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总结:大概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利簋
本课时间轴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万邦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青铜时代
现在古人类学公认的人类起源过程是: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距今5—1万年)。晚期智人是现代人类的祖先。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一、考古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距今年代 不同 时期 代表 遗址 经济活动 生产工具 生产活动 社会
生活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1万—5000年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打制石器
打磨石器
渔猎、采集,用火
原始农业、粟、水稻、饲养家畜、彩绘陶器、养蚕缫丝
黑陶、玉器
祭坛、神庙
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私有制,部落联盟
300—1万年
早期原始人群,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群居
母系氏族社会,生活逐渐稳定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
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

旧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分布有何特点?
思考:
结合课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析这些文化遗存的分布上有何特点?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朝中原核心方向发展
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是史前时期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群又可分为“猿人”、“古人”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
人虽然群居,但只能局限于一定的规模。人数太少,难以应付恶劣的自然环境。人数太多,又不易获取足够的食物。估计原始人大约以数十人结为一个群体,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各群体间很少交往,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原始人群的早期阶段,男女之间的性交关系是杂乱而不受任何限制的。同辈的兄弟姊妹之间,上下辈的男女老幼之间,皆可自由婚配。子女只知生母,不识其父。原始人群的血缘婚,使原始人群既是一个生产、生活单位,又是一个内部互婚的血缘家族。文献对此有生动、详尽的追述。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管子*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匹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列子。汤问》:"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娉。“
随着人类思维的进步,不同辈份男女之间杂乱的性交关系逐渐被摒弃。原始人群内部的婚配局限于同辈的男女之间。同辈的男女,彼此既是兄弟姊妹,也是夫妻。这种同辈间的婚配关系,较无辈份限制的杂交关系相对稳定。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兄妹结婚的故事广为流传。云南泸沽湖地区纳西族史诗《创世纪》就记述了利恩兄妹为婚的故事。
母系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的资源,同时也使他们面临严峻的环境。氏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求生存的依靠。人类的生产活动--采集、狩猎和捕鱼依然必须集体进行,否则就不能有效地抵御野兽、饥饿和疾病的威胁。他们还没有私有财产观念,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是氏族的宗旨。母系氏族社会里,存在着按性别和年龄区别的简单的不稳定分工。青壮年男子外出狩猎、捕鱼。妇女则从事采集果实,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缝制衣服,管理杂务,养护老幼等公益劳动。因为当时的采集经济比渔猎经济收获稳定,成为氏族成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所以是维系氏族生活的基本保证。妇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员的世系均按母系计算,更使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居于主导的地位。
母系氏族实行族外婚,禁止氏族内部通婚。是族外群婚,然后逐渐被对偶婚取代,对偶婚制下,一对男女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相对固定的夫妻关系,但他们的结合并不牢固,容易离异。起初,对偶婚采取丈夫对妻子拜访的形式,称“望门居”,后来发展为丈夫迁往妻方氏族居住,称“从妻居”。部落就是在这种氏族婚姻下形成的。
父系氏族社会
约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从此,男权的时代开始了。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均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这种变革是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社会中心自然发生偏移。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家庭婚姻关系也由母系氏族社会的“从妻居”改变为“从夫居”,子女自然不再属于母系氏族的成员而成为父系氏族的成员,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在父系氏族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成果的有所剩余,一些人能够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利用已占有的劳动财富役使他人,于是,贫富现象出现,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早期国家逐渐建立起来。
1.武器(军队)
2.围墙(疆域)
3.人口
4.首都
5.宫殿……
根据“国”字的起源,请说说早期国家由哪些要素构成?
“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恩格斯
二、中华文明的产生——早期国家的出现
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炎黄部落联盟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氏族界限,促进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因此,黄帝和炎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尤其是黄帝更为著名,被后人誉为“人文初祖”。
姓姬,号轩辕氏。部落首领,被后人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
炎帝姓姜,号神农氏,教民农耕,医药之神,“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
部落和部落联盟
部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近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联合组成的社会组织。胞族是指从一个大氏族中分裂出来的一些小氏族,因血缘相同,奉祀共同的祖先等,又自然地结合起来的姐妹氏族。
在原始社会里,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了早期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活动地域,有共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有相通的方言。管理部落行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部落议事会,由参加这个部落的氏族长和军事首领组成。有的部落还推举一名议事会的成员为部落的首领。由全体部落成员参加的部落成员大会,通常是在选举部落首领、决定战争或和平时才召开。
在原始社会后期,战争逐渐增多。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或者为了保障生存区域的安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落联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社会组织,叫做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联盟议事会,又称“贵族会议”,由参加这个联盟的各部落代表共同组成。此外,还设有军事首领、人民大会。部落联盟的形成,扩大了各部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展了地域关系,同时也加强了联盟首领的权力,出现了王权的萌芽,部落联盟是更进一步的社会组织——国家形成的基础。
(一)夏朝的统治:王位世袭制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统治方式:
3.文化:
4.文化遗址: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西周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图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的机构和职官
②聚族而居,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对地方控制有限
很可能是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历法—《夏小正》
探究: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
相互印证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结合,彼此印证。
时间:
都城:
政治制度:
文化遗址:
特点:
国家发展:商
甲骨文、青铜器和铭文从实物史料方面充分证实了商周时期的历史。
(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材料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材料三:“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后期定都于殷
中央: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度
松散的方国联盟
神权色彩浓厚(占卜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河南安阳殷墟等
“后母戊”青铜方鼎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西周
(三)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材料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2:“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目的:维护周王室的统治
分封制影响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促进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3.促进不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国家
结构
社会
形态
“封建“
封邦建国
封建社会
分封诸侯国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
【知识补冲:”封建“的不同含义】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西周的“封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
封建社会:指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近代传入中国。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西周
(三)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公羊传·隐公元年》
内涵:
核心:
作用: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妻妾 一般称谓
正妻 A、三哥(20岁)
B、四弟(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内涵: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使不同的礼仪。
鼎:“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编钟:“天子八佾(yi)、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礼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乐使上下和同。
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西周
(三)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材料1: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礼记·曲礼》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探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概念阐释】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2)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对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了决定青铜器功用的铜与锡的配置比例。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井田制示意图
(四)商周的经济文化
“后母戊”青铜方鼎
酒器:何尊
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结论 史实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王又称“天子”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实行王位世袭制;分封王族;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宗法制,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较大的统治权力,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等级森严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补充拓展
思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2.《左传》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这最能说明
A.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诸侯、卿大夫、士等
B.西周的分封者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在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宗法制不仅在天子和诸侯国实施,也在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实施

3.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各民族逐渐交融,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A“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逐渐形成
B君主独裁的集权体制开始确立
C“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D宗法分封制推动了疆域的扩大

4.西周时期小宗或者异性都可世袭为家臣,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
A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B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C血缘政治完全瓦解
D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5.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虽然很多,但主要是礼器和兵器,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来看,青铜器
A明显扮演着社会调和剂的角色
B铸造和使用都与战争有关
C是权利和财富的重要象征
D是明确等级秩序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