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语句。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学习文中表达情感的各种写作技巧。审美鉴赏与创造:诵读文本,感受林觉民的“以身许国壮山河,以爱之名负了卿”的无奈和痛苦,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理想境界。文化传承与发展: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语句。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学习文中表达情感的各种写作技巧。【教学难点】诵读文本,感受林觉民的“以身许国壮山河,以爱之名负了卿”的无奈和痛苦,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理想境界。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爱之名的那些人和那些感人的爱情……1.周恩来和邓颖超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恩来2.梁思成和林徽因梁:“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为什么是我?”林:“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3.钱钟书和杨绛遇见你之前,我从没想过要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这件事,我从没想过和别人。——钱钟书4.余光中和范我存别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余光中那么,林觉民和陈意映又有着怎样的爱情?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17岁的陈意映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喜结连理。幸运的是,在这段包办婚约中,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陈意映出身广东官宦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能吟诗作赋。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林觉民常向朋友夸赞:“意映的性格与偏好都与我相同,她真是个天真烂漫的女子。此生得此佳人,我何其有幸!”他们将居所命名为“双栖楼”,在楼前种植蕉梅。两人通信时,常以“双栖楼主”落款。“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在乱世中守住一方自己的幸福,原本林觉民、陈意映也可以过这样的日子。然而,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与妻书》,走进他们那伟大而动人的爱情。二、作者简介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5岁参加应试时,只在卷子上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字便扬长而去。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三天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于5月11日从容就义,年仅24岁,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附:福建省侯官县林氏一族诗礼之家、满门忠烈林孝恂:林觉民生父,翰林学士,倡导男女都应受教育。林孝宽:参加公车上书,,资助过“戊戌六君子”。林长民:林觉民大哥,林徽因生父,福建师范大学校长,五四运动的火炬手,后中弹身亡。林尹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文:林徽因叔叔,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恒:林徽因弟弟,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在成都空战中血染长空。还有同族的林祥谦、林泰曾、林永升、林履中等烈士……三、写作背景播放视频,时长2分48秒。四、解题与妻书:写给妻子的信。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附提称语“卿卿”: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刘义庆《世说新语》“卿卿”在古代应为闺中昵称、房中蜜语,使用范围局促狭小。其源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惑溺》篇,其中讲了当时名士生活的七个片段,都是沉迷于声色、财富、忌妒、情爱里不能自拔、无所节制的内容。其中第六则故事是讲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王戎沉迷夫妻情爱,不受礼法约束宠溺娇妻的家庭生活细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撒狗粮”。原文为: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大意是王戎的夫人总是叫王戎为“卿”,王戎告诉她:“你这样叫我,显得礼数不周(“卿”用来称呼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以后不要再这样叫了啊!”他这么一说,夫人不高兴了,用撒娇嗔怪的语气说:“我爱你疼你,才叫你卿的,我不叫你卿,谁又叫你卿呢?”一句话十六个字,半数是“卿”,不容反驳。估计王戎十分受用,于是“遂恒听之”——以后就听之任之,也不怕人笑话了。在《世说新语》里,“卿卿”一词是动宾结构的词,指“以‘卿’字来称呼你”的意思,第一个“卿”是动词,即称呼他人的行为动作,第二个“卿”是人称代词。古代书信的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1.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2.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3.用于师长:函丈、道席等。4.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5.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6.用于夫妇:俪鉴等。7.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五、文体知识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诚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书信属于应用文,就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1.称呼(收信人) 2.问候 3.正文 4.祝辞 5.署名(写信人)及日期六、走进文本,整体感知(一)字词疏通详见课件。听读+诵读,听读视频时长10分07秒,诵读配乐视频时长7分01秒。(二)以身许国壮山河1.听完了诵读后,你认为这是一封怎样的书信?请大家根据读信感受,将下列内容填写完整。这是一封( )的( )书。在这封书信里,我读到的是( )。明确:(感人肺腑、情真意切、深情悲壮、纸短情长……诀别、告别、离别、绝命、遗书/家书/情书)过渡语:纸短情长,字见风尚。在这封信中,“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二篇章——儿女情长,一起制作视频回忆录,品读“吾至爱汝”的深情。请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明确:1-2段:交代赴死之因。3-4段:追忆旧日三事。5段:再论赴死之志。6-8段:三愿以慰“孀妻”。2.林觉民在写完《与妻书》后,还写了一封信给父亲,我们把它叫《禀父书》,《禀父书》仅41字,《与妻书》长达1300字。