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6张PPT)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页课时作业(一)A.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B. 一片森林里的全部鸟C. 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D. 一片草地的全部田鼠解析: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一个森林中的全部 鸟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B错误;一间屋不属于自然区域,且一间屋中的全部 蟑螂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C错误;一片草地的全部田鼠属于种群,D正确。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所有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为1∶1B. 种群数量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C. 标记重捕法需要统计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个体的数量D. 用性引诱剂来诱杀某昆虫种群内的个体,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解析:一般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1∶1,但也有雌性多于雄性的,或雄性多于雌性的, A错误;种群数量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B正确;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 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 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因此需要统计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的数 量,C正确;用性引诱剂来诱杀某昆虫种群内的个体,可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 降低了出生率,而后影响年龄结构,D正确。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我国的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阶段B. 2010年,广东省人口出生率为11.18‰C. 2021年,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D. 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解析:我国的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阶段描述的是年龄结构,A不符合题意;2010年,广 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1.18‰,属于对出生率的描述,B不符合题意;大熊猫受威胁程 度,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C符合题意;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 较高,属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不符合题意。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黄猩猩果蝇的种群密度B. 第2~3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减小C. 第1~5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D. 第4年黄猩猩果蝇的种群密度大于第1年的B解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本题中迁入率、迁出率 为0,第1~3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增大,第4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 度大于第1年的,第5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减小,A、C、D正确,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5. 黄鼠是我国北方农田和草原的重要害鼠。某研究机构对其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 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 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事实上黄鼠在被捕 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 雄性个体初捕 32 32 14 18重捕 36 4 18 18DA. 该草地黄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只/hm2B. 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C. 不使用样方法的原因是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不适用于动物D. 要减少黄鼠的数量可破坏其正常的性别比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该区域内黄鼠的数量为32×36÷4=288(只),由于样方面积是2 hm2,因此种群密度为144只/hm2,A错误;黄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说明第二次捕获的数量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导致结果偏 高,B错误;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黄鼠活动能力 强,活动范围大,所以不宜用样方法,C错误;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密度,因此要减 少黄鼠的数量可破坏其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6. (2024·四川广安高二质检)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 如表所示数据: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种群密度(株/m2) 3 7 15 2 4 9 8 4A. 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6.5株/m2B. 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C. 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D. 利用此方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所调查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则密度值为(3+7+15 +2+4+9+8+4)÷8=6.5(株/m2),A正确;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求 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肯定有一定偏差,不可能完全相同,B错误;若重 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错误;根据表格可 知,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但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 记重捕法,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2×104条 B. 4×104条C. 6×104条 D. 8×104条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 数为 x ,则有1 000/ x =950/( x -1 000),计算得出 x =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 始数量为2×104条 ,A正确,B、C、D错误。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3项 B. 4项 C. 5项 D. 6项C解析:年龄和性别体现的种群数量特征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迁移流动体现的种群 数量特征是迁入率与迁出率;婚姻生育和死亡体现的种群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 率,因此人口普查内容中有助于获得种群(人口)数量特征相关的信息有5项,C正 确,A、B、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9. 下图为种群数量特征中各参数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在种群数量特征的各参数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2)迁入率和迁出率以及[ ] 和[ ] 能够决定种群 数量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 ([ ]中填数字, 上填数字对应的名词)。(3)2024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部分城市的 和 较往年有所提 升,造成该段时间内每个城市种群数量存在大幅度变化。种群密度① 死亡率② 出生率④ 年龄结构迁入率迁出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该地区鹅掌楸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B. 第Ⅷ龄级的鹅掌楸死亡率急剧上升可能是人类活动干扰造成的,应加强保护C. 大龄级鹅掌楸的个体数少是因为其对资源的竞争能力下降造成的D. 提高鹅掌楸种子萌发率与幼苗存活率是促进种群数量增长的有效措施AB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该地区鹅掌楸种群中小龄级数明显多于大龄级数,说明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 型,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A正确;第Ⅷ龄级的鹅掌楸死亡率急剧上升,与其 他龄级鹅掌楸死亡率差异过大,说明该龄级鹅掌楸的死亡可能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 人类活动干扰造成的,应加强保护,B正确;大龄级鹅掌楸的个体数少是因为人类活 动干扰尤其是人类砍伐造成的,C错误;提高鹅掌楸种子萌发率与幼苗存活率,增加 种群出生率,这是促进种群数量增长的有效措施,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1. (多项选择)科研小组研究不同密度、不同性别比例对雌性小白鼠的影响,进行 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组别 性别比例(雌∶雄) 54日龄雌鼠性成熟率(%) 雌鼠妊娠率(%) 幼鼠存活率(%)低密度组(8只/笼) 1∶1 100 75 92.93∶1 100 63.6 91.41∶3 100 100 79.3高密度组(40只/笼) 1∶1 90 70 873∶1 80 46.7 71.41∶3 100 72 86.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只有性别比例B. 实验中各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无明显差异C. 高密度偏雌性组的妊娠率相对较低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D. 偏雌性的性别比例有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除了性别比例,还有种群密度等,A 错误;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妊娠率存在一定差别,说明实验中各组雌性小白鼠的繁 殖强度有一定差异,B错误;高密度偏雌性组54日龄雌鼠的性成熟率低,推测高密度 偏雌性组的妊娠率相对较低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C正确;偏雌性组的雌鼠妊娠率 在低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均较低,说明种群的出生率较低,而且偏雌性高密度组幼鼠的 存活率也低,因此偏雌性的性别比例不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D错误。AB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2. 近年来,“稻虾共作”的养殖项目如火如荼,“稻虾共作”中的小龙虾四处爬动 挖洞,摄食害虫和杂草,实现水稻、龙虾增产增收。为研究“稻虾共作”生态系统的 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项目 物种丰富度 昆虫密度(只/m2) 杂草密度(株/m2)千金子 稗草 莎草 通泉草 空心莲子草常规区 35 72.1 13.1 7.6 5.2 5.9 8.2稻虾共作区 22 43.3 3.8 2.1 4.8 2.0 3.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般采用 (填调查方法)调查杂草的种群密度,而对于活动能力较 强的小龙虾宜采用标记物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由于标记容易脱落和损 毁,所以调查的结果往往比实际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2)在调查中发现,小龙虾喜欢以幼嫩的千金子为食,从而改变了该种群的年龄结 构,所谓年龄结构是指 。(3)“稻虾共作”实现水稻、龙虾增产增收原因分析:①从表中数据可知,与常规区比较,“稻虾共作”区可 杂草和害虫的种群密 度,从而减少杂草与水稻的竞争和害虫的危害。②龙虾四处爬动、挖洞有助于水稻根部细胞的 ,提供更多的能量,促进 营养离子的吸收。样方法偏大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降低有氧呼吸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3. 调查某草原田鼠的数量时,在0.01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 笼,一夜间捕获田鼠43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 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 12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调查区内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 N ,则 N = 只。若调查中使用的标记 物比较醒目,田鼠被标记后被其天敌捕食的机会增大,则第二次捕获后计算得出的种 群数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数量。129大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0.01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某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取样的 关键是要做到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法、 法, 若某样方内部被调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该样方中被调查植物的个体数应计 为 株。随机取样五点取样等距取样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第*页课时作业(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 的最大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A错误;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 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 件,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现“J”形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错 误;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食物丰富的季节环境容纳量最大,冬季食物贫乏,环境 容纳量较小,D错误。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J”形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率通常表示为λ+1B. “S”形增长模型中,种群数量为 K /2时增长速率最大C. 在理想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D. 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也不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解析:“J”形增长模型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种群的增长 率为出生率减死亡率,故种群的增长率可用λ-1表示,A错误;“S”形增长模型 中,在种群数量为 K /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值,B正确;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 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在理想条件 下,没有环境容纳量,C错误;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可能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D错误。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 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D.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解析: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时要进行第一次计 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每隔一定时间测 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C正确;营养物质、温度、pH、有害物 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在 t0~ 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 若在 t2时种群的数量为 K ,则在 t1时种群的数量为 K /2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t2时D. 