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二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基础训练)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十二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基础训练)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二十二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基础训练)——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备考合集
1.根据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学说,原始生命最可能诞生于(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原始陆地 D.原始森林
2.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顺序是( )
①形成原始生命
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③形成独立的体系
④形成有机大分子
⑤随着降雨汇聚到原始海洋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②⑤④①③ D.②⑤④③①
3.原始大气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能量来源于( )
A.无机物分解时释放的能量
B.有机物分解时释放的能量
C.物质合成时释放的能量
D.紫外线、雷电、火山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4.如图是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中①、②和③依次代表( )
A.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
B.蕨类植物、藻类植物、被子植物
C.被子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被子植物、蕨类植物
5.下列有关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正确的是( )
A.两栖类、鱼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
B.两栖类、鱼类、哺乳类、鸟类、爬行类
C.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
6.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生物学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不谋而合,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主要由水蒸气、氧气、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构成
B.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证实了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C.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D.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地球上还会形成新的原始生命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从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
B.从重量小的生物到重量大的生物
C.从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8.如图表示几种动物类群的进化关系,结合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丁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C.最高级的动物类群是甲 D.丙的结构比戊的复杂
9.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
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C.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D.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10.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②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水蒸气、甲烷、氧气、二氧化碳等
③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现代海洋中也可形成原始生命
④米勒的实验证明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11.蜂鸟细长的喙与其采蜜的花的形状有着惊人的适应,其主要原因是( )
A.生存斗争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遗传变异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12.在缺乏青草的条件下,颈长和四肢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容易生存下去;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进化过程中,颈长和四肢长的个体被逐渐保留下来,如图长颈鹿。针对这一变化原因的解释,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发生了定向变异 B.器官越用越发达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环境变化无关
13.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为获得食物、空间进行生存斗争
C.生物产生的变异永远有利于生物生存
D.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被淘汰
14.《2022年农区蝗虫防控技术方案》提出应注意科学选择杀虫剂种类,并避免过度施药,其原因是最初使用某种杀虫剂时防治效果显著,但随着连续使用,蝗虫的抗药性会不断增强。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蝗虫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B.杀虫剂对蝗虫的不同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
C.进化过程中,蝗虫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D.抗药性变异的产生出现在使用杀虫剂之后
15.如图表示斑马生活在稀树草原上。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征。这种特征一般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___________中获胜,得以生存、繁衍。这样,环境对斑马起了___________的作用,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____。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___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原始大气虽然为生命起源提供了部分条件,如气体成分和能量来源,但它本身并不具备生命形成的所有必要条件。生命起源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容纳和滋养生命的复杂环境,而不仅仅是气体成分。因此,原始大气不是生命起源的直接地点,A不符合题意。
B.原始海洋是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论中推测的生命起源地。原始海洋提供了生命起源所需的多种条件,如水分、营养物质、有机物等。此外,海洋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和生命的形成。因此,原始海洋是生命起源最有可能的地点,B符合题意。
C.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中,原始陆地并不是生命起源的推测地点。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如高温、火山活动等,使得陆地表面并不适宜生命的形成。生命起源的推测更偏向于一个富含水分、营养物质和有机物的环境,即原始海洋,C不符合题意。
D.原始森林是生命进化到一定阶段后,在陆地上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在生命起源的初期,还没有形成陆地植物和森林,因此原始森林不可能是生命起源的地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D
解析: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环境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有机大分子物质形成独立的体系,再由独立的体系最终形成原始生命。
3.答案:D
解析:化学进化学说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雷电、火山爆发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了有机小分子物质。
4.答案:A
解析:如图生命树:
因此,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5.答案:C
解析:有关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正确的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故选C。
6.答案:C
解析:A.原始大气主要由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构成,没有氧气,A错误。
B.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证实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但没有证实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B错误。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通过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的研究,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规律,C正确。
D.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与原始地球不同,已经不具备形成原始生命的条件,所以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地球上也不会形成新的原始生命,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解析:ACD、从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从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ACD正确;B、高等生物也有体型较小的如蜂鸟,因此“从重量小的生物到重量大的生物”不属于生物进化的趋势,B错误。故选:B。
8.答案:B
解析:A.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戊比甲丙高等,因此戊最有可能是陆生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故B正确。
C.最先出现的类群是甲,是最低等的动物类群,故C错误。
D.由丙进化为戊,因此戊的结构比丙的复杂,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A
解析: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越多。
10.答案:A
解析:①根据化学起源学说,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正确。
②原始大气没有氧气,错误。
③现代海洋不可能再进化出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地球条件了,错误。
④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因此,证明了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有可能的这一结论,表明在原始地球上可以产生有机小分子,正确。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达尔文认为:古代的蜂鸟存在着细长喙和粗短喙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就容易生存下去,粗短的喙吃不到细长花冠内的花蜜,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花蜜而导致营养不良,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经过许多代以后。这样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蜂鸟的喙变得细长,其主要原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和四肢长些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一代一代选择,长颈鹿的颈就越来越长。
13.答案:C
解析:A.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趋势,说明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A正确。
B.生物为获得食物、空间、配偶等进行着残酷的生存斗争,B正确。
C.生物的变异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所以不是生物的所有变异都有利于生物生存,C错误。
D.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D正确。
故选C。
14.答案:B
解析:蝗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蝗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蝗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蝗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蝗虫杀死,抗药性强的蝗虫活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蝗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杀虫剂对蝗虫起到了选择作用。
15.答案:(1)变异;不定向;遗传和变异
(2)生存斗争;定向选择;方向
(3)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解析:(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说明生物具有变异的特征,这种特征一般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遗传和变异。
(2)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得以生存、繁衍;环境对斑马起了定向选择的作用,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3)由题可知,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