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作业(四) 群落的结构[基础练]1.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强度 B.食物种类C.湿度 D.温度答案:A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C.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种间竞争越激烈D.群落的结构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答案:C3.下列分别属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内容的是( )①种间关系 ②年龄结构 ③调查某一区域有多少物种 ④出生和死亡 ⑤优势物种 ⑥同种生物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 ⑦调查某一物种的个体数量 ⑧不同种群在空间占据的位置 ⑨种内关系A.②④⑥⑦⑨①③⑤⑧B.②⑥⑦⑨①③④⑤⑧C.②⑥⑦⑨①③⑤⑧D.②③⑥⑦⑨①④⑤⑧解析:①种间关系属于群落的研究内容。②年龄结构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③调查某一区域有多少物种,属于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研究内容。④出生和死亡属于个体的生命现象。⑤优势物种是群落的研究内容。⑥同种生物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是种群的研究内容。⑦调查某一物种的个体数量,研究的是种群的数量,是种群的研究内容。⑧不同种群在空间占据的位置,研究的是群落的结构,是群落的研究内容。⑨种内关系是种群的研究内容。综上所述,②⑥⑦⑨属于种群的研究内容,①③⑤⑧属于群落的研究内容,所以C正确,A、B、D错误。答案:C4.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下列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群落的物种数目越多,其物种丰富度越大B.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占优势的物种有米槠、木荷、芒萁等C.一个群落的优势物种是可以发生变化的D.海南的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东北的森林群落解析: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物种丰富度指群落的物种数目,物种数目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A正确;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芒萁不是优势的物种,B错误;一个群落的优势物种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可能会改变,C正确;从我国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D正确。答案:B5.“螟蛉有子,蜾蠃负之”“鸠占鹊巢”“鹬蚌相争”等生物之间分别属于哪种关系?( )A.寄生、竞争、捕食 B.寄生、竞争、竞争C.共生、捕食、竞争 D.捕食、竞争、捕食解析: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鸠占鹊巢”,指的是红脚隼经常强占喜鹊的巢,二者之间是竞争的关系;“鹬蚌相争”中鹬以蚌为食,体现捕食关系,D正确,A、B、C错误。答案:D6.(2024·湖北武汉月考)关于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土壤小动物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实验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答案:D7.(2022·浙江高考真题)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解析:由图可知,甲中午晚上均在浅海活动,所以不趋不避,乙白天在深海午夜才有上浮,所以乙避光,A错误;浮游植物一般分布在浅海,根据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故可推测位于浅海的甲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而乙位于深海,故乙不是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错误;乙是一种浮游动物,是一个种群,故乙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由图可知,甲、乙在不同时间段在该海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甲和乙在午夜都会有所上浮,因此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D正确。答案:D8.生态位是指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关系等。如表是某树林中食性相似的部分鸟类在不同层次中的密度相对值。项目 林冠层高 于11.6 m 乔木层 5~11.6 m 灌木层 1.3~5 m 草本层 1~1.3 m 地面点斑 林鸽 333 3 3 0 0茶腹 34 34 1 0 0蓝山雀 150 204 196 24 6银喉长 尾山雀 122 183 136 18 9旋木雀 32 75 27 17 0煤山雀 45 108 78 20 0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进一步研究表中鸟类的生态位,还可以从鸟类的 (至少列举2个)等方面进行调查。(2)表中鸟类食性相似,但喜好的栖息位置却处于树木不同的层次,这种现象的意义是 。(3)由表可知, 和 生态位最接近,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试分析若干年后,两个种群的变化趋势是 。答案:(1)种间关系、食物、天敌 (2)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减弱种间竞争 (3)蓝山雀 银喉长尾山雀 某一种群占优势,另一种群处于劣势甚至灭亡或相互抑制[能力练]9.下图a、b、c分别代表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 b、c处的植物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温度是影响a山坡区域内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b、c区域内垂直方向上植物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A错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的不同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错误;b、c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说明b、c两个生物群落都有垂直结构,C正确;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错误。答案:C10.研究小组对某地区农田和林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B.不同样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差异C.不同样地土壤中的群落都有一定垂直结构D.人类活动对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分析图乙的物种数可见,各样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错误;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不同样地土壤中的群落都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C正确;分析图甲的个体数,农田中表层土动物个体数明显少于林地,这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D错误。答案:C11.(2024·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在有别的物种存在时,一个物种所占有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如图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际生态位中存在种间竞争B.基础生态位大于实际生态位C.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D.窄生态位时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均大于宽生态位时的解析:由题干中实际生态位的概念可知,实际生态位中存在种间竞争,A正确;由题干中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概念可知,基础生态位大于实际生态位,B正确;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物种需要拓宽生态位以维持生存,故此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C正确;由题图可知,窄生态位时物种间重叠较少,而宽生态位时物种间重叠较多,故宽生态位时种间竞争强度大于窄生态位时的,D错误。答案:D12.(多项选择)同域共存是指不同种生物生存在同一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下列现象能用同域共存解释的是( )A.淡水养殖业中鲢鱼主要吃浮游生物,青鱼喜食底部的螺蛳B.一块农田里,蝶类和蜂类在白天活动,螟蛾在夜间取而代之C.质数蝉的幼虫在土中刺吸植物根部汁液,成虫吸食树干中的汁液D.不同温度喜好的两种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解析:淡水养殖业中鲢鱼主要吃浮游生物,青鱼喜食底部的螺蛳,属于竞争关系,捕食的物种不同,属于同域共存,A符合题意;蝶类和蜂类在白天活动,螟蛾在夜间取而代之,活动的时间不同,属于同域共存,B符合题意;质数蝉的幼虫在土中刺吸植物根部汁液,成虫吸食树干中的汁液,同一物种,不属于同域共存,C不符合题意;不同温度喜好的两种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属于竞争关系,光照射度喜好不同,属于同域共存,D符合题意。答案:ABD13.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动物 点斑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植物出现这种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植物的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其原因是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 (用上图的序号作答)。(2)现有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A、D生物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图中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 。(3)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 。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4)捕捞一个池塘里的某种鱼,应如何才能使效益最高? 。答案:(1)垂直结构 不同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 ② (2)③④ 寄生生物依赖宿主生活,通常不会让寄主全部死亡 (3)②④ 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空间等因素制约而使种内竞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4)在K/2到K之间捕捞,捕捞后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14.(2024·湖南岳阳期末)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但水域中的血吸虫会引起血吸虫病。血吸虫先后在钉螺和人体内完成生长发育,控制钉螺的分布、生长和繁殖是防治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方法。研究人员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活螺出现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 ,调查草本和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这两种植物在做法上的差异主要是 。(2)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据图可知林地的活螺出现率最低,所以可以通过 达到减少钉螺的目的。(3)该保护区的林地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建立抑螺防病林,改变原有群落的 ,从而改变钉螺滋生的环境因素,降低血吸虫感染率。解析:(1)群落是指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故该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调查草本和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不同植物的株高等不同,用样方法时应确定不同面积,故在做法上的差异主要是所取样方的面积不同。(2)血吸虫从体表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后,从血细胞或淋巴细胞内获得营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寄生;分析柱状图显示的结果,林地的活螺出现率最低,所以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适当增加林地等措施达到减少钉螺的目的。(3)群落的水平结构常呈镶嵌分布;林业血防工程以生态控制理论为基础、以林业生态工程为手段,通过建立抑螺防病林,目的是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降低血吸虫感染率,所以可以改变原有群落的空间结构。答案:(1)群落(或生物群落) 所取样方的面积不同 (2)寄生 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适当增加林地 (3)水平 空间结构课时作业(五) 群落的主要类型[基础练]1.在两个群落的交界处(草原和森林),有一过渡区,下列对这一过渡区中生物特点与相邻两个群落相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种类少 B.只是动物种类多C.植物种类少 D.动植物种类都多解析:生物群落的分布是由气候、地形等环境条件决定的,两群落交界处地形、气候复杂多样,适宜多种生物存在和分布。答案:D2.(2024·河北邢台检测)下列关于群落种类与其环境特征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湿地——常见鱼类、两栖类、鸟类等动物B.荒漠——昼夜温差大,植被极度稀疏C.草原——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 mm之间,代表动物有野驴、黄羊等D.