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近年来出土的清华简《祭公》篇记载:“王若曰:祭公,朕之皇祖周文王、烈祖武王,宅下国,作陈周邦……唯余小子,扬文武大命,屏藩周室。”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卿事寮”青铜器铭文证实“卿事寮”作为贵族议事机构参与决策。这些史料最能说明西周政治的特点是( )A.君主通过占卜神权强化统治 B.王权受宗法贵族集体制约C.官僚体系已经实现垂直管理 D.礼乐制完全取代法律制度2.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指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革命性在于,它用法律形式确认了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地位,但这一平等仅限于基督教君主国之间。帝国议会仍象征性保留对诸侯的仲裁权,而法国通过支持德意志诸侯的‘自由’,实质将欧洲推向一种均势主导的碎片化状态。”这反映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本质矛盾是( )A.主权平等理念与基督教文明排他性的冲突B.法律形式上的均势与大国霸权野心的对立C.帝国传统权威与诸侯实际独立的二元并存D.宗教宽容原则与世俗政治利益的根本对立3.下图是某物种全球传播情况的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物种最可能是( )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咖啡4.下表为1750年与1850年英国经济结构对比(单位:%),由此可见,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表现为( )类别 1750年 1850年农业劳动力占比 65 22工业劳动力占比 20 55工厂资本密集度指数 15 85——数据整理自J·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A.农业技术改良推动土地的高度集中经营B.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大规模转移C.资本集中加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D.机器生产淘汰了传统手工业作坊5.2024年,湖北郭家庙曾国遗址新出土一批春秋早期青铜器,其中一件“曾侯谏篮”铭文记载:“余虽处南土,恪守周礼,以和诸夏。”考古学家发现,该篮的形制、纹饰与中原周王室礼器高度一致,而曾国是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的姬姓诸侯国。“曾侯谏篮”体现了( )A.分封制实现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政治趋同B.华夷对立格局下诸侯国对周礼的被动接受C.宗法礼乐制度超越地域差异凝聚文化认同D.青铜器技术从中原向周边地区的单向传播6.下图是有关越南、朝鲜、日本三国的文字史料。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A.越、朝、日三国文化交流频繁 B.中华文化推动周边文明的发展C.儒家思想成为东南亚主流思想 D.中国政治制度被东亚国家模仿7.那尔迈调色板是古埃及早期文明的典型文物,图中那尔迈头戴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红白王冠,比其他人都高大威猛,正击打敌人,鹰表示鹰神荷鲁斯,鹰脚下的莎草表示被打败的尼罗河三角洲的居民。对其历史价值解读最合理的是( )A.反映新王国时期对外扩张的军事策略B.证明古埃及象形文字体系的成熟运用C.体现了早王朝时期王权与神权的结合D.记录古埃及对尼罗河洪水的准确预测8.2023年,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出土了一批13世纪的手抄本残卷,其中一篇叙事诗描写了骑士罗兰为保卫领主荣誉,在决斗中不惜生命,并称“我的剑为信仰与爱情而挥动”。诗中还提到罗兰对一位贵族女性的倾慕,将其视为“比星辰更高贵的存在”。该材料可用于说明中世纪骑士文学( )A.以市民阶级的世俗价值观为核心导向B.反映民族国家形成中的政治统一诉求C.批判了教会禁欲主义并倡导人性解放D.融合宗教虔诚、封建忠诚与典雅爱情9.2023年,《自然》杂志发表了对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的最新研究,通过激光雷达技术发现,古典期(250~900年)玛雅城市普遍存在复杂的人工蓄水池和地下灰岩坑改造系统。考古证据显示,这些设施不仅用于收集雨水,还通过过滤装置净化水质,蓄水池周边常发现祭祀雨神恰克的祭坛。这一发现最能说明玛雅文明( )A.完全依赖外来贸易获取水源 B.水资源管理与宗教紧密结合C.蓄水功能被动依赖天然溶洞 D.水利工程技术来自印加文明10.2023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的洛塔尔遗址中发现一批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青铜战车残骸和铁制武器残片。基因检测显示,该遗址上层贵族墓葬人骨与东欧草原早期的人存在显著遗传关联。此外,梵语文献《梨俱吠陀》中记载了“驾战车者征服达萨人”的史诗片段。由此可见( )A.蒙古西征推动了南亚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融合B.苏美尔人通过武力扩张建立了跨区域的军事帝国C.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南亚次大陆技术与社会变革D.雅利安人完全依靠军事征服取代了印度原生文化11.2023年,美国内华达州铁路华工遗址考古发现一批刻有“广府”纹饰的陶制豆腐模具和蒸笼残片,此类器型与同期广东民间器具相似度达93%。同时出土的日记残页记载“冬至日,以米酒祭祖,分食角黍”。这些发现说明( )A.华工通过饮食实践维系中华文化 B.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用于铁路工程C.华工推动中药在美洲的早期传播 D.美国铁路公司尊重华工宗教信仰12.