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七律·长征》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语言运用:认识“逶、迤、礴、岷”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维能力: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
审美创造: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文表达的情感与含义,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了解长征
1.同学们,说说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
2.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简介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了4道封锁线,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突破了层层封锁,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击溃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3.体会“长征”之长
漫漫长征路,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8座山,跨过了24条河,行程25000里,如果把这条线拉直,就相当于跨越了半个地球。
了解作者,走近伟人
1.说说你知道的毛泽东。
2.简介伟人
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诗人、书法家。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意思是有第一等的胸襟抱负和第一等的学识才能写出第一等的诗,用这句话形容毛主席和他的诗,可谓恰如其分。
朗读正音,了解大意
1.同桌共学,了解大意
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小声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⑵读诗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读好节奏。
教师示范,学生练读。
⑶结合注释,同桌互相说一说字面意思。
⑷指名说诗文的字面意思。
2.理解题目,了解文体
⑴解读题目:七律是诗的体裁,长征是诗的题目。
⑵了解文体
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四、围绕诗眼,感悟诗情
1.再读诗文,提炼诗眼
⑴诗的哪一联概括了全诗?
⑵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眼。
2.围绕诗眼,品读感悟
⑴哪些地方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请找出相关词语,结合注释,同桌互相说一说。
⑵全班交流
⑶品读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抓关键词“逶迤”“磅礴”感悟山的绵延不绝与高大险峻,在让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画一画你心中的山。
②对比阅读李白的诗句,体会革命家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席把山写小,写了成腾起的小浪花和滚动的小泥球,这是为什么呢?
“噫嘘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李白把山写得危如青天,是诗人面对坎坷的惆怅;主席把山写得小如泥丸,是革命家藐视困难的乐观。
③体会长征精神,理解主旨
你感受到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红军靠着藐视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再大的困难在红军眼里都如细浪与泥丸(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正因为红军心中坚守着革命一定能胜利的信念,红军长征才能胜利会师。正如习近平总书所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习近平
⑷品读颈联:金沙水后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这两句诗背后的故事。
巧渡金沙江:刘伯承率领部队抢占了金沙江皎平渡口,他们乘坐2条木船对敌人突然袭击,拿下了皎平渡渡口,后来又找到5条船,用了7天7夜,未用一兵一卒,2万多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这就是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着带着喜悦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9日下午1时,红军吹响了夺取泸定桥战斗的号角,22名战士攀着悬空的铁索,冒着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向对岸爬去。 战士们毫不退缩,战士们一边爬,一边铺木板。战斗中,中弹的战士落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丧心病狂的敌人把煤油浇在铁索上,燃起熊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的步伐。但是,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冲入火海,继续向前。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胜利夺取了泸定桥。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感受战争的悲壮。
让学生谈感受,指导学生带着感受朗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体会长征精神,理解主旨
战士们不怕牺牲、宁死不屈、顽强的革命斗志。
总结:两场战争,两种心情,一个“暖”字传递着胜利的喜悦,一个“寒”字透出了战斗的悲壮。读出这一“暖”一“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红军靠着不怕牺牲的精神,走完了漫漫长征路,长征说明了党中央的决定是正确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
——习近平
⑸品读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结合课前搜集资料,讲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②播放过雪山视频,进一步感受红军长征路上的困难重重,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雪山是长征途中牺牲最多的一段艰难路程,很多红军战争没有夺走生命,却被雪山夺走生命。可是诗中最后用了“更喜”,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翻过雪山,红军就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来了胜利曙光,所以喜上心来。指导学生带上喜悦的心情朗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笑开颜。
③体会长征精神,理解主旨
红军正是靠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经过千辛万苦迎来胜利的曙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习近平
五、总结全诗,提升主题
1.带上革命胜利的喜悦,背一背全诗。
2.拓展阅读毛主席诗词,感受伟人的风采和情怀。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六、长征精神代代传
1.学习习近平长征精神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习近平
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8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让长征精神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传承。
七、板书设计
5 七律·长征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