落叶阔叶林——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解析: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约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11%,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D错误。答案:D3.貂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成年体重十多千克,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较大。它经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也捕食小型动物,在积雪环境下还能捕食大型动物。在我国,貂熊主要分布于寒温带针叶林,以下推测成立的是( )A.狼和貂熊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B.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C.耳小、尾短、毛长不利于适应环境D.貂熊、猞猁、狼占有相同的生态位解析:根据貂熊也捕食小型动物,说明狼和貂熊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貂熊的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其在积雪上奔跑,B正确;耳小、尾短、毛长利于保温,减少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C错误;貂熊、猞猁、狼占有不同的生态位,D错误。答案:B4.下列关于湿地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B.沼泽、河流、湖泊等都属于湿地C.湿地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红树林群落中只有红树一种植物解析:湿地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A正确;沼泽、河流、湖泊都是湿地,B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红树林群落的优势物种是红树,也有其他的植物,D错误。答案:D5.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知,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这种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C不符合题意;种植农作物乙以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因此乙和害虫A不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答案:D6.不同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是由温度决定的B.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长C.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D.冻原植被种类稀少,只有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答案:C7.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现对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交错区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2)在森林草原交错区,随着气候越干旱, 或落叶林占优势,直到最后,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3)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 。答案:(1)物种丰富度 (2)草原 (3)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能力练]8.在三个稳定草原类型中进行的植物调查统计数据如表所示:项目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植物种类 (种) 160 100 80平均种类 (种/m2) 20 18 10平均产量(千 克干重/公顷) 2 000 900 200旱生植物种数所占比例(%) 25.0 49.1 78.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草甸草原的光合作用总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解析: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使调查结果准确,应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典型草原每平方米的平均种类数大于荒漠草原的,但是表中缺少单位面积中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故不能说明典型草原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的,B错误;不清楚呼吸作用消耗量,仅根据表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净积累量),无法比较两个草原光合作用的总量,C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由表中数据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80×78.0%=62.4,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00×49.1%=49.1,草甸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60×25%=40,比较可知,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D正确。答案:D9.(多项选择)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海拔 (m) <1 000 1 000~ 2 000 2 000~ 2 500 2 500~ 3 000 3 000~ 3 500 >3 500植被 类型 热带季 雨林 常绿阔 叶林 常绿落 叶混交 林 针阔叶 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 丛草甸蝶类 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B.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B错误。答案:ACD10.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在其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生物群落各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3类:①营养关系,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的活体、残体或产物为食;②成境关系,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③助布关系,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在群落的成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B.动物在群落的助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C.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在生态位上往往高度重叠D.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把不同物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解析:根据题意,成境关系指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如林冠下的灌木、草类和地被以及所有动物栖居者都处于较均一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微弱的光照等条件下,植物还以各种不同性质的分泌物(气体的和液体的)影响周围的其他生物,A正确;根据题意,助布关系指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在助布关系中,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携带植物的种子、孢子、花粉,帮助植物散布,B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食物等条件的最大化,不会使生态位重叠,从而使自己得到的利益最大化,C错误;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D正确。答案:C1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后,人们爱护森林、保护森林的意识逐渐提高。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在地上和地下均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 。不同植物的根系在不同土壤层的分布差异有利于充分利用 (至少答2个)等资源,同时也为土壤小动物提供了 。(2)处于林下层的植物叶片的结构特点是 (填字母)。a.细胞壁薄 b.叶绿体颗粒大c.叶薄 d.茎细长这种结构使植物适应林下 (填字母)环境。a.强光 b.弱光c.高温 d.高湿答案:(1)垂直结构 水、无机盐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a、b、c、d b、d12.在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请回答相关问题: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1)该森林一般分布在 地区。(2)该森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3)森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 。(4)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① 。② 。答案:(1)湿润或较湿润 (2)光照 (3)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种间竞争 (4)①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②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课时作业(六) 群落的演替[基础练]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C.群落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答案:C2.某地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c表示植物物种数B.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C.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相应的种间关系也会发生变化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个体数,曲线c表示植物物种数,A正确;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B错误;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增多,会使相应的种间关系发生变化,C正确;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D正确。答案:B3.群落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某地常绿阔叶林在被过度砍伐后逐步恢复的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演替 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1 草丛 34 0 02 针叶林 52 12 13 针、阔叶 混交林 67 24 17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初生演替B.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比草丛中的简单C.依次更替的群落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能力逐渐增强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过度砍伐后的森林保留了土壤等条件,在此条件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植物种类更多,植物分层现象较复杂,而动物分布依赖于植物提供的食物、栖息场所等,因此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比草丛中的更为复杂,B错误;依次更替的群落植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能力逐渐增强,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答案:C4.(2024·辽宁朝阳期末)“治沙女王——殷玉珍”从1985年开始种树,几十年如一日,硬是让昔日的7万多亩黄沙变成了“绿色王国”,在这个“绿色王国”中还生活着多种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B.该“绿色王国”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的依据是其种群的数量C.黄沙变“绿色王国”的演替类型与弃耕农田的演替类型相同D.殷玉珍将沙漠变绿洲说明人类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由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A正确;该“绿色王国”群落区别其他群落的重要依据是其群落的物种组成,B错误;黄沙变“绿色王国”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类型也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殷玉珍将沙漠变绿洲说明人类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答案:B5.(2024·辽宁营口期末)某市对被污染的土地通过人工种植不同的植物进行修复,科研人员对修复后土壤中动物的类群及分布情况进行调查,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土壤 动物 群落 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土壤 上层 (0~5 cm) 土壤 中层 (5~10 cm) 土壤 下层 (10~15 cm) 土壤 上层 (0~5 cm) 土壤 中层 (5~10 cm) 土壤 下层 (10~15 cm)茶林 21 11 8 20 12 7阔叶林 17 12 10 17 12 8竹林 18 14 9 21 13 9A.可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对土壤中的小型动物进行收集B.该地的茶林、阔叶林和竹林中物种丰富度最低的是阔叶林,最高的是竹林C.