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时期,它曾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却让出了海洋,它曾与西方几乎同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却戛然而止,它曾有着严格的思想控制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小说和戏剧艺术。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封建制度的衰落
——君主专制的顶峰及阻滞
陷入停滞的增长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回归本心的追求
——启蒙思想的萌发及障碍
人性解放的渴望
——科技文艺的进步与拘囿
明清晚钟
一、陷入停滞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农业生产区域化
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被引进并推广种植
赋役货币化
1、农业新气象
思考1:在谭晓的“良田”里,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水稻等外,还可以种些什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新航路开辟→高产作物粮食传入→丰富农产品结构,
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新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等
新品种:玉米、甘薯等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农民的家庭生活与商品经济体系的联系日益密切……明朝最高人口数字1.2亿,清朝人口数字相继突破2亿、3亿大关,至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
——张履祥《补农书》卷上
1、农业新气象
思考2:根据材料,指出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谭晓还有哪些收入来源?
经济作物种类增多,种植广泛
产品初级加工、副业
多种经营方式
经营方式多样化,农民收入增加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1、农业新气象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エ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
规模大分工细(出现各行业中心)
商品化程度提高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新变化
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带着明显的封建烙印,只发生在个别地区的少数手工行业。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性优势。
2、手工业新变化
标志:雇佣关系出现
时间、地点:
明朝后期,江南地区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
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部门:
丝织、榨油、制瓷等部门
标志:
手工工场中自由雇佣劳动的出现
状况:
清朝时期有所发展,但十分缓慢
货币、生产资料所有者:机户
机工
手工工场
雇佣
被雇佣
出资
出力
经营利润
劳动工资
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
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关系
思考1:以上两则材料描绘的是何时、何地、何产业?
思考2:找出相关语句,说明其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标志:手工工场和自由雇佣劳动出现
2、手工业新变化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
白银货币化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山西)。
——谢肇淛《五杂俎》
长途和大额贸易
白银大量流入,
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工商业市镇兴起
商帮形成(晋商、徽商),会馆出现
“无徽不成镇”
3、商业新发展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货币:海外贸易刺激白银流入,白银货币化,推动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3、商业新发展
商帮: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和晋商,全国贸易网络联通。
商帮,即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他们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进行联络,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山西乔家大院——晋商乔氏家族的祖宅。
商帮的特点:①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地域性强;②活动范围广; ③经营行业多;④资本雄厚;
影响:促进长途贸易的发展;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帮文化影响深远。
3、商业新发展
城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苏州) 乌泥泾镇(上海) 合溪镇(湖州)
主要行业 制瓷 交通 版画 交通\ 冶铁 丝织 棉纺织 木炭
明清市镇简表
3、商业新发展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 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经济政治旧本质: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君主专制统治
农耕文明集聚(累积)起来的社会财富,与工业文明创造的社会财富,二者累积的速度与规模,相较而言,无论在总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相提并论。
—— 李学功《被改变的思考》
4、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社会经济的局限
(雍正)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大清会典事例》
正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经济:生产方式未有根本突破,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和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和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4、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
二、回归本心的追求——启蒙思想的萌发及障碍
清·徐杨·《盛世滋生图》
清·徐杨·《盛世滋生图》
农业商品化
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群体化:商帮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世俗化倾向发展。
思想文化的变化
变化原因:
(1)经济:
(2)社会:
(3)政治:
(4)思想: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思想控制强化;
西学东渐
二、回归本心的追求——启蒙思想的萌发及障碍
陆九渊
(南宋)
王守仁(明)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真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1.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宇宙观 理是世界本原,都是儒学新的表现
理的认识 外在,独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山中贼”
“心中贼”
阳明心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如何破除“心中贼”这个时代难题。
——《中国哲学史》
农民起义
逾越礼制
特点: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内心为准则
(阳明心学)将儒家的至善之性通过道德本心,落实于主体的是非知觉之间…它也给了每一个普通人冲破道德藩篱的勇气。
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
假如此刻教室着火了
宇宙观 方法论 哲学范畴
程朱 理学 “理”是万物的本原
陆王 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同 目的 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同属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影响
探究::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致良知”
(通过内心反省求“理”)
主观唯心主义
“格物致知”
(通过探究万物“理”)
