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小历同学在游览完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后,对隋朝二世而亡产生了疑惑,为此搜集到了如下描述隋炀帝统治的资料,据此可知隋炀帝“身丧国灭”的原因是(  )
(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杜佑《通典》
A.经济萧条 B.战乱不断 C.统治残暴 D.人口锐减
2.大运河开通后,大量的粮食通过水路从江南运输到洛阳,存储于含嘉仓。关中地区遇到灾荒缺粮时,朝廷就从中及时调拨,稳定市场。这体现了大运河开通后(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维护了社会稳定
C.加强了南北沟通 D.便利了交通运输
3.“千里江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这首诗可用于研究(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赵州桥的影响 D.大运河的影响
4.导致图中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注:数据来源于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后唐建立
5.海南文昌孔庙有一座“状元桥”,定安县城东门街有一个“解元坊”。与这些建筑名称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资治通鉴》记载“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据此可知隋朝的灭亡是因为(  )
A.隋炀帝的奢侈浪费及其暴政
B.科举制的改革导致财政困难
C.大运河的修建加重百姓负担
D.隋炀帝的对外征战加剧矛盾
7.下列图片是某校学生为历史长廊新一期展览寻找的插图,展览主题是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符合本主题的插图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唐代雕版印刷术以木为版,刀刻文字,墨印成书。敦煌《金刚经》(868年)现存最早,图文并茂,工艺精妙,推动佛经和历书的量产,智慧融于技,文明传千年。上述材料说明唐代科技(  )
A.促进了佛教的诞生 B.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C.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D.加速了造纸术革新
9.唐朝时,出现了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大都市,长江和运河沿线以及东南沿海港口城市获得很大发展,甚至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这体现了(  )
A.民族关系和谐 B.坊市制度严格
C.唐朝商业繁荣 D.中外交往频繁
10.“我是长安的王二,清晨来到西市,看到波斯商人正卸下整箱的香料。街角李家酒肆飘来胡旋舞曲,店小二招呼客人:‘新到的剑南烧春酒,配敦煌来的葡萄干最是美味!’……”根据这段材料,以下哪项最能反映开元盛世的特征?(  )
A.胡商云集,中外贸易频繁
B.科举考试选拔寒门子弟
C.农民使用曲辕犁提高产量
D.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11.史书记载:(它)运转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结合如图分析,它应该是(  )
A.筒车 B.翻车 C.耧车 D.风车
12.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南北转战十年多,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大齐,显示了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这场“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隋末农民大起义 D.黄巢起义
13.北宋统一后,宋太祖为了集中财权,曾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筦榷(政府对盐铁等的专卖)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直接负责在地方实施该政令的是(  )
A.市舶司 B.转运使 C.宰相 D.通判
14.宋朝官僚主要有“阶、职、差遣”等称谓,“阶”、“职”为虚名,只有“差遣”才掌握实际权力,州县长官也都由皇帝“差遣”京官去担任,出现“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情形。这些做法(  )
A.扩大了科举考试影响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落实了重文轻武政策 D.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
15.辽太祖让大臣在制定或改革礼仪制度时,参考辽的风俗习惯,再与汉族的礼仪制度相结合,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体现了辽在统治中(  )
A.维护契丹风俗 B.崇尚儒家文化
C.维护汉人传统 D.学习汉族文化
1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B.