表中信息可反映出该人工修复土地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D.该市污染土地的修复过程,体现了人类的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可利用小动物的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A正确;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题表中数据只能看出阔叶林中土壤动物种类最少,不能说明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B错误;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类群数逐渐减少,说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动物群落出现分层分布,不同地带植被类型不同说明该人工修复土地上的群落有水平结构,C正确;该市污染土地的修复过程,群落的物种种类和数量都发生变化,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了改变,D正确。答案:B6.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适宜条件下物种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a→b,物种①和②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物种③的出现是初生演替C.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弱光D.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解析:0→a,封山育林后,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死亡率,导致物种①种群密度上升,A正确;a→b,由于存在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物种③的出现是次生演替,B错误;b→c,灌木增多,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由于物种②能耐受弱光,而物种①不耐受弱光,所以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C正确;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D正确。答案:B7.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A.裸地形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B.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C.裸地形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D.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解析:环境变化是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进行,并依次经过了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阶段、环境变化后的竞争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答案:A8.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解析:珊瑚礁上发生的演替是在原有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更复杂的生存空间,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都是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过程,B、C正确,D错误。答案:D9.如图是某地一个森林群落在火灾过后几十年的群落演替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演替为 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逐渐 。(2)导致成熟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以为动物创造 。(3)一般来说,上述演替过程发展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要比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 。(4)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次生 增加(或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2)阳光(或光照) 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4)变快 未发生改变[能力练]10.下图表示两个群落在一段时间内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若时间允许,甲一定是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D.人类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不会改变甲、乙群落演替方向和演替速度解析: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B正确;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错误;人类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会改变甲、乙群落的演替方向和演替速度,D错误。答案:B11.(多项选择)(2024·湖南岳阳期末)“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农业生产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某规模农场由用化肥改为用有机肥后,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纵坐标为单一物种总干重所占百分比,横坐标为物种丰富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期间该农场物种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增大B.调查期间该农场植物种类可能增多,群落结构趋于复杂C.第三次调查,农场中的生物群落可能比以前分层现象更明显D.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根据图示,调查期间该农场物种数量不断增大,但有些种群密度没有增大,A错误;调查期间该农场植物种类可能增多,食物网更复杂,群落结构趋于复杂,B正确;第三次调查,农场植物种类增多,食物网更复杂,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农场中的生物群落可能比以前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使用肥料使得物种丰富度降低,而改使用有机肥后,物种丰富度增加,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答案:BCD12.“退耕还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图是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还林年限群落的物种变化的调查结果,请分析回答:(1)题图是采用 法调查三类植物的物种数而构建的 模型。(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 。(3)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 (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这说明人类活动 。(4)该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 ,其中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 。答案:(1)样方 数学 (2)次生演替 (3)提前 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 (4)空间结构 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13.温带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请回答相关问题:(1)草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 。研究某区域草地土壤中小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和 。(2)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 、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 结构,该结构的特征是具有 。(4)研究人员对伏牛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请回答:在海拔150 m以下区域,人们开辟有农田垦殖带,若农田被弃耕后,会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情况下,该演替经历的阶段依次为 。答案:(1)丰富度 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2)出生率 死亡率 (3)水平 镶嵌性分布 (4)次生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综合微评(二)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不同群落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下图为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解析: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样方面积也不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在一定范围内,物种数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多,超过一定的样方面积后,物种数不再增加,D错误。答案:A2.下表的群落中,数字1~5代表物种,表中的数值表示种群密度,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 )群落 种群密度 物种 A B C D物种1 30 40 0 0物种2 20 0 0 2物种3 0 20 35 8物种4 3 0 21 20物种5 0 0 5 12答案:D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解析: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指群落的物种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二者仍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氧气等,C错误;互利共生是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D错误。答案:B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中的动物只有后者具有分层现象B.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C.区分群落的类型首先要了解和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阶段解析: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B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群落的重要特征,故区分群落的类型首先要了解和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C正确;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能形成森林,但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D错误。答案:C5.如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一种是北冰洋的特有种?哪一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一种分布最为广泛?( )A.2、1、5 B.5、3、4C.3、4、2 D.1、2、3解析:根据图示可知,1生活在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水域,2生活在盐度较高、温度较低的水域,3生活在盐度较高、温度适中的水域,4生活在温度较低、盐度较低的水域,5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较大。所以2是北冰洋的特有种,1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5分布最为广泛,A正确。答案:A6.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B.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D.导致群落中不同种群垂直分布差异的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盐碱度和光照强度等解析: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正确;不同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同,借此可区别不同群落,C正确;导致群落中不同植物种群垂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导致不同动物种群垂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食物条件、栖息空间,D错误。答案:D7.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甲种群数量/ 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A.甲、乙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解析:甲种群数量先增加,最后被淘汰,所以不能呈“S”形增长,A错误;甲、乙最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第4年开始后乙种群处于优势,甲种群处于劣势,在第7年甲种群被淘汰,B错误,C正确;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种间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应该不会有某一物种被淘汰的现象,D错误。答案:C8.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解析:由四个池塘实验对照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A正确;由图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正确;由四个池塘实验对照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C错误;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正确。