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世界上起源最早、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穿越2500 多年的时光,依旧青春勃发。2024 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深邃内涵,认识到它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中国大运河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托,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资源。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是与运河的开凿和利用相伴随的。大运河的开凿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拓展和维护。大运河滥觞于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后来又有秦朝灵渠、两晋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和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等,最终形成绵延近3200公里的庞大水系。特别自隋唐之后,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运河本为粮食运输而开凿,但其功能却远不止于此。伴随着南粮北运,衍生出北煤南运、盐运、布匹运输、木材运输等物资的交流,还有人员往来,以及防洪灌溉功能的发挥等,运河沿线工商业因此发达,特别在明代中后期之后,运河沿岸商业繁荣,促使运河城市群的兴起,如北京、天津、沧州、济宁、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更为重要的是,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打破了原本东西流向的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的阻隔,拉近了原本距离遥远、交流稀少的各个地区,使大江南北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此,中华大地上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融合起来,再不可分割。这种融合不仅是地理上的沟通,更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精神信仰的融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色。如南方稻米的北运改变了京师等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往来的茶商为北方带来了茶文化,本是宫廷艺术的京剧经运河扩散传播到民间,南方的吊脚楼出现在济宁的运河河畔……漫长历史中的运河文化因之形成一种带有突出的统一性、和平性、包容性、连续性的文化。中国传统以儒家经学为根基的主流文化本来就有这些特性,这些特性因大运河的南北融通而更为深入人心,熔铸为中华文明稳定而持久的特色。中国大运河这种在广大地域和复杂地形中实施的工程,以及对这一工程的长期维护,不但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更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大运河绵延近3200 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长约1794 公里),穿越黄河、淮河、长江等大型河道。在 1855 年黄河改道之前,京杭大运河是可以全线通航的。大运河穿越的河流水量、水况不一,水位高低差距较大,就需要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来保障运河航运的畅通。如在元明时期,会通河段的南旺一带海拔最高,调水保障通航很不容易,时常使漕运受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任用曾做运河民夫领班的白英参与治理。白英提出的一些措施完美解决了会通河段的通航问题。历史上,大运河不但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的财货流通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与外国的沟通与交流,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自隋唐时起,由于大运河的连通作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连通,实现了中国与世界更广泛的交流。西亚的水果、音乐乃至宗教等传播到内地和东南沿海,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远销西亚、北非、欧洲等地。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沿大运河游览,其《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下运河沿岸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引发无数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明代时利玛窦沿运河北上,带来西方科学与中华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明之河、智慧之河,流淌着酝酿千年且日益浓郁的乡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是我们神圣的职责、光荣的使命。(摘编自马奔腾《保护传承利用好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材料二:明永乐九年,济宁同知潘叔正上书,陈述重开会通河的必要性:“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至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办理此事。