C. D.
17.诗歌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风貌,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一一南宋偏安
B.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玄奘西行
C.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一一分封制度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一一贞观之治
18.话说“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局面。其中,攻灭南宋残部,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忽必烈 D.成吉思汗
19.行省制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同时又使地方机构上升了一级,大大靠近中央,也妥善解决了2000多年来未能解决的中央与一级政区衔接不良的空档问题,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这表明行省制(  )
A.扩展了元朝的疆域范围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D.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融
20.元泰定帝在位期间,开通了会通河,此后漕船年运粮量常达三、四百万石。沿河城镇和码头兴起,出现了“舟楫万里,振古所无”的繁荣景象。据材料可知运河的开通(  )
A.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B.强化了社会治理
C.展现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动了中外经济交流
2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江西的景德镇到南宋时已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长江下游成为丰饶的粮仓。这些史实共同反映的现象是(  )
A.商业空前繁荣 B.农业技术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 D.贸易繁荣
22.有学者描写宋代泉州:“出自阿拉伯半岛到婆罗洲一线的珍珠、香料、棉布、胡椒、珍稀木材、海货以及舶来的食物与药品(比如海参与燕窝)纷至沓来;陶瓷、丝织品、钱币和其他金属制品流溢而出。”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推动榷场贸易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
D.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3.考古学家在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宋代沉船内打捞出大量的陶瓷(如图),说明海南(  )
A.陶瓷制作技术发达
B.造船技术领先全国
C.是海上丝路的重要支点
D.外贸以陶瓷为主要商品
24.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理论创新 B.服务生产 C.巩固统治 D.方便祭祀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墨墨同学进行了隋朝的专题学习,请你参与其中,探究历史。(7分)
【千秋伟业】
材料一
【伟大创举】
材料二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勃兴速亡】
材料三 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图中A、B、C分别是哪几个城市?大运河的开通起了什么作用?(4分)
(2)这种制度是什么制度?它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当代执政者哪些启示? (1分)
26.唐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
——《中国古代历史》
(1)材料一中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是什么?由此出现了哪些名臣?(列举一例)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2分)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在隋制基础上,完善了该制度。这样的机构设置,既可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权的正常运转,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被削弱,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皇权。这一制度为以后的朝代所沿袭。
——摘编自袁刚《隋唐三省体制祈论》
(2)材料二中的图是唐代实行的什么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该制度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2分)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3)杜甫的诗描写了唐朝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景象历史上称之为什么?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2分)
材料四 盛世的实现,首先以开明君主的出现为前提。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君主的品德修养,对于盛世有决定作用……历史上任何朝代的任何盛世,都需要一大批清官廉吏……盛世的出现,还需要整个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另外,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当的时间。一般来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中国历史》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盛世得以实现所需要具备的条件。(1分)
27.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秦汉唐宋元,都是历史上熠熠生辉的朝代。七年级某学生整理了这几个朝代的相关资料,探究其兴衰的秘密。(5分)
材料一:唐太宗名言录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大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如图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1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如何评价该政策?(2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元朝的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对于琉球、西域以及西藏地的管理措施。(2分)
28.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2分)
材料二:
(2)材料二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演变示意图,请将其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依据示意图内容,概括这一时期政局的主要特点。(2分)
材料三:自契丹夺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相同;一样)。
——《续资治通鉴长编》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辽和西夏仿效中原王朝的表现。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分)
(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1分)
参考答案
1-10 CBDAD ABBCA
11-20 ADBBD CACBA
21-24 CCCB
25.(1)城市:A:余杭;B:大兴;C:涿郡。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制度:科举制度;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启示:推行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
26.(1)关键:虚心纳谏。名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盛世:贞观之治。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集思广益,减少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力量;利于加强巩固皇权。
(3)盛世:开元盛世。皇帝:唐玄宗。
(4)条件:出现开明君主;有大批清官廉吏;善于吸取前期教训;需要长时间积累。
27.(1)治国理念:以民为本;以史为鉴;善用人才。
(2)政策:重文轻武。
评价:重文轻武政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积极: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消极: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机构重叠,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3)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琉球管理: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西域管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负责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西藏管理: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28.(1)民族政策:开明。
方式:军事征伐;设置机构;和亲,册封等。
(2)排序:③④②①;特点:民族政权并立。
(3)表现:发展农耕经济;效仿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学习中原文化,任用汉人官员;仿用汉人的车马、服饰。
作用;开发了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4)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