁钉放入凉白开中,并用油隔绝空气,因此2号只接触了水,故选B。
【小题3】干燥的空气铁钉很难生锈,铁钉放入凉白开中并用油隔绝空气不易生锈,铁钉在空气中和水的交界处,有足够的水分和足够的空气,腐蚀最快,所以3号试管中的铁钉锈蚀比较严重,故选C。
【小题4】这个实验证明,铁钉的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原因,故选A。
【小题5】常见的防锈方法,一般包括喷漆电镀、制成不锈钢、覆盖搪瓷等,完全浸入食用油中和粉刷油漆能隔绝空气和水,能够有效防止铁生锈。放在潮湿的地下室中会加快铁生锈,故选B。
25.(1) 熔化 物理变化 新物质 黑 化学 (2)小苏打用量 (3)短
(4)B (5)B (6)放入小苏打观察是否冒气泡 (7)二氧化碳
【分析】小苏打是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白醋是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大量的气体,该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经过科学家的验证,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解析】(1)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小颗粒的白糖会慢慢熔化成液态,变成液体的白糖,这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然后继续加热,液态的白砂糖的颜色很快变黄了,然后颜色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白砂糖变成了黑色,再继续加热,黑色的物质就会燃烧起来,并发出特殊的气味,这时的黑色固体物质已经不是白砂糖了,这一过程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2)根据表格可知,本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小苏打用量。
(3)将气体倒入烧杯中,会发现短的蜡烛先熄灭,说明该气体比空气重且不支持燃烧。
(4)该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由此可以判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5)当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所以小苏打放入白醋,小苏打的量较少,待其充分反应后,杯底不会出现沉淀。
(6)小苏打和白醋可以产生气体。可以再放入小苏打观察是否冒气泡来检测,如果冒气泡,说明还有白醋,否则不含有。
(7)根据检测结果可知,该气体比空气重且不支持燃烧,通过分析可知,该实验中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26.A 27.香甜 焦 物理 物理 化学 28.C 29.B
【分析】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6.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用A液体写的纸上喷洒碘酒会显出蓝紫色的字,可以推断出A液体是用淀粉调制的。
27.①根据题干描述,B液体写过的纸放在蜡烛上烤,会出现浅褐色的字,B液体放在蜡烛上加热,勺子上出现白色颗粒,继续加热,白色颗粒融化成黄色液体,直到最后变成黑色物质。我们可以推出B液体是糖水。所以,加热一会,会闻到香甜味,继续加热,会变成焦味。
②上述过程中,出现白色颗粒属于物理变化,这属于蒸发结晶过程。颗粒变成液体这也属于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当出现黑色物质时,这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生成了新的物质,由白色的物质变成了黑色的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28.紫甘蓝和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紫甘蓝和白醋混合后,颜色从蓝紫色变成大红色,说明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水彩笔涂色和水中加红墨水都是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
29.蜡烛燃烧过程中,烛芯长度会逐渐变短,同时发光发热。蜡烛燃烧先融化,再汽化,冒出的烟是石蜡小颗粒。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水蒸气遇冷会形成雾状。
30.没有 升高 31.水 32.浑浊 二氧化碳 33.B
【分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0.蜡烛点燃后,靠近火焰部位的蜡烛变软熔化,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手靠近蜡烛火焰附近,蜡烛会把热量传递给手,所以感觉到温度升高。
31.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出现,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水,这属于化学变化。
32.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将另一只内壁沾留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物质。
33.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压扁饮料罐、纸折成纸飞机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点燃纸张和蜡烛燃烧都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4.铁 35.空气 A 36.C 37.D 38.A
【解析】34.铁是金属有光泽、延展性、结构紧密等特点可以制作成刀,铁锈是铁氧化之后的产物,结构松散不能制成刀。所以小明了解到国产菜刀主要有不锈钢刀与碳钢刀。碳钢刀老百姓俗称“铁刀”,由铁制成。
35.对比实验,要求单一变量,小明想要研究铁生锈是否与空气有关,那就以空气为单一变量,B装置用的是植物油封住液面防止空气进入,装置A与B的区别是没有植物油,可以让空气进入,其他条件都相同,符合实验要求。所以如果要研究铁生锈是否与空气有关,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空气。实验时应该选择装置B和A进行研究。
36.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装置B和C中的铁钉未生锈,装置A中的铁钉生锈比较多。装置B与A相比,没有空气,说明空气是影响生锈的因素之一,装置C与装置A相比,没有水分,说明水也是影响生锈的原因之一,所以铁生锈与空气和水都有关,所以选C。
37.装置D有空气、水,这些铁生锈的条件的同时,水中还有盐分,食盐能加快铁的生锈,所以一段时间后,还能发现装置D生锈最多。
38.不锈钢有不锈、耐蚀性等特性,且铬含量至少为10.5%,碳含量最大不超过1.2%的钢。铬可以给铁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铁与空气和水的接触,所以不锈钢刀具有较强的抗生锈能力,其原因是将铁与其他金属组成合金。
