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准确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如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信息技术等,理解这些科技成果的原理、意义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清晰掌握新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包括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体育事业等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了解文化发展与时代背景的关联。全面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文献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技、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新中国在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无数人的努力与奉献。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科技成就:重点讲解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标志性科技成果,深入分析这些成果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社会生活变化:详细介绍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社会生活的巨大进步,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经济、政策等因素。(二)教学难点科技成果的原理与意义:部分科技成果涉及复杂的科学原理,如何将这些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是教学中的难点。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理解社会生活变化与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一定难度。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讲解重要的历史事件、概念和理论,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讨论法: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化成果和社会生活变化案例,如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北京奥运会等,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科技文化成果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场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视频,如从新中国初期的艰苦生活到如今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便捷舒适的社会生活场景,提问学生:“看完这段视频,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的学习。展示一系列新旧对比的图片,如老式的自行车与现代的新能源汽车、黑白电视机与智能电视、传统服饰与时尚服装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科技文化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自然引入本单元内容。(二)讲授新课1. 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背景与目的:展示 20 世纪中期国际形势图,讲解当时世界处于冷战格局,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安全威胁,为了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党中央做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战略决策。提问学生:“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我国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 引导学生从国家安全、国际地位等方面思考。研发过程:讲述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 “两弹一星” 研发的过程。介绍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原子弹爆炸的震撼画面、卫星发射的壮观场景,让学生感受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伟大成就。意义与影响:组织学生讨论 “两弹一星” 成功研制的意义,教师总结:“两弹一星” 的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技术封锁,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国际环境,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奠定了我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基础。杂交水稻背景与需求:展示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讲解在过去粮食产量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粮食产量,袁隆平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提问学生:“如果粮食产量不足,会对国家和人民产生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研究过程与成果:讲述袁隆平及其团队长期扎根农田,经过无数次试验和失败,最终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过程。展示袁隆平在田间工作的照片和杂交水稻丰收的场景,介绍杂交水稻的特点和优势,如高产、适应性强等。意义与贡献:分析杂交水稻对我国和世界的贡献,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不仅解决了我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 “第二次绿色革命”。组织学生开展 “我心中的袁隆平” 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学习他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载人航天发展历程: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展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从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的发射,到神舟五号杨利伟成功进入太空,再到后续的神舟系列飞船和空间站建设。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和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工作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技术突破与意义:讲解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技术突破,如飞船的返回技术、太空对接技术等,分析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对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对未来人类探索宇宙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2. 文化发展文学艺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如新中国初期反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说《红岩》《创业史》,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展示部分文学作品的片段,让学生阅读和欣赏,分析这些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艺术领域的成就:讲解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的发展,介绍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播放经典的音乐作品和舞蹈表演视频,如《黄河大合唱》《东方红》等,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影视戏剧电影的发展:回顾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经典黑白电影《白毛女》《董存瑞》,到改革开放后的彩色电影和现代的商业大片。分析电影题材的变化和电影技术的进步,如从传统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转变。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经典电影的片段,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戏剧与电视的繁荣:介绍京剧、越剧等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现代话剧、电视剧的兴起。展示一些优秀电视剧的剧照和经典台词,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引导学生了解戏剧和电视艺术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体育事业从 “东亚病夫” 到体育大国:讲述旧中国体育事业的落后状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如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中国女排五连冠等。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比赛视频,让学生感受我国体育健儿的拼搏精神和为国争光的情怀。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介绍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情况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如各地建设的体育场馆、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3. 