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课前解析
1、教材分析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这部作品以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节选部分主要展现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鲜明,戏剧冲突激烈,语言富有特色,对于学生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作品阅读基础,对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戏剧文学这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接触相对较少。他们能够初步理解文本的表层含义,但在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题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二、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1)引导学生阅读剧本,梳理剧情,准确把握剧中的矛盾冲突,理解戏剧情节的发展脉络。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个性化、潜台词等特点,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1)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戏剧冲突、人物语言,深入探究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浓厚的悲剧氛围,体会作者通过戏剧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创造性解读,尝试进行戏剧表演或改写,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1)让学生了解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体会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传承和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认识到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类情感方面的独特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戏剧冲突对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深入品读,探究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分析戏剧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理解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本质,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理解戏剧语言的潜台词,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雷雨》相关的资料,包括作者介绍、创作背景、剧情梗概、人物关系图等,制作成 PPT 课件。
(2)收集话剧《雷雨》的相关视频片段,包括全剧简介、节选部分的表演片段等,用于课堂教学。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标注生字词,初步了解剧情。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第一课时
1、课时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包括戏剧的概念、种类、要素、语言特色等。
(2)了解作者曹禺及其代表作《雷雨》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梳理课文中的人物关系,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雷雨交加的视频,营造紧张压抑的氛围,引导学生思考雷雨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教师介绍:1933 年,一位年仅 23 岁的清华学子曹禺,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愤懑,创作了一部震惊文坛的剧本《雷雨》。这部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此后被多次排演,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雷雨》的世界,感受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知识讲解
(1)戏剧常识介绍:利用 PPT 课件,向学生讲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照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以具体作品为例,如话剧《雷雨》、歌剧《白毛女》、舞剧《红色娘子军》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戏剧的特点。
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强调舞台说明对剧情和人物的提示作用,戏剧冲突是戏剧的核心,人物台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戏剧文学的特色:适合舞台表演,要有戏剧冲突,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具有动作性、个性表现力、抒情性、有潜台词、动听上口、浅显易懂等特色。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特点。
(2)作者及作品介绍:介绍作者曹禺的生平经历,重点讲述他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的学习经历,以及创作《雷雨》《日出》等作品的过程。强调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同时介绍《雷雨》的创作背景,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之下,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家庭伦理观念混乱,这些社会现实为《雷雨》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讲述《雷雨》从创作到发表的过程,以及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剧情梗概介绍:播放《雷雨》剧情简介的视频,配以音乐和解说词,让学生对全剧的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故事围绕着周朴园一家展开,三十年前,周朴园逼迫侍萍带着刚出生的鲁大海离开,侍萍投河自尽未遂。三十年后,侍萍的女儿四凤在周公馆做女仆,与周朴园的儿子周萍发生了恋情,而周萍又与后母繁漪有着不伦之恋。与此同时,鲁大海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一场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四凤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遭不测,周萍开枪自杀,繁漪疯了,侍萍痴呆了。
三、整体感知
(1)观看视频片段: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话剧《雷雨》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戏剧的舞台表演形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字词检测:利用 PPT 展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并解释词义。重点讲解 “繁漪(yī)”“惊愕(è)”“汗涔涔(cén)”“谛听(dì)”“缜密(zhěn)”“半晌(shǎng)”“伺候(cì)”“间不容发(jiān fà)”“伺机(sì)”“间离(jiàn)”“骨朵儿(gū)”“混水摸鱼(hún)”“骨气(gǔ)”“混沌(hùn dùn)” 等字词。
(3)问题研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同哪些人有关?明确答案为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