美国人口普查局2023年发布的《人口结构趋势报告》数据显示非西班牙裔白人比例首次跌破60%(%),而西班牙裔(%)、非洲裔(%)、亚裔(6%)等群体比例持续上升。这表明美国( )A.族群结构根本性变化 B.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C.文化多元性深化发展 D.种族歧视问题较严重13.考古学家在贵霜帝国(约公元1-3世纪)遗址中发现大量铸币,其钱币正面常为国王半身像,背面多为希腊、波斯、印度及佛教神祇,并铸有希腊文与怯卢文双语铭文。例如迦腻色伽一世金币背面铸有佛陀像并标注希腊字母“BODDO(佛陀)”(如下图)。据此可知,贵霜帝国( )A.全面继承希腊化城邦的货币体系 B.折射了丝绸之路的多元文明交融C.推行统一货币促进欧亚内陆贸易 D.依靠军事扩张实现宗教文化统一14.伏尔泰在《哲学辞典》(1764年)中写道:“中国君主遵循自然法则,以德治国,其法律不依赖神启而基于理性。当我们还在争论教皇与国王的权柄时,他们已用道德约束权力两千年。”此观点源于耶稣会士李明《中国近事报道》(1696年)中对中国科举制与文官体系的描述。这反映了18世纪法国关注中国文化的深层动机是( )A.借中国理性治理批判欧洲教权与专制B.通过文化比较论证法国革命的必要性C.借鉴中国科举制度改造法国官僚体系D.验证基督教普世价值在东亚的适用性15.2023年,俄罗斯国家档案馆解密了包含1824年十二月党人“北方协会”的会议记录档案。记录显示,协会核心成员多为参与过拿破仑战争的近卫军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建立代议制君主国”,并多次引用“主权在民”的论述。此外,档案中提及协会成员与流亡法国的俄国知识分子保持通信,讨论“波兰宪法与欧洲立宪模式”。由此可见,十二月党人起义( )A.是社会底层人反抗封建压迫的自发暴动B.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利的诉求C.直接推动亚历山大二世实行农奴制改革D.深受欧洲启蒙思想与军事远征经历影响16.下表为国际移民组织(IOM)2023年发布的全球劳动力流动数据(部分),以下对该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指标 2010年 2020年 2023年跨国劳工总数(亿人) 2.1 2.7 3.1高技能移民占比(%) 18% 24% 29%南亚至海湾国家劳工占比 42% 48% 53%移民汇款总额(亿美元) 4400 7020 8400欧盟技术移民限制政策数 12项 9项 15项A.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向发达国家单向迁移为主B.移民汇款成为穷国消除贫富差距的主要手段C.技术移民增长与各国产业升级需求形成互动D.区域冲突的减少显著提升了人口跨境流动性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将美洲的金银、非洲的劳动力、亚洲的香料和手工业品纳入全球贸易网络。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英国凭借蒸汽机和机械化生产,成为“世界工厂”,其棉纺织品、金属制品倾销至殖民地,同时从印度、中国等地掠夺原料。铁路和轮船的普及,使商品、资本和人口的流动规模空前扩大。——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44年,44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成立,旨在维护汇率稳定并提供发展贷款。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6年,《牙买加协定》承认浮动汇率合法化,各国可自主选择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多元化时代。——摘编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牙买加协定》及【英】凯恩斯《布雷顿森林会议纪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推动因素,并指出其阶段性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士兵、商人和学者大规模迁居东方,在埃及、西亚和中亚建立数十座希腊式城市。这些城市不仅保留希腊的剧场、体育馆和哲学学校,还吸纳了当地的神庙建筑和宗教仪式。例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收藏了希腊、埃及和巴比伦的文献,成为东西方知识交汇的中心。”——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卷二,公元前2世纪)材料二 “在阿富汗阿伊·哈努姆遗址(公元前3世纪)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希腊风格的剧场、体育馆与波斯式宫殿并存,同时出土了刻有希腊语和阿拉米语的双语铭文,以及印度佛教符号与希腊神像结合的雕塑。”——皮埃尔·贝尔纳《阿伊·哈努姆:希腊化东方的考古发现》(2005年)材料三 “19世纪至20世纪初,新加坡作为英国殖民地的自由港,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印度次大陆和马来群岛的移民。华人移民建立宗乡会馆传承闽粤方言与节庆(如中元节),印度移民在小印度街区保留泰米尔语与印度教仪式,马来人则在甘榜格南维系伊斯兰传统。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政府推行‘多元种族政策’,强制英语为通用语言并鼓励各族学习母语,公共组屋按种族比例分配以打破聚居区隔。如今,牛车水的‘熟食中心’内,华人肉骨茶、马来椰浆饭与印度煎饼共处一摊,而国庆庆典上各族传统服饰与英语标语并存,形成独特的‘新加坡式多元主义’。”——王赓武《东南亚移民社会的文化共生》(2007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希腊化时代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加坡文化的特点及该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三、综合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至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与美洲原住民的接触引发了一场复杂的文化互动。