请小组讨论概括这两封书信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 内容《禀父书》 一是表达愧疚之情;二是说明赴死原因;三是请求父亲谅解。《与妻书》 一是爱,对国家、对妻子的爱;二是因,说明自己赴死的原因;三是望,渴望得到妻儿的谅解。3.在两封书信中,都写了林觉民“赴死的原因”,他为什么赴死?请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明确: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原因:当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的黑暗社会让他们无法长相厮守!4.林觉民赴死的勇气来自哪里?明确:“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我之勇敢,源于爱你。我之至爱你,我才爱及天下人。我之至爱天下人,我才率性就死不顾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明确:当爱妻与爱国两难时,林觉民以爱妻为起点,升华至爱天下人,毅然选择了以身许国。这种选择古已有之: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种爱国情怀已经成为精神传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流淌在每一位仁人志士的血脉中。5.林觉民写下《与妻书》已过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家国情怀赓续传承,请同学们朗读抗日战争时期赵一曼和当今时代刘洋写的两封家书,谈谈你的感悟。明确:感悟——吾辈何其有幸生今日之中国!(三)以爱之名负了卿《与妻书》是一封家书,也是一封遗书,还是一封情书。文中的一字一句都浸润着一位即将永别的丈夫对妻子浓浓的深情,可他偏偏“以爱之名负了妻”。1.林觉民写这封情书时,有一句画面感很强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明确: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悲痛)2.作为一封情书,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请找出文中出现最多的情感词来回答。明确:爱、悲3.《与妻书》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美情书”,请从文中找出最能触动你的表现夫妻情深的语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深情朗读,分享感受。明确:(1)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①“卿卿”,极言与妻子之亲昵,爱情之甜蜜;但是,马上又告诉妻子二人即将“永别”:“一人”竟成“一鬼”,生离死别。②爱益深而别益悲,我感受到林觉民在为国赴死前情感的克制,自己忍痛写信,给爱妻安慰解释。绵绵的情意,令人不忍卒读。(2)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这种心怀天下的大爱,令人敬仰。(3)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我自认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那一刻,他想到的是他们的点点滴滴,她的笑,她的泪。他们在稀疏的梅枝下并肩携手,低声私语,笑语盈盈,无话不说。六七年前,他离家归来,她哭着告诉他:“今后要远走,一定告诉我,我愿随你远行。”他答应了,可终究又食言了。(4)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希望你能体谅我的心思,在哭泣之余,也把天下人的幸福放在心上,应当也会乐于牺牲我和你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这是林觉民对妻子的期望,希望她能理解自己的选择。(5)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爱是什么?可能在我们常人看来,爱是长相厮守,爱是宁愿我先死去也不能让你死。可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种解释,先死之人的痛苦是一时的,后死之人的痛苦却是长久的,如果这世上总有一个人要承担失去挚爱的痛苦,我宁愿我来承担。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林觉民对妻子深切的爱啊!(6)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情与景完美交融,印刻着夫妻二人那段刻骨铭心的新婚岁月。生与死、幸福与伤逝仿佛在那一刻都连接在一起。尤其是对于书信所写对象陈意映,往昔念念在兹,却再也触不到摸不见。……4.同学们分享了感动之语,这些语句让我们穿越百年烟云,触摸到林觉民对妻子的真情爱意和对国家的大爱情怀。请女生齐读“真情爱意”之语,男生齐读“大爱情怀”之句。真情爱意:吾至爱汝(1)意映卿卿如晤(2)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3)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4)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5)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大爱情怀:勇于就死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②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④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⑤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5.在生离死别之际,林觉民是如何向妻子表达爱意的?明确:(1)直接抒发爱意。“爱”字出现6次,其中“爱汝”4次。(2)以回忆表达爱意。(3)托爱于愿。6.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可本文读来却感天动地、荡气回肠。请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来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情感?明确:本文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和议论三种表达方式。通览全信可知,第1、5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3段基本上是记叙,第2、4、6、7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议论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七、课堂总结以身许国壮山河,以爱之名负了卿。当爱情撞上家国,千千万万个革命者们选择了将一己之爱扩充到天下人之爱。他们最先醒来,然后最早死去。他们献出自己的热血,去召唤未来的黎明。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了他们,才有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国泰民安的时代,有了他们,才有我们此时的幸福时光。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苍生不负卿。若有来生,愿林、陈在盛世相拥!八、课后作业一纸“与妻书”,千古家国情。这封革命者的家书,文字优美瑰丽,情感悲抑纠结,陈意映读后心如刀绞,几欲赴死;千百万革命者读后前赴后继,慷慨就义;新时代的中学生读后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生活中有无数个“你”读过这份家书,“你”是谁 “你”想对林觉民说些什么 请用书信的形式表达“你”的内心所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