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粤版化学九下7.2物质溶解的量一、选择题1.下列因素不能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是A.温度 B.溶剂的质量 C.溶质的种类 D.溶剂的种类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B.可溶性物质溶于水均放出热量C.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D.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3.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20℃时,20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B.20℃时,把20g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C.把31.9克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9gD.20℃时,把31.9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4.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甲所示,在t1℃时,A、B两物质配制溶液的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两个烧杯内均有固体剩余,且质量相等B.由t1℃到t2℃的过程中,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C.t2℃时,烧杯中的A溶液为饱和溶液D.由t2℃降温到t1℃,B溶液底部未溶解的晶体质量增多5.向蒸馏水中加入NaOH固体,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整个过程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OH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变大后变小B.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不相同C.b点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D.c点时溶液的质量小于d点时溶液的质量6.20℃,四个实验小组同学将不同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分别放入100g 水中,充分 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氯化钾固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g 10 20 30 40所得溶液质量 110 120 130 134A.上述实验③④中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B.实验②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C.向实验④所得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不再溶解D.根据上述实验可知20℃时,氯化钾在100g 水溶解的最大量为为34g7.一块体积为V%的木块漂浮于装有硝酸钾(KNO3)溶液(有部分硝酸钾固体未溶解)的小烧杯中,如图甲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的硝酸钾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B.由图乙推断温度改变的方式是升温C.M点时烧杯底部没有硝酸钾固体D.V排增大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减小8.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②中溶液是饱和洛液 B.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③中溶液的降温可能会析出晶体 D.②中加入足量的水会变成不饱和溶液9.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取出一半溶液,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量不变C.向某溶液加入一定量溶质完全溶解,该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大了,此时该溶液有可能形成了饱和溶液D.某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一定会形成饱和溶液10.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得到相应的五种溶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1℃时,溶液①是不饱和溶液 B.t2℃时,溶液④是饱和溶液C.t1℃时,溶液⑤是饱和溶液 D.t2℃时,溶液③是不饱和溶液二、判断题1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B.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丙C.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三、填空与简答12.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其中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2)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13.如表是KCl、KNO3、NaCl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格信息回答:温度/℃ 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 KCl 27.6 34.0 40.0 45.5 51.1 56.7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1)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 。(2)20℃时,50g水中加入16gKCl,充分搅拌后形成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80℃时,分别将相同质量的KCl、KNO3与Na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质量最大的是 。14.下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60氯化钾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g,属于 物质,(填“易溶”、“可溶”或“微溶”)。(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3)某同学用氯化钾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实验过程中水分损失忽略不计)。①A~D中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②D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g。15.可乐是我们经常饮用的一种饮料,如图所示是一种瓶装可乐外观上的部分文字。可乐型碳酸饮料 净含量1.25升 配料:碳酸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焦糖色、磷酸、咖啡因、食用香料 保质期:18个月(1)该饮料里的溶剂是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可乐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 (选填“是”或“否”),原因是 。(3)喝了这种饮料之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 有关。16.如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60氯化钾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g。(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3)某同学用氯化钾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过程中水分损失忽略不计)。①A~D中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②D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g。四、实验题17.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仪器进行“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1)按实验要求,图1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填名称)。(2)小婧按图2的操作称取氢氧化钠,小民发现小婧的操作有错误。你认为小婧操作中的错误是 ;若按正确方法操作,在称量的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右侧,此时应该 。