宋礼等人到济宁、汶上等地实地勘察,弄清楚了会通河必须以汶水为水源,于是他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堽城及戴村筑坝,过汶水使之西流,尽出南旺,就是使整个汶水向西南流到汶上的南旺口。南旺在泗、卫之间,地势最高,号称水脊。水到南旺后,通过上、下两闸进行控制,使水南北分流:“三分往南,接济徐、吕;七分往北,以达临清。”又浚沙河入马场湖,改东昌通济桥为闸,开济宁月河等。一系列工程,使水北流到临清 300 余里,“地降90 尺”,处闸21 个;南至镇口 390里,“地降 116 尺”,处闸 27 个。此外,又设置了积水、进水、减水、平水的闸54 处,又建21座坝,用以护闸,并防止运河水外泄。这项工程竣工后,新凿和疏浚的会通河,深一丈三尺,底宽三丈二尺。“八百斛之舟迅流不滞”,南北航运畅通。至此,首创于元代的南北京杭大运河,到明代宋礼重新开凿会通河之后才真正实现全线通航。(摘编自付崇兰《运河史话》)1.下列关于中国大运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运河开凿经历许多朝代,始于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从此,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B.大运河打破了地理的阻隔,拉近了原本距离遥远、交流稀少的各个地区,使得各种鲜明的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C.中国大运河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唯一前沿地带。D.中国大运河的通航问题在元明时期得到了完美解决,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政府与民间精英的创造性的治理举措。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运河的功能不仅限于粮食运输,还包括物资交流、人员往来以及防洪灌溉等,促进沿岸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群的兴起。B.中国大运河的建设和长期维护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和突出的创新性,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有力体现。C.永乐年间,潘叔正上书陈述重开会通河的重要性,皇帝听从他的建议。这项工程真正实现了会通河段南北航运畅通,意义重大。D.材料一主要阐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而材料二更侧重于讲述会通河的开凿技术细节。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申遗成功以来,人们对大运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大运河成为了解世界历史的窗口。B.大运河的南北融通促进儒家经学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使大运河更深人人心。C.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是我们当前和未来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具有深远的意义。D.历史上,大运河发挥了连通作用,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4.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其说明方法及效果。(4分)(1)一系列工程,使水北流到临清300 余里,“地降90 尺”,处闸 21个;南至镇口 390 里,“地降116尺”,处闸 27 个。(2)“八百斛之舟迅流不滞”,南北航运畅通。5.材料一提到中国大运河“影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请以材料二宋礼等人治理会通河为例,概括其体现了哪些“智慧”。(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与一坡庄稼深情对视郭立泉太阳,在夜色中洗浴完,爬上扶桑的巨枝,不紧不慢地晾干身子,准时光临黄河口的大地。四百万年了,黄河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都要把十六亿吨泥沙抛入大海。当她深情地回望一眼中国北方的土地,一头扑进渤海的怀抱,身后淤积出的处女地,每年年底一盘点,都要以万亩计。在地球这片最新鲜的原野上,太阳伟大的巡幸日复一日,永不失约。数不清的庄稼以身相许,数不清的草木欢呼雀跃。在历史的远点,爷爷正与一坡植物深情对视,她们优美的丰姿、饱满的果实和馨香的气味,让爷爷的目光温柔而执着。她们有着一堆妙不可言的名字——谷子、麦子、大豆、高粱、玉米、水稻、绿豆、白豆、小豆,这些上苍赐予的尤物,奉养着百姓苍生,快意生长在这片不断延展的土地上。 在黄河口,利津县付窝探马桥村的西面两条河沟中间的土地,乡亲们叫它河子西。河子西,这是一片多么丰饶而富有诗意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百草丰润,五谷茂然,万虫欢唱,狐兔撒欢。探马桥是由前探马桥和后探马桥两个自然村组成的。现在的人都图省事,连叫个名字也使懒,前探马桥就叫成了前桥,后探马桥就叫成了后桥。我们前桥村的庄稼地都在村西头。出村走过了一片不大的盐碱地,就是能长庄稼的西大井了。一听西大井的名字就知道,这里有一口水井。沾了这口水井的光,前桥村就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菜园。你如果以它为圆心,以百十步为半径,就画出了我们村的瓜菜园。瓜园的南边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沟,向西一直通到草桥沟。沟南边是水浇地,那可真是好地块啊,麦子一镰下去割不透。沟北面是插花地,依次是六十亩的高老三地块,四十亩的郭成义地块,再往西是片碱场地,碱场地再往西就是一大片的荒场,茅草、蔓草长得又高又密,这里长虫(蛇)也多,孩子们一般不大敢走这里。