在 t1~ 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在 t0~ 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错 误;在 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 K 值, 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 大,此时种群数量为 K /2,B正确;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t1稍往后,捕获后种群的 增长速率能保持最大,不会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C错误;在 t1~ t2时间内,该鱼 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甲、丙、乙 B. 乙、甲、丙C. 丙、甲、乙 D. 丙、乙、甲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 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 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 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综上可知,D正确。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机会B. 减少捕捞强度,使种群数量维持在 K /2以上C. 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 改变种群性别比例,利于提高种群的出生率D解析: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 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使得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A正确;合理使 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使 种群数量维持在 K /2以上,B正确;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 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C正确;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 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如果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可以采用稀释后再计数的办法B. 实验过程中,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数量是因变量C.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前后对照D. 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D解析: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酵母 菌,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也与环境因素有关C. 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的时间不同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D. 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能长时间在 K 值左右保持稳定D解析: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A正确;由题中信息可知,培 养温度不同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的时间不同,说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 环境因素有关,另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能决定种群密度,B正确;由于温度可影响酶 的活性,所以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繁殖的速率不同,C正确;由于本实验中没有营养 物质的补充,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由于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废物的积累 等,酵母菌种群数量会减少,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9. 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 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 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请回答 下列问题:r对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S环境容纳量( K 值)λe~f增大偏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1)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 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较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本对后代有 很好的保护,故家鼠属于r对策生物。(2)由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 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 平称为环境容纳量(或 K 值)。(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 数量会呈现“J”形增长。“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公式模型可表示为: Nt = N0λ t (λ 表示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此时需控制“J”形增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λ参 数来有效控制鼠害。(4)分析图乙,曲线Ⅱ中种群数量在e~f段明显下降,说明此时 间段内蛇对鼠的捕食增加,明显发挥效应。若蛇部分死亡,则对鼠的捕食能力降低, 鼠数量下降幅度减缓,α增大。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 N ∶初次捕 获并标记个体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鼠的记忆力较强造成第 二次捕捉到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因此使调查结果偏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图1、图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 的存活率B.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曲线Ⅰ为培养早期,曲线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竞争最激烈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图1中曲线Ⅰ不一定是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曲线符合曲 线Ⅱ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 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 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形,曲线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C正确;种群密 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 群数量,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呈“S”形 增长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 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影响,导致第5年到第9年种 群数量增长减慢D.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 有效防治鼠患解析:由图可知该物种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 错误;由图可知第5年时增长速率最快,应是代表的K/2,故 K 值约为400只,B正确; 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影响,导致第5年到第9年种群增长减慢,但种群数量还 是增加的,C正确;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进行有害动物防治效果差,D错误。B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计数时需要用到血细胞计数板B. 与第9天相比,第12天对湖B草履虫计数时要适当增大稀释倍数C. 由于营养物质不足或水质条件恶化,后期草履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与湖A、B相比,湖C的有机质污染情况更严重AB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通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草履虫进行计数需要用到的工具是血细胞计数板, A正确;与第9天相比,第12天对湖B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增大稀释倍数,这是因 为此时的草履虫数量多,B正确;据题图可知,培养到16天后,A、B、C 3个湖的草 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营养物质消耗殆尽,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积 累,从而导致草履虫大量死亡,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数量急剧下降,C正确;根据题 图中数据分析,湖A草履虫最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且种群数量最大值最大,故湖 A的水体污染更严重,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3. 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图乙表示中华蟾蜍一 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蜍年龄结构的类型属于 ,判断依据 是 。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形。若在某个时间,中华蟾蜍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 是 ,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 是 ,据此推测,在b点时种群的数量约为 。(3)研究人员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 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10 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 只。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 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 (填“偏大”或“偏 小”)。“S”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K /2120偏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4. 某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 ℃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探 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 观察7天。如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B. 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3)实验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计数室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 个中方格内有16个小方格,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若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 的酵母菌总数为120个,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 个。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BAC6×10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缩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第*页课时作业(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蝗虫间的流行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B. 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 K 值大于干旱环境C. 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D. 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灾B解析:蝗虫间的流行疾病导致死亡率增加,能影响其种群密度,A正确;由题意可 知,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 K 值小于干旱环境,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调查蝗虫卵 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C正确;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灾, 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种群数量稳定B.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种群数量最大D. 可增加环境最大容纳量解析:种群数量为 K /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 误;种群数量为 K /2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维持可持续生 产,B正确;种群数量最大时不是 K /2时,C错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 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D错误。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3.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由于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 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①C②③④A. 若图①所示曲线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 a 点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 了该种鱼类B. 若图②所示曲线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 b 点的变化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 图③曲线中 c 点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捕捞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若图①所示曲线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 a 点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 养了该种鱼类,导致该种鱼类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正确;图②所示曲线表明该种群 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 K 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如增加营养、 空间等,环境条件变得更加优越,B正确;图③曲线中, c 点后种群数量减少,种群 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当种群数量维持在 K /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 以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捕捞,保护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①②④ B. ③⑤⑥C. ①③⑤ D. ②④⑥解析:一般情况下,食物、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生物因素,会制约菜粉蝶的种群 密度,因此①②④均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温等气候条件、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杀虫 剂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调查大熊猫种群数量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B. 该大熊猫种群成年个体多,属于增长型种群C. 该大熊猫种群数量比较少,增长曲线为“J”形D. 食物是限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D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科研人员采用了海拔高度线路法和DNA指纹法对大熊猫进 行了调查,因此调查大熊猫不是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该大熊猫种群中青幼 年个体偏少,不属于增长型种群,B错误;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大熊猫自身遗 传因素的影响,该大熊猫种群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形,C错误;影响大熊猫种群数 量波动的因素很多,食物是限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的枯落物产量会存在较显著的差异B. 