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标1.3]通过了解泰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建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自公元前221起到公元220年,包括秦朝、西汉和东汉三个主要政权。第4 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光武帝两汉(公元前202年—220年)(1)政治:汉承秦制,在保留秦制的同时,通过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和察举征辟制等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从汉初到汉武帝,重农和抑商各有侧重;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3)文化:汉初的“黄老之学”,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演变,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儒家思想不仅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秦汉科技发展领先世界,汉赋展现时代风貌。(4)民族对外: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同时拓宽了对西南夷和南越的控制。丝绸之路开通后,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往来。【阶段特征】无论是汉人汉族,还是汉字汉语,还有久违的汉服,都与汉朝密切相关。之所以能够一直沿用至今,且还将继续使用更长更远,完全是因为大汉王朝的坚实基础造成的。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建立朝代,历经400余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特别是在当时世界的影响力,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时空坐标】考试范围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选择性必修1、2、3考点梳理 (1)两汉时期的国家治理。 (2)汉朝的衰亡及其原因。 选必1: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5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3.8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4.1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6.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6.18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选必2:2.4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3.7 古代的商业贸易选必3: 4.9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备考指南】一、汉初的统治—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基础梳理相关史料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初形势图刘邦继秦而起的汉王朝,面临怎样形势?如何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汉兴,接秦之敝(同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汉兴之初,海内皆定,同姓寡少,以惩亡秦孤立之败”——《汉书·诸侯王表序》2、背景:(1)社会经济凋敝(2)吸取秦亡教训一、汉初的统治—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基础梳理相关史料3、措施:概念解析: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1)统治思想: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2)政治制度:汉承秦制: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有所损益: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4、效果: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班固《汉书·景帝纪》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5、问题: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丞相入奏事,荐人二千石(郡守)。……上乃曰:‘君除(任免)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豪族膨胀丞相权重思想混乱匈奴犯境一、汉初的统治—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基础梳理相关史料诸侯势大二、西汉的强盛基础梳理相关史料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1、政治上: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之乱(1)颁布推恩令强力夺权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让所有子弟都有一块封地,令王国的领土分裂,新封侯国归郡管辖。作用: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设立中朝(中外朝制度)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为了削弱相权,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或“内朝”的小团体,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外朝”。中外朝制度示意图二、西汉的强盛基础梳理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相关史料1、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2)设立中朝(中外朝制度)二、西汉的强盛基础梳理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相关史料1、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3)选官:察举制①方式:自下而上推选②标准:“孝廉”(品行)③作用:积极:有利于选拔人才征辟制(2)设立中朝(中外朝制度)二、西汉的强盛基础梳理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相关史料1、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3)选官:察举制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4)设十三州刺史作用:促进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二、西汉的强盛知识拓展政治大一统:刺史制度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顾炎武《日知录》卷九《部刺史》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监察权西汉时期:(位低权重)监察权行政权王莽称帝时期:改为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埋下了汉末分裂的隐患(2021·全国1)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重臣” 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D.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确立B二、西汉的强盛选修链接选必1第5课 ——31页相关史料尹湾汉墓《集簿》木牍,为西汉东海郡上计文书。秋冬集课,(县)上计于所属郡国。——《续汉书·百官志》【官员考核】上计制。秦汉官员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由各郡县、诸侯国将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二、西汉的强盛基础梳理相关史料2、经济上:(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西汉实行盐铁宣营政策,只注重产量,质量差,价格高,生产的农具多而不适用;同时还存在不准挑选、购买不便、强买强卖等问题。这反映了西汉A.私营手工业成为市场主体B.政府支配市场C.官营手工业技术相对落后D.家庭手工业发展缓慢B盐铁官营政策评价:积极影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消极影响:造成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出现强迫人民购买及及强征人民劳役的弊病。(2)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二、西汉的强盛基础梳理相关史料2、经济上:(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4)抑制工商: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又称“算缗告缗”)均输:调剂运输,把应运往京师的物品,部分运往京师,部分转至价贵地区贩卖。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缗:是鼓励知情者揭发瞒报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告发者一半财产。作用: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二、西汉的强盛基础梳理相关史料3、思想上: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2)设立五经博士,中央设立太学,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1)措施二、西汉的强盛基础梳理相关史料3、思想上:同样是统一思想,谈谈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做法。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完成思想的统一是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必然选择(1)措施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设立五经博士(2)实质:思想专制(3)作用:积极: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国家统一消极: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一定程度钳制民众思想。【补充】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秦汉治国理念的变化:秦朝 秦国采用了法家“武功”的治国方略,完成了统一,但是,秦王朝面对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仍然采用依靠暴力打天下的法家治国思想,过分强调严刑峻法,导致庞大帝国短命而亡。