课文中这两组主要矛盾冲突是从哪里断开的?答案是 “周朴园可是你 ——”。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梅、周狭路相逢,属于家庭内部冲突;第二部分为鲁、周针锋相对,体现社会阶级斗争。
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周朴园由对自己以为“死去” 的侍萍的所谓 “怀念”,到对已经知道还活着的侍萍的惊慌,再到对站在眼前的离开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即怀念 —— 惊慌 —— 冷酷。
梳理本文的矛盾冲突,展示全剧人物关系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包括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父与子矛盾冲突,同时也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根本利益的冲突;鲁大海与周萍的兄弟之间矛盾冲突;鲁侍萍与周萍的母与子矛盾冲突;以及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戏剧的基本常识、作者及作品介绍、课文的整体感知等重点内容。
(2)布置作业:让学生熟读课文,思考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下节课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
七、第二课时
1、课时目标
(1)掌握戏剧人物鉴赏的方法,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分析,深入探究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小组合作探究鲁侍萍、鲁大海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答戏剧的基本常识、《雷雨》的剧情梗概、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矛盾冲突等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 分析戏剧人物形象。
二、戏剧人物鉴赏方法讲解
教师向学生介绍戏剧人物鉴赏的方法,包括把握戏剧冲突、揣摩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强调戏剧冲突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动力,戏剧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通过对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三、示范鉴赏周朴园
(1)了解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及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周朴园认出侍萍过程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其心理变化。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为奇怪 —— 疑惑 —— 慌张 —— 惊惧。
(2)品一个词,解读周朴园的 “怀念”:让学生找出开头至 “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这部分对话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单音节词 “哦”,统计其出现的次数。通过分角色演读,让学生体会 “哦” 字所蕴含的潜台词和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作贼心虚的情态变化过程。总结挖掘人物潜台词的方法,一是据上下文语境和舞台说明来挖掘,二是从标点和安排的疏密等方面挖掘。
(3)析一种句子,探究周朴园的 “惊慌”: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从 “鲁侍萍 哦,—— 那用不着了” 到 “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吧” 这部分中周朴园的疑问句,分析这些问句的特点。通过将开头两个简短问句改长,以及将三个疑问句连用改简洁,让学生比较赏析,体会改后句子与原文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从而读出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时的惶恐不安、惊慌失措,以及叶公好龙的真实心态。
(4)挑一句话,体验周朴园 “冷酷”:让学生快速阅读从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到 “周朴园 可是你 ——”,找出一句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心理的话。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运用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分析所选句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选一组矛盾,分析周朴园的 “残忍”:引导学生思考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关系,以及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从周朴园处理工人罢工事件的行为中,分析其性格特点,如强硬和老谋深算,揭示其作为反动资本家的冷酷无情、丧失人性。
(6)周朴园形象总结:教师对周朴园的形象进行总结,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狡猾,是一个人格卑下的伪君子,一个没有任何仁义道德的反动资本家。他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社会上成就卓著,能够主宰他人的命运,但他的发家史带着野蛮的盘剥,最终也走向了毁灭的深渊。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鲁侍萍或鲁大海进行形象分析。要求学生从戏剧冲突、人物语言等方面入手,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探究成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鲁侍萍和鲁大海的形象。
(3)鲁侍萍形象分析:鲁侍萍年轻时和周朴园曾有过一段甜蜜的婚恋生活,但被赶出周家后,经历了坎坷不幸的遭遇。她做过各种工作,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等。她对周朴园既有愤恨,又残留有一些感情,比如她会追问周朴园是否想见 “侍萍”、是否想帮 “侍萍”。当她的身份被点明后,周朴园的话刺痛了她,但周朴园的几句表白又让她基本相信了他的 “真情”,这体现了她善良、温柔的一面。她要马上带着四凤走,撕掉周朴园签好的支票,肯定鲁大海不会认周朴园做父亲,表现了她的刚毅、顽强、勇敢,以及骨气和尊严。她只想见见大儿子周萍,却没想到要认他,后来在兄弟相斗时,差点向周萍明说自己的身份,但又立即控制住自己,说明她很清醒。通过分析她的典型语言,如 “你是萍,…… 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 —— 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体会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4)鲁大海形象分析:鲁大海是周朴园的次子,是一位年轻的煤矿工人,也是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具有较高的觉悟,看透了周朴园的阶级本性,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顽强地同打手们 “还手” 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虽然他斗争经验不足,有着鲁莽等弱点,但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以及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厌恶资本家,言语中充满正义感,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戏剧人物鉴赏的方法,以及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形象特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雷雨》中某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字数不少于 500 字。
