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十三 健康地生活(拔高训练)——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合集1.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可能患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乙肝病毒广泛存在于患者的体液中,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等方式传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肝病毒属于乙肝的病原体,乙肝患者属于乙肝的传染源B.没有患过乙肝的健康人群属于乙肝传染病的易感人群C.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注射时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属于预防乙肝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2.一只蚊子在叮咬了甲后,又叮咬了乙。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微丝蚴,乙被蚊子叮咬后也患上丝虫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微丝蚴是传播途径B.乙被叮咬前是易感人群,叮咬后是传染源C.甲是传染源D.消灭蚊子及其幼虫孑孓能有效降低丝虫病的发病率3.下列有关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B.预防接种和对环境消毒均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消灭蚊虫和传染病流行期间出门戴口罩均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深埋病死的动物和及时隔离传染病人均属于控制传染源4.根据你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所患的各种疾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②免疫可以理解为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③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④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必须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保护水源、消毒餐具⑤人的生活环境中一旦存在着病原体,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A.②⑤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维持健康。结合如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乙中的①吞噬细胞穿出毛细血管壁,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B.图甲中体现的是皮肤的保护作用,皮肤的分泌物可以杀菌C.图甲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白细胞清除病原体的免疫类型与图甲不同6.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表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最高风险因素。为此,科学家研发了HPV疫苗,以有效的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进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如图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人乳头瘤病毒是病原体B.女性接种HPV疫苗可以预防卵巢癌等疾病C.接种疫苗后人体血液中产生的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为抗体D.宫颈癌高发年龄在45岁左右7.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艾滋病病原体携带者不得从事各种工作B.咳嗽、握手、共同进餐等不会传播艾滋病C.艾滋病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因此属于遗传病D.艾滋病是由病菌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8.每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常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储存家用药物时,尽量使用药物原包装盒存放B.若保质期内的药物出现变色或潮解的情况,仍可服用C.处方药带有“OTC”标志,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购买D.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果病情好转可自行中断治疗9.下图是小柴胡颗粒说明书的部分内容,下列有关此药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药是非处方药,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B.该药可治风寒感冒C.中药无副作用,可每天喝小柴胡以预防感冒D.为提前康复,可增加每次用药量或服用次数10.了解安全用药常识和急救的方法,对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西药毒副作用大,中药没有毒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B.抗生素属于非处方药,可自行购买C.用人工呼吸救助溺水病人时,首先要保持其呼吸道畅通D.遇到突发心肌梗死倒地的病人,可将人就近抬到舒适的地方11.对下图急救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进行图一急救措施时,应先使患者呼吸道畅通B.图一抢救结束后要立即拨打“120”电话呼救C.图二中b处喷出鲜红的血液,应按a位置止血D.图一的抢救过程中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吹气法的次数比例为30∶212.学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后,同学们对健康又有了新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增强抵抗力,每天只吃肉蛋等高蛋白食物B.接触过多的电离辐射可能会诱发白血病、恶性肿瘤C.为了预防艾滋病,我们应该远离艾滋病患者D.为了多学习一会儿,小刚总是很晚才睡觉13.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统计数字,中国有超过3亿吸烟者,占全世界吸烟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大约每30秒就有一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如果烟草使用情况不下降,到2050年,中国与烟草相关的死亡人数将上涨至每年300万人。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在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时,测定了水蚤在不同浓度烟草浸出液中的心率,用表格形式记录(如下表)。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一 二 三 四 五不同蒸馏水 配置的烟草 浸出液 蒸馏水 等量烟 丝+20mL蒸馏水 等量烟 丝+30mL蒸馏水 等量烟 丝+40mL蒸馏水 等量烟 丝+50mL蒸馏水每10秒心 跳次数 35 42 39 37 36A.实验变量是烟草浸出液浓度B.实验测量指标为每10秒心跳次数C.心跳次数最快的组是第二组D.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抑制作用14.