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含量可以影响土壤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C.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分解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升高D. 细枯落物产量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产量的原因是产生细枯落物的植物生长周期短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的枯落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受海拔、水 分、土壤特性、人为干扰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A正确;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一方 面为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调控土壤微气候,从而改变土壤群 落的结构,进而影响土壤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B正确;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气温逐渐 降低,分解者呼吸速率普遍降低,同时还受到气候、水分等非生物条件影响,因此枯 落物分解速度不一定随着纬度升高而升高,C错误;据图分析,细枯落物产量高于粗 糙木质枯落物产量的原因是产生细枯落物的植物生长周期短,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B. 伏季休渔对过度捕捞的鱼类资源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C. 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资源的数量呈“J”形增长D. 休渔期结束后渔民进行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C解析: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 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温等气候因素),A正确;伏季气温高,阳光充足,有 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鱼类的食物充足,繁殖快,故B正确;由于食物和天敌的限 制,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资源的数量呈“S”形增长,C错误;中等强度的捕捞(捕 捞后的种群数量在 K /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烈日干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B. 稻田中引入蟛蜞的其他天敌,均“能啖焉”且不食农稻C. 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 K /2时接种病毒D. 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D解析:“烈日干暴……则虫不生”,高温暴晒后的种子不易生虫,说明害虫的种群数 量变化受温度的制约,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稻田中引入蟛蜞的其他天 敌,“能啖焉”,但不一定均不食农稻,B错误; K /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避免 虫害的爆发,应在 K /2之前接种病毒,C错误;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害 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9.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的猞猁捕食雪兔,下图是1845年至1935年间,加拿大北方 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 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 只。A140 00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可食的植物增加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小于衰退型20%40 000只晚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1)B曲线代表的动物的数量变动和A曲线代表的动物相近,但具有滞后性, 这说明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且捕食者是B曲线代表的动物,被捕食者是A曲线代 表的动物,因此,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A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140 000只。(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可食的植 物增加;②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3)当曲线处于下降阶段时,雪兔的出生率小于 死亡率,即自然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此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4)若雪兔 某一时刻有10 000只,从邻近区域迁入2 000只,则迁入率为(2 000/10 000)×100% =20%。(5)在1890~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 K 值为40 000只左右。从图 中任意一时段可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 K 值后,猞猁种群的 K 值变化晚于雪兔的 K 值 出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食物是调节猫头鹰种群出生率的外源性因素B. 病毒的传播速度会随林旅鼠密度增加而减小C. 传染病使猫头鹰种群年龄结构向稳定型发展D. 具有抗病能力的林旅鼠在生存斗争中占优势B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当林旅鼠数量下降的时候,由于食物短缺,新孵出的猫头鹰大大减少,猫头鹰 出生率下降,所以食物是调节猫头鹰种群出生率的外源性因素,A正确;一种病毒性 传染病会导致林旅鼠种群数量下降,林旅鼠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病毒的传播,病毒的传 播速度会随林旅鼠密度增加而增加,B错误;传染病使林旅鼠种群数量下降,由于食 物短缺导致猫头鹰种群出生率降低,猫头鹰种群年龄结构向衰退型发展,C错误;病 毒性传染病会导致林旅鼠患病死亡,具有抗病能力的林旅鼠能够更好的生存,其在生 存斗争中占优势,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只) 18 500 19 200 14 500 11 500 9 400 9 500 9 400 9 500Z的种群数量(只) 100 120 190 240 170 160 170 160ABDA. 在引种初的4年内,物种Z处于理想环境中B. 在第3年,Z种群种内竞争最激烈C. 黑线姬鼠种群和Z种群为捕食关系,二者协同进化D. Z种群数量增加时,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会减少,二者一定为种间竞争关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引种初的4年内,物种Z每年的数量增长倍数(λ值)不 相等,说明物种Z不是处于理想环境中,A项错误;在第4年,Z种群数量最多,其种 内竞争最激烈,B项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Z种群 数量随黑线姬鼠的增多而增多,当黑线姬鼠的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黑线姬鼠的数量 开始减少,Z也随之减少,然后两者趋于相对稳定,说明黑线姬鼠种群和Z种群为捕 食关系,黑线姬鼠是被捕食者,Z是捕食者,二者在捕食过程中协同进化,C项正 确,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2.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 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 可能是 。A. 食物和天敌 B. 气候和传染病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 小,其 会变小。(3)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 (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前4年该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 松鼠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 型。第 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 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将呈 形曲线增长。K 值(或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衰退10“J”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第*页综合微评(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年龄结构呈增长型B. 性别比例适当C.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 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调查结果会偏小C. 出生率和迁入率增大可以使种群数量增大D. 与呈“S”形增长的种群相比,呈“J”形增长的种群达到 K 值所用时间较短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植物作为调查对象,A错误;用标记 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第二次捕获的鱼中被标记个体数偏 小,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出生率和迁入率增大可以使种群数 量增大,C正确;呈“J”形增长的种群没有 K 值,D错误。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B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①错误;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 群,重捕到的个体偏少,所测数值会比实际数值偏大,故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 群密度,②正确;年龄结构是指处于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具体各年龄期的个 体数目无法确定,③错误;种内竞争可能会使种群数量降低,④正确;样方法既能用 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能用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生物种群密 度的调查,⑤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A. 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B. 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 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 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解析:由于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 长,A错误;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 误;研究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表中的数据,C错误; 由于在第8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 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容器的大小 B. 葡萄糖量C. 酵母菌的增殖方式 D. 酵母菌的密度解析:容器的大小会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A不符合题意;葡萄糖可为酵母菌 生长提供碳源,葡萄糖量会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B不符合题意;酵母菌的增 殖方式不会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C符合题意;酵母菌的密度会限制酵母菌种 群数量的增长,D不符合题意。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能够使蝗虫的年龄结构改为衰退型B. 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C. 乙图 AB 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形增长,最初有 N0只,则 t 天后种群数量为 N0×0.03 t 只D.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能够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但并不一定能 使其年龄结构改为衰退型,A错误;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乙图 AB 时间 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形增长,最初有 N0只,则 t 天后种群数量为 N0×1.03 t 只,C错误;蝗虫幼虫跳蝻活动能力弱,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 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记后放生) 37(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标记) 32(其中8只标记)CA. 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 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C. 若第二次捕捉时扩大调查的范围,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D.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为了使统计结果更精确,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否则会导 致统计误差过大,A正确;标记重捕法中,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 =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 生物中标记个体数量,则灰喜鹊大约有48×43÷8=344(只),画眉大约有 37×32÷8=148(只),B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若第二次捕捉时 扩大调查的范围,则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小,因而,统计的种群数量可能 会偏大,C错误;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 个体数目偏小,导致计算的结果会偏大,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调查农田中该种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B. 图甲中bc段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其增长速率逐渐下降C. 图乙中第9年调查该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D. 该农田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的趋势,鼠的种群数量将呈图甲中曲线X增长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小动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 图甲中bc段,种群数量仍在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图乙中第9年λ小 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下降,所以调查该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 C正确;第16到第20年间,λ大于1且保持稳定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 即呈图甲中曲线X增长,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 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 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 计数时如发现小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多时应尽量统计出来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计数原则,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 7个,A错误;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通过细胞膜,实验中被台盼 蓝染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 0.1 mm,C错误;计数时如发现小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多时应对培养液进行稀释后再计 数,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BAC D解析:看图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S” 形,A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环境中没有捕食的天敌B. 环境中的食物和空间充足C. 没有个体的出生和死亡D. 环境中没有竞争物种解析:“J”形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指数增长类型,其发生的前提条件是食物、空 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C符合题意。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1953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 2010年与1953年相比,60岁以上人口有所增加C.