答案:C9.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缓解了种间竞争C.其特性主要由水分决定D.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答案:C10.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混养时,其食物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四大家鱼的全部个体组成一个种群B.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他动植物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此图表明四种鱼类的水平结构D.图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答案:B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越大的种群其个体数量越多,种内竞争也越激烈B.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可涉及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等方面C.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D.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进而引起演替答案:A1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②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 ③“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 ④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⑤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⑥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A.2项 B.3项 C.4项 D.5项解析: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替类型,有可能是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竞争关系,④错误。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⑥错误。综上,①③正确。答案:A13.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D14.自1998年我国在长江中游实施退田还湖政策,建立了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恢复长江“生命之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从“与水争地”到“为水让路”,体现了人类活动影响了演替的方向B.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不一定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C.恢复长江“生命之肾”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各种群数量均增多D.从湖边到岸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活动中采用抽样检测法获得酵母菌个体数量,不需要设置单独的对照组 ②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③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等于0 ④利用信息素诱杀雄虫,主要是通过提高死亡率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 ⑤光照对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形成都有影响 ⑥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⑦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种间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种间关系 ⑧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外部环境条件决定的 ⑨鲢鱼的成年鱼与幼鱼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①⑤ B.②⑤⑦C.①②③⑤⑧ D.④⑥⑨解析: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活动中采用抽样检测法获得酵母菌个体数量,不需要设置单独的对照组,①正确;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②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但不是都为0,③错误;利用信息素诱杀雄虫,主要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④错误;光照对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形成都有影响,⑤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空间而形成的结构,⑥错误;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种间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但是群落演替初期物种数量较少,不可能各种种间关系都存在,⑦错误;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由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⑧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⑨错误。综上所述,①⑤正确,②③④⑥⑦⑧⑨错误。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全对得3分)16.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B.若为淡水湖水域,可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D.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解析: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优势物种替代的特点,A错误;丰富度只是代表物种数目的多少,故丰富度达到最高,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高,C错误;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D错误。答案:ACD17.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乙藻时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解析:甲藻单独培养时,其种群数量曲线为“S”形,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0×106个,则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其种群数量为K/2,即约为1.0×106个,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此时种内竞争加剧,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混合培养时甲、乙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答案:ACD18.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C.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D.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A正确;“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正确;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越相似,所以竞争越激烈,C正确;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在与土著物种的竞争中不一定会占优势,所以不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D错误。答案:ABC19.外来植物水葫芦在我国某地淡水湖泊中疯狂生长,严重破坏了当地水域生态环境,使当地原有优势物种鱼腥草、香蒲等的种群数量连年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该地香蒲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划定样方随机取样B.引进水葫芦可为草食性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这样同时也增加了该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水葫芦、鱼腥草和香蒲三种植物彼此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由上述结果推测,该地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答案:BD20.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AB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5分)21.(12分)生态学上,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下表中列出的是某自然水域鱼类研究的部分数据,请回答:表:某自然水域鱼种不同季节比例、栖息位置及食物种类种类 各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 栖息 位置 食物 种类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A矛尾 虾虎鱼 13.19 10.15 10.45 14.97 底栖 钩虾、 糠虾等B方氏 云鳚鱼 12.09 3.08 0 0 近岸 底层 海蜇虾、 浮游动物C斑尾刺 虾虎鱼 0 0 5.00 14.29 近岸 底层 幼鱼、小型 软体动物D安氏 新银鱼 5.49 0 0 16.33 近岸 上层 小型鱼虾(1)表中所列四种鱼,栖息位置相同的是B和C(用字母代替物种名填写)。综合表中信息分析,这两种鱼生态位相同吗? ,依据是 。(2)表中四种鱼A、B、C、D栖息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 (类型),这种分层现象是由 导致的。表中所列数据是长期跟踪调查的结果,这个自然水域的生物多种多样,它们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适应水域环境,这是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结果。(3)研究自然水域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物种丰富度有利于指导渔业生产,丰富度是指 。解析:(1)根据图示,B方氏云鳚鱼和C斑尾刺虾虎鱼均生活在近岸底层,栖息位置相同,由于B与C出现的季节不同,B主要在春夏季节出现,C主要在秋冬季节出现,而且两者的食物种类也不相同,所以这两种鱼生态位不相同。(2)不同生物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动物的垂直结构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分布导致的,不同种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不仅不同种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也是相互影响的,即共同进化(或协同进化),因此这个自然水域的生物多种多样,它们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适应水域环境,这是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或协同进化)的结果。(3)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答案:(1)不相同 B与C出现的季节不同、食物种类不同 (2)垂直结构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协同进化 (3)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22.(13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 演替,其原因是 。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 ,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2)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 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3)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其原理是 。(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 ,请说明理由: 。答案:(1)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群落 (3)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4)不能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23.(16分)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农田撂荒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研究人员以A地弃耕玉米田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撂荒2年后A地形成以沙芦草等低矮喜阳耐旱植物为优势种的草本群落。4年后,一些适合生长在中生、湿生环境,体型较大的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和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种,而喜阳小型草本不再是优势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对A地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一般采用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2)此种演替属于 演替;与撂荒初期相比,4年后A地土壤含水量 ;喜阳小型草本不再是优势种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在与体型较大的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竞争 时处于劣势。