客观唯心主义
2.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李贽
离经叛道
否定传统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工商皆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经世致用 明道救世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私欲之中,
天理所寓。
批判君为臣纲
批判空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而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而,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的,又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
进步
束缚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君主专制压制民主产生
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
纲常礼教文化专制的阻碍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评价: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带有启蒙色彩,但仍属于儒学范畴。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主已矣。”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提倡工商皆本。
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倡导经世致用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影响:
进步性:①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推动儒学新发展。
②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思想解放。
③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先声。
局限性: ①未动摇理学主流地位,未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属于儒学的范畴。
②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未推动社会转型。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三、人性解放的渴望——科技文艺的进步与拘囿
1.回归人性,挑战封建伦理的倾向
2.自然本性的满足与被扼杀间的冲突
3.总结传统科技,借鉴西方科技
孔尚任的《桃花扇》的女主角李香君“不慕虚荣,不畏强权,忠于国家民族;为了抗拒自己不喜欢的婚事,她不惜以命相搏,以头撞桌,鲜血飞溅。”
中国古代
最大的类书
中国古代
最大的丛书
《几何原本》
小说与戏曲
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章回体长篇小说
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
以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为题材,反映封建社会的面貌
看描述,猜小说名
第83页
1.背景: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的主要成就
时间 作者 著作 特点/地位
元末 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小说与戏曲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神话小说的杰作
讽刺小说的杰作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孔尚任的《桃花扇》的女主角李香君“不慕虚荣,不畏强权,忠于国家民族;为了抗拒自己不喜欢的婚事,她不惜以命相搏,以头撞桌,鲜血飞溅。”
明清时期戏曲的主要成就
时间 作者 著作 特点/地位
明 汤显祖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
清 孔尚任
明清 长期流行
道光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牡丹亭》
《桃花扇》
昆曲(江苏昆山)
京剧
P85页思考点: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明清小说有何特点?
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於我,便罢了。
——【明】吴承恩《西游记》
反封建君主
文学世俗化、平民化
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明】施耐庵《水浒传》
反对专制
4、文学:宋元话本为其奠定基础
1、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加深,文人通过文学对现实进行批判
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3、科技:印刷术不断完善,推动文化传播
明清小说的特点:数量繁多,题材广泛;内容世俗化、平民化;反传统、反封建,批判现实;重视社会教化
明清小说戏曲繁荣原因:
5、社会: 识字率提高,更多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造
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普通人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反映明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这正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突出反映。
时期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工具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多部书籍的汇编)
①经验总结性著作多
②以实用科技为主
③受西方科技影响
梳理:明清时期的优秀的科技成果,归纳其共同特征和局限。
局限:总结前人成就,无科技创新,仍是传统科技,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科技
传统科技成就进入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
材料:“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管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16世纪以后,欧洲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英)《中国科学技术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2)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4)实行文化专制;
(5)闭关锁国 ;(6)重人伦、轻科学的文化传统;
(7)科举制度(八股取士)的束缚
世界
中国
世界发生巨变……
欧洲采用机器生产的车间
《耕织图》
工业革命期间的火车
乡里人家赶着牛车
领域 中国新变化 中国旧传统 世界发生巨变
经济
思想
文化
对外
政治
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
文学艺术大众化世俗化
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世界与中国之变化对比
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
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封建专制体制高度强化
推动社会进步、转型发展
压制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文学艺术繁荣,自然科学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国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了近代化世界。
明清时期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变异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因素,处于社会转型的前夜。但由于封建统治的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在细小缝隙中缓慢潜流,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最终,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衰亡。
结束语
:亦步亦趋的转型之路
领 域 旧传统 新因素
经济
思想
文化
对外
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理学束缚人性
启蒙思想萌发涌动
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闭关锁国
西学东渐
启示:盛世思危
身处盛世,只有居安思危,不断激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才能避免走向僵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