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地上天国梦难圆
洋务自强甲午殇
列强瓜分如潮涌
国家出路在何方?
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想到败给日本;传统华夷观念遭到颠覆,产生了“以日为师”的思想。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社会层面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开始高涨。
挽救民族危亡
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第17课
关键问题
1.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有何意义?又有何局限?
2.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英国特使马戛尔尼
义和团运动舒怨气
八国联军侵华引危局
戊戍维新改良梦灭
目 录
减少变法阻力
一、巨人俯身,改良一试—戊戍维新改良梦灭
1.为何改良?
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托古改制
守旧势力的强大
维新派的软弱妥协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要求制度变革
深层探究:结合材料与教材,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⑴政治: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⑵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⑶思想:①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
②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奠定理论基础
2.如何改良?
康有为
光绪皇帝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朕不甘做亡国之君”
囚禁光绪
临朝训政
“除旧布新”的戊戍新政
失败原因:
1.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缺乏群众基础
2.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阶级力量薄弱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康有为认为应该怎样变法图强?
托古改制
减少变法阻力
说明资产阶级力量弱,具有软弱性和保守性
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
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救亡图存
建立君主立宪制
发展资本主义
目 的
在孔子儒学的旧瓶子中装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3.有何局限?
“明定国是”诏书
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尤不可忘
固守“中体西用”藩篱
4.作何评价?
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 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C.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 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C
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戊戌维新试图从制度变革入手,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挽救民族危机和实现近代化的历史课题。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而未能成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与此同时,紫禁城外的广阔天地里,却爆发了惊心动魄的事件,迫使太后和顽固的满族亲王们将注意力从纯粹的宫廷问题转向一个全新的问题。 ——[英]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
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
——陈旭麓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失去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戊虽
戌败
变犹
法荣
目标 新法内容 改革旧制
政治 提倡民权学说 (君主立宪制)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文化 提倡实学 传播新学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军事 训练新式 陆海军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探究:根据材料判断新法中被反对最厉害的是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又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探究:为什么戊戌维新运动最终惨遭失败?
变法理论的自身缺陷(托古改制,跪着造反)
守旧势力强大,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没有严密的组织,急于求成的改革方式(措施密集、牵涉太广)
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策略失误)
发展不充分的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有妥协性)
历史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方案
在中国行不通。
二、巨人踉跄,农民帮扶—义和团运动舒怨气
义和团揭帖
义和团各坛口散发的传单
迷信色彩
盲目排外
扶清灭洋
肇端于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1899年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发展,演变为一股席卷整个北中国的排外浪潮。这股浪潮(  )
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兴起背景
B
2.作用: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 B.受到清政府招抚利用
C.遭到列强的大力镇压 D.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A
3.口号
4.性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
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严格说来,它与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两个救国方案是背道而驰的,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社会转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4.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自身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5.评价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但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据材料及教材,评价义和团运动。
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历史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
革命取得胜利。
三、巨人倒下,民族危亡—八国联军侵华引危局
瓦德西(德)
西摩尔(英)
我们是来帮助清政府剿 匪的
1.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
进一步瓜分中国
1900年6月初廊坊阻击战
6月中旬天津保卫战
7月天津陷落
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逃亡途中发布剿灭义和团的谕旨,义和团运动失败
2.经过
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腐烂仅限于大河以北,东南半壁未睹烽烟。
——戴玄之:《盛宣怀与东南互保》
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中国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3.东南互保
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
统治危机的加深
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王尔敏《拳变时期的东南互保》
维系了东南地区的社会安定
探究:据材料,认识“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
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
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4.《辛丑条约》(1901.9.7)
民族危机的加深
九七国耻
与十一国签订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
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运动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拆毁大沽炮台等,各国可在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使馆实际成为
“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完整
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国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
经济
外交
军事
文化
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 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探究:据《辛丑条约》内容,认识其危害。
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探究:据已学知识,认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地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
方式:
①经济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②政治侵略:破坏主权,干涉内政
③文化侵略:传教布道,渗透思想
④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沿海→内地
④经济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⑤侵华方式:直接侵华→“以华治华”
时代拷问:中国“向何处去”?
1840
鸦片战争
1856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64
甲午战争
1894
瓜分狂潮
1851
1860
1912
边疆危机
工 业 革 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
晚 清 时 期
1898
1900
义和团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小结
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
—— 陈天华《猛回头》(1903)
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中国已崛起!
1901年,辛丑年,巨人已倒下
清王朝已分崩离析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救国和启蒙
其路漫漫,道阻且长……
2021年,又是辛丑年
倒下的巨人已爬起
面对曾经耀武扬威的敌人
中国人大声说“不”!
结束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