(3)要研究A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变化情况,可采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相对数量时,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一般用 法进行统计。(4)同为黄土高原撂荒的B地,近30年来优势种始终是一些喜阳的草本植物,A、B两地群落变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 (填“光照”“水分”或“温度”)条件不同,B地群落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垂直结构。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次生 增加 阳光 (3)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 (4)水分 存在24.(14分)(2022·山东卷)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频率 级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B C D E(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种。(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标号)。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甲的种群密度C.甲的植株高度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解析:(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的种群密度小,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答案:(1)E 小 广 (2)200 (3)ABCD (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93张PPT)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页课时作业(四)A. 光照强度 B. 食物种类C. 湿度 D. 温度A.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C. 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种间竞争越激烈D. 群落的结构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A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②④⑥⑦⑨ ①③⑤⑧ B. ②⑥⑦⑨ ①③④⑤⑧C. ②⑥⑦⑨ ①③⑤⑧ D. ②③⑥⑦⑨ ①④⑤⑧C解析:①种间关系属于群落的研究内容。②年龄结构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③调查某 一区域有多少物种,属于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研究内容。④出生和死亡属于个体的 生命现象。⑤优势物种是群落的研究内容。⑥同种生物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是种群的 研究内容。⑦调查某一物种的个体数量,研究的是种群的数量,是种群的研究内容。 ⑧不同种群在空间占据的位置,研究的是群落的结构,是群落的研究内容。⑨种内关 系是种群的研究内容。综上所述,②⑥⑦⑨属于种群的研究内容,①③⑤⑧属于群落 的研究内容,所以C正确,A、B、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一个群落的物种数目越多,其物种丰富度越大B.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占优势的物种有米槠、木荷、芒萁等C. 一个群落的优势物种是可以发生变化的D. 海南的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东北的森林群落解析: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同,物种丰富度指群落的物种数目,物种数目越多, 物种丰富度越大,A正确;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芒萁不是优势的物种,B错误;一个 群落的优势物种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可能会改变,C正确;从我国东北到海南的 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D正确。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寄生、竞争、捕食 B. 寄生、竞争、竞争C. 共生、捕食、竞争 D. 捕食、竞争、捕食解析: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 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鸠占鹊巢”,指的是红脚隼 经常强占喜鹊的巢,二者之间是竞争的关系;“鹬蚌相争”中鹬以蚌为食,体现捕食 关系,D正确,A、B、C错误。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 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D. 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中解析:土壤小动物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实验结束后,还存 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DD. 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B. 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C. 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 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D解析:由图可知,甲中午晚上均在浅海活动,所以不趋不避,乙白天在深海午夜才有 上浮,所以乙避光,A错误;浮游植物一般分布在浅海,根据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 动物的垂直分层,故可推测位于浅海的甲浮游动物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而乙位于深 海,故乙不是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错误;乙是一种浮游动物,是一个种群,故乙 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由图可知,甲、乙在不同时间段在该海域 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甲和乙在午夜都会有所上浮,因此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 的时间结构,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8. 生态位是指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关系等。如表是某 树林中食性相似的部分鸟类在不同层次中的密度相对值。项目 林冠层高于11.6 m 乔木层5~11.6 m 灌木层1.3~5 m 草本层1~1.3 m 地面点斑林鸽 333 3 3 0 0茶腹 34 34 1 0 0蓝山雀 150 204 196 24 6银喉长尾山雀 122 183 136 18 9旋木雀 32 75 27 17 0煤山雀 45 108 78 20 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种间关系、食物、天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减弱种间竞争蓝山雀银喉长尾山雀某一种群占优势,另一种群处于劣势甚至灭亡或相互抑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 b、c处的植物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 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温度是影响a山坡区域内植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b、c区域内垂直方向上 植物分布存在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A错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的不 同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错误;b、c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 象,说明b、c两个生物群落都有垂直结构,C正确;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 主要因素是光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B. 不同样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差异C. 不同样地土壤中的群落都有一定垂直结构D. 人类活动对土壤小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分析图乙 的物种数可见,各样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错误;垂直结构是 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不同样地土壤中的群落都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C 正确;分析图甲的个体数,农田中表层土动物个体数明显少于林地,这说明人类活动 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影响,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实际生态位中存在种间竞争B. 基础生态位大于实际生态位C. 当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D. 窄生态位时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强度均大于宽生态位时的D解析:由题干中实际生态位的概念可知,实际生态位中存在种间竞争,A正确;由题 干中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概念可知,基础生态位大于实际生态位,B正确;当 可利用资源减少时,物种需要拓宽生态位以维持生存,故此时生态位的宽度增加,C 正确;由题图可知,窄生态位时物种间重叠较少,而宽生态位时物种间重叠较多,故 宽生态位时种间竞争强度大于窄生态位时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淡水养殖业中鲢鱼主要吃浮游生物,青鱼喜食底部的螺蛳B. 一块农田里,蝶类和蜂类在白天活动,螟蛾在夜间取而代之C. 质数蝉的幼虫在土中刺吸植物根部汁液,成虫吸食树干中的汁液D. 不同温度喜好的两种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ABD解析:淡水养殖业中鲢鱼主要吃浮游生物,青鱼喜食底部的螺蛳,属于竞争关系,捕 食的物种不同,属于同域共存,A符合题意;蝶类和蜂类在白天活动,螟蛾在夜间取 而代之,活动的时间不同,属于同域共存,B符合题意;质数蝉的幼虫在土中刺吸植 物根部汁液,成虫吸食树干中的汁液,同一物种,不属于同域共存,C不符合题意; 不同温度喜好的两种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属于竞争关系,光照射 度喜好不同,属于同域共存,D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3. 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 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动物 点斑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垂直结构不同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②③④寄生生物依赖宿主生活,通常不会让寄主全部死亡②④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空间等因素制约而使种内竞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在 K /2到 K 之间捕捞,捕捞后将种群数量控制在 K /2左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4. (2024·湖南岳阳期末)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但水域中的血吸虫会 引起血吸虫病。血吸虫先后在钉螺和人体内完成生长发育,控制钉螺的分布、生长和 繁殖是防治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方法。研究人员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活螺出现率进 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群落(或生物群落)所取样方的面积不同寄生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适当增加林地水平空间结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1)群落是指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故该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生物构成 了一个群落;调查草本和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不同植物的株高等不 同,用样方法时应确定不同面积,故在做法上的差异主要是所取样方的面积不同。 (2)血吸虫从体表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后,从血细胞或淋巴细胞内获得营养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寄生;分析柱状图显示的结果,林地的 活螺出现率最低,所以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适当增加林地等措施达到减少钉 螺的目的。(3)群落的水平结构常呈镶嵌分布;林业血防工程以生态控制理论为基 础、以林业生态工程为手段,通过建立抑螺防病林,目的是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光、 热、水、土等自然因素,降低血吸虫感染率,所以可以改变原有群落的空间结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第*页课时作业(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动物种类少 B. 只是动物种类多C. 植物种类少 D. 动植物种类都多解析:生物群落的分布是由气候、地形等环境条件决定的,两群落交界处地形、气候 复杂多样,适宜多种生物存在和分布。