39.化学 40.C 41.火箭发射高度与小苏打的量有什么关系 小苏打的量 白醋的量 42.小苏打越多,火箭发射越高 43.不会 白醋的量有限,小苏打不会全部参加反应。
【解析】39.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它们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所以当瓶子倒立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40.实验中反应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瓶子内气压增大,橡皮塞弹开。所以实验中,让瓶口橡皮塞弹开的动力来自新生成的气体。
41.对比实验,要求单一变量,其他的条件相同,往往变化的量就是要研究的问题因素。观察实验数据,变化的量是小苏打的量,所以这组实验设计研究的问题是火箭发射高度与小苏打的量有什么关系,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小苏打的量,不改变的条件有白醋的量等。
42. 小苏打的量分别为3g、6g、9g的时候,对应的高度分别为:第一次0.5、0.8、1.8,第二次0.4、0.7、2.1第三次0.5、0.9、1.9。发现小苏打的量越多,火箭发射越高。
43.白醋是有限的,与小苏打反应完了,即使再加小苏打也不再反应了,火箭发射的高度不会无限的变化。所以先猜测:不会。理由是:白醋的量有限,小苏打不会全部参加反应。
44.产生大量气泡 有嗤嗤的声音 45.小苏打 46.化学 47.A
【分析】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44.瓶中装有无色液体A,有酸味;小试管装有白色粉末B。将瓶子倒转,打开开关,喷口C处就能喷出灭火的气体。据此判断实验中A是白醋,B是小苏打,两者混合后,会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发出嗤嗤的声音。
45.无色液体A和白色粉末B均是课堂实验中使用过的材料,则B是小苏打,A是白醋。
46.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就是否产生新物质。该实验A和B混合后产生气体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47.该实验A和B混合后产生气体收集到图3右上方的瓶子里,沿着烧杯壁缓缓倾倒,我们能观察到靠近底部的蜡烛先熄灭,过一会儿上面的那支蜡烛也熄灭了。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此气体比空气重且不助燃。
48.水 空气 乙 空气 水 刷漆
【解析】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隔绝空气、水和铁制品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生锈。生产生活中防锈方法的原理就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比如涂油、刷漆、镀锌等,都是隔绝空气、水与铁制品的接触,破坏生锈的条件,从而达到防锈的目的。
读图可知:
(1)读图可以看出,甲试管中的铁钉只能和空气接触;乙试管中的铁钉能和水、空气充分接触;丙试管中的铁钉只能和水接触。
(2)一星期后观察发现,乙试管中的铁钉生锈比较严重,而甲和丙两个试管中的铁钉基本上没有生锈的现象。
(3)这个实验证明,铁钉的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铁钉生锈的探究,将铁制品与空气、水隔绝就能有效防止生锈,常见的防锈方法:刷漆、涂油、保持干燥。
49.日环食 日全食 日偏食
【分析】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日食分为日环食、日偏食、日全食三种。
【解析】(1)图中小球挡住了光线,眼睛只能看到大球的外边一圈,模拟的是日环食。
(2)小球沿着2移动会完全挡住大球,变成日全食。
(3)小球沿1或3方向移动时眼睛可以看到大球的一部分,属于日偏食。
50.(1)没有 (2) 形态 气体 (3)有 (4)B
【分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质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的产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
【解析】(1)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作物态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把较大的白糖块磨成了小颗粒,只是形状大小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构成白糖的物质没有改变。
(2)图2中,奇奇用酒精灯加热白糖后,白糖变成液体,白糖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白糖这种物质并没有变化。在加热的过程中,液态糖中还会“冒泡”,这说明有气体产生。
(3)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作物态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奇奇把白糖熬煳了,熬煳后的白糖液体不再是白糖了,而是变成了焦糖。这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4)A、面团拉成面条属于物理变化,只是形状发生变化,选项观点错误;
B.木虾被煮后变红,有新物质生成,与白糖被熬煳发生的变化一样,选项观点正确。
51.(1) 地球 月球 直线 (2)月球 (3)不能
【分析】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解析】(1)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根据日食的形成,如图所示,在代表的地球蓝色圆形纸片A上打一个观察孔,让代表月球的B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确保模拟的三个天体在一条直线上。
(2)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古人说的“天狗食日”就是指日食。“天狗”挡住了太阳光,天狗其实就是月球。
(3)当日食发生时,尽管地面上的光线变暗,但太阳仍然会以高强度的紫外线和可见光照射到地球上。所以我们不能直视太阳,因为太阳的强烈光线会对眼睛造成严重的损伤。
52.(1)三角 (2)成本高 (3) B 底部 (4)二
【分析】底托抗震型:虽然整体结构没有呈现出上小下大的形状,但是底部设计了四个三角形组合结构,在保证稳定的基础上融入了抗震设计。塔高、承重、抗风能力和抗震能力为塔台模型制作的必要条件,我们需要测试塔台模型的这几项能力。
【解析】(1)观察搭建的塔台模型,具有“底部设计了四个三角形组合结构,在保证稳定的基础上融入抗震设计”特点,属于底托抗震型。
(2)根据对表格数据的分析,顶端承重能力最好的是A组,能够承受7本书的重量,这一组塔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成本高,花费9.6元。
(3)抗震能力最弱的是B组,抗震能力是一级,可适当增加底部的重量提高抗震。
(4)B组在测试塔台模型抗风能力时,在三级风力下,塔台模型开始摇晃,此项测试的评估结果应计二级。
53.B 54.白醋 55.小苏打 56.比空气重 不支持燃烧 57.白糖 B 58.BCDF