社会生活变迁衣、食、住、行的变化服装的演变:展示不同时期人们服装的图片,如新中国初期的中山装、列宁装,改革开放后的喇叭裤、牛仔裤,到如今的时尚服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服装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审美观念的变化等。饮食的改善: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过去和现在人们饮食的差异,从过去的食物短缺、品种单一,到现在的丰富多样、注重营养健康。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和食品工业进步对人们饮食的影响,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住房的变迁:对比老式的平房、筒子楼与现代的商品房、住宅小区,介绍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展示一些住房建设的成就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居住条件的巨大改善,引导学生思考住房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交通的发展:通过地图和数据展示我国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从过去的自行车、公交车为主,到现在的私家车普及、高铁飞速发展、航空运输日益便捷。播放高铁运行和机场繁忙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分析交通发展对经济和社会交流的促进作用。就业与社会保障就业制度的改革:讲解新中国成立后就业制度从计划分配到市场就业的转变过程,介绍自主择业、创业等新的就业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招聘会场景,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就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介绍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展示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数据资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对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课堂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科技成就、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本单元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如某一项科技成果、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种社会生活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四)板书设计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背景、过程、意义杂交水稻:背景、成果、贡献载人航天:历程、技术、影响二、文化发展文学艺术:文学作品、艺术成就影视戏剧:电影、戏剧、电视体育事业:成就、全民健身、产业三、社会生活变迁衣、食、住、行:变化表现、原因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体系完善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1964年1967年1973年2008年1966年1970年2003年2012年我国第一次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东方红一号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神舟五号 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农业科技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神舟七号升入太空,翟志刚实现太空行走2015年2021年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沉 莫 言 钱 币重 杨 语 学 袁屠 利 文 森 隆呦 伟 学 庄 平呦 大 邓 稼 先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火炬插上炬台的那一刻,巨型“雪花屏”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在快速变换、完美同步的显示画面背后,是京东方团队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体系及自主研发的同/异步兼容信发系统在发挥作用。通过这片“雪花” ,你能感受到什么?中国智能科技正在腾飞那么中国近代科技事业是如何发展的?逐梦苍穹——中国载人航天三十载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含义:“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最初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两弹一星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2.成就: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1964年1970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第5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国家第4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3.原因:根据材料,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材料一:1945年美国首次试爆原子弹;1949年苏联首次试爆原子弹;1952和1960年英法两国相继试爆原子弹。美苏英法都已经有了原子弹,联合国“五常”当中就只有中国没有。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经三次面临美国赤裸裸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材料二: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4.代表人物:在中国核武器史上永远少不了一个人的存在——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学业。1947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邓稼先(1924—1986)“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邓稼先中国独立研制原子弹历时5年,氢弹历时2年8个月。苏联原子弹耗时6年,氢弹4年。美国原子弹历时6年,氢弹7年多。法国原子弹耗时3年,氢弹8年6个月。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5.两弹一星精神:想一想,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金银滩草原模拟场景邓稼先领导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陈广胜、王翠主编《中国历史》“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张蕾《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环境艰苦设备落后缺技术、缺指导、缺设备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5.两弹一星精神:1999年9月18日,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召开,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6.意义:材料1: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材料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根据材料归纳“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7.载人航天:1999年“神舟一号”:实现天地往返重大突破2003年“神舟五号”: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任务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实现了太空行走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2012年“神舟九号”:实现了首次与“天宫一号”的手动对接2013年“神舟十号”:我国第一次应用性飞行,王亚平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2016年“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成功交会对接2021年“神舟十二号”: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发展历程壹·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8.“载人航天”精神: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二号自9月15日发射入轨以来,与神舟飞船开展的首次交会对接。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指什么?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袁隆平试验田里的全部秧苗被拔掉,凭借在一口井里找到的5根秧苗,他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xi ā n)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荣誉意义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杂交水稻 普通水稻全生育期 约140.7天 约150天产量 平均亩产约750公斤 平均亩产约500公斤株高 约110—120厘米 约120厘米每穗总粒数 238.2粒 200粒结实率 78.3% 75%抗性 自身抗性强,具有综合抗性。抗倒伏、 耐热、 抗寒 缺乏综合抗性杂交水稻的优势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2.屠呦呦与青蒿素: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由蚊子叮咬传播,其独特症状为间歇性发冷发热。如不及时治疗,疟疾可通过破坏对重要器官的供血而致人死亡。疟疾是当今危害人类的流行病杀手之一。全世界约有40%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域,仅2020年,全球大致有2.41亿疟疾病例,疟疾死亡人数约为62.7万人,其中90%的病例来自非洲。贰·为国为民谋福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2.