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湿地——常见鱼类、两栖类、鸟类等动物B. 荒漠——昼夜温差大,植被极度稀疏C. 草原——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 mm之间,代表动物有野驴、黄羊等D. 落叶阔叶林——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解析: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约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11%,主要由常绿 针叶树种组成,D错误。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狼和貂熊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B. 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C. 耳小、尾短、毛长不利于适应环境D. 貂熊、猞猁、狼占有相同的生态位解析:根据貂熊也捕食小型动物,说明狼和貂熊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貂熊 的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其在积雪上奔跑,B正确;耳小、尾短、毛长利于保温,减少 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C错误;貂熊、猞猁、狼占有不同的生态位,D错误。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B. 沼泽、河流、湖泊等都属于湿地C. 湿地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D. 红树林群落中只有红树一种植物解析:湿地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A正确; 沼泽、河流、湖泊都是湿地,B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 正确;红树林群落的优势物种是红树,也有其他的植物,D错误。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 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知,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这种 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C不符合题意;种植农作物 乙以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抑制,因此乙和害虫A不存在互相抑制的种 间竞争关系,D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是由温度决定的B. 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长C. 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D. 冻原植被种类稀少,只有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7. 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 区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现对 某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交错区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2)在森林草原交错区,随着气候越干旱, 或落叶林占优势,直到最后, 岛屿森林只遗留在大片的草原上。(3)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 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 。物种丰富度草原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能力练]8. 在三个稳定草原类型中进行的植物调查统计数据如表所示:项目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植物种类(种) 160 100 80平均种类(种/m2) 20 18 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 000 900 200旱生植物种数所占比例(%) 25.0 49.1 78.0A. 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 典型草原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 草甸草原的光合作用总量大于典型草原D. 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使调查结果准确,应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 丰富的区域取样,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典型草原每平方米的平均种类数大于荒 漠草原的,但是表中缺少单位面积中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故不能说明典型草原中各 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的,B错误;不清楚呼吸作用消耗量,仅根据表中草 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净积累量),无法比较两个草原光合作用的总量,C 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由表中数据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 物种数为80×78.0%=62.4,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00×49.1%=49.1,草甸 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60×25%=40,比较可知,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最高,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海拔(m) <1 000 1 000~2 000 2 000~2 500 2 500~3 000 3 000~3 500 >3 500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叶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ACDA. 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B. 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C. 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D. 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植物在群落的成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B. 动物在群落的助布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C. 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在生态位上往往高度重叠D. 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把不同物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根据题意,成境关系指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使另一个物种的居住条件发生改 变,植物在这方面起的作用特别大,如林冠下的灌木、草类和地被以及所有动物栖居 者都处于较均一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微弱的光照等条件下,植物还以各种不 同性质的分泌物(气体的和液体的)影响周围的其他生物,A正确;根据题意,助布 关系指一个物种参与另一个物种的分布,在助布关系中,动物起主要作用,它们可以 携带植物的种子、孢子、花粉,帮助植物散布,B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 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等,同一群落中同营养级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食物等条件的最大化, 不会使生态位重叠,从而使自己得到的利益最大化,C错误;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 生物群落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 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垂直结构水、无机盐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a、b、c、db、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2. 在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请回答相关问题: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湿润或较湿润光照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种间竞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4)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第*页课时作业(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 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C. 群落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D.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c表示植物物种数B. 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C.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相应的种间关系也会发生变化D. 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个体 数,曲线c表示植物物种数,A正确;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 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B错误;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 线c)增多,会使相应的种间关系发生变化,C正确;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 物种类较少,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D正确。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1 草丛 34 0 02 针叶林 52 12 1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CA.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初生演替B. 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比草丛中的简单C. 依次更替的群落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能力逐渐增强D.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过度砍伐后的森林保留了土壤等条件,在此条件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A错误;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植物种类更多,植物分层现象较复杂,而动物分布依 赖于植物提供的食物、栖息场所等,因此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比草丛中的更为复杂, B错误;依次更替的群落植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能力逐渐增 强,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 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B. 该“绿色王国”群落区别于其他群落的依据是其种群的数量C. 黄沙变“绿色王国”的演替类型与弃耕农田的演替类型相同D. 殷玉珍将沙漠变绿洲说明人类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解析: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由 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A正确;该“绿色王国”群落区别其他群落的重要依据是其群 落的物种组成,B错误;黄沙变“绿色王国”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 演替类型也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殷玉珍将沙漠变绿洲说明人类可改变群落演替的 速度和方向,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土壤动物群落 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 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土壤上层(0~5 cm) 土壤中层(5~10 cm) 土壤下层(10~15 cm) 土壤上层(0~5cm) 土壤中层(5~10cm) 土壤下层(10~15cm)茶林 21 11 8 20 12 7阔叶林 17 12 10 17 12 8竹林 18 14 9 21 13 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可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对土壤中的小型动物进行收集B. 该地的茶林、阔叶林和竹林中物种丰富度最低的是阔叶林,最高的是竹林C. 表中信息可反映出该人工修复土地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D. 