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11.3 严于律己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统编版)七年级下01议题一:明危害---未成年人不是犯罪的挡箭牌议题二:辩是非---对不良行为坚决说不02总议题:未成年人如何守住守法红线03议题三:严律己---防患未然从小事做起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道德修养: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法治观念: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健全人格: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 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责任意识: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新课导入思考:三名未成年人被判刑,带给我们青少年有什么警示?严于律己!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2.有利于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是什么?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4.怎样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自主预习明危害---未成年人不是犯罪的挡箭牌生活观察思考: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违法行为的发生 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安某嫌下楼扔垃圾费劲,把垃圾从楼上扔了下去,砸到了人。黄某拨打火警电话,想看看消防人员是否会来,结果消防车真来了!袁某借了吴某的钱一直不还,吴某把他关了几天让他还钱。情境一情境二情境三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刑罚处罚。思考: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吗 为什么?不正确。根据刑法规定,年龄小犯罪,也会受到刑罚处罚。探究与分享思考:未成年人是不是犯罪的挡箭牌?2024年3月,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13岁初中生王子耀被三名同班同学张某、李某及马某杀害并埋尸。2024年12月30日,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张某:作为主犯,提议杀人、准备工具并直接行凶,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某:参与预谋、协助行凶并分赃,判处有期徒刑12年;马某:未参与预谋及直接加害,但知情不阻且协助毁灭证据,因未达刑事责任追究标准,不予刑事处罚,接受专门矫治教育。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相关链接结合以上案例,说说犯罪带来了哪些危害。这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对他人伤害了他人的生命对自己受法律制裁,葬送自身前程对家庭带来致命的精神打击和无法弥补的伤痛对社会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探究与分享(1)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2)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辩是非---对不良行为坚决说不探究与分享思考:查阅《中华人民共的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什么区别 行为一、二、四、六为不良行为;行为三、五为严重不良行为。行为一:吸烟、饮酒行为二:参与赌博、变相赌博行为三:非法携带弩、匕首等管制器具不良行为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拒绝不良行为,要从了解不良行为开始。行为四:多次旷课、逃学行为五: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行为六: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危害程度不同。法律链接第三章 对不良行为的干预 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 (一)吸烟、饮酒; (二)多次旷课、逃学; (三)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四)沉迷网络; (五)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 (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第四章 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第三十八条 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下列行为: (一)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行为; (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 (三)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四)盗窃、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2.有利于矫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是什么?严律己---防患未然从小事做起探究与分享(1)陈某因为交友不慎,结交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沾染了不良习气。有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后,陈某又没有及时改正,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思考:陈某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犯罪道路的?陈某的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警示?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有什么关系?(1)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3)我们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4)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4.怎样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课堂总结严于律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法律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怎样预防犯罪(1)珍惜美好生活(2)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3)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4)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违法犯罪的危害随堂练习随堂练习1.在坪山区禁毒主题公园里,游客可以翻看禁毒问答卡、体验“禁毒跳远”等互动游戏,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参观坪山禁毒云展馆。这些贴近群众,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 )A.打击毒品犯罪,筑牢禁毒防线B.学习禁毒知识,提高辨别能力C.发挥科技作用,消除毒品危害D.远离毒品诱惑,欣赏自然风景B随堂练习2. 2025年3月28日,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宣布联合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个人信息相关违法犯罪案件是系列行动治理重点之一。这一行动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都应承担刑事责任②生活在法治社会的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③公民都应有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④受到非法侵犯我们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B随堂练习3.某校组织学生参加“慧眼识诈”——制作反电信诈骗宝典与“远离毒品危害”——设计禁毒宣传板报的活动。这有利于学生( )A.学会独立思考,排除外界影响B.疏远人际交往,免受不良侵害C.增强法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D.锻炼意志品质,增强抗挫折的能力C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聚焦法治社会的相关内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本单元共设计了三课,分别为“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远离违法犯罪”。