爷爷领着我去这人迹罕至的地方,说草越厚的地方好东西越多,你看这些蘑菇,都是打雷震出来的,你看这些老鸹枕头,又大又嫩,正好吃哩。爷爷曾是河子西当之无愧的王!满沟的庄稼簇拥着他,遍野的生灵呵护着他,成群的鸟儿环绕着他。爷爷有事没事喜欢在河子西转悠,奶奶说,你看你爷爷背着个手在地里转的样子,多像个领导干部。爷爷的胡子就会一翘一翘的,好像说是啊是啊,腰板也挺得更直了。爷爷虽然不会说“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但他好像种地有瘾,“带月荷锄归”是常有的事。爷爷种地很讲究,耕地之前,总要把地耙得平平整整,他说,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人不能糊弄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他个子高,嗓门大,一说话就像和人吵架,在他六十多岁时,我老远还能听到他吆喝牲口的声音,穿过一片片庄稼地传过来,那声音浑厚辽远,底气十足。从我穿着红肚兜开始,爷爷就好带着我去河子西,那里有许多好吃的等着我,洋茄子、枸杞子、老鸹枕头,这些野生的果子我一弯腰就能摘到;想吃花生、地瓜,得爷爷亲自去扒,他怕我扒了那些还没熟的,糟蹋了庄稼;想吃烧熟的东西,就得等爷爷在谷子地旁点起堆火,燎豆子、烤玉米、烧蚂蚱的香气弥散开来。 单身汉小懒倌赶着一鞭羊过来了,鞭子甩得啪啪响,还念叨着:“前桥,后桥;季家屋子,薄家窑。”爷爷一边往火里添着谷秸,一边说馋猫鼻子尖啊。小懒倌嘿嘿笑着直接来到火堆旁,用鞭杆拨拉出一块地瓜抄在手里。爷爷说,别烫着呀,潮巴蛋。小懒倌仍是嘿嘿笑着,两只手倒腾着烤地瓜,唱着撵羊去了:“小小子,坐门墩。俺娘不给俺说媳妇……” 爷爷对我说,长大了给你说个谷子一样的媳妇,然后指着河子西说,看,这些谷子全是我们村的。听到爷爷这句话,一坡的谷子点头称是,密密实实的谷子上,那些鸟儿笑得花枝乱颤。而现在,爷爷已长眠在河子西,老人家坟前的那棵树,已过了三十八个清明。(有删改)文本二亲亲的河子西郭立泉河子西,在草桥沟和一条老河的中间,有红土也有沙土。老河的东边地碱,而河子西却是难得的好地,种啥啥长,满洼的庄稼翻波涌浪。这里是前桥村庄稼的集散地,是我童年的游乐场。或许幸福本来就不需要广袤无边,只需要河子西那么大的地方。我的河子西,这庄稼诸神巨大的婚床。在这个我梦想长出浅芽的地方,不但有庄稼,还有许多东西长在我的记忆里。那些不用照料就兀自茂密的草们——茅草、热草、节节草、蒿子苗、福子苗、曲曲菜、灰灰菜、吐噜酸、谷莠子、苍子棵,那些喜人的动物们——刺猬、黄鼬、苍老鼠、地猴子,还有那些虫字旁的——蟋蟀、蚂蚱、蚂蚁、蚯蚓、蜥蜴、蜻蜓、蝴蝶,还有那些不见天日的蛴螬、蝼蛄,在河子西这片原野上,它们共生共存,和满天星斗、一地庄稼乐享天年。河子西,是爷爷传给我的调色板。我要在大地上调出五颜六色的乡愁,给爷爷看。我的乡愁是地瓜一样的驼红,高粱一样的深红,玉米一样的深绿,小麦一样的金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开篇以拟人手法写太阳光临、黄河造陆,凸显黄河口土地在古老与新生的变奏中勃发出孕育生命的力量。B.小懒倌闻着香味儿就来到火堆旁自己扒拉地瓜吃,爷爷提醒他别烫着,通过两人的对比突出了爷爷的勤劳善良。 C.文本二中,作者通过罗列草、动物、虫子等事物,表现了对河子西的深刻记忆,渲染了对河子西浓烈的喜爱之情。 D.文本二末尾,作者在描写乡愁时联想到了各种颜色的庄稼,从这一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庄稼有着深厚的感情。7.下列关于文本一第九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通过引用古人诗句,表明爷爷虽然不会吟咏,但能亲身践行,刻画了爷爷的形象。B.“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这句民谚的使用主要表现了爷爷种地十分讲究的特点。C.对爷爷“吆喝牲口的声音”的描写,主要表现了爷爷的勤劳能干以及他对田地的眷恋。D.段尾写爷爷会为“我”在谷子地旁点起火堆烧吃食,从细微之处体现土地对人类的恩典。 8.有人评价文本一结尾段“不写悲而悲不可禁”,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段的妙处。(4分)9.两则文本中的“河子西”既是一个真实的地名,更是作者以故乡为原型,运用文字构建起的文学世界,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文学意蕴。(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伴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故‘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贞观政要·论求谏》)材料二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状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①,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炀帝纪》)[注]①阃外:指京城或朝廷之外。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A闻贼盗B诸将C及郡县D有告败求救者E世基皆抑损F表状G不以实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虽无道”的“虽”与《屈原列传》“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虽”意思相同。B.是,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是心足以王矣”的“是”意思相同。C.杖,用杖责打,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用法相同。D.河北,即黄河以北,与《鸿门宴》“将军战河北”的“河北”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唐太宗看来,箕子因商纣王不听谏言而假装疯癫以求自我保全,受到孔子称赞,虞世基因隋炀帝昏庸无道而不敢直言进谏,似乎也算不上大罪。B.