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死亡率呈逐年降低趋势D. 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绘制有利于我国做出科学的人口规划C解析:1953年年幼的个体占很大比例,年老的个体占比例较小,属于增长型,A正 确;看图可知:2010年与1953年相比,60岁以上人口有所增加,B正确;上世纪80年 代后,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呈逐年降低趋势,从图中看不出死 亡率呈逐年降低趋势,C错误;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并 做出合理的规划,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第 t 年时,甲种群数量可表示为 Nt = N0λ t ,其中 N0是种群初始数量,λ是大于1的 定值B. 甲种群无 K 值,增长速率一直增加C. 渔业生产中,一般在图乙所示的N点开始捕捞以保证持续高产D. 若乙为某害虫种群,可通过限制食物和空间资源等因素降低其 K 值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甲图中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Nt = N0λ t ,模型中 各参数的意义: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t 为时间, Nt 表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 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λ>1且为 定值,A正确;“J”形增长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甲种群无 K 值,其增长速率一直增加且呈“J”形增长,B正确;图乙所示的N点种群增长速率最 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 /2,渔业生产中,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 产量,一般在超过N点后开始捕捞,捕至N点,以使种群快速增长,保证持续高产,C 错误;若乙为某害虫种群,可通过限制食物和空间资源等因素增大环境阻力,降低其 K 值,减少害虫的数量,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形增长B. 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C. 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D. 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在自然条件下,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形增长,A正 确;由曲线Ⅰ可以知道,其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少,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 到轻度破坏,B正确;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建立保护区,可以增加 该种群的数量,C正确;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等,天敌多不会导 致种群完全消失,两者数量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由图可知,影响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因素只有某植物根提取液的浓度B. 在不加提取液的条件下,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变化可用“ Nt = N0λ t ”表示C. 在不加提取液的条件下,在第3~4天时间内,小球藻种群密度增长较快D. 提取液的浓度越高,对小球藻种群密度增长的抑制效应越弱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由图可知,影响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因素有某植物根提取液的浓度和培养时间, A错误;在不加提取液的条件下,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变化呈现“S”形曲线,而“ Nt = N0λ t ”表示“J”形增长曲线,B错误;在不加提取液的条件下,在第3~4天时间 内,种群数量在 K /2左右,小球藻种群密度增长较快,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浓度 越高的提取液,对小球藻种群密度增长的抑制效应越强,但是在浓度为1 g·L-1和2 g·L-1时,抑制效应类似,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对酵母菌抽样检测计数时无需盖盖玻片B. 第4天时该种群的死亡率最小,出生率最大C. 两种培养方式下,均在培养的第2天种群增长速率最快D. 据图可知振荡培养降低了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B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该实验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需要盖盖玻片,A错误;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的 第4天出生率均等于死亡率,B错误;由图可知,两种培养条件下,种群增长速率最 快的培养时间在0.5天左右,C错误;根据曲线图可知,种群数量的最高点在振荡后 降低了,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对甲、乙试管中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统计结果B. 甲、乙两试管只有是否加入酵母菌的不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C.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D. 试管乙为空白对照,主要目的是排除葡萄糖溶液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性BCD解析:对甲、乙试管中酵母菌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 液,A错误;甲、乙两试管只有是否加入酵母菌的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遵循了单 一变量原则,B正确;酵母菌培养过程中的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因素都 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C正确;试管乙只含有葡萄糖溶液,为空白对照,主要目的 是排除葡萄糖溶液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性,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B. 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流行性疾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 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 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D. 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AD解析: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如被捕食者 (食物)对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A正确;流行性疾病 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K 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 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可 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 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 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 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B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 低,A正确;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 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 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增长率为 30%,增加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为20%,增加量 约为1.6,C错误;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 其数量达到 K 值,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竞争进一步加剧, 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 M 点对应的数值可代表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B. 若每次捕获并标记再放回,下次捕获后只需要统计未标记 个体数C. 对于蚜虫、跳蝻等种群可采用此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 该方法不能用来调查物种丰富度AB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根据去除取样法的原理, M 点对应的数值,表示单位捕获量为0时的捕获累积 量,理论上该值可代表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A正确;每次捕获并标记的动物相当于 被去除的动物,因此若每次将捕获的动物标记后再放回原环境,下次捕获时不统计被 标记的个体数,只统计未标记个体数,B正确;蚜虫、跳蝻等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弱, 不能用去除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该方法 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不能用来调查物种丰富度,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5分)21. (12分)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 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 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 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 (填“增加” 或“减少”)。10C减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16~20年A偏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2. (14分)一般淡水的pH为6.5~8.5。为了给水产养殖提供控制水华的参考依据, 科研人员进行了pH对普通小球藻(鱼类优良饵料)和鱼腥藻(引起水华的主要藻 类)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一般淡水的pH为6.5~8.5S鱼腥藻争夺光照争夺营养物质(答案合理即可)7.0捕食普通小球藻的动物、鱼腥藻(答案合理即可)水体的pH、温度(答案合理即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3. (14分)(2024·福州质检)红松是我国东北地区红松林的优势树种,具有很高的 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科研人员通过研究人为干扰对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的影响,以 期为红松林的管理和红松种群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1)研究人员选取了长白山北麓某林场的4类林区,即原始林(T0)、15%择伐林 (T1)、40%择伐林(T2)、皆伐后恢复后的天然次生林(T3),采用样地调查法,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地,每个样地大小为 (填“1 m×1 m”或“30 m×30 m”),记录每株红松的胸径、高度等。30 m×30 m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依据胸径(DBH)大小将红松分为若干发育阶段:幼苗期(0~15 cm)、幼树 期(15~30 cm)、成树期(30~50 cm)、老树期(50 cm以上),DBH越大,发育 阶段越高。统计4类林区不同胸径红松个体占比如下图。①该图可以反映红松种群特征中的 。年龄结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原始林郁闭度高,林下光照强度弱,由于幼树的光补偿点高于幼苗(幼树适宜的郁闭度低于幼苗,幼树生长适宜的光照强度高于幼苗),幼树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其生长受到抑制15%择伐从不同胸径红松个体的占比来看,T1中高发育阶段(胸径大于50 cm)个体数量较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松鼠的存在能够帮助红松散布种子,增加红松幼苗长成大树的机会;红松的存在为松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1)红松属于乔木,体积较大,故利用样地调查法对红松种群进行调查时, 每个样地大小为30 m×30 m。(2)①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题图为4类林区不同胸径红松个体的 占比图,可以反映红松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②在原始林中,发现“只见幼苗,不 见幼树”的现象,原因是原始林郁闭度高,林下光照强度弱,由于幼树的光补偿点高 于幼苗(幼树适宜的郁闭度低于幼苗,幼树生长适宜的光照强度高于幼苗),幼树的 净光合速率较低,其生长受到抑制。③由题图可知,T1中高发育阶段(胸径大于50 cm)个体数量较多,说明15%择伐的采伐强度更有利于高发育阶段红松个体的生存。(3)红松结实量增加,其为松鼠提供的食物量增多,此外,红松的存在还能为松鼠提供栖息地,有利于松鼠种群繁衍;松鼠的存在能够帮助红松散布种子,增加红松幼苗长成大树的机会,从而有利于红松种群繁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天敌、食物、疾病、寄生等震旦鸦雀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标记个体容易在种群中均匀分布)不能大(高)内源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3)上世纪初,为保护某濒危物种X,将其引入此湿地,一个多世纪内其种群数量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甲,图乙是在某调查阶段该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 变化曲线。①在该调查期间,物种X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大致呈“ ”形。1980年后,该物 种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物种在该湿地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 只。②据图乙可知,该种群在调查的第5年时年龄结构是 ,第5年至第20年间, 该动物的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 年。S2 000增长型2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解析:(1)影响震旦鸦雀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天敌、食物、疾病、寄生等; 由于震旦鸦雀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标记个体容易在种群中均匀分布),故调查 其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 量,人工辅助繁殖震旦鸦雀再放生到野外湿地的措施,并未改变环境条件,故不能提 高该湿地中震旦鸦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2)在种群密度较高且在繁殖季节时,只 有优势雄震旦鸦雀才能占有资源优越的领域,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繁殖机会;这种调节 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内源性因素。(3)①由图中数据可知,在该调查期间,物种X 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大致呈“S”形;据图可知,1980年 后,该物种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物种在该湿地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2 000只。②图 乙可知,该种群在5年前λ值>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故调查的第5年时年龄结构是增 长型;10~2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故该动物的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课时作业(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基础练]1.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B.一片森林里的全部鸟C.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D.一片草地的全部田鼠解析: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鸟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B错误;一间屋不属于自然区域,且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C错误;一片草地的全部田鼠属于种群,D正确。答案:D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所有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为1∶1B.种群数量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C.标记重捕法需要统计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个体的数量D.