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松 变

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标:通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
商业
本课纲要:经济和社会的新变化(阅读课本自主整理)
②经济作物:
③边疆开发:
①耕作制度:
②制瓷业:
③矿冶业:
④印刷业:
①棉纺织业:
①贸易:
②货币:
③城市:
社会
关系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某些地区一年三熟
宋代引进棉花种植,元代在南方普及
边疆地区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开发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元代出现彩瓷青花瓷和釉里红
东京的居民用煤作燃料;普遍使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迅速发展,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十分活跃,设置官方交易机构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政收入;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东京、临安-人口超百万;
元代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①门第观念淡化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国家控制相对松弛
科举制度的完善、婚姻观念的变化
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契约关系的重视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户籍管理、日常生活等限制也更为松弛

一、土地管理的放松
——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变动
二、工商管理的放松
——手工业、商业的进步
三、社会管理的放松
       —— 社会关系的变化

课线索
一、土地管理的放松 ——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变动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占田越多者就要相应交纳越多的税额
宋朝不
抑兼并
1.土地政策的松动—— 不抑兼并
“今天下之田,已为豪民所私矣。”
——【宋】陈亮《龙川文集》
“(本朝)不抑兼并,富者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宋】王明清:《挥麈 zhǔ后录·余话》
土地兼并坏处很多,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自耕小农衰退,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说,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北宋人口增长就是个例证。
2.农业发展的突破——农产品商品化
疆域小而人口多,人们如何养活自己?
占城稻
高转筒车
①耕种技术提高:稻麦复种制,双季稻
②种植经济作物:棉花
③引进高产作物:越南占城稻
根据图片史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宋朝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思考点
农产品商品化打破自给自足
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中外历史纲要》上
3.经济格局的变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2
南移原因
1
南移过程
4
南移影响
3
南移表现
北方战乱北民南迁
带来劳动力和技术
“苏湖熟,天下足”
①南粮北运
(漕运、海运)
②南方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大运河改道
缩短航程
沿边城市兴起
(扬州、汴州)
海漕并行
唐朝后期及北宋年间,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C
如何认识北宋后期科举考试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的做法
思考点
分路取人之说,司马、欧阳二公之论不同。司马公之意,主于均额,以息奔竞之风;欧阳公之意,主于核实,以免缪滥之弊。要之,朝廷既以文艺取人,则欧公之说为是。
——《文献通考》卷三十
两种“公平”的争论
背景: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知谏院司马光上奏宋英宗,主张改革科举。
司马光:“机会面前,人人有份”的区域公平(以出身籍贯定名额)
欧阳修:“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宋英宗:依旧法,呈文定去留
明南北榜事件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主持殿试。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年所未见。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后又亲自策问,六月廷试,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南北榜案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
南北分卷制度
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  )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 B.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D.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D
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 。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明史·选举志二》
制度通常都具有两重性,有利有弊: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这样的制度不是完全公平;但站在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4.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南北科举的公平较量
二、工商管理的放松 ——手工业、商业的进步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三锭纺纱车

哥窑
葵口盘
钧窑
大花盆
宋朝五大名窑(官窑)的瓷器
定窑
汝窑

官窑
贯耳瓶



釉里红
宋元瓷器大量出口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
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手工业的进步
2.商业的发展
商业贸易
国内贸易
海外贸易
边境
贸易
民间
贸易
海外商税
外贸港口
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边境贸易
放松时空界限
使用纸币
城市繁荣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市舶司
广州、泉州、明州 (今宁波)
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王辟之的《渑水谈燕录》卷三载,北宋时,曹州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洪迈的《夷坚丁志》卷六载,南宋时,建安人叶德孚买田贩茶,后获得“乡荐”,娶宗室女,投将士郎。这说明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工商管理的放松
重农抑商的放松
三、社会管理的放松 —— 社会关系的变化
商业发展
思想观念变化
政府管理政策松动
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婚姻中重财不重身份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选举》
科举选士
不重家世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四民
皆本
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南宋)叶适
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预
从以上四则材料反映宋代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
平民社会到来
国家控制松弛
社会流动开放
宋代变革
11—13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或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国特征的端倪了。
——【法】谢和耐
经济:货币化、城市化、契约化
商品经济的繁荣
科举选官的兴盛
文官政治的凸显
市民文化的兴起
政治:平民化、集权化、文官化
社会:流动化、平等化、功利化
理性的克制
—— 儒学的复兴
1.理学之源
孔子强调“仁”和“礼”,但人为什么要有仁义道德?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但人性为什么是善的?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但没有说明为什么要三纲五常?
精神栖息地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儒学备受挑战的原因
程朱理学回答了这个问题!
2.理学之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C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
3.理学之要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也。眀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程顥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什么是“理”?
社会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法则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
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程顥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理”的表现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如何获取“理” ?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当天理和人的欲望产生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方法论:
“格物致知”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
社会上:儒家的伦理道德; 人:人性。
儒家仁义道德是整个自然界都具有的本质属性(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自然也是有仁义道德的了。
“天理”本就是至善的,所以人的本心就属于至善的存在。理学强调人本心属“善”,本心之下的人性有善有恶。
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人欲”