无道的昏君如果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也不会失去天下,基于这种认识,杜如晦认为,虞世基的情况和箕子装疯离去的情况在事理上并不相同。C.晋代张华在太子无罪被废时没有极力进谏导致最终被杀,杜如晦援引这个史实,意在告诫唐太宗只有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才能永远保有皇位。D.隋炀帝听信了虞世基的谗言,不但不奖赏杨义臣的战功,反而认为杨义臣拥兵在外易生变故,于是解散他的军队,导致贼寇的势力重新强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2)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1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虞世基“合死”的理由。(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寄时甫①姜夔迟②君日日数归程,到得君归我已行。一路好山思共看,半年有酒不同倾。吾侪正坐清贫累,各自而今白发生。人物渺然③须强饭,天工应不负才名。【注】①时甫:萧时甫,姜夔妻子的弟兄。②迟(zhí):等待。③渺然:遥远的样子。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赠友诗语言平易质朴,情感真挚深切,反映了二人一往情深的友谊。B.诗人天天计算友人的归程,“日日”运用叠词,见出其迫切的期待之情。C.“天工应不负才名”一句既有对友人的才学的肯定,也有对未来的期许。D.诗歌以虚写实,既有对往昔与友人相伴时光的追忆,更有对未来相逢的期盼。16. 律诗的结构章法,大多符合“起、承、转、合”规律。请据此简要分析本诗中间两联。(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等圣贤的著书经历,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则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2)面对雄浑阔大的洞庭湖,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不禁“ ”,滴滴泪水都是沥血大爱;张孝祥泛舟洞庭湖,尽管头发稀疏衣着单薄,却依然“ ”,表现出他心志的坚定。(3)“蛟”在传说中居于深渊且能发水,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20分)。我们从洛杉矶启程,一路向东沿着10号公路前行,离开棕榈泉后,(①)。这片沙漠是北美洲最大且最热的沙漠之一,它A ,覆盖了美国西南部以及墨西哥西北部的大片区域。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数百万年的地质活动,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塑造了索诺拉沙漠多样的地形。科罗拉多河婉如一条生命的丝带,蜿蜒流淌在沙漠之中,滋养着沿岸的土地,同时也切割出了壮丽的峡谷景观。连绵起伏的山脉,裸露的岩层,仿佛是一本本记录着地球历史苍桑的书籍。当我们停下车,在一座小山丘旁休憩时,还惊喜地发现了断层和折皱。火山活动也在这片沙漠中留下了痕迹,在一些区域散布着黑色的火山岩,沙粒中还能发现黑色的火山土,在阳光下闪铄着异样的光芒。风在这场“雕刻大赛”中也不甘示弱,B的沙丘,有的如新月般弯曲,有的如波浪般起伏连绵。尽管太阳刚升起不久,气温却已然急速攀升。夏季,这里白天的温度常常超过40摄氏度,甚至出现过80摄氏度的极值,(②),甚至会降至冰点。如此严酷的环境,往往被人们视为生命的禁区。但索诺拉沙漠却并非一片默默无闻的沙漠,恰恰相反,它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C 。18.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第二自然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其中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1.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雕刻大赛”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4分)22.请用四个简短的主谓句概括索诺拉沙漠的特点,每句不超过5个字。(4分)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届高三级第二学期五月联考答案1.B A时间错位。原文说的是“自隋唐之后,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是“吴王夫差开挖邗沟”以后。C“唯一”表述绝对。“如在元明时期,会通河段的南旺一带海问题。”D扩大范围。原文列举的例子是解决了会通河段的通航问题,而不是解决了整个大运河的通航问题。2.D “开凿技术细节”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重开会通河”“至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可知,材料讲的是疏浚的技术细节。3.C A张冠李戴。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不能说它是“了解世界历史的窗口"。B强加因果。材料说的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以儒家经学为根基,大运河的南北通融只是强化了这一特性,而不是“促进了儒家经学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D遗漏要素。大运河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而非“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4.(1)列举多个数据,(列数字)阐述治理会通河工程的规模之大、成果之显,使读者能更好地理文章内容,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引用古籍中的话,(引资料)用“八百斛”的舟能够快速顺畅地在会通河道航行来说明会通河的治理果显著,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南北航运畅通无阻的状态,具有说服力。