用性引诱剂来诱杀某昆虫种群内的个体,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解析:一般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1∶1,但也有雌性多于雄性的,或雄性多于雌性的,A错误;种群数量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B正确;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因此需要统计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的数量,C正确;用性引诱剂来诱杀某昆虫种群内的个体,可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出生率,而后影响年龄结构,D正确。答案:A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阶段B.2010年,广东省人口出生率为11.18‰C.2021年,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解析:我国的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阶段描述的是年龄结构,A不符合题意;2010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1.18‰,属于对出生率的描述,B不符合题意;大熊猫受威胁程度,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C符合题意;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对死亡率的描述,D不符合题意。答案:C4.(2024·福建泉州五中模拟)某科研人员连续五年调查了黄猩猩果蝇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迁入率与迁出率均为0),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黄猩猩果蝇的种群密度B.第2~3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减小C.第1~5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D.第4年黄猩猩果蝇的种群密度大于第1年的解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本题中迁入率、迁出率为0,第1~3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增大,第4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大于第1年的,第5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减小,A、C、D正确,B错误。答案:B5.黄鼠是我国北方农田和草原的重要害鼠。某研究机构对其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事实上黄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项目 捕获 数/只 标记 数/只 雌性 个体 雄性 个体初捕 32 32 14 18重捕 36 4 18 18由此得出的推测正确的是( )A.该草地黄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只/hm2B.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C.不使用样方法的原因是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不适用于动物D.要减少黄鼠的数量可破坏其正常的性别比例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该区域内黄鼠的数量为32×36÷4=288(只),由于样方面积是2 hm2,因此种群密度为144只/hm2,A错误;黄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说明第二次捕获的数量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导致结果偏高,B错误;样方法也适用于调查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而黄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不宜用样方法,C错误;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密度,因此要减少黄鼠的数量可破坏其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答案:D6.(2024·四川广安高二质检)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如表所示数据: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种群密度 (株/m2) 3 7 15 2 4 9 8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6.5株/m2B.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D.利用此方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解析:所调查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则密度值为(3+7+15+2+4+9+8+4)÷8=6.5(株/m2),A正确;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求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肯定有一定偏差,不可能完全相同,B错误;若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错误;根据表格可知,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但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答案:A7.(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A.2×104条 B.4×104条C.6×104条 D.8×104条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 ,A正确,B、C、D错误。答案:A8.(2023·广东江门模拟)如图为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内容,其中有助于获得种群(人口)数量特征相关的信息有( )A.3项 B.4项 C.5项 D.6项解析:年龄和性别体现的种群数量特征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迁移流动体现的种群数量特征是迁入率与迁出率;婚姻生育和死亡体现的种群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人口普查内容中有助于获得种群(人口)数量特征相关的信息有5项,C正确,A、B、D错误。答案:C9.下图为种群数量特征中各参数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在种群数量特征的各参数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2)迁入率和迁出率以及[ ] 和[ ] 能够决定种群数量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 ([ ]中填数字, 上填数字对应的名词)。(3)2024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部分城市的 和 较往年有所提升,造成该段时间内每个城市种群数量存在大幅度变化。答案:(1)种群密度 (2)① 死亡率 ② 出生率 ④ 年龄结构 (3)迁入率 迁出率[能力练]10.(多项选择)珍稀植物鹅掌楸是一种多年生的高大落叶乔木,高度可达40米,胸径1米以上。为探究鹅掌楸种群的数量特征,对某地区鹅掌楸种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地区鹅掌楸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B.第Ⅷ龄级的鹅掌楸死亡率急剧上升可能是人类活动干扰造成的,应加强保护C.大龄级鹅掌楸的个体数少是因为其对资源的竞争能力下降造成的D.提高鹅掌楸种子萌发率与幼苗存活率是促进种群数量增长的有效措施解析:该地区鹅掌楸种群中小龄级数明显多于大龄级数,说明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A正确;第Ⅷ龄级的鹅掌楸死亡率急剧上升,与其他龄级鹅掌楸死亡率差异过大,说明该龄级鹅掌楸的死亡可能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人类活动干扰造成的,应加强保护,B正确;大龄级鹅掌楸的个体数少是因为人类活动干扰尤其是人类砍伐造成的,C错误;提高鹅掌楸种子萌发率与幼苗存活率,增加种群出生率,这是促进种群数量增长的有效措施,D正确。答案:ABD11.(多项选择)科研小组研究不同密度、不同性别比例对雌性小白鼠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组别 性别比例 (雌∶雄) 54日龄 雌鼠性 成熟率 (%) 雌鼠 妊娠 率(%) 幼鼠 存活 率(%)低密度组 (8只/笼) 1∶1 100 75 92.93∶1 100 63.6 91.41∶3 100 100 79.3高密度组 (40只/笼) 1∶1 90 70 873∶1 80 46.7 71.41∶3 100 72 86.1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只有性别比例B.实验中各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无明显差异C.高密度偏雌性组的妊娠率相对较低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D.偏雌性的性别比例有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影响小白鼠性成熟的因素除了性别比例,还有种群密度等,A错误;实验中各雌性小白鼠的妊娠率存在一定差别,说明实验中各组雌性小白鼠的繁殖强度有一定差异,B错误;高密度偏雌性组54日龄雌鼠的性成熟率低,推测高密度偏雌性组的妊娠率相对较低可能与性成熟延缓有关,C正确;偏雌性组的雌鼠妊娠率在低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均较低,说明种群的出生率较低,而且偏雌性高密度组幼鼠的存活率也低,因此偏雌性的性别比例不利于该小白鼠种群数量的增长,D错误。答案:ABD12.近年来,“稻虾共作”的养殖项目如火如荼,“稻虾共作”中的小龙虾四处爬动挖洞,摄食害虫和杂草,实现水稻、龙虾增产增收。为研究“稻虾共作”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项目 物种丰富度 昆虫 密度 (只/m2) 杂草密度(株/m2)千金子 稗草 莎草 通泉草 空心莲子草常规区 35 72.1 13.1 7.6 5.2 5.9 8.2稻虾共 作区 22 43.3 3.8 2.1 4.8 2.0 3.0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般采用 (填调查方法)调查杂草的种群密度,而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小龙虾宜采用标记物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由于标记容易脱落和损毁,所以调查的结果往往比实际值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2)在调查中发现,小龙虾喜欢以幼嫩的千金子为食,从而改变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所谓年龄结构是指 。(3)“稻虾共作”实现水稻、龙虾增产增收原因分析:①从表中数据可知,与常规区比较,“稻虾共作”区可 杂草和害虫的种群密度,从而减少杂草与水稻的竞争和害虫的危害。②龙虾四处爬动、挖洞有助于水稻根部细胞的 ,提供更多的能量,促进营养离子的吸收。答案:(1)样方法 偏大 (2)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3)①降低 ②有氧呼吸13.调查某草原田鼠的数量时,在0.01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田鼠43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2只。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调查区内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只。若调查中使用的标记物比较醒目,田鼠被标记后被其天敌捕食的机会增大,则第二次捕获后计算得出的种群数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数量。(2)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0.01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某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法、 法,若某样方内部被调查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则该样方中被调查植物的个体数应计为 株。答案:(1)129 大于 (2)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8课时作业(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练]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A错误;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现“J”形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错误;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食物丰富的季节环境容纳量最大,冬季食物贫乏,环境容纳量较小,D错误。答案:B2.(2024·山东滨州月考)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J”形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率通常表示为λ+1B.“S”形增长模型中,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在理想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D.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也不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解析:“J”形增长模型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种群的增长率为出生率减死亡率,故种群的增长率可用λ-1表示,A错误;“S”形增长模型中,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值,B正确;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在理想条件下,没有环境容纳量,C错误;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可能急剧下降,甚至消亡,D错误。答案:B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解析: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每隔一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C正确;营养物质、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答案:B4.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某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错误;在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K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B正确;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稍往后,捕获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能保持最大,不会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C错误;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答案:B5.(2022·全国高考真题)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甲、丙、乙 B.乙、甲、丙C.丙、甲、乙 D.丙、乙、甲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综上可知,D正确。答案:D6.(2023·北京一模)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维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机会B.减少捕捞强度,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以上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D.改变种群性别比例,利于提高种群的出生率解析: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使得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A正确;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以上,B正确;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C正确;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D错误。答案:D7.(2024·福建三明高二期中)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可以采用稀释后再计数的办法B.实验过程中,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数量是因变量C.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前后对照D.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解析: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酵母菌,D错误。答案:D8.(2024·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入学测试)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培养酵母菌,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各组均用10毫升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培养,同学们发现培养的温度不同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也与环境因素有关C.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D.