理解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即过度的欲望。
要怎么做到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道德的关键在于教育。他提出儒家要“正君心”就是要“教”,他强调“格物致知”就是要“学”。他编订的《四书》实际上就是教材。
4.理学之特
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吸收佛道精华
是哲学化的儒学
理学家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中国古代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中国古代“节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的价值取向 B.封建文人的倡导 C.政府政策的推动 D.程朱理学的影响
5.理学之用
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这反映了宋代( )
A.程朱理学的影响突出
B.国力贫弱、政治黑暗
C.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
D.文化教育事业日益普及
A
积极: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增强宗族的凝聚力;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D
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人性的张扬
—— 文学和艺术
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克制个人感情
宋诗普遍显得压抑
宋词兴起
宋代的词,歌唱爱情,感慨人生,追求美好,很能撼动人的心灵。这是一个纯粹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它所展示的是人性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因而其感情在在与普通人相通,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
婉约豪放
配乐演唱
1.文学新体裁
不是为了君王、天下,而是为了“赢得生前身后名”,体现出了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是人性解放的一种体现。
个体意识的觉醒,人性的追求




莺莺与张生
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人性解放的追求
散曲
配词演唱
可雅可俗
杂剧
故事情节
角色表演


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贴近市井,体现宋元民间文学特色
元代士大夫中的重视个人的意识较前又有所进展。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少数民族的伦理道理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体生命力的颂扬都到了违背伦常也在所不惜的地步,接近于近代人性。




▲[唐] 欧阳询《季鹰帖》
▲[宋] 苏轼《黄州寒食帖》
唐朝“颜筋柳骨”
宋朝“有意无法”
宋徽宗书法——瘦金体
书法:从规矩森严的唐人之法到追求个性的宋人之意
▲[唐] 李思训《明皇入蜀图》
▲[宋] 许道宁 《渔父图》》
文人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2.艺术新形式
在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出现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句;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风俗画和文人画
社会流动加快,消融等级阻隔, 促进各阶层的融会, 各阶层的价值取向趋近, 文化娱乐趋近,所以在宋代, 几乎所有文化艺术形式, 都出现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交融的趋势,走向大众化和世俗化。 ——龙登高《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
3.文艺新趋向
雅俗共赏 平民化 世俗化
知性的力量
—— 科技的发展
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推动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服务于小农经济
墙里开花墙外香
韧性的交融
——少数民族文字的创新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
蒙古文
元代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的确是隋唐文化多样化的繁荣鼎盛以后的又ー段值得称道的现象。开放多元文化的并存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融,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结束语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世。”坊市界限的打破,海外贸易的繁荣,经济型市镇的兴起,租佃关系的盛行……这都是宋朝的在政策松动下的社会变革。但 遗憾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宋朝就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惯性地扇动着它那斑驳而脆弱的翅膀,划过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留下一段炫目的尾迹,最终被茫茫的蒙古铁骑所吞没,中国近代化悄然落幕,留下一声叹息!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世。”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宋代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开放个性的世俗文化,四民皆本的平民意识……近代思想解放的特征呼之欲出。
但防弊之政及守内虚外的国策,对外战争的屡屡失败,使得宋代时刻紧持中庸反省的理性态度,由外向而内倾,由进取而收敛,呈现相对保守、紧闭、内倾、墨守成规的文化特色。
宋型文化的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