汉朝 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陆贾提出“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①“礼法并用”。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指礼乐制度和伦理纲常;法是法家的思想精髓,指法律规范。②“德主刑辅”。汉代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德”指德教;“刑”指刑罚,把德治教化和刑罚惩恶作为治国不可或缺的两手。③“民为邦本”。汉代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其原意是指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的治国理念。“春秋决狱”与法律的儒家化二、西汉的强盛知识拓展“春秋决狱”由董仲舒提出, 指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引经决狱”是汉代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史料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这表明汉代( )A.律法建设受到冲击B.道德影响法律判决C.儒学取得正统地位D.宗族血缘逐渐淡化B知识拓展相关史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1) 权力来源:“君权天授”。把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天命、天道相结合,以“天人感应”说确立“君权天授” 观,为王权合法性进行哲学及神学的论证。(2)制约机制: “屈民伸天”。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3)意识形态:“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统一,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 国家治理:“大德小刑”。国家治理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二、西汉的强盛知识拓展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对政治秩序对民族精神对学术文化对主流思想对法律对教育对社会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1)对匈奴:①战争夺取:卫青、霍去病②设郡管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对西域:①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②设置机构:西域都护府(3)对西南东南:治理更加有效作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二、西汉的强盛基础梳理4、疆域上:相关史料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商贸之路、文化之路、东西文明交流之路开疆拓土——两汉的民族关系▼西汉形势图12343.根据西汉形势图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1—敦煌郡2—酒泉郡3—张掖郡4—武威郡变化:①版图范围明显扩大;(1分)②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屯戍政策BC60年,设于乌垒城(新疆轮台县)2.哪一事件实现西汉政权与西域的连通?BC138年,张骞通西域,为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凿空之旅),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1.西汉北部主要面临哪些少数民族的威胁?两汉对匈奴的措施:政治、军事屯田戍边的作用:抵御匈奴的入侵;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推动了各民族间交流。设护乌桓校尉4.结合所学例举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军事打击;和亲政策、行政管辖、屯戍政策意义:地方(推动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央(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巩固统治)国家(加强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1)社会保障:(融合选必1 第18课)①社会救济:建立常平仓,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优抚政策:赐高龄老人“鸠杖”,体现了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2)户籍制度:(融合选必1 第17课)西汉 编户齐民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定期调查。二、西汉的强盛基础梳理5、其他:敦煌酒泉张掖西域都护府武威西汉秦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汉代是我国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汉族形成于汉代,汉族不是一个单一血统的民族,而是包含了众多民族血脉的民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对应举措 影响作用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削减诸侯实力,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开拓疆域设中朝、尊崇儒术设刺史、用酷吏击匈奴,通西域“推恩令”积弊隐忧思想混乱丞相擅权豪族膨胀土地兼并王国势大经济混乱匈奴犯境解决之道统一思想加强皇权打击豪强限制兼并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财政改革出击匈奴政治思想经济疆域二、西汉的强盛小结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针对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大一统币制;官营;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西汉衰落---王莽篡汉(了解)1.西汉后期境况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2.新朝的建立与覆亡(公元9-23年)(1)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2)王莽改制: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3)新朝覆亡: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引发农民大起义。23年,因绿林军攻入长安,政权被推翻。三、东汉的兴衰【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2-23的内容,梳理东汉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三、东汉的兴衰基础梳理相关史料光武帝东汉疆域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击败王莽,夺得帝位。国号为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1、东汉建立2、光武帝巩固统治措施措施 作用政治经济文化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员,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加强中央集权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恢复儒学得到继续发展三、东汉的兴衰基础梳理三、东汉的兴衰基础梳理相关史料1、东汉建立2、光武帝巩固统治措施3、东汉的衰亡(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司马彪《续汉书》原因:1)外戚宦官轮流专权2)豪强地主壮大,土地兼并严重3)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1、史学:(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东汉班固《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1)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2)乐府诗:很多反映当时社会情况(3)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司马迁班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江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四、两汉的文化基础梳理1、史学:2、文学:3、医学:(1)《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2)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3)东汉《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著4、数学:《九章算术》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5、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四、两汉的文化基础梳理【思维导图】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两汉时期出现两次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局面,说明原因、结果。2.结合P24“学习拓展”的内容,从文化发展角度阐述两汉的时代风貌。3.结合地图说明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例举以丝路为中心的中西文化交流。4.汉代户籍与秦相比有了怎样变化?如何评价?从文化发展方面来看,两汉是一个雄浑豪放、多元融合、创新发展的时代。雄浑豪放: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形式,兼具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内容,这其实也是汉代国家政治格局稳定,国力逐渐强盛的反映。多元融合: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等不断融合创新,使得汉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创新发展:科技领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数学、医学、农学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户为政府征发赋役的单位,编户齐民实现了行政与赋役制度的合一。积极:①有利于西汉的经济恢复; 为国家赋役征收提供依据;②有利于打破贵族人身依附关系,削弱贵族势力;有利于国家控制人口,强化了基层的社会治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③实现了以户籍为依据的赋役征发,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消极: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编户齐民赋税沉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激化社会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