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能长时间在K值左右保持稳定解析: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A正确;由题中信息可知,培养温度不同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说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因素有关,另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能决定种群密度,B正确;由于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所以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繁殖的速率不同,C正确;由于本实验中没有营养物质的补充,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由于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废物的积累等,酵母菌种群数量会减少,D错误。答案:D9.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表示种群的数量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 (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S”形增长曲线。(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 (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 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4)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 (填“偏大”“相等”或“偏小”)。解析:(1)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较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本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故家鼠属于r对策生物。(2)由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呈现“J”形增长。“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公式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λ表示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此时需控制“J”形增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λ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4)分析图乙,曲线Ⅱ中种群数量在e~f段明显下降,说明此时间段内蛇对鼠的捕食增加,明显发挥效应。若蛇部分死亡,则对鼠的捕食能力降低,鼠数量下降幅度减缓,α增大。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初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鼠的记忆力较强造成第二次捕捉到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因此使调查结果偏大。答案:(1)r对策 (2)S 环境容纳量(K值) (3)λ (4)e~f 增大 偏大[能力练]10.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图1、图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曲线Ⅰ为培养早期,曲线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D.图3曲线的i点,种内竞争最激烈解析:图1中曲线Ⅰ不一定是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曲线符合曲线Ⅱ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形,曲线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D错误。答案:C11.(多项选择)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形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影响,导致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增长减慢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解析:由图可知该物种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A错误;由图可知第5年时增长速率最快,应是代表的K/2,故K值约为400只,B正确;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影响,导致第5年到第9年种群增长减慢,但种群数量还是增加的,C正确;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进行有害动物防治效果差,D错误。答案:BC12.(多项选择)(2023·广东百校联考)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草履虫。为研究三个湖泊的污染情况,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分别从三个湖中取等量湖水,向其中加入相同且适量的葡萄糖溶液,每天定时用显微镜检测草履虫的数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计数时需要用到血细胞计数板B.与第9天相比,第12天对湖B草履虫计数时要适当增大稀释倍数C.由于营养物质不足或水质条件恶化,后期草履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与湖A、B相比,湖C的有机质污染情况更严重解析:通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草履虫进行计数需要用到的工具是血细胞计数板,A正确;与第9天相比,第12天对湖B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增大稀释倍数,这是因为此时的草履虫数量多,B正确;据题图可知,培养到16天后,A、B、C 3个湖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营养物质消耗殆尽,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积累,从而导致草履虫大量死亡,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数量急剧下降,C正确;根据题图中数据分析,湖A草履虫最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且种群数量最大值最大,故湖A的水体污染更严重,D错误。答案:ABC13.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图乙表示中华蟾蜍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蜍年龄结构的类型属于 ,判断依据是 。(2)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形。若在某个时间,中华蟾蜍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的含义是 ,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是 ,据此推测,在b点时种群的数量约为 。(3)研究人员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蟾蜍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蟾蜍,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蟾蜍,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蜍有10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蜍的种群数量约为 只。若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中华蟾蜍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种群数量的估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答案:(1)增长型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大 (2)“S”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c K/2 (3)120 偏大14.某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 ℃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如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温度 (℃) 第1 次 第2 次 第3 次 第4 次 第5 次 第6 次 第7 次 第8 次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 。(2)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 (填字母)。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血细胞计数板放在显微镜载物台的中央计数。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3)实验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计数室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内有16个小方格,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若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120个,则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 个。(4)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为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 。(5)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最大值的时间将 (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答案:(1)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 (2)BAC (3)6×106 (4)25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5)缩短课时作业(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基础练]1.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场所,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蝗虫间的流行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B.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大于干旱环境C.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D.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灾解析:蝗虫间的流行疾病导致死亡率增加,能影响其种群密度,A正确;由题意可知,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小于干旱环境,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C正确;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灾,D正确。答案:B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该使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稳定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可增加环境最大容纳量解析: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种群数量最大时不是K/2时,C错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D错误。答案:B3.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由于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曲线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B.若图②所示曲线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的变化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③曲线中c点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捕捞解析:若图①所示曲线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导致该种鱼类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正确;图②所示曲线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变得更加优越,B正确;图③曲线中,c点后种群数量减少,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当种群数量维持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鱼类捕捞,保护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答案:C4.环境中的很多因素对菜粉蝶(幼虫又称菜青虫,主要采食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我们把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下列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①十字花科植物的数量 ②鸟、青蛙等天敌的数量 ③寒流来袭、气温骤降 ④导致菜粉蝶患“僵虫病”的球孢白僵菌的数量 ⑤菜粉蝶栖息地突发火灾 ⑥喷洒杀虫剂A.①②④ B.③⑤⑥C.①③⑤ D.②④⑥解析:一般情况下,食物、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生物因素,会制约菜粉蝶的种群密度,因此①②④均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气温等气候条件、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杀虫剂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A5.近年,我国科研人员采用海拔高度线路法和DNA指纹法,对岷山山系的一个大熊猫(我国特有珍稀动物)种群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熊猫种群的信息,如青幼年、成年与老年的个体数量是15、60、11,平均每1 082 hm2有一只大熊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大熊猫种群数量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B.该大熊猫种群成年个体多,属于增长型种群C.该大熊猫种群数量比较少,增长曲线为“J”形D.食物是限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科研人员采用了海拔高度线路法和DNA指纹法对大熊猫进行了调查,因此调查大熊猫不是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该大熊猫种群中青幼年个体偏少,不属于增长型种群,B错误;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大熊猫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该大熊猫种群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形,C错误;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很多,食物是限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之一,D正确。答案:D6.地上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细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组成,粗糙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两类枯落物产量随纬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的枯落物产量会存在较显著的差异B.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含量可以影响土壤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C.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分解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升高D.细枯落物产量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产量的原因是产生细枯落物的植物生长周期短解析: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的枯落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受海拔、水分、土壤特性、人为干扰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A正确;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一方面为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调控土壤微气候,从而改变土壤群落的结构,进而影响土壤生物的种群密度大小,B正确;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气温逐渐降低,分解者呼吸速率普遍降低,同时还受到气候、水分等非生物条件影响,因此枯落物分解速度不一定随着纬度升高而升高,C错误;据图分析,细枯落物产量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产量的原因是产生细枯落物的植物生长周期短,D正确。答案:C7.(2024·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某海域采取政策保护渔业资源等,规定鱼类准许捕捞的尺寸,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下列关于这些举措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B.伏季休渔对过度捕捞的鱼类资源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C.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资源的数量呈“J”形增长D.