吸烟、酗酒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吸烟不仅损害呼吸系统,还容易引发心脏病B.吸烟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的记忆力衰退C.调查发现长期酗酒会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D.饮酒过量步态不稳,主要是酒精麻痹了大脑15.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请分析下面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是常见的胃肠道致病细菌,是目前发现唯一能在胃酸中生存的细菌,其会导致胃黏膜上皮损伤,进而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甚至导致胃癌。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呈现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传播现象,感染率高达40%~60%。材料二: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常识(如图A、图B所示),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遇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拨打“120”急救电话之后,应该马上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遇到外伤出血患者需及时止血。材料三: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这种疾病,特别是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幽门螺旋杆菌能引起消化道类传染病,从细胞结构上看,幽门螺旋杆菌与人体细胞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没有__________,幽门螺旋杆菌进入胃后,寄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黏膜层中,通过_________方式繁殖。胃黏膜分泌的溶菌酶和胃酸等,可杀死多种病菌,属于保卫人体的第__________道防线。(2)分析材料一,为阻断幽门螺旋杆菌在家庭中传播,常采取餐具定时消毒、分餐、不与患者共用餐具等措施,这些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二中,实施心肺复苏时,图A所示甲、乙二人施救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是__________。若图B所示受伤部位b处有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出,则加压或包扎点应在________处(填字母)。(4)作为青少年,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材料三中的“生活方式病”?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条)。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故乙肝病毒属于乙肝的病原体,乙肝患者属于乙肝的传染源,A正确。B、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没有患过乙肝的健康人群可能已经注射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因此,没有患过乙肝的健康人群不一定属于乙肝传染病的易感人群,B错误。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D、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注射时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属于预防乙肝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D正确。2.答案:A解析:微丝蚴是能使人得丝虫病的寄生虫,属于病原体,蚊子属于传播途径,A错误。乙在患病前对该病缺乏免疫力,所以属于易感者;患病后成为患者,能够散播病原体,所以成为传染源,B正确。甲为一患传染病的忠者,其能够散播病原体,所以属于传染源,C正确。蚊子是传播此传染病的生物媒介,所以消灭蚊子及其幼虫孑孓能有效降低丝虫病的发病率,D正确。3.答案:B解析:预防接种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对环境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选B。4.答案:C解析:①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但人所患的各种疾病并不一定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此说法错误。②人体对病原体或有害物质的抵抗力,可以理解为免疫,此说法正确。③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此说法正确。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交谈、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此说法错误。⑤人体具有三道免疫防线,能在有许多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此说法错误。故选C。5.答案:D解析:题图乙中的①吞噬细胞穿出毛细血管壁,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属于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正确。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黏膜,题图甲中体现的是皮肤的保护作用,皮肤的分泌物有杀菌作用,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C正确。白细胞清除病原体和题图甲皮肤防止病菌侵入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6.答案:B解析: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细菌、病毒、异物等)叫做抗原,所以人乳头瘤病毒属于抗原,A正确;女性通过接种HPV疫苗,从免疫学角度讲属于抗原,注射疫苗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方式以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接种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此种蛋白质在免疫学中称为抗体,C正确;如图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根据该图信息分析,宫颈癌高发年龄在45岁左右,D正确。7.答案:B解析:A.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艾滋病病原体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只是部分涉及公共健康安全的工作需要在相关法律和规定的指导下受到限制,A错误。B.咳嗽、握手和共同进餐不会传播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等,B正确。C.艾滋病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遗传病。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如染色体或基因)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能够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疾病,而艾滋病是由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C错误。