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第 8 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准确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实施背景及产生的影响,清晰理解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调整、政企关系变革、分配制度改革等,认识到改革对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意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背景及基本情况,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数据图表等,提升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史料分析法,展示如小岗村 “大包干” 契约、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经营数据等丰富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小组讨论活动,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体制的对比、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与突破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合作探究与表达交流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海尔集团等企业改革发展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运作和成效,增强学生对抽象经济概念的感性认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增强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体会改革过程中人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意义,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如所有制、经营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改革后企业活力增强的表现和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包括其提出的背景、确立过程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推动作用。(二)教学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改革是如何适应中国国情,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意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概念、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关键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史料教学法:展示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料,如文献档案、统计数据、新闻报道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和解读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企业改革案例,如农村的小岗村、城市的海尔集团等,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和效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组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生活对比的图片或短视频,如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物、物资匮乏的场景,与改革开放后超市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生活富足的画面进行对比,提问学生:“同学们,从这些对比中,大家能直观感受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你们知道是什么推动了这些变化的发生吗?” 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深远影响,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经济体制改革。简要回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内容。(二)讲授新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背景:展示农村改革前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相关资料,如 “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的文字描述,以及反映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图片或数据。提问学生:“在这样的体制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的弊端,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试点:讲述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户农民冒险签订 “大包干” 契约的故事,展示 “大包干” 契约的图片或复制件,介绍契约的主要内容和小岗村实行 “大包干” 后的变化,提问学生:“小岗村的‘大包干’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这种方式与以往的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新之处和优势。改革内容:详细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即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通过图表或示意图,对比改革前后农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改革推广与成效:展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的相关地图或数据,介绍到 1983 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情况。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背景:展示城市改革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如 “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职工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企业效益低下” 等文字描述,以及反映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境的图片或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国有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改革内容所有制结构调整:讲解城市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具体案例,如一些国有企业引入外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等,说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及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政企关系变革:重点阐述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通过对比改革前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政企分开后企业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分配制度改革:介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改变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通过实例说明按劳分配如何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改革成效:展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呈现繁荣局面的相关数据和图片,如企业利润增长、职工收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等。组织学生讨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认识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回顾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介绍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以及后期逐渐暴露出的弊端,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活力等。展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问学生:“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体制需要进行怎样的变革?” 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改革历程: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确立过程,重点介绍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场景和中共十四大的相关报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改革意义: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推动作用,如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通过对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前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用具体数据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企业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优势。(三)课堂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政企分开和改革分配制度等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项改革措施都紧密结合当时的国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经济发展,思考改革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四)课后作业布置书面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加深对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通过拓展作业,培养学生关注现实、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任《歌曲》月刊编辑的陈晓光深切体会到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活力,激动地写下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家施光南只花了半天时间就完成了谱曲。1982年,这首歌交给青年女歌手彭丽媛,她充满青春活力的深情演绎,让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和极富感染力的歌词很快流传开来。厉害了,我的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前提内容实质目的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 制度的前提下,改革 中不适应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不变变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个贫困村。1978年,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他们艰苦地干了一年,还了贷款,生活有了改善,自农业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打心里乐开了花。材料1978年夏秋之际,近14万平方公里的安徽大地,遭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全省农田受灾面积达到6000多万亩。不仅早、中稻严重减产或枯死绝收,而且大片晚稻也无法插秧育苗。当年的粮食严重减产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事实。如何减灾救荒,帮助农民摆脱困境,又成了各级领导不能不面对的严酷现实。——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转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国》结合“相关史事”和材料,改革前农民和农村的生产面临什么问题 在当时的体制下,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年终结算,收入不多、收获很少,久而久之缺乏生产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造成农业产量整体不高,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自然灾害等情况,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境况艰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推广: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深化: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土地所有制仍是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责任到户(或责任到人)。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然调节与合理配置,增强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农民关心生产、关心市场。切合实际。当时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劳作的个体差异性大,分户承包符合大部分地区的实际。三者得利。农民生产的产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兼顾了国家、集体、生产者三方的利益。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 公有制经营方式 统一经营、集中劳动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分配方式 统一分配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影响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停滞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材料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原青岛电冰箱厂厂长张瑞敏张瑞敏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情况对当时中国的很多国有企业来说都是常态。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由政府统一调配,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工人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职权划分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所有制结构 职权划分 分配经济体制改革前 表现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政府统领 平均主义弊端 过于单一,不利于经济发展 政府统管过多过死,政企职责不分 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经济体制改革后 表现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点 形式多样,经济发展途径增多 政府宏观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更灵活、及时 激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2)(3)(4)都改变了以往的经营方式都实行多劳多得,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都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都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即责、权、利紧密结合材料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企业没有自身的独立经济利益,不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产品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和分配,等等。——厉以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1978—2018》材料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持什么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依据苏联的经验,我国采用了计划经济模式。传统观点认为,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从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到1984年全面开始的城市改革,都在证明着:计划和市场都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日益明晰。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平竞争。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改革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星题 基础巩固1.[史料实证]下面研究“小岗村引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史料中,最有价值的是( )CA.长篇纪实小说《小岗村的故事》B.小岗村村民的回忆录C.18户村民签订的土地承包责任书D.电影《十八个手印》2.[2024·洛阳期中] 《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当年搞合作化时,他(田福堂)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他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散伙”后的农村政策与之前相比( )AA.土地所有制不变 B.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变C.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变 D.农民生活水平不变学史方法如何进行历史比较1.相关性原则:(1)对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进行比较,能认识其共性或个性。(2)对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或现象进行比较,能认识其发展规律。2.对应性原则:比较必须有对应的比较点,即比较项,如背景、性质、方式、特点、意义等。3.时代性原则:比较的目的是揭示历史本质、探索历史规律,因此要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其所处的时代特征相联系,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3.[2024·淮安期末] 下面为我国某时期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示意图。该变革( )DA.让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B.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C.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程度 D.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4.下面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A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5. 这是一段双汇集团的发展史:1984年7月万隆当选为漯河肉联厂的厂长,他率先打破“铁饭碗”和“铁工资”等,实行多劳多得的浮动工资制度。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企业当年实现盈利,结束了26年的亏损历史。这体现了( )C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D.全面对外开放的影响6.[历史解释]“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DA.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B.召开了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C.进行了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D.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星题 能力提升1.[唯物史观]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政府不断调整三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DA.提高粮食产量 B.解决温饱问题C.缩小城乡差别 D.维护人民利益2.[2024·孝感期中] 1984年,共产党员马胜利毛遂自荐承包石家庄造纸厂,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并推出改革“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使造纸厂迅速扭亏为盈。马胜利也被誉为“国企承包第一人”。他的行为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 )CA.艰苦奋斗、敢于牺牲 B.爱岗敬业、服务人民C.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D.扎根基层、践行初心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