休渔期结束后渔民进行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解析: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增长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温等气候因素),A正确;伏季气温高,阳光充足,有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鱼类的食物充足,繁殖快,故B正确;由于食物和天敌的限制,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资源的数量呈“S”形增长,C错误;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正确。答案:C8.(2024·安徽滁州检测)古籍中有许多防虫治虫的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干暴,投於燥器,则虫不生”。明代霍韬曾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一虫,曰蟛蜞,能食谷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食农稻。清末曾记载,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烈日干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B.稻田中引入蟛蜞的其他天敌,均“能啖焉”且不食农稻C.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D.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解析:“烈日干暴……则虫不生”,高温暴晒后的种子不易生虫,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温度的制约,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稻田中引入蟛蜞的其他天敌,“能啖焉”,但不一定均不食农稻,B错误;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避免虫害的爆发,应在K/2之前接种病毒,C错误;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D正确。答案:D9.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的猞猁捕食雪兔,下图是1845年至1935年间,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 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 只。(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 ;② 。(3)当曲线处于下降阶段时,雪兔的出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此阶段雪兔的年龄结构为 。(4)若雪兔某一时刻有10 000只,从邻近的区域迁入 2 000只,又迁出1 000只,则迁入率为 。(5)在1890~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 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 (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解析:(1)B曲线代表的动物的数量变动和A曲线代表的动物相近,但具有滞后性,这说明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且捕食者是B曲线代表的动物,被捕食者是A曲线代表的动物,因此,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A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140 000只。(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可食的植物增加;②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3)当曲线处于下降阶段时,雪兔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即自然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此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4)若雪兔某一时刻有10 000只,从邻近区域迁入2 000只,则迁入率为(2 000/10 000)×100%=20%。(5)在1890~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40 000只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答案:(1)A 140 000 (2)①可食的植物增加 ②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3)小于 衰退型 (4)20% (5)40 000只 晚于[能力练]10.(多项选择)研究人员对森林中猫头鹰和林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发现:猫头鹰以林旅鼠为食,当林旅鼠数量过少时,成年猫头鹰的数量保持稳定,新孵出的猫头鹰却大大减少;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会导致林旅鼠种群数量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是调节猫头鹰种群出生率的外源性因素B.病毒的传播速度会随林旅鼠密度增加而减小C.传染病使猫头鹰种群年龄结构向稳定型发展D.具有抗病能力的林旅鼠在生存斗争中占优势解析:当林旅鼠数量下降的时候,由于食物短缺,新孵出的猫头鹰大大减少,猫头鹰出生率下降,所以食物是调节猫头鹰种群出生率的外源性因素,A正确;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会导致林旅鼠种群数量下降,林旅鼠密度越大越有利于病毒的传播,病毒的传播速度会随林旅鼠密度增加而增加,B错误;传染病使林旅鼠种群数量下降,由于食物短缺导致猫头鹰种群出生率降低,猫头鹰种群年龄结构向衰退型发展,C错误;病毒性传染病会导致林旅鼠患病死亡,具有抗病能力的林旅鼠能够更好的生存,其在生存斗争中占优势,D正确。答案:BC11.(多项选择)某生态系统中,黑线姬鼠为植食性动物。现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黑线姬鼠与Z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时间 (年) 1 2 3 4 5 6 7 8黑线姬 鼠种群 数量 (只) 18 500 19 200 14 500 11 500 9 400 9 500 9 400 9 500Z的种 群数量 (只) 100 120 190 240 170 160 170 160A.在引种初的4年内,物种Z处于理想环境中B.在第3年,Z种群种内竞争最激烈C.黑线姬鼠种群和Z种群为捕食关系,二者协同进化D. Z种群数量增加时,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会减少,二者一定为种间竞争关系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引种初的4年内,物种Z每年的数量增长倍数(λ值)不相等,说明物种Z不是处于理想环境中,A项错误;在第4年,Z种群数量最多,其种内竞争最激烈,B项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Z种群数量随黑线姬鼠的增多而增多,当黑线姬鼠的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黑线姬鼠的数量开始减少,Z也随之减少,然后两者趋于相对稳定,说明黑线姬鼠种群和Z种群为捕食关系,黑线姬鼠是被捕食者,Z是捕食者,二者在捕食过程中协同进化,C项正确,D项错误。答案:ABD12.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 。A.食物和天敌B.气候和传染病(2)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会变小。(3)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前4年该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松鼠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 型。第 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将呈 形曲线增长。答案:(1)B (2)K值(或环境容纳量) (3)基本不变 衰退 10 “J”综合微评(一)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结构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适当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C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合理的是( )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调查结果会偏小C.出生率和迁入率增大可以使种群数量增大D.与呈“S”形增长的种群相比,呈“J”形增长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植物作为调查对象,A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第二次捕获的鱼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小,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出生率和迁入率增大可以使种群数量增大,C正确;呈“J”形增长的种群没有K值,D错误。答案:C3.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③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 ④种内竞争有可能导致种群数量降低 ⑤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一项 B.两项C.三项 D.四项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①错误;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重捕到的个体偏少,所测数值会比实际数值偏大,故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②正确;年龄结构是指处于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具体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无法确定,③错误;种内竞争可能会使种群数量降低,④正确;样方法既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也能用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⑤错误。答案:B4.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增长 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解析:由于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A错误;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研究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表中的数据,C错误;由于在第8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答案:D5.(2024·北京海淀区期末)用一个装有葡萄糖溶液的容器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数量增长逐渐减小直至停滞。限制其增长的因素不包括( )A.容器的大小B.葡萄糖量C.酵母菌的增殖方式D.酵母菌的密度解析:容器的大小会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A不符合题意;葡萄糖可为酵母菌生长提供碳源,葡萄糖量会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B不符合题意;酵母菌的增殖方式不会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C符合题意;酵母菌的密度会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D不符合题意。答案:C6.我国在历史上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 000只鸭就能把4 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能够使蝗虫的年龄结构改为衰退型B.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形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D.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解析: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能够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但并不一定能使其年龄结构改为衰退型,A错误;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形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错误;蝗虫幼虫跳蝻活动能力弱,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D正确。答案:D7.(2024·湖南岳阳下学期期末)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捕获总鸟数 灰喜鹊 画眉第一次 捕捉 306 48(标记后 放生) 37(标记后 放生)第二次 捕捉 298 43(其中6只 标记) 32(其中8只 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C.若第二次捕捉时扩大调查的范围,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解析:为了使统计结果更精确,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否则会导致统计误差过大,A正确;标记重捕法中,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标记个体数量,则灰喜鹊大约有48×43÷8=344(只),画眉大约有37×32÷8=148(只),B正确;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若第二次捕捉时扩大调查的范围,则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小,因而,统计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偏大,C错误;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偏小,导致计算的结果会偏大,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D正确。答案:C8.下图甲为某种鼠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种增长曲线,在调查某农田中该种鼠的种群密度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调查农田中该种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B.图甲中bc段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其增长速率逐渐下降C.图乙中第9年调查该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D.该农田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的趋势,鼠的种群数量将呈图甲中曲线X增长解析: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小动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图甲中bc段,种群数量仍在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图乙中第9年λ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下降,所以调查该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C正确;第16到第20年间,λ大于1且保持稳定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呈“J”形增长,即呈图甲中曲线X增长,D正确。答案:B9.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B.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D.计数时如发现小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多时应尽量统计出来解析: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计数原则,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A错误;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通过细胞膜,实验中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C错误;计数时如发现小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多时应对培养液进行稀释后再计数,D错误。答案:B10.某研究所对某一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鸟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A BC D解析:看图可知,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S”形,A正确。答案:A11.“J”形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指数增长类型,下列环境条件不是“J”形增长所需的是( )A.环境中没有捕食的天敌B.环境中的食物和空间充足C.没有个体的出生和死亡D.环境中没有竞争物种解析:“J”形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指数增长类型,其发生的前提条件是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C符合题意。答案:C12.如图是我国在1953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后,绘制成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953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2010年与1953年相比,60岁以上人口有所增加C.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死亡率呈逐年降低趋势D.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绘制有利于我国做出科学的人口规划解析:1953年年幼的个体占很大比例,年老的个体占比例较小,属于增长型,A正确;看图可知:2010年与1953年相比,60岁以上人口有所增加,B正确;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呈逐年降低趋势,从图中看不出死亡率呈逐年降低趋势,C错误;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并做出合理的规划,D正确。答案:C13.