该市污染土地的修复过程,体现了人类的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可利用小动物的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 的小动物,A正确;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题表中数据只能看出阔叶林中 土壤动物种类最少,不能说明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B错误;随土壤深度的增 加,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类群数逐渐减少,说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动物群落出现分层分 布,不同地带植被类型不同说明该人工修复土地上的群落有水平结构,C正确;该市 污染土地的修复过程,群落的物种种类和数量都发生变化,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因 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了改变,D正确。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适宜条件下物种①出生 率大于死亡率B. a→b,物种①和②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物种③的出现是 初生演替C.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 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弱光D.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 类型将是乔木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0→a,封山育林后,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死亡率,导致物 种①种群密度上升,A正确;a→b,由于存在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物种③的 出现是次生演替,B错误;b→c,灌木增多,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由于物 种②能耐受弱光,而物种①不耐受弱光,所以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 渐降低到相对稳定,C正确;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 的植物类型将是乔木,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裸地形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B. 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群落稳定和平衡C. 裸地形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稳定和平衡D. 环境变化→裸地形成→物种竞争→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群落稳定和平衡解析:环境变化是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群落结构向复杂的方向进行,并依次 经过了生物侵入、定居及繁殖阶段、环境变化后的竞争阶段和相对稳定阶段。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B. 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 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D. 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D解析:珊瑚礁上发生的演替是在原有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更复杂的生存空 间,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都是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过程,B、C正确,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9. 如图是某地一个森林群落在火灾过后几十年的群落演替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演替为 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逐 渐 。(2)导致成熟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群落 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以为动物创造 。次生增加(或先增加后保持稳定)阳光(或光照)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 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 若时间允许,甲一定是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D. 人类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不会改变甲、乙群落演替方向和演替速度B解析: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 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B正确;若环境条件不利,即 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错误;人类过度开垦,乱砍滥 伐,会改变甲、乙群落的演替方向和演替速度,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调查期间该农场物种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增大B. 调查期间该农场植物种类可能增多,群落结构趋于复杂C. 第三次调查,农场中的生物群落可能比以前分层现象更明显D. 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C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根据图示,调查期间该农场物种数量不断增大,但有些种群密度没有增大,A 错误;调查期间该农场植物种类可能增多,食物网更复杂,群落结构趋于复杂,B正 确;第三次调查,农场植物种类增多,食物网更复杂,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农场中的 生物群落可能比以前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使用肥料使得物种丰富度降低,而改 使用有机肥后,物种丰富度增加,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 速度,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2. “退耕还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图 是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还林年限群落的物种变化的调查结果,请分析回答:(1)题图是采用 法调查三类植物的物种数而构建的 模型。(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 。样方数学次生演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提前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空间结构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丰富度取样器取样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出生率死亡率水平镶嵌性分布次生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第*页综合微评(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目要求)A. 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B. 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C. 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 积越大越好D. 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根据曲线图分析,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 面积越大,A正确;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应采用 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 数,但样方面积也不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 最小样方面积,C错误;在一定范围内,物种数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多,超过 一定的样方面积后,物种数不再增加,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群落种群密度物种 A B C D物种1 30 40 0 0物种2 20 0 0 2物种3 0 20 35 8物种4 3 0 21 20物种5 0 0 5 12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B. 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 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解析: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两 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指群落的物种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 题,B正确;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二者仍可能存在种间竞争 关系,如竞争空间、氧气等,C错误;互利共生是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在 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D错误。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中的动物只有后者具有分层现象B. 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C. 区分群落的类型首先要了解和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D. 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是森林阶段解析: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 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B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群落的 重要特征,故区分群落的类型首先要了解和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C正确;在气候条 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能形成森林,但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 难形成森林,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D错误。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2、1、5 B. 5、3、4C. 3、4、2 D. 1、2、3A解析:根据图示可知,1生活在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水域,2生活在盐度较高、温度 较低的水域,3生活在盐度较高、温度适中的水域,4生活在温度较低、盐度较低的水 域,5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较大。所以2是北冰洋的特有种,1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 中,5分布最为广泛,A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B. 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D. 导致群落中不同种群垂直分布差异的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盐碱度和光照强度等解析: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能有效减 小种间竞争,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B正确;不同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同,借此可区别不同群落,C正确;导致群落中不 同植物种群垂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导致不同动物种群垂直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食 物条件、栖息空间,D错误。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年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A. 甲、乙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 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D. 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C解析:甲种群数量先增加,最后被淘汰,所以不能呈“S”形增长,A错误;甲、乙 最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第4年开始后乙种群处于优势,甲种群处于劣势,在第7年甲 种群被淘汰,B错误,C正确;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 因为这二者的种间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应该不会有某一物种被淘汰的现 象,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B.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 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由四个池塘实验对照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存活率减少, 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A正确;由图可以直接看 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 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正确;由四个池塘实验对照可知,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 甲、丙种群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C错误;无捕 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 缓解了种间竞争C. 