A、减少砝码 B、调节平衡螺母 C、减少氢氧化钠 D、增加氢氧化钠(3)小民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4)配制好的溶液装瓶存放,在细口瓶上写上标签内容,从微观角度看,该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 (用微粒符号表示)。(5)若正确称量氢氧化钠,配制该溶液过程中,会导致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填序号)。A.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溅出B.量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C.砝码缺角D.量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五、科学探究题18.浩海中学化学综合实践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围绕生活污水危害、净化、成分及污水处理厂的选址等展开了项目式学习之旅。任务一:调查污水危害及处理【调查咨询】(1)i.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有害元素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工农业生产,造成水体 ;ii.污水处理厂的常见净水方法有曝气、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曝气即在阳光下暴晒,使水中溶解的气体逸出,曝气的原理是 。任务二:设计与制作简易净水器【设计目的】除去生活污水中的泥沙、茶叶、食物残渣、色素等杂质。【材料准备】i.一瓶生活污水的水样;ii.大号饮料瓶、纱布、粗砂、细沙、活性炭等。【设计制作】自制净水器及测试结果如下:组别 测试结果洁净程度 收回水的量(%) 净水速度(mL/min)一组 好 >95 约为250二组 中 >90 约为90三组 差 >90 约为15【交流讨论】(2)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为 。(3)第三组将活性炭放在最上层,影响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原因是 。六、计算题19.计算:欲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98%的浓硫酸多少克?需加水多少克?试卷第8页,共8页试卷第7页,共8页参考答案1.B【详解】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温度越高蔗糖的溶解度越大,选项不符合题意;B、固体的溶解度是对100g溶剂来说的,溶剂的量已经确定,故溶剂的多少不影响溶解度的大小,选项符合题意;C、固体的溶解度与溶质的种类有关,如蔗糖和氯化钠在同样温度的水中的溶解度的不同,选项不符合题意;D、溶解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如碘单质易溶于酒精而难溶于水,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D【详解】A.饱和溶液是指在某一温度下不能再溶解某一种溶质的溶液,可以溶解其他的溶质,故A错误;B.可溶性物质溶于水可以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吸收热量,如硝酸铵固体;可以没有热量的变化,如食盐,故B错误;C.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故C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故D正确;故选D。3.D【详解】A、20℃时,20g硝酸钾能溶解在100g水里,没有说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无法确定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否是20g,故选项说法错误;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标准是100g溶剂里,这里没有说100g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C、在描述某一物质的溶解度是必须指明温度,这里没有说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D、20℃时,把31.6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故D正确;故选:D。4.A【详解】A、t1℃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都是30g,30g水中能够溶解9gA或B,因此两个烧杯内均有固体剩余,且质量相等,都是3g,该选项说法正确;B、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t1℃到t2℃过程中,A不断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t2℃时,A的溶解度是50g,30g水中溶解15g恰好饱和,烧杯中的A溶液中含有12g溶质,是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由t2℃到t1℃,B的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所以B溶液底部未溶解的晶体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5.C【详解】A、由题干的信息可知,b点固体完全消失,c点溶液中有固体,温度降低,说明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B、a、c两点时,温度相同,所以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错误;C、b点固体完全消失,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正确;D、c点和d点所示溶液中有未溶解的氢氧化钠固体,且c点所示溶液的温度高,溶解的氢氧化钠较多,且在整个过程中,水的量不变,所以c点时溶液的质量大于d点时溶液的质量,错误。故选C。6.D【详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④中固体没有全部溶解,为饱和溶液,但③中仍能溶解氯化钾,不是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②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0g:100g=1:5,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实验④为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但能溶解氯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钾在100g 水溶解的最大量为为34g,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7.D【详解】A、甲图中的硝酸钾溶液中有固体未溶解,溶液处于饱和状态,A错误;B、因木块漂浮,所以,,木块质量不变,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说明液体的密度变小,溶解的溶质减少,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温度改变的方式为降温,B错误;C、根据B选项,温度改变方式为降温,随着温度的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少,有硝酸钾晶体析出,烧杯底部KNO3晶体增多,C错误;D、V排增大的过程中,溶液的密度减小,溶解的溶质减少,导致硝酸钾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故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减小,D正确。故选D。8.B【详解】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②中溶液有固体剩余,是饱和溶液。A正确;B、③中无固体剩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B错误;C、③中溶液的降低温度可能会析出晶体,也可能不会析出晶体,取决于降温的程度。C正确;D、②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质会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D正确。故:选B。