本单元从日益完善的法 律体系、法律保障生活、认识民法典、保护人身权、保障财产权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为学生进 一步理解法治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应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法治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但这些知识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在学习“生活在法治社会”这一单元时,学生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体系,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教 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框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分析政治认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道德修养: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法治观念: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 健全人格: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 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责任意识: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教学重点如何做到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教学难点如何做到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观看《邯郸三位未成年判刑》事件。 思考::三名未成年人被判刑,带给我们青少年有什么警示? 严于律己。今天,我们就来进入“严于律己”的学习。 学生思考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视频导入是为了通过生动直观的内容吸引观众注意力,快速引入主题,激发兴趣并为后续内容展开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 (一)探究与分享 情境一:安某嫌下楼扔垃圾费劲,把垃圾从楼上扔 了下去,砸到了人。 情境二:黄某拨打火警电话,想看看消防人员是否 会来,结果消防车真来了! 情境三:袁某借了吴某的钱一直不还,吴某把他关 了几天让他还钱。 思考: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的违法行为的发生 提示: 这些人缺乏法治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 经违反了法律。我们应当了解法律,树立法治意识,依 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教师总结:上述情境告诉我们,我们要认清违法行 为的危害,严于律己,才能远离违法犯罪,今天我们一起 来学习“严于律己”。 探究与分享 2024年3月,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13岁初中生王子耀被三名同班同学张某、李某及马某杀害并埋尸。 2024年12月30日,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张某:作为主犯,提议杀人、准备工具并直接行凶,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某:参与预谋、协助行凶并分赃,判处有期徒刑12年;马某:未参与预谋及直接加害,但知情不阻且协助毁灭证据,因未达刑事责任追究标准,不予刑事处罚,接受专门矫治教育。 思考:未成年人是不是犯罪的挡箭牌? 小结:无论年龄大小,犯罪都要接受刑罚处罚,都要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探究与分享 提问:结合案例,说说犯罪带来了哪些危害。这带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伤害了他人的生命和健康,给他人带来致命 的精神打击和无法弥补的伤痛;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 响;会受到法律制裁,葬送自身前程。因此,我们要认清 犯罪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教师总结:结合同学们的答案,我们知道要认清犯 罪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 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 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 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活动二: 【探究与分享】教材第101页。 教师总结: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主要区别在 于:不良行为危害程度较轻,通常是指那些不符合社会 规范,但尚未达到违法或犯罪程度的行为;而严重不良 行为危害程度更重,往往已经接近或触及法律的红线, 其行为已经严重危害社会,但尚不够刑事处罚。 教师总结:不良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 沟,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很容易 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这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我们要树立正确 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 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教师总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 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 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 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 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活动三: 探究与分享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1.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2.陈某的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警示 学生:陈某从结交损友、旷课这种不良行为开始,到 偷窃财物、打骂同学、拦路抢劫,一步步走向了犯罪。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学生交流讨论,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通过生活观察的感悟,让学生能够在生活经验中观察、感悟、反思、总结。 通过探究与分享,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总结已发现、已感知到的知识,并碰撞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三、课堂练习 【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 1.在坪山区禁毒主题公园里,游客可以翻看禁毒问答卡、体验“禁毒跳远”等互动游戏,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参观坪山禁毒云展馆。这些贴近群众,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 ) A.打击毒品犯罪,筑牢禁毒防线 B.学习禁毒知识,提高辨别能力 C.发挥科技作用,消除毒品危害 D.远离毒品诱惑,欣赏自然风景 2.2025年3月28日,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宣布联合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个人信息相关违法犯罪案件是系列行动治理重点之一。这一行动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都应承担刑事责任 ②生活在法治社会的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 ③公民都应有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权利 ④受到非法侵犯我们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某校组织学生参加“慧眼识诈”——制作反电信诈骗宝典与“远离毒品危害”——设计禁毒宣传板报的活动。这有利于学生( ) A.学会独立思考,排除外界影响 B.疏远人际交往,免受不良侵害 C.增强法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D.锻炼意志品质,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按照要求完成练习。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会解题,能够自主分析,掌握答题技巧,培养思辨能力。四、课堂小结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 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要树立正 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 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做好课堂小结,及时巩固知识。 感受教师寄语之温暖。 及时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建立好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从而警示学生远离违法犯罪。教学过程以 学生为中心,通过设置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3 视频1.mp4 【核心素养】11.3 严于律己 教学设计.docx 【议题式教学】11.3 严于律己.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