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康 熙
(1654-1722)
雍 正
(1678-1735)
乾 隆
(1711-1799)
与前代相比,康乾之时确实有一种盛世气象。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整整100多年是休养生息的承平时期。 ——陈旭麓
《万国来朝图》
(清 乾隆年间)
康乾盛世
独步天下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
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标准】
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盛世危局
李自成建大顺占北京清军入关明亡
1616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
1636
皇太极称帝改族名国号
1644
康熙元年
1662
1722
1736
1796
1821
1840
1912
雍正
元年
乾隆元年
嘉庆元年
道光元年
鸦片战争
清帝退位
清 朝(前 中 期)
晚 清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
康乾盛世
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政治安定,中原地区没有大的战事,经济发展迅速,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宽裕……繁荣程度超过了汉唐盛世。
——戴逸《论康雍乾盛世》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落日余辉
目 录
天国之威——君主专制加强
天下之广——疆域版图奠定
天朝之危——统治危机初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落日余辉
目 录
天国之威——君主专制加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天国之威——君主专制加强
时间 事项 时间 事项
04:00 起床请安 13:00 会见臣工
05:00 早课 15:00 批阅奏章
07:00 御门听政 16:00 会见臣工
09:00 批阅奏章 17:00 鉴赏文物
11:00 经筵日讲 20:00 就寝
康 熙
(1654-1722)
雍 正
(1678-1735)
乾 隆
(1711-1799)
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皇帝日常作息表
皇帝勤政
乾纲独断
大权独揽
皇权笼罩下的政治氛围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
皇上曰否,臣亦曰否
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若要将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1.勤政惠民,事必躬亲
题本:皇帝不知臣僚已知
奏本: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明朝及清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 ”,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自康熙起,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出现,上奏者不得泄密,且不经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以后其使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可“风闻”上报。这一新的文书形式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
①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②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奏折制度,改题为奏
3.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中国古代某机构有三个特点:简、速、密。“简”是机构精简,人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调来调走,便于控制;“速”是迅速,办事效率高;“密”是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军机处
◎军机处内部
雍正时形成规制;凡是臣子奉报一般事务用疏,由通政司递交,皇帝的回复则由内阁拟旨;奏报重要事务用折,由奏事处递交,军机大臣当面聆听皇帝指示,拟文成旨,由军机处密封直接下发。据此可知当时军机处成为行政中枢
设立:雍正
最初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官员职责: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行政中枢”
=
“权力中枢”?
地位:受皇帝监督的中枢秘书机构
作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4.八股取士,兴文字狱
八股取士
文字狱
清朝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目的是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师爷”之名,起自明,盛于清代,是帮助官员办理事务的文人学士。因师爷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秦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等特殊身份,故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其宾友为“师爸”。由此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严重弊端
“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在清朝登峰造极,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而康雍乾尤为恶劣,“盛世”的箫鼓难掩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
“多磕头少说话”
官场“不倒翁”
乾隆(1735—1796)
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
问题探究:康、雍、乾三位皇帝有什么特点?反映出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特点:皇帝勤政,乾纲独断
康熙(1662—1722)
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若要将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雍正(1722—1735)
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
趋势:君主专制加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落日余辉
目 录
天下之广——疆域版图奠定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清世宗实录》
1688年
天下之广——疆域版图奠定

改土归流
台湾:
1683年清军平定;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漠西蒙古(今新疆):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驻藏大臣;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漠南蒙古:军事征服;满蒙联姻
漠北蒙古:遣使进贡
意义: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
天下之广——疆域版图奠定

将军辖区
理藩院
(中央机构)
内地18省:巡抚-总督
办事大臣辖区
盟旗制
将军辖区
特点:
制度多元;
因地制宜;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综合探究:清朝的国家治理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将军辖区
意义: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天下之广——疆域版图奠定

治理西藏
治理新疆
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反击沙俄
收复与管辖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部边界。
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管理。
治理蒙古