(2024·浙江杭州期中)图甲表示甲种群数量的“J”形增长曲线,图乙表示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乙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第t年时,甲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N0λt,其中N0是种群初始数量,λ是大于1的定值B.甲种群无K值,增长速率一直增加C.渔业生产中,一般在图乙所示的N点开始捕捞以保证持续高产D.若乙为某害虫种群,可通过限制食物和空间资源等因素降低其K值解析:甲图中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λ>1且为定值,A正确;“J”形增长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甲种群无K值,其增长速率一直增加且呈“J”形增长,B正确;图乙所示的N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渔业生产中,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一般在超过N点后开始捕捞,捕至N点,以使种群快速增长,保证持续高产,C错误;若乙为某害虫种群,可通过限制食物和空间资源等因素增大环境阻力,降低其K值,减少害虫的数量,D正确。答案:C14.如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形增长B.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C.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解析:在自然条件下,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形增长,A正确;由曲线Ⅰ可以知道,其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少,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B正确;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建立保护区,可以增加该种群的数量,C正确;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等,天敌多不会导致种群完全消失,两者数量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答案:D15.小球藻是一类单细胞绿藻。某科研单位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某植物根提取液对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影响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因素只有某植物根提取液的浓度B.在不加提取液的条件下,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变化可用“Nt=N0λt”表示C.在不加提取液的条件下,在第3~4天时间内,小球藻种群密度增长较快D.提取液的浓度越高,对小球藻种群密度增长的抑制效应越弱解析:由图可知,影响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因素有某植物根提取液的浓度和培养时间,A错误;在不加提取液的条件下,小球藻种群密度的变化呈现“S”形曲线,而“Nt=N0λt”表示“J”形增长曲线,B错误;在不加提取液的条件下,在第3~4天时间内,种群数量在K/2左右,小球藻种群密度增长较快,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的提取液,对小球藻种群密度增长的抑制效应越强,但是在浓度为1 g·L-1和2 g·L-1时,抑制效应类似,D错误。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全对得3分)16.(2024·辽宁朝阳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了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对酵母菌抽样检测计数时无需盖盖玻片B.第4天时该种群的死亡率最小,出生率最大C.两种培养方式下,均在培养的第2天种群增长速率最快D.据图可知振荡培养降低了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该实验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需要盖盖玻片,A错误;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的第4天出生率均等于死亡率,B错误;由图可知,两种培养条件下,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培养时间在0.5天左右,C错误;根据曲线图可知,种群数量的最高点在振荡后降低了,D正确。答案:ABC17.某小组欲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在试管甲中加入10 mL无菌葡萄糖溶液和1 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试管乙中加入11 mL无菌葡萄糖溶液。将两支试管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后,采用抽样检测法取样计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甲、乙试管中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统计结果B.甲、乙两试管只有是否加入酵母菌的不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C.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D.试管乙为空白对照,主要目的是排除葡萄糖溶液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性解析:对甲、乙试管中酵母菌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A错误;甲、乙两试管只有是否加入酵母菌的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B正确;酵母菌培养过程中的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因素都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C正确;试管乙只含有葡萄糖溶液,为空白对照,主要目的是排除葡萄糖溶液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性,D正确。答案:BCD18.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食物、空间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改变,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寒冷、干旱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B.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流行性疾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解析: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如被捕食者(食物)对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A正确;流行性疾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K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答案:AD19.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解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增长率为30%,增加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为20%,增加量约为1.6,C错误;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K值,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竞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答案:BC20.去除取样法是调查活动能力较强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地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小,通过减少种群的数量,来估计种群的大小。假定种群的数量是稳定的,每一个动物的受捕率不变,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也逐次递减,但捕获的总累积数逐渐增加。以单位捕获量为纵轴,捕获累积量为横轴,可以得到下图所示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M点对应的数值可代表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B.若每次捕获并标记再放回,下次捕获后只需要统计未标记个体数C.对于蚜虫、跳蝻等种群可采用此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该方法不能用来调查物种丰富度解析:根据去除取样法的原理,M点对应的数值,表示单位捕获量为0时的捕获累积量,理论上该值可代表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A正确;每次捕获并标记的动物相当于被去除的动物,因此若每次将捕获的动物标记后再放回原环境,下次捕获时不统计被标记的个体数,只统计未标记个体数,B正确;蚜虫、跳蝻等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弱,不能用去除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该方法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不能用来调查物种丰富度,D正确。答案:ABD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55分)21.(12分)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 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 相似,此后两年中种群数量将 (填“增加”或“减少”)。(2)据甲图分析,在调查的20年间,种群数量接近“J”形增长的时间段是 ,符合此时间段的年龄结构图像是图乙中的 。(3)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若部分被标记的个体迁出,则调查结果将 。答案:(1)10 C 减少 (2)16~20年 A (3)偏大22.(14分)一般淡水的pH为6.5~8.5。为了给水产养殖提供控制水华的参考依据,科研人员进行了pH对普通小球藻(鱼类优良饵料)和鱼腥藻(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注:不同pH条件下普通小球藻、鱼腥藻的初始接种密度相同,整个培养过程的pH保持不变。(1)实验设计中,科研人员将培养液的pH范围确定在6.0~9.0,其主要依据是 。(2)单独培养时,不同pH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的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在实验所设pH范围内,随pH增大,环境容纳量增加更显著的是 。(3)共同培养时,普通小球藻与鱼腥藻之间通过 、 等形成竞争关系。(4)已知多数淡水鱼生长的适宜pH为7.0~8.5,根据本实验结果分析,水产养殖中水体pH应控制在 左右。(5)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影响普通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别有 、 (各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一般淡水的pH为6.5~8.5 (2)S 鱼腥藻 (3)争夺光照 争夺营养物质(答案合理即可) (4)7.0 (5)捕食普通小球藻的动物、鱼腥藻(答案合理即可) 水体的pH、温度(答案合理即可)23.(14分)(2024·福州质检)红松是我国东北地区红松林的优势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科研人员通过研究人为干扰对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的影响,以期为红松林的管理和红松种群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1)研究人员选取了长白山北麓某林场的4类林区,即原始林(T0)、15%择伐林(T1)、40%择伐林(T2)、皆伐后恢复后的天然次生林(T3),采用样地调查法,随机选取若干个样地,每个样地大小为 (填“1 m×1 m”或“30 m×30 m”),记录每株红松的胸径、高度等。(2)依据胸径(DBH)大小将红松分为若干发育阶段:幼苗期(0~15 cm)、幼树期(15~30 cm)、成树期(30~50 cm)、老树期(50 cm以上),DBH越大,发育阶段越高。统计4类林区不同胸径红松个体占比如下图。①该图可以反映红松种群特征中的 。②在原始林中,发现“只见幼苗,不见幼树”的现象,尝试从植物对环境适应的角度解释该现象发生的原因: 。③对比4类林区, 的采伐强度更有利于高发育阶段红松个体的生存,依据是 。(3)研究发现,红松幼树在远离红松母树的次生林、林缘生长较好。随着红松结实量增加,松鼠的贮藏量上升,种子逃逸量升高。可见,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松鼠和红松如何相互影响以促进种群繁衍? 。解析:(1)红松属于乔木,体积较大,故利用样地调查法对红松种群进行调查时,每个样地大小为30 m×30 m。(2)①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题图为4类林区不同胸径红松个体的占比图,可以反映红松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结构。②在原始林中,发现“只见幼苗,不见幼树”的现象,原因是原始林郁闭度高,林下光照强度弱,由于幼树的光补偿点高于幼苗(幼树适宜的郁闭度低于幼苗,幼树生长适宜的光照强度高于幼苗),幼树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其生长受到抑制。③由题图可知,T1中高发育阶段(胸径大于50 cm)个体数量较多,说明15%择伐的采伐强度更有利于高发育阶段红松个体的生存。(3)红松结实量增加,其为松鼠提供的食物量增多,此外,红松的存在还能为松鼠提供栖息地,有利于松鼠种群繁衍;松鼠的存在能够帮助红松散布种子,增加红松幼苗长成大树的机会,从而有利于红松种群繁衍。答案:(1)30 m×30 m (2)①年龄结构 ②原始林郁闭度高,林下光照强度弱,由于幼树的光补偿点高于幼苗(幼树适宜的郁闭度低于幼苗,幼树生长适宜的光照强度高于幼苗),幼树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其生长受到抑制 ③15%择伐 从不同胸径红松个体的占比来看,T1中高发育阶段(胸径大于50 cm)个体数量较多 (3)松鼠的存在能够帮助红松散布种子,增加红松幼苗长成大树的机会;红松的存在为松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空间24.(15分)(2024·浙江杭州期中)某湿地经过多年科学有序的综合治理,自然生态空间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多的鸟儿来此长时间停栖,甚至发现“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回答下列问题:(1)影响震旦鸦雀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 (答出两点即可)。调查震旦鸦雀的种群数量时常采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 。为进一步提高震旦鸦雀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提出人工辅助繁殖震旦鸦雀再放生到野外湿地的措施,该措施 (填“能”或“不能”)提高该湿地中震旦鸦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2)在种群密度较 且在繁殖季节时,只有优势雄震旦鸦雀才能占有资源优越的领域,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繁殖机会。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 (填“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3)上世纪初,为保护某濒危物种X,将其引入此湿地,一个多世纪内其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甲,图乙是在某调查阶段该物种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①在该调查期间,物种X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大致呈“ ”形。1980年后,该物种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物种在该湿地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 只。②据图乙可知,该种群在调查的第5年时年龄结构是 ,第5年至第20年间,该动物的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 年。解析:(1)影响震旦鸦雀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有天敌、食物、疾病、寄生等;由于震旦鸦雀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标记个体容易在种群中均匀分布),故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人工辅助繁殖震旦鸦雀再放生到野外湿地的措施,并未改变环境条件,故不能提高该湿地中震旦鸦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2)在种群密度较高且在繁殖季节时,只有优势雄震旦鸦雀才能占有资源优越的领域,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繁殖机会;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内源性因素。(3)①由图中数据可知,在该调查期间,物种X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大致呈“S”形;据图可知,1980年后,该物种的数量小幅度波动,该物种在该湿地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2 000只。②图乙可知,该种群在5年前λ值>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故调查的第5年时年龄结构是增长型;10~2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故该动物的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答案:(1)天敌、食物、疾病、寄生等 震旦鸦雀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标记个体容易在种群中均匀分布) 不能 (2)大(高) 内源性 (3)①S 2 000 ②增长型 20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多项选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多项选择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