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语文六年级下册月考(5月)练习卷(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2024-2025语文六年级下册月考(5月)练习卷(有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语文部编版六下月考(5月)模拟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累积运用(44分)
1. 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10分)
(1)在哥哥的yuán zhù(    )下,我的shè jiàn(    )技术大大提高了。
(2)我lán zhù(   )了打算出门去斗xī shuài(    )的弟弟,告诉他,钟表会发出qīnɡ cuì(   )的声音,是因为有chǐ lún(    )在里面转动。
(3)玛琪脸上露出bǐ yí bù xiè(   )的神情:“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玛琪一向讨厌学校,可现在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zēng wù(   )它。那个jī qì(   )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地理测验题,她一次比一次答得糟。最后她的妈妈发愁地摇了摇头,把jiāo xué(   )视察员找了来。
2.选择题 (1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开凿(zháo) 执行(zhí) 避免(bì) 瞅着(chǒu)
B.局势(shì) 寄托(jì) 匪徒(fěi) 僻静(bì)
C.革命(gé) 彻底(cè) 剥削(xuē) 压迫(pò)
D.兴旺(xīng) 责任(zé) 解放(jiě) 炊事员(chuī)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走马观花(行走) 自愧弗如(不)
B.声泪俱下(全,都) 赴汤蹈火(热水)
C.不以为然(这样,如此) 过犹不及(趁着,乘)
D.锲而不舍(雕刻) 饶有趣味(饶恕,宽恕)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对科研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早就无独有偶了。
B.这道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老师一点拨才恍然大悟。
C.在学习和工作中,专心致志和而不含都是迈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
D.我之所以长篇大论地去追根求源,是因为想让各位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4)把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句子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青海高原环境恶劣,这些柳树________没有抱怨命运。它们________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________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A.即使……也…… 不仅……还……
B.不仅……还…… 虽然……但是……
C.无论……都…… 即使……也……
D.不仅……还…… 即使……也……
(5)对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B.这是一个设问句。
C.学习结果不同,不是因为两人在智力上有多大的差别。
D.学习结果不同,主要是两人在智力上有差别。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B.建筑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和音乐,从一片瓦、一块砖、一扇窗、一道门、一条梁、一根柱、一个台阶中,都可以看到历史的原貌,闻到文化的氛围。
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D.最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违法案件,教育部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
(7)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时指出: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年前就认识到(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3.句子练习 (9分)
(1)读句子,完成练习。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这段话是       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孩子。
仿照例句,将小弟弟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
(2)假如你来到李大钊烈士墓碑前,你想说些什么?
       
(3)科学,是人类解开未解之谜的金钥匙;科学,是人类       的      ;科学,是人类         的        。(仿写句子)
4.选择本单元日积月累的内容,填在恰当的空里。(7分)
(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时时谨记:            。
(2)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及时尽孝。
(3)今天爸爸有些哭笑不得,因为他无意中投出去的作品被刊登在了报纸上,但精心准备的文章却如同石沉大海一样没有音讯。妈妈笑着说这是              。
(4)奶奶语重心长地批评姑姑:“               。只有听得进去不同意见,才能进步,不能只听赞美的话。”
(5)考试时候,小张怎么也想不出合适的名言来帮助自己的作文增加文采,抓耳挠腮的样子让老师也忍俊不禁,不禁调侃起他来:               。
5. 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练习。(7分)
①这是     代著名的书法家        的作品,名字是《       》,是他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②这位书法家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     ) ,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      ),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      ),稳健大方。
A.严谨端庄 B.秀丽柔美 C.圆润多姿
二、阅读理解 (27分)
(一)北人食菱 (12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人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 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为。
1.解释字的意思。
(1)识:          (2)欲: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 )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4.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5.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荷塘旧事 (16分)
①那是我刚好念四年级的时候,妈妈叫来在城里念大学的舅舅,让他带我去乡下,到外祖母家去过暑假。
②外祖母家居住的村子周围有四个大水塘。其中最美的一个便是村东北的野荷塘,塘中长满了荷花。又有人叫它“月牙泡”,因为它的形状像月牙。
③月朗风清的夜晚,舅舅领我去那塘边散步。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塘四周的树木在微光下形成一围黑绿。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
④白天,塘面在阳光下泛着绿光,在微风中漾着绿浪;绿色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绿叶中点缀着许多粉红的荷苞和荷花,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像披着青纱跳舞的少女。
⑤塘面上有块白水,荷叶在白水边形成一条弯曲的边缘线。我和村里的伙伴们经常来到这块白水边,在几株垂柳下脱光衣服,走过一段湿润的沙地,跳入清凉的水中。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⑥有时,我们排成整齐的横队,有人发一声喊,只听得“扑通通”“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身后翻着大菊花似的浪。这就是我们常玩的“狗刨比赛”。
⑦“刨”到岸边,人人都气喘吁吁,仰面倒在柔软的沙滩上。太阳热烘烘的,晒得我们昏欲睡,驾云似的。
⑧有时,我们分成两队,相互击水。那情景更是闹得慌,急速的水线向对方射去,又从对方射来,水线交射在一起撞击出点点白珠,腾起,落下。“哗哗”的撩水声,“呀呀”的叫喊声,乱糟糟响成一片。塘边树上的鸟也被骇得停止了鸣叫。两条战线越逼越近,最后混成一团。搞不清谁和谁是一队的啦,只是闭着眼,嘴里“扑扑”地吐着,使劲往外击水。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
⑨然而,无论怎样闹,决不能超越那道荷叶形成的绿色边缘线。大家告诉我,线那边水深,还有些杂草,小朋友都怕。可是,我却根本没把这些警告放在心上。我一个城里的孩子,见识比他们多多啦,我才不怕呢!
⑩刚学会几下“狗刨”时,我觉得有了水中自卫的本事,就满不在乎地冲破了那道绿线,到了荷叶丛中。该城里人向乡下人炫耀了,我想站立起来,再向小朋友骄傲地喊上一声:“你们看!”可是这壮举刚开头,水便一下子没了我的头顶。顿时,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紧紧地攫住了我。
我挣扎出水面,凄厉地嚎起来:“救命啊……”
“咕噜”,一口水进了肚。
我晕头转向地一个劲往上挺,每次冒头只能喊“救……”,便“咕噜”喝一口水。
我双脚够不着底,身子像铅块般地往下坠,只觉得眼前金花乱冒,耳朵里嗡嗡作响,脑袋涨得几乎要炸,水还一个劲往嘴里涌。突然,我觉得有人抓住了我的手腕,接着一股力把我拉出来。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
我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呕水。他们却围着我哈哈大笑,这下,他们可逮着机会嘲笑我这个傲气十足的城市小少爷了。
然而,那笑声是多么憨直淳朴啊!我一直留恋那笑声。
如今,我的孩子已经上学了,往事也忘了许多,可是,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
1.这篇短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荷塘发生的三件事。请你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①       ②        ③    
2.“大自然和谐的美”是指            ,“人类淳朴的爱”是指                        
3.短文中画“    ”的段落在文章结构方面起            的作用。
4.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两处,用“       ”画出来,并写写有什么好处。
             