八、第三课时
1、课时目标
(1)讨论探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标题含义。
(2)探究作品的语言艺术,体会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
(3)进行课堂延伸和拓展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形象特点,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回答。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 讨论探究作品的主题、语言艺术等问题。
二、讨论探究
(1)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组织学生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不见时怀恋,相见时又绝情,他到底爱不爱鲁侍萍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结合具体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真情说:三十年前,二十几岁的周朴园对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侍萍产生恋情,是自然真实的感情,侍萍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被抛弃而投河自尽,这让他难以忘怀。周婚后生活不美满,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他的第一任妻子身体不好,且他不爱她,婚后不久就死了,而蘩漪个性傲慢,也不是他喜欢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更加怀念初恋情人。
假意说:听说侍萍还活着,周朴园感到 “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他为了维护自己的 “尊严”,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张扬出去,有损门第,这表明了他的伪善和丑恶。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往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冲突中来,先是声色俱变的责问,接着试图以 “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为由稳住侍萍,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凶残。
(2)作品主题: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雷雨》以 20 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呈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等角度,阐述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3)标题含义:引导学生思考《雷雨》标题的含义。《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 “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让学生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谈谈对标题象征意义的理解。
(4)作品的语言艺术探究:
高度个性化:展示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片段,如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 (冷冷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为什么变脸,体会周朴园语言所表现出的虚伪冷酷,以及鲁侍萍语言所体现的悲愤无奈,让学生理解人物语言如何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
丰富的潜台词:展示相关对话片段,如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提问 “你姓什么”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让学生理解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再如 “周朴园 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鲁侍萍 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周朴园 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分析周朴园将话题突然转到鲁贵身上的言外之意,体会潜台词丰富的内涵对扩展舞台语言艺术延衍性、深广性的作用。
语言富于动作性:展示文中语句,如 “周朴园:那你走错屋子了。鲁侍萍:哦。—— 老爷没有事了?(暗示)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直接推动,节外生枝)‘我前几天还见着她!’(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推动情节发展)‘说不定,也许记得’(提醒周朴园) ‘老爷,没有事了?’(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让学生理解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即人物的语言流向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课堂延伸
改写尾声:《雷雨》是在高潮(四凤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中收场的。作者曾为此剧写过尾声:十年后周公馆改为教会医院,里面住着两位发了疯的老妇 —— 侍萍和繁漪。一天,孤独的周朴园去看望她们,但什么话也没说。让学生按自己的设想另写一个尾声,发挥想象力,从人物命运、情感等角度进行创作,之后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拓展运用
一句话评说《雷雨》:展示名家对《雷雨》的评说,如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 李健吾”“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 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 田本相”。让学生也用一句话评说《雷雨》,从作品的艺术特色、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角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回顾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探讨、作品主题、标题含义、语言艺术特色,以及课堂延伸和拓展运用的内容。强调《雷雨》作为经典戏剧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曹禺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九、板书设计
(一)主板书
人物形象
周朴园: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狡猾
鲁侍萍:善良、温柔、刚毅、顽强、清醒
鲁大海:直爽、质朴、有觉悟、反抗精神
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鲁侍萍:阶级矛盾、情感纠葛
周朴园与鲁大海:阶级矛盾、父子冲突
作品主题:揭露社会黑暗,展现家庭罪恶,预示社会变革
语言特色:个性化、潜台词、动作性
(二)副板书
戏剧常识要点
重要语句分析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戏剧语言的潜台词和作品的悲剧意识,应多举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要明确任务和要求,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课堂延伸和拓展运用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作和表达,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