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II两部分。单项选择题1: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当希腊人拿下了美索不达米亚后,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全部被希腊人理解清楚了。”他们学会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代数学,在解二次方程的时候,希腊人采用了巴比伦的方法,用平方系数来乘,而不是采用除的方法。”这从侧面反映出()A.西亚数学发展水平高于古希腊 B.东方文化滋养了古希腊文明C.古希腊批判性接受了西亚文化 D.古代巴比伦科学具有原生性2.十世纪以来,基辅罗斯因拜占庭中断贸易而数次发动战争。当时拜占庭向罗斯输出的主要是丝织品、珠宝、酒类、铜币和教堂用品等商品。而从罗斯输入的主要为毛皮、蜂蜜、蜂蜡、粮食、干鱼等商品。这体现了()A.拜占庭经济处于优势地位 B.宗教纷争引发经济摩擦C.地域差异影响商品的种类 D.战争影响两国贸易发展3.830年,哈里发麦蒙设立翻译馆,在翻译各地古籍的过程中,吸收了古希腊的思辨方法。12世纪,西欧国家在托莱多掀起翻译运动,将大量古希腊和阿拉伯的科学、哲学作品翻译成拉丁语。这反映了()A.希腊文化世界领先 B.古典文化在西欧复兴C.文明在互鉴中发展 D.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选项 史实 结论A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不久,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B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使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自此,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C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 津巴布韦是当时非洲最强的国家D 玛雅人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面貌A.AB .BC .CD .D5.14、15世纪,葡萄牙率先在欧洲建立起了高度集权并极其高效的中央政府,它可以发挥国家动员能力,使全国上下空前团结统一,高效领导国民开展大规模国家计划。材料所述现象()A.反映出世界格局的演变 B.使葡萄牙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一些条件C.体现了商业革命的要求 D.为葡萄牙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6.股份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这种商业组织形式有利于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大规模的商业冒险事业,是动员经济力量从事海外贸易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据此可知,股份制公司的出现()A.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C.颠覆了传统的经营模式 D.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7.16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城的城市贵族和富裕的商人都乐于将自己的子女送至文法学校和专门的法律学院、医学院接受教育,为此,他们不惜花重金资助这些学校聘请专门的教师。这反映了当时()A.文艺复兴刺激了文化消费 B.城市自治的范围扩大C.大学成为科学革命的中心 D.理性化思维方式形成8.1834年夏,英国首相格雷辞职,由于当时格雷所在的辉格党是下院多数党,故由该党另一领袖墨尔本出面组阁。威廉四世在墨尔本内阁发生分裂后,乘机解散了它。后世英国政治学者将该事件称为“政变”,这主要是因为()A.国王破坏了责任内阁制 B.多数党组阁需得到国王同意C.国王不能任命内阁首相 D.国王解散内阁需经议会同意9.下面曲线示意图最能反映的是()英国内政部对1805-184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因犯罪被捕人数统计A.英国近代社会基层自治制度问题众多 B.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重大变化C.城市化进程使社会生活条件普遍恶化 D.工业革命导致英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10.霍尔巴赫在1770年首次出版的《自然的体系》中写道:“人在宇宙中就像原子在自然界中一样,受着盲目而必然的力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唯物主义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了超越,主要体现在()A.强调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D.否定了神和宗教的存在11.如图是1885年的一幅漫画《呼吁》,黑人手中文件上写着柏林协议”,下面写着“以全能的上帝的名义,保护土著种族的领土权利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漫画作者认为,该协议体现了()A.列强在非洲矛盾的缓和 B.西方殖民者的伪善面貌C.西方对黑奴问题的反思 D.此时三角奴隶贸易盛行12.1807年。西班牙受到英国从海上的反控制、反封锁的打击,使它与拉美殖民地之间的交通联系几乎中断。特别是1808年法军攻占马德里(西班牙首都),使它对殖民地的统治更加力不从心。这客观上()A.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B.缓和了英法间矛盾C.遏制了英国对拉美的渗透 D.冲击了维也纳体系13.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日、法四国做出决议:“关于中国政府表示在中国境内之外国邮局(即客邮)除在租借地或为约章特别规定者外期得撤消之志愿,认为公平,因即决议有该项邮局之四国将其撤消。”这表明()A.华盛顿体系具有强权政治的特征 B.列强均遵守“机会均等”的原则C.中国收回邮政主权取得初步胜利 D.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单项选择题II: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14.维多利亚女王在执政时期(1837-1901年)越来越认识到,她要满足于三种权力:被咨询权、鼓励权、警告权,要善于做虚君”。她与内阁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这主要反映了该阶段英国()A.女王作用不可忽视 B.君主立宪制得到发展C.君主权力丧失殆尽 D.内阁与首相地位稳定15.下表所示为部分著作对16世纪初国际贸易的记载。据此可知()著作 记载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亚洲沿岸一带收购胡椒的量每年不过二千一百屯;直通印度的航路开辟以后,每年运往葡萄牙的香料就剧增到七千吨.(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 16世纪达·伽马开辟了航行路线以后,,香料来货激增,消费也相应增加......特别是北欧国家购买的香料数量大大超过地中海国家A.香料在东西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B.欧亚贸易量随商路调整而增加C.葡萄牙开辟欧亚新式贸易渠道 D.欧亚香料贸易量增加幅度较大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分,第17题分,第18题分,第19题分。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公元前 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时,才知道有甘蔗这种作物,自此极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队带到欧洲。7世纪,甘蔗传入波斯。8-12世纪,穆斯林教徒将其传播到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各地区,继而进一步传播到塞浦路斯及非洲东岸。12世纪,甘蔗由克里特岛及北非传入西西里岛。13-14世纪,甘蔗传入埃及。随后,地中海一带开始广泛栽种甘蔗,欧洲蔗糖业兴起。但从世界整体来看,新旧大陆之间基本上彼此隔绝,亚、欧、非洲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范围较小,而且时断时续。-摘编自张兰星《旧大陆甘蔗在新大陆的传播及蔗糖业的发展》等材料二 15世纪末,甘蔗种植之旅继续西进,蔗糖的生产中心转移到由葡萄牙占领的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西非几内亚湾的圣多美岛及中南美洲的巴西。从16世纪开始,大西洋诸岛上,强迫非洲奴隶进行的蔗糖生产急速发展。进入17世纪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法属加勒比海诸岛。随着甘蔗的引入,加勒比海地区的诸岛开发出了广阔的甘蔗种植园,生产出蔗糖这种世界商品。历史学家将加勒比海地区的人种构成、社会结构、经济方式持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从17世纪中期开始,加勒比海的“蔗糖革命”使英国的砂糖进口量激增,而英国人对糖需求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要在茶中加糖。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能让劳动者成为工场老板需要的劳动力。