5.最后一段文字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6.短文既然主要写往事,为什么开头还要写白天和夜晚荷塘的美丽景色?请写出你的理解。
              
三、习作(30分)
在生活中,我们一天天长大,懂得了学习,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尊重他人,懂得了珍惜友情,懂得了珍惜幸福。请你写一写成长中明白的某一生活道理吧。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答案
一、
1. (1). 援助(2). 射箭
(1). 拦住(2). 蟋蟀(3). 清脆(4). 齿轮
(1). 鄙夷不屑(2). 憎恶(3). 机器(4). 教学
2.(1)D(2)B(3)A(4)A(5)D(6)C(7)B
3. (1). 心理(2). 爱思考(3). 小弟弟拽着妈妈的手,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儿童玩具店。他一眼就看见摆在柜台上的那个变形金刚,急忙拿起来,心想:这个变形金刚真酷啊,要是妈妈能给我买就好了。
李大钊,你为了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虽然牺牲了,但是你的共产主义在人民群众中遍地开花,你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你的真实写照。
(3). 化解愚昧(4). 灵丹(5). 驶向未来(6). 航船
4. (1).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2).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3).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4).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5. (1). 元(2). 赵孟頫(3). 三门记(4). C(5). A(6). B
二、
(一)1. (1). 认识,了解 (2). 想2. (1).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2). 这是因为不知道硬要装作知道。3. B 4. B 5. 北人不懂装懂,还强词夺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说不定这个你不会的问题也因此弄清楚了呢。
(二)1. (1). 狗刨比赛 (2). 相互击水(3). 落水被救2. (1). 水塘边的美景(2). “我”和小伙伴的友情3. 承上启下4. 来到塘边,只见满塘浮光跃金,如繁星闪烁。整个月牙泡恰似一弯晶莹的新月嵌在田野上。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牙泡美丽晶莹的特点。5. 结尾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突出了“我”对荷塘的怀念。6. 因为“我”很怀念荷塘的美景,荷塘的美景为下文做铺垫。
三、
尊重他人
在我小时候到现在,我的记忆里储存着许许多多的事,都是爸爸妈妈跟我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的事,还有小的坏习惯,大多数让爸爸妈妈把我教好了,但是仍有一点坏习惯我没学好:不懂得尊重别人。
从开始上幼儿园,我都想哭,因为去幼儿园要打针、又要做操,有时还会被老师批,我在家就可以随便玩,自己想吃什么,爸爸妈妈就买啥!多快乐!其实幼儿园差不多像这样,慢慢的我想去了。到去向一年级的时候,其实那时丘老师早知道我一个毛病:不尊重别人。
有一次上课,老师叫同学们回答问题,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一个接一个我回答了,我没举手就答了,老师说:“陈鸿宇,你怎么能上课不举手就答题呢?”我说:“怎么了?怎样不能答题啊!”就这样,我跟老师顶嘴,就这样我不理老师了,我撅着嘴。到了下课,老师找我来办公室,老师说:“陈泓宇,想好了吗?你上课不举手回答就是不对的,假如没人管你,谁管你,你做错事一定要改。”那时,我低下头,欲哭无泪。
从此,我记得老师的话,我再也没有这样,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以后回答谁的问题,都一定要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后再发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