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屠呦呦叁·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叁·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的提出: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也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毛泽东叁·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2.文化发展成果: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小说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改革开放前的成果:叁·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2.文化发展成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剧《丝路花雨》改革开放后的成果: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中外文化交流增多。特点叁·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2.文化发展成果:改革开放后的成果: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荣誉“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代表作品获奖理由《檀香刑》《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获奖演讲叁·百花齐放结硕果——文化事业的发展2.文化发展成果: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2)影响: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1)特点: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材料: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现代著名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研究成果研究意义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籼型杂交水稻发现可以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加强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1.(安徽中考)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下列属于这一“规划”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着陆 D.“辽宁舰”交接入列√2.(河南中考)如图人物被称赞为“象征中国粮食安全的科学家”“亚洲的英雄”。下列属于他的贡献的是( )A.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 B.培养籼型杂交水稻C.发现青蒿素 D.研发神舟系列飞船√涉及“粮食安全”“科学家”等字眼的题,一般考查的是袁隆平的相关知识。3.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主要是为了 ( )A.促进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 B.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C.推动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发展 D.加快社会主义的国防建设√这个方针是针对艺术(文艺)和学术(科技)两个领域提出来的。学科素养科学家的贡献材料 钱学森大事年表(部分)。时间1949年1950年1955年1955年事件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博士准备回国效力准备回国时,遭到美国的拘留,失去行动自由写信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回国 通过日内瓦会议及其后续的外交谈判,以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 钱学森强烈的报效祖国的热情,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政府重视知识分子,并在外交上作出努力。学科素养科学家的贡献(续表)时间1956年1958年1960年1966年事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成功地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 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实验,获得圆满成功 钱学森所作的贡献。(1)根据表格信息,概括钱学森能够回归祖国的原因。答案来源能力要求作答范围作答内容答案:国家的发展影响个人的命运,个人尤其是先进人物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等。答案:钱学森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热情 。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及外交上的努力等 。答案: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参与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科技人才 。组织和领导重要的国防科技试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学森在科技领域的贡献。(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之间关系的认识。1星题 基础巩固1.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向世人宣告了我国( )BA.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 B.国防实力的增强C.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D.粮食问题的解决2.每年的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50多年前的这一天,我国航天领域发生的一件大事开辟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这件“大事”是指( )DA.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B.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C.第一位航天员被送入太空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3.[2024·深圳期末]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自主学习单。由此判断该主题是( )一、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飞行试验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三、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实现了太空行走四、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CA.两弹一星 B.信息时代 C.飞天之梦 D.能源开发4.[2024·中山期末] 在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今天,中国智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诸多路径。下面的科技成就中,最能突显中国智慧助力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是( )CA.发现能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B.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C.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5.[五育·德育]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布置“共和国建设成就”的展馆时,将屠呦呦、莫言的照片放在了一起。如果为这一展馆拟定主题,最符合的应该是( )CA.钢铁长城 B.科技创新 C.文化自信 D.医者仁心6.下面是某次文艺汇演的演出节目单(节选)。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特点是( )BA.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B.形式多样,题材广泛C.中外交融,凸显个性 D.形式单一,注重传统2星题 能力提升1.[2024·汕头模拟] 据统计,共有26个部、委(院)和20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共同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进行科技攻关、设备制造和材料生产。可以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全国大力协同、集智攻关的结果。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D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B.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C.维护了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材料反映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全国大力协同、集智攻关的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正确。“两弹一星”的研制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描述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不能体现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排除C。2.中国航天人乘“神舟”、造“天宫”、搭“鹊桥”、引“北斗”导航、护“嫦娥”奔月、送“悟空”探暗……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是浩瀚太空中的中国式浪漫。由此可以看出( )DA.神话传说预言航天发展 B.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C.中国综合国力世界领先 D.科技发展彰显文化自信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