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大发展: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大变革:变法运动,专制集权大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大交融:民族融合,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孔子夏周商西周东周战国春秋秦前770-前476年前475-前221年镐京洛邑春秋:因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的关系。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深远影响。3、认识老子、孔子学说。4、掌握百家争鸣的内容。重点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商鞅变法;百家争鸣2.难点:商鞅变法;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名称 土 地 兵 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关系西周面积缩小阅读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东周经济薄弱政治地位下降兵力下降结论直辖方圆千里直辖方圆百里直辖14万人直辖几千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人口所剩无几,财力减少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大的诸侯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王室衰微——王畿缩小,对诸侯国控制力减弱。1.王室衰微材料1:西周形势图 春秋形势图材料2: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的尊严,向诸侯伸手去“求赙(fù)”、“求金”、“求车”。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王畿缩小,对诸侯国控制力减弱。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2.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分封制与宗法制遭到破坏材料3:(春秋时期)各国迭次称霸。在春秋242年之中,发生战争483次,结盟480次,灭国52个,弑君36人。——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春秋列国形势图(BC770-BC476)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五霸-相继材料4:(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dān,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春秋争霸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战国列国形势图(BC475-BC221)战国七雄-并存材料5: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2.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分封制与宗法制遭到破坏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兼并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材料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材料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司马迁《史记》材料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季氏篇》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礼崩乐坏、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从西周至战国政治权力有何变化?实质?【探究】春秋 战国目的(同) 争夺土地和人民,实现富国强兵主要形式战争特点战争结果 (同) 都给人民带来灾难,但都有利于民族融合、社会进步, 实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奴隶主争霸战争地主阶级统一战争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阵地战为主。规模大、范围广、残酷性强、不讲礼仪规范、野战包围战为主。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问题:何为“华夏认同”,有何影响?西戎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华夏认同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战争,迁徙,交流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华夏认同增强,华夏族分布更广泛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阅读教材正文,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盐铁论·通有》(一)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兴建水利灌溉工程;井田制逐步瓦解。2、手工业:冶铁技术发展;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中心城市;工商业繁荣。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布币楚蚁鼻钱刀币秦半两钱楚国卢金商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自耕农垦荒种地的平民和奴隶破落的逃亡贵族新兴地主阶级贵族地主(旧贵族分化)军功地主商人地主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各国向私田征税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含三个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上)(p13 问题探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最终各自建立起君主集权的官僚制政治形态,为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二)变法运动1、时代背景:(1)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2)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3)上层建筑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从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从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到中央集权制。( 4)内在动力: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5)思想理论武器: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阅读教材正文及材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2、商鞅变法(前356年;前350年):(1)内容:①经济方面(富国)A.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军事改革(强兵):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政治改革(集权)A.严格户籍制度,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B.实行连坐法,互相纠察告发。C.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D.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2、商鞅变法(前356年;前350年):(2)特点: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阅读教材正文及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行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周天子把祭祀求福的肉赐给秦孝公),诸侯毕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2、商鞅变法(前356年;前350年):3)影响:①政治上:A、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地主阶级势力得到加强。B、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②经济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了经济实力。③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1)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土地私有,小农经济;(2)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的需要,礼贤下士,争先招揽人才;(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士阶层兴起并活跃;(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百家争鸣:儒家人物 简介 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 仁: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政治 为政以德(统治者“仁”),恢复周礼。教育 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整理“六经”,《论语》伦理观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哲学 ①天命观:知天命、顺天命、畏天命——尊重自然规律②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注重探讨和解决人事和社会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他的人本/文主义思想和务实精神。)③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恰如其分”“和而不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百家争鸣:儒家人物 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相传师承子思。著有《孟子》,文章说理畅达,长于论辩。元代追封他为“亚圣”。伦理观 人性论: “性本善”政治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物 简介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著有《荀子》。李斯与韩非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伦理观 人性论: “性恶论”;政治 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哲学 唯物:“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百家争鸣:道家人物 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哲学 ①A.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哲学家)②朴素辩证法: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政治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物 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人。战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哲学 ①把道作为最高的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天与人不相胜);②提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③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百家争鸣:五行、墨家人物 简介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 。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主张 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人物 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氏,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人。战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主张 兼爱、非攻 、尚贤 、 节用 精神:刻苦俭朴、自我牺牲、讲求功利。代表下层平民利益诉求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百家争鸣:法家人物 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孤愤》、《五蠹》。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主张 ①集权观:“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法治观:以法治国③变法、革新影响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秦统一六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武器。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3、百家争鸣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古代中国的三种治国思想: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治国思想;2、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而治,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3、法家思想:其主张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来源。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经济 工商食官、井田制 工商业私营化,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雏形出现选官 世卿世禄制度、贵族政治 任命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社会结构 贵族政治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 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诗经》、《离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打破贵族垄断,平民接受教育民族关系 中原相对领先、战争、融合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趋势 ①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③民族融合,华夏认同。【本课总结】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2022 全国 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答案】B【解析】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真题演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春秋前期,鲁国大夫季氏和叔孙氏一度掌握鲁国政权。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些史实反映了( )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B.爵位继承制被破坏C.周天子的权势衰微 D.霸权更迭较为频繁A【详解】据本题材料“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孙氏的家臣阳虎起来反对家主,并掌握了鲁国政权,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鲁国出现了大夫执掌政权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这体现了分封制之下的等级制度逐步瓦解,即分封制的逐步瓦解,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关于爵位继承制被破坏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仅凭材料孤证无法判断该时期周天子权势是否衰微,排除C项;材料中只写出了鲁国国内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并没有表现出春秋战国时期霸权更迭较为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3.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中,管仲主张“受禄不过其功”,申不害主张“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乐毅主张“察能而授官”,吴起主张“明法审令……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这些主张的提出说明当时( )A.军功爵禄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实现国家统一是社会大势所趋 D.法律严苛阻碍社会发展B【详解】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春秋战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中以功劳、才能为标准奖赏官员。削弱了旧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唯一”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变法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而不能得出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C项;材料提到吴起主张“明法审令”意思是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谨慎颁布法令,避免出错。因此不能得出法律严苛,排除D项。故选B项。4.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魏国还利用春秋时期修建的“鸿沟”将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秦国李冰更是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同时关中平原的郑国渠也修建成功。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主要原因在于( )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 B.农用动力的革命C.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统一大业的完成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水利工程工程得以修建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组织能力增强,能够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办大事,A项正确;农用动力革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交通运输发展是影响因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统一大业完成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A项。5.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中“乃自立”说明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D项正确;材料中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礼乐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