天下之广——疆域版图奠定
康熙:册封达赖、班禅
雍正:设驻藏大臣
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治理西南
意义:民族交融,巩固统一; 开发边疆,奠定版图。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清代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
落日余辉
目 录
天朝之危——统治危机初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天朝之危——统治危机初显
饥饿的盛世
腐败的盛世
封闭的盛世
人地矛盾突出
巨贪和珅
和珅贪贿财物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
吏治腐败→矛盾激化
顺治:颁布“禁海令”
“迁海令”
康熙:四口通商粤闽浙江
乾隆: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
闭关自守 故步自封
人口激增导致18世纪末地方社会迎来饱和。耕地、水利等地方资源在日益增多的人口面前显得不足,争夺日趋激烈,究其原因要数生态环境的极限,此最终难逃自然灭亡——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的命运。人口增加使地方社会变成了博弈场,这令地方社会中出现了与清朝官僚相结合的势力和与之抗争的势力之间的对抗。
——上田信(日):《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人口危机 → 资源危机
→ 生态危机 → 社会危机
显性:
农耕经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危机
深层:
乾隆朝时期,经济并非是落后的,而是发展到了鼎盛,但人口的急剧膨胀超越了传统农业社会分散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的承载能力,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进入瓶颈,出现了内卷化的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政策、经营方式、发展方向面临危机。
天朝之危——统治危机初显

清代建国之初,吏治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至中期以后逐渐严重,康雍乾时期,吏治的败坏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官员怠惰政务;二是官吏的侵贪。乾隆后期,对社会情况有过亲身体验的包世臣,曾将当时的政治形势概括为“百为废驰,贿赂公行,吏治污而民气郁,殆将有变”。 ——摘编自杜家骥《清朝简史》
1813年,
白莲教支派天理教起义攻入北京皇宫时留下的箭头。
官僚阶层日益腐败
显性:
人口与资源危机
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深层:
清朝前中期,通过奏折制、军机处等制度创新,以皇帝为中心的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达到顶峰,借助思想文化专制,强化了以君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思想意识形态,使得中枢机构的顶层设计和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臻于极盛,国家对地方和边疆的统驭和治理也达到鼎盛,但是仍无法避免官场的大面积政治腐败和农民起义的频发,这也暴露了此治理模式自身无法克服的危机,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也滑入内卷化的轨道。
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的危机
天朝之危——统治危机初显

1368 1492 1517 1636 1644 1662 1689 1729 1757 1765 1775 1785 1793 1840
明朝建立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清建立全国性政权
文艺复兴运动
哥伦布
发现美洲
宗教改革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英国君主立宪制
确立
牛顿力学体系
哥白尼日心说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美国独立战争
瓦特改良蒸汽机
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萌芽
启蒙运动在
欧洲发展
康熙元年
签《尼布楚条约》
击败准噶尔部叛乱
军机处设立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
强化小农经济,加强专制集权,大搞思想文化专制,继续在封建社会的转道上滑行,但人口与资源的危机日益加剧,反映出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农耕文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世界格局急剧变动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大分流
天朝之危——统治危机初显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
——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1793年英国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探究:材料反映了当事人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与对外政策主张?简述此政策的不利影响?
愚昧无知,自诩为“天朝上国”
闭关锁国
广州官府特许的“十三行”。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对象和规模。
①使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
②导致中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观念:
对外政策:
表现:
实质:
影响:
错良机
逆潮流
……
天朝之危——统治危机初显

“盛世”之锚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盛世”之危
——统治危机的初显
“盛世”之晖
——疆域的奠定
思文专制达“鼎盛”
⑶文字狱:威慑·恫吓
农耕经济达到鼎盛
政策:
⑴固守重农抑商
⑵简化赋税制度
显性
⒉官僚阶层日益腐败

⒊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⒈人口与资源危机加剧
隐性
⒍世界格局急剧变动

⒌锁国等政策逆潮流
↑↓
⒋思想观念愚昧落后
深层
清朝:王朝统治危机
中国:封建制度危机
农耕文明危机
中华民族危机
个人:皇帝勤勉尽责
乾纲独断
治世目标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①
因地制宜,随俗而治②
笼络、优待各族上层③
直接管理,法理强化④
特点
对边疆地区管理与开发①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稳固②
……国家版图最终奠定③
…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④
提供领土争端法理依据⑤
意义
“盛危”之锚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体制:加强君主专制
⑴奏折制:机密·控官
⑵军机机:高效·独断
君主专制达“鼎盛”
举措
【知识结构】
小结
历史定格在1792年乾隆五十八年
“康乾盛世”的顶峰
跪与不跪,磕与不磕
礼仪之争
英国礼单
天文仪器、地球仪、钟表、火车模型、蒸汽机模型、珍妮机模型、步枪、远洋战舰模型
中国礼单
珐琅、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等。
——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礼单之别,文明之差
国力之悬
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注定了1840年中国历史以另一种方式开场。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摘编自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摘编自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