(每点2分,方法、效果各1分;意思对即可)5.①注重实地勘察,根据地形地貌确定科学合理的方案;②广泛采纳民间智慧,让民间的水利专家参与治理,如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③勇于克服困难,工程艰巨繁杂,涉及多个地区和复杂的地形,宋礼等人灵活设置多处闸和坝,使南北京杭大运河真正实现全线通航。④因地制宜的智慧:根据南旺地势最高(号称水脊)的特点,采用上、下两闸控制水流,使水南北分流,既保障了通航需求,又防止了水资源的浪费。(每点2分,答对3点即,如有其它答案,如“创新的水利技术”,意思对即可)6.B【解析】“通过两人的对比突出了爷爷的勤劳善良”错误。小懒倌的出现的确表现了爷爷的勤劳善良,但两人之间并没有形成对比。 7.C【解析】“主要表现了爷爷的勤劳能干以及他对田地的眷恋”错误。根据原文“他个子高,嗓门大,一说话就像和人吵架,在他六十多岁时,我老远还能听到他吆喝牲口的声音,穿过一片片庄稼地传过来,那声音浑厚辽远,底气十足”可知,对爷爷“吆喝牲口的声音”的描写主要表现的是爷爷嗓门大,以及他虽然年老,但依旧精神十足的形象特点。 8.①结尾简短一句话交代了爷爷已经过世三十八年,于平静中蕴含痛失亲人悲伤,更加扣人心弦。②树本无感情,但是作者把它与爷爷过世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更能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③作者以写树巧妙结束全篇,借树形成今昔对比,表露出无限的人生悲怀和无尽的沧桑之感。(每点2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意思对即可)9.①河子西丰饶而富有诗意,它的田地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承载着“我”的美好回忆,是“我”童年的乐园。②河子西的庄稼孕育出淳朴的黄河口文化,养育了纯朴的黄河口人,是大地恩典的象征。③河子西是爷爷的“领地”,也是他的归宿地,那里有“我”对爷爷的永恒记忆。④河子西寄寓着作者向渐远的农耕文明的深情回眸,向这片土地的生命的诗意庄严致敬的情感。(每点2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意思对即可)10.BEG 句意:内史侍郎虞世基因为隋炀帝厌恶听到贼寇的情况,所以诸将及各地郡县告败求救,虞世基都删减他们的奏报内容,不据实上报11.B【解析】“是心足以王矣”的“是”意为“这样”。12.C【解析】“意在告诫唐太宗只有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才能永远保有皇位”错误,杜如晦援引这个史实意在说明臣子应直言进谏。13.(1)隋炀帝喜欢自夸,掩饰短处,拒绝谏言,确实难以冒犯。(赋分点:矜夸,夸耀;诚,确实,实在;犯,冒犯,违逆;句意1分。)(2)张华在直言劝谏方面不能成就自己的气节,在言辞谦逊方面又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作为国家重臣的节操本来已经丧失。(赋分点:抗直:直言劝谏、直言抗争 ;固,本来;坠,丧失;句意1分。)14.①处在宰辅的位置上,却没有尽到规劝君主的职责。②贪恋高位,当不能尽职尽责时,却不能主动辞去宰辅的职位。③谎报贼寇情况,蒙蔽隋炀帝。(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15.【答案】D 【解析】D.诗中并没有表现诗人对往昔与友人相伴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相逢的期盼,而是主要写了诗人等待友人归来却错过相见的遗憾,以及对两人目前因清贫而聚少离多的感慨,并没有明显的对过去相伴时光的追忆。16.【答案】 ①颔联“承”接首联“我已行”而来,深化离情,写诗人不能在旅途中与友人共赏美景的失落心情,并由此想到二人半年来未不能在一起饮酒谈心,抒写分离之苦。(3分,其中“承”什么1分,句意分析1分,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②颈联从对友人的思念转向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或“转入现实困境”)写二人正因生活贫困,才各自东奔西走,虽然白发渐生,却仍然不得相聚, 抒发对清贫生活的无奈和年华老去的叹息(或“对生活困顿与岁月流逝的感慨”)。(3分,其中“转”向哪里1分,句意分析2分,句意分析1分,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17.(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2)凭轩涕泗流 稳泛沧浪空阔(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18. A.广袤无垠(浩瀚无垠、一望无际、苍茫无际等) B.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C.闻名遐迩(声名远播、与众不同)(每处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19.“婉如”的“婉”应改为“宛”,“苍桑”的“苍”应改为“沧”,“折皱”的“折”应改为“褶”,“闪铄”的“铄”应改为“烁”。(每处1分,改对三处即可)20.①便进入了索诺拉沙漠 ②而夜晚的温度却极低(每处2分,意对即可)21.“雕刻大赛”指的是数百万年的地质活动(包括科罗拉多河的切割、火山活动、风的作用等)对索诺拉沙漠地形的塑造过程。(2分)加引号的原因是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雕刻大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雕刻比赛,而是将地质活动对地形的塑造过程形象地比喻成一场雕刻比赛。(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则酌情给分)22.①面积大。②地形多样。③昼夜温差大。④生物多样。(每句1分,意对即可)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