【分析】所有的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3.用鼻子闻不明材料的味道,不能直接把鼻孔凑到瓶口去闻,容易吸入较多的气体,假若是有毒气体,会对人体损害较大。正确的做法是用手在容器上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进入鼻子。
54.在食盐、白糖、小苏打、淀粉、饮用水、白醋和食用油这些物质中,具有酸味的只有白醋,因此,东东闻到材料E有一股酸味,由此判断E物质是白醋。
55.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材料E是白醋,在食盐、白糖、小苏打、淀粉、饮用水、食用油这些物质中,能够与白醋发生反应并产生气体的物质是小苏打,由此推断材料D为小苏打。
56.东东取材料D和材料E进行混合制造气体,将收集到的这种气体沿着杯壁倒入一个装有两根高低不同、粗细相同的蜡烛的烧杯中时,会发现矮的蜡烛先熄灭,该实验说明这种气体具有比空气重的特点,可以像倒水一样,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而且这种气体可以灭火,说明该气体不支持燃烧。
5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东将材料A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A颜色变化,有焦糖味,由此判断A物质是白糖,白糖在被加热过程中,发生颜色变化,并且出现焦糖味,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58.A.红墨水滴在水中,属于物理变化,只是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符合题意;
B.苹果切开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故B符合题意;
C.火柴烧燃属于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故C符合题意;
D.食物在体内被消化属于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故D符合题意;
E.蜡烛熔化成为蜡油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E不符合题意;
F.水果酿酒属于化学变化过程,水果和酒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故F符合题意;
G.水结冰是水从液态变成了固态,属于物理变化,故G不符合题意。
59.熔化 物理 焦煳 化学 60.化学 物理 61.发光;发热;产生气体;如蜡烛燃烧时,不但会发光、发热,还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等
【分析】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只是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各种化学变化中,一定是产生了新物质,原来的物质已经改变,这是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由此判断,化学变化中会存在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中不会存在化学变化。
59.在加热过程中,白砂糖首先会熔化,白糖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产生新物质,这是物理变化。但很快白砂糖颜色会变黄,然后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白砂糖变成了黑色的固体物质,我们也会闻到特殊的气味,这是化学变化。
60.物质的变化通常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组成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新物质。化学变化过程中总是伴随物理变化。
61.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很多现象,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等,如蜡烛燃烧时,不但会发光、发热,还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等。
62.化学 物理 A C B 空气 水 温暖潮湿的环境 b 铁钉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有足够的水分和足够的空气。 空气 中 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二氧化碳
【解析】铁生锈的主要因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面包发霉、咬过的苹果变色、铁刀生锈都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玉石摔成两截是物理变化,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
(2)①铁生锈的主要因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B量筒中的铁钉,能够和水与空气充分接触;甲量筒中的铁钉,只能和水接触,缺少空气,C量筒中的铁钉,只能和空气接触。由此可以发现A量筒和C量筒里的铁钉基本没生锈,B量筒里的铁钉生锈。因此,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铁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生锈。②根据铁生锈的探究实验,B量筒中,铁钉的a、b、c三处,你认为B处生锈最厉害,理由是铁钉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有足够的水分和足够的空气。③怎样防止铁生锈,莉莉查阅资料得知:给铁涂上油漆可以隔绝 空气和 水对铁的作用,从而可以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3)把白醋洒在小苏打上,会看到的现象是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说明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具有灭火作用,能使燃烧的火柴熄灭。
63.(1)地球、月球、太阳 (2)地球、月球、太阳 (3) 月球 地球 太阳 月球 太阳 地球 地球 太阳
【分析】本实验为模拟日食形成的实验。
【解析】(1)在模拟三球运动时,根据球的大小,太阳是最大的,其次是地球,最小的是月球。图1,从左到右分别是地球、月球、太阳。
(2)图2,地球、月球、太阳成一条直线,此刻,月球绕到了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部分光线,形成了日食现象。
(3)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所以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完全看不到,这样就形成了日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