到18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砂糖用量是法国人的八到九倍。红茶和糖渐渐惠及下层民众,最终成了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工人的象征。-摘编自【日】白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公元前4世纪至14世纪蔗糖传播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5-17世纪蔗糖进一步传播的历史背景,并简析“蔗糖革命”产生的影响。(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 11世纪开始,英国进入了城市的复兴阶段。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使剩余农产品增多,手工业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业的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聚居在城堡或教堂附近,以及交通要道和桥梁处,并在此定居下来。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则是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总体来看,这些城市的规模都还不大,形态和布局相似,有一个筑垒,有一个市场以供交易,有自立的法庭。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就成了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人们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材料二工业革命成为城市增长的强力催化剂,源源不断的农村人涌向城市。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此时的英国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导致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的出现。同时,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及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世纪与近代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远东地区,德意志帝国打破先前的中立不干涉姿态,借“义和团事件”以保护德国侨民为由,于1897年11月命令东亚舰队驶入胶州湾,德军登陆并夺取了胶州湾。1898年,威廉二世在大马士革发表演讲,宣称自己是奥斯曼苏丹和3亿穆斯林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12月23日,德意志银行力挫英、法、俄等国的竞争,与奥斯曼帝国政府签订了科尼亚-巴格达一波斯湾铁路租借权的“初步协议”。-摘编自邢来顺、吴友法《德国通史第四卷:民族国家时代(1815-1918)》材料二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所激化的体系矛盾,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看均是不可调和的。德意志帝国在遭遇体系内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解决方式是加紧军备竞赛,先后在1898年和1900年通过了第一、第二海军法案,大力扩充海军力量,并将英国当作假想敌,致力于夺取英国掌控的制海权,以求最终化解矛盾。英国面对德意志帝国海军军备的扩张,则开始继续强化海军军备,导致两国紧张局势升温,两国之间虽有军备谈判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最终德意志帝国发动了一战。材料三对于德意志帝国而言,殖民扩张所激化的世界体系内固有的矛盾再次刺激它继续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继续激化体系内的固有矛盾。而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激化出来的体系矛盾会给世界体系带来影响,这个影响则促使世界体系的消亡。-材料二、三均摘编自张睿佳《世界体系视角下德意志帝国的殖民扩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帝国殖民扩张对远东、奥斯曼帝国地区局势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英之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国矛盾的原因。(6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德意志帝国殖民扩张对世界体系建设的启示。(4分)19.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图。从上述结构图中提取关联历史事件,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14-20世纪世界史相关史实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9分)答案1-5:BACDB 6-10 : AAADB 11-13: BAC14.B(3分)A(1分);D(1分)C(0分)。15.B(3分)C(1分);D(1分)A(0分)。16.(1)特点:传播经历漫长的过程(传播具有渐进性);多集中于欧亚、北非地区(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传播方式多样(通过古代帝国扩张、商贸活动和宗教传播等方式向外传播);传播时断时续,范围相对有限。(任意3点,共6分)(2)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新航路开辟后海上航路的扩展(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西欧的早期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的兴盛;种植园经济的兴起;欧洲的商业革命。(任意2点,共4分)影响:给加勒比海地区的人种结构、社会结构、经济方式带来了变化;改变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丰富了欧洲民众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蔗糖消费大众化);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孕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的商贸联系。(任意2点,共4分)17.(1)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工商业复兴和繁荣;农奴逃往城市。(任意2点,共4分)影响:推动现代大学教育兴起;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自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任意2点,共4分)(2)同:都具有自发性(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崇尚自由。3(分)不同点:近代城市规模大;出现“城市病”;地区发展不均衡。(任意2点,4分)18.(1)影响:影响了远东和奥斯曼帝国地区原有的殖民态势;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竞争和对抗;激发了当地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抗意识;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升级,为后来的冲突乃至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答出3点即可,共6分)(2)原因:根本利益冲突难以调和;德国民族主义情绪强烈;两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缺乏互信基础;国际形势复杂。(答出3点即可,共6分)(3)启示:和平与合作是构建稳定世界体系的基础;应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重视国际规则和制度建设。(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共4分)19.(9分)【示例】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1分)论题: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分)阐述:随着新航陆的开辟,西欧国家对外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14世纪以来欧洲随之掀起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断地冲击欧洲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促进近代科学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渐传播开来。直接推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资本主义制度。(5分)综上所述,14世纪以来欧洲思想解放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1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