D.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它由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病毒而不是细菌等病菌。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逐渐失去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D错误。故选B。8.答案:A解析:A.药品尽量保留原包装和说明书,防止与其他药品混淆,避免用药差错,同时便于查阅相关信息比如药品用法用量、药品有效期和注意事项等,故A正确。B.药品若没有按照规定的条件储存,会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从而出现融化、发霉、发酵、粘连等现象,就不能继续服用了,故B错误。C.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故C错误。D.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就要按时按量服药,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足够浓度,因为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所以如果病情好转也不可自行中断治疗,故D错误。故选A。9.答案:A解析:A.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处方药的使用要遵医嘱。此药说明书上有OTC标志,因此是非处方药,故A正确。B.说明书中明确指出风寒感冒者不适用,故B错误。C.“是药三分毒”,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合理选用药物,不能每天喝小柴胡以预防感冒,故C错误。D.用药时必须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服药前必须阅读药品说明书,不能随意加大药量,故D错误。故选A。10.答案:C解析:A.中药和西药都会有副作用,故A错误;B.抗生素属于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故B错误;C.用人工呼吸救助溺水病人时,首先要保持其呼吸道畅通,故C正确;D.不能随意移动心肌梗死突发倒地的病人,故D错误;11.答案:B解析:A.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时,应先使患者呼吸道畅通,保证空气能够顺利进入肺部,故A正确。B.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故B错误。C.动脉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动脉出血呈喷射状或溅出,血色鲜红,因此应该在近心端止血。如图二中,b处外出血时,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应该是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止血即伤口的上方指压止血,也就是按图二a位置止血,C正确。D.在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吹气法的次数比例为30:2,即每进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后进行2次口对口吹气,这样的操作顺序和比例能够较为有效地为患者提供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故D正确。故选B。12.答案:B解析:为了增强抵抗力,每天只吃肉蛋等高蛋白食物,营养物质不够全面,不符合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A错误。接触过多的电离辐射可能会诱发白血病、恶性肿瘤,B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等,与艾滋病病人的正常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因此我们要关爱他们,正常与之交往,C错误。长期精神紧张、高强度锻炼、不按时作息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损伤心脏和血管,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故遵循科学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过度疲劳才是正确的做法,D错误。13.答案:D解析:A.该班同学是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结合表格,等量烟丝浸泡在一定的蒸馏水中,可获得不同浓度的浸出液。可见,实验的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A正确。B.据表中数据可见:实验测量指标为每10秒心跳次数,B正确。C.据表中数据可见:心跳次数最快的组是第二组,是烟丝+20mL蒸馏水的烟草浸出液,C正确。D.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清水中水蚤的心率最低,在烟草浸出液中随浓度的增大,心率逐渐增加。即烟草浸出液能够促进水蚤的心率,D错误。故选D。14.答案:D解析:A、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吸烟首先损害呼吸系统,易患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A正确;B、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吸烟会损害神经系统,使人记忆力减退,过早衰老,B正确;C、长期酗酒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过量的酒精能使脂肪沉淀到血管壁上,使得管腔变窄,继而使血压升高,加速人体动脉硬化的过程,从而使脂肪肝以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C正确;D、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饮酒过量的人会出现步态不稳,这主要是酒精麻痹了小脑。D错误。故选:D。15.答案:(1)成形的细胞核;分裂;二(2)切断传播途径(3)乙甲(先乙再甲);30:2;C(4)坚持体育锻炼(或吃营养配餐、按时作息不熬夜、或不吸烟,不喝酒、或拒绝毒品、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任一健康的生活方式,意思合理即可。)解析:(1)人体细胞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幽门螺旋杆菌能引起消化道类传染病,从细胞结构上看,幽门螺旋杆菌与人体细胞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幽门螺旋杆菌进入胃后,寄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黏膜层中,通过分裂生殖方式繁殖,一分为二,繁殖速度快。胃黏膜分泌的溶菌酶和胃酸等,可杀死多种病菌,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断幽门螺旋杆菌通过被其污染的茶具、餐具、毛巾等物品间接传播。因此,取餐具定时消毒,不与患者共用餐具等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3)实施心肺复苏时,图A所示的甲、乙两人施救的先后顺序先做30次胸外心脏技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反复进行。施救的先后顺序应是先乙后甲,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遇到外伤出血患者需及时止血,若受伤部位b处有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出,说明是静脉血管出血。静脉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脏→静脉。正确的急救方法是手指压迫点应位于c远心端。(4)现代文明病又称为生活方式病、富贵病或慢性病等,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