9.C【详解】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溶液具有均一性,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取出一半溶液,则取出的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量减少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向某溶液加入一定量溶质完全溶解,该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大了,此时该溶液有可能形成了饱和溶液,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某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若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降温后可能会形成饱和溶液;若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降温后仍为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10.B【详解】A、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所以向10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B、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4g,从操作流程可以看出:100g水中至溶液④时共加入硝酸钾的质量是60g,所以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C、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溶液⑤是100g水中加入硝酸钾60g,最多溶解31.6g,形成的是饱和溶液,说法正确;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4g,从操作流程可以看出:100g水中至溶液③时共加入硝酸钾的质量是40g,所以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答案:B。11. × × √【详解】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描述物质的溶解度应指明温度,由图可知,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25g,原说法错误;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原说法错误;C.由图可知,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原说法正确。12.(1) 增大 甲(2)减小【详解】(1)根据图像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2)根据图像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13.(1)KNO3(2)不饱和(3)KNO3【详解】(1)由KCl、KNO3、NaCl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格数据可知,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硝酸钾;(2)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0g,即在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7.0g氯化钾,因此在该温度下的50g水中加入16gKCl充分搅拌后形成不饱和溶液;(3)80℃时,分别将相同质量的NaCl、KCl与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质量最大的是KNO3,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最大。14.(1) 31.6 易溶(2)硝酸钾(3) BCD 4.5【详解】(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钾;(3)①2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34g,50g水中溶解17g,恰好饱和,A是不饱和溶液,B是饱和溶液,4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40g,50g水中溶解20g,恰好饱和,C是饱和溶液,1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31g,C-D过程中析出固体,D是饱和溶液,A~D中为饱和溶液的是BCD;②D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20g-15.5g=4.5g。15.(1)水/H2O(2) 否 溶液具有稳定性,在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3)温度【详解】(1)溶液中含有水时,水是溶剂,该饮料含有水,则溶剂是水(H2O)。(2)合格的可乐是溶液,溶液具有稳定性,在常温密封条件下,即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所以不会出现浑浊现象。(3)喝了可乐后,体内温度比饮料在瓶中的温度高,此时会打嗝排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即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16.(1)31.6(2)硝酸钾/KNO3(3) BCD 4.5【详解】(1)由表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硝酸钾;(3)①2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34g,50g水中溶解17g,恰好饱和,A是不饱和溶液,B是饱和溶液,4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40g,50g水中溶解20g,恰好饱和,C是饱和溶液,1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31g,C→D过程中析出固体,D是饱和溶液,A~D中为饱和溶液的是BCD;②D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20g-15.5g=4.5g。17.(1)玻璃棒(2) 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 D(3)18%(4)Na+、OH-、H2O(5)CD【详解】(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氢氧化钠,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图1中缺少一种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2)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按正确方法操作,在称量的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右侧,说明药品的质量小,故应增加氢氧化钠。故选D。(3)该实验小组原计划所取氯化钠的质量=10g+5g+3g=18g;量取蒸馏水的体积读数如图3所示(即量取水的体积为82mL=82cm3,其质量为1g/cm3×82cm3=82g),则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氢氧化钠在水能离解出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或Na+、OH-、H2O)。(5)A、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溅出,不影响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B、量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实际水的体积量取少,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C、砝码缺角,称得的氢氧化钠偏少,导致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D、量水的体积时,仰视量筒,量取的水偏多,导致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故选CD。18.(1) 富营养化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2)细沙与粗砂的填充顺序影响净水效果或污水先通过粗砂净水效果好(3)水中泥沙堵塞了活性炭上的小孔或泥沙破坏了活性炭疏松多孔结构【详解】(1)i.大量氮、磷、钾元素进入水体,会使水藻等得到丰富的营养疯狂增长,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ii.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曝气即在阳光下暴晒,使水中溶解的气体逸出;(2)一组中水先经过粗砂再经过细沙,二组中水先经过细沙再经过粗砂,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一组比二组净水效果更好,原因是:细沙与粗砂的填充顺序影响净水效果或污水先通过粗砂净水效果好(合理即可);(3)粗砂是过滤掉较大颗粒的不溶性杂质,细沙是过滤掉较小颗粒的不溶性杂质,而活性炭是吸附溶解在水中的异味和色素,这些物质大部分以粒子的形式存在。第三组将活性炭放在最上层,水中泥沙堵塞了活性炭上的小孔或泥沙破坏了活性炭疏松多孔结构,影响了活性炭的吸附效果。19.解:设需要这种浓硫酸的质量是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解得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20g=80g答:欲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98%的浓硫酸20克,需加水80克。【详解】见答案。答案第2页,共7页答案第1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