其特性主要由水分决定D. 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四大家鱼的全部个体组成一个种群B. 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他动植物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 此图表明四种鱼类的水平结构D. 图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种群密度越大的种群其个体数量越多,种内竞争也越激烈B. 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可涉及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等方面C. 草原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D. 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进而引起演替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解析:某种玉米长得有高有低,只是一种生物,并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①正 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 后重新捕获数。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减少,统计得到的 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②错误。“森林→灌丛→草本→荒漠”也是群落的一种演 替类型,有可能是在干旱的条件下发生的,③正确。蝌蚪密度过大时,成年蝌蚪分泌 有毒物质杀死幼年蝌蚪,属于种内竞争关系,④错误。被大火焚烧过的森林在恢复过 程中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⑤错误。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 量有限的物种,⑥错误。综上,①③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温度 B. 氧气的垂直分布C. 光的穿透性 D. 大气中颗粒物含量A. 从“与水争地”到“为水让路”,体现了人类活动影响了演替的方向B. 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不一定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C. 恢复长江“生命之肾”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各种群数量均增多D. 从湖边到岸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①⑤ B. ②⑤⑦C. ①②③⑤⑧ D. ④⑥⑨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活动中采用抽样检测法获得酵母菌个体数量, 不需要设置单独的对照组,①正确;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 水平结构,②错误;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但不是 都为0,③错误;利用信息素诱杀雄虫,主要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来降低 害虫种群密度的,④错误;光照对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形成都有影响,⑤正 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空间而形成的结构,⑥错误; 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种间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但是群落演替初期物种数 量较少,不可能各种种间关系都存在,⑦错误;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 的结果,即由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⑧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 落中不同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⑨错误。综上所述,①⑤正确,②③ ④⑥⑦⑧⑨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B. 若为淡水湖水域,可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C. 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D. 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ACD二、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全对 得3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优势物种替代的特点,A错误;丰富度只 是代表物种数目的多少,故丰富度达到最高,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高,C错误;不 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 单独培养乙藻时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AC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甲藻单独培养时,其种群数量曲线为“S”形,环境容纳量( K 值)约为 2.0×106个,则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其种群数量为 K /2,即约为1.0×106个,A正 确;据图分析可知,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此时 种内竞争加剧,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S”形,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混合培养时甲、乙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 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 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每种生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 “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C.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D. 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AB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每种生物 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A正确;“四大家鱼”的混合放养 充分利用了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不同,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正确;不同物种 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越相似,所以竞争越激烈,C正 确;相似生态位的外来物种入侵,在与土著物种的竞争中不一定会占优势,所以不一 定会导致土著物种存在区域减少甚至消失,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调查该地香蒲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划定样方随机取样B. 引进水葫芦可为草食性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这样同时也增加了该地群落的物种 丰富度C. 水葫芦、鱼腥草和香蒲三种植物彼此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 由上述结果推测,该地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B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 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A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5分)21. (12分)生态学上,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 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下表中列出的是 某自然水域鱼类研究的部分数据,请回答:表:某自然水域鱼种不同季节比例、栖息位置及食物种类种类 各季节所占质量百分比 栖息位置 食物种类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A矛尾虾虎鱼 13.19 10.15 10.45 14.97 底栖 钩虾、糠虾等B方氏云鳚鱼 12.09 3.08 0 0 近岸底层 海蜇虾、浮游动物C斑尾刺虾虎鱼 0 0 5.00 14.29 近岸底层 幼鱼、小型软体动物D安氏新银鱼 5.49 0 0 16.33 近岸上层 小型鱼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不相同B与C出现的季节不同、食物种类不同垂直结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协同进化(3)研究自然水域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物种丰富度有利于指导渔业生产,丰富度是 指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1)根据图示,B方氏云鳚鱼和C斑尾刺虾虎鱼均生活在近岸底层,栖息位置 相同,由于B与C出现的季节不同,B主要在春夏季节出现,C主要在秋冬季节出现, 而且两者的食物种类也不相同,所以这两种鱼生态位不相同。(2)不同生物生活在 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动物的垂直结构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分布导致的,不 同种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不仅不同种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生物的进 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也是相互影响的,即共同进化(或协同进化),因此这个自然水 域的生物多种多样,它们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适应水域环境,这是物种之间以及 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或协同进化)的结果。(3)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 种数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次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群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不能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样方法随机取样次生增加阳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3)要研究A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变化情况,可采用 的方法进行 采集、调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相对数量时,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 种,一般用 法进行统计。(4)同为黄土高原撂荒的B地,近30年来优势种始终是一些喜阳的草本植物,A、B 两地群落变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 (填“光照”“水分”或“温度”)条 件不同,B地群落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垂直结构。取样器取样记名计算水分存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4. (14分)(2022·山东卷)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 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 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 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频率 级1%~20%21%~40%41%~60%61%~80%81%~100% ABCDE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 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 是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 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种。E小广200频率 级1%~20%21%~40%41%~60%61%~80%81%~100% ABCDE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标号)。A. 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 甲的种群密度C. 甲的植株高度D. 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ABCD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 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 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 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的种群密度小,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 群落中分布范围广。(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 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多项选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多项选择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