欧洲人将基督教信仰、拉丁字母和金属工具传入美洲,同时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引入欧洲,深刻改变了欧亚大陆的饮食结构。然而,这种交流也伴随着暴力征服与疾病传播,导致阿兹特克、印加等本土文明的宗教仪式和文字系统逐渐边缘化。西班牙殖民者试图通过‘混合主义'政策,将天主教仪式与原住民传统节日结合,以巩固殖民统治。”——摘编自安东尼·帕格登《两个世界的相遇:大西洋帝国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第一章材料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自汉唐以来,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重塑了欧亚贸易网络;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与火药深刻改变了欧洲知识传播与战争形态。在精神领域,儒家‘仁政'思想被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视为对抗专制统治的理论资源,而禅宗哲学则影响了日本武士道与宋代文人画的意境追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并非单向输出——佛教中国化后形成汉传佛教体系,又反向传播至朝鲜、日本及越南,形成‘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精神纽带。”——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第五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文化与美洲文化在16-17世纪互动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自拟题目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理论升华)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C C B C D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B A D C17.(1)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如蒸汽机、铁路、轮船);欧洲国家商品倾销与原料掠夺;全球性劳动力流动(如黑奴贸易等)。阶段性特征:15—18世纪:以殖民掠夺和洲际贸易为主,形成全球性市场;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2)积极影响:灵活性增强:各国可依据国情调整汇率,缓解经济波动(如应对石油危机);金融创新加速:外汇市场、国际资本流动活跃;货币多元化:动摇美元霸主地位,有利于国际货币多元化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多样,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消极影响:风险加剧:汇率波动频繁,易引发金融危机(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平等加深:发达国家掌握货币主导权,发展中国家易受美元霸权剥削(如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失衡:美国利用美元特权长期维持贸易逆差,加剧南北矛盾。18.(1)城市建筑融合希腊与本土风格;知识中心整合多元文明成果;多语言文献与双语铭文;宗教艺术混合。(任意三点即可)(2)特点:典型移民文化;呈现丰富的融合现象;多元文化共存;保留英国文化。(任意三点即可)原因:新加坡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独立初期族群矛盾;塑造统一国家认同需要;政府推行族群平衡;殖民地遗产;全球化驱动;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等。(任意三点即可)19.(1)历史影响:促进全球作物传播与人口增长;深刻改变了欧亚大陆的饮食结构;加剧美洲原住民文化的断层(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消失);形成“混合文化”模式(如宗教节日融合);成为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根源。(其他合理表述可酌情给分,需紧扣材料逻辑)(任意两点即可)(2)示例:论题: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阐述: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秦汉时期,随着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文字、农耕技术、丝绸、儒学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日本、朝鲜和中亚等地区,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隋唐时期,政局稳定,政治相对清明,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日本、朝鲜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儒学、建筑技术、律令和历法等,唐朝的文化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朝鲜的发展,东南亚的越南的教育和选官制度也移植自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发明先后传入西方,中国的思想文化在17-18世纪对西方的思想解放和封建神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此时西方掀起了“中国热”,在学习和借助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