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古埃及赖涅努特蛇神既是法老的卫士,又是人民的保护者,抚育农业的生长。与农业有关的蛇神,还有塞泰蛇、关海恩蛇等,有一个最著名的神话就是太阳神在地下世界航行中,每天与代表黑暗势力的阿波菲斯蛇战斗,否则就无法通过。材料说明古埃及蛇神崇拜()
A.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B.湮没了埃及人们美好生活愿望
C.成为古埃及专制王权的象征 D.反映灌溉农业文明的文化特征
2.距今4300多年前,在两河流域产生了制作黄金的锤揲、拉丝、吹珠等工艺。苏美尔文明时期的乌尔王陵中,出土了由金箔锤揲而成的半环形额饰;还出土了一把缀满了小金珠的黄金匕首。这体现了该地区( )
A.黄金工艺是文明发展的主要体现 B.锤揲工艺是独有的黄金制作技术
C.当时的黄金制作工艺已相当精湛 D.乌尔王陵中金饰陪葬品丰富多样
3.学者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然而,当希腊文明各种构建日趋稳固后,便逐渐摆脱埃及影响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并对埃及文明施加影响。这反映出古代文明交流的特点是()
A.文明互动形态随实力消长而演变 B.经济互补性决定文化互动深度
C.单向文化输出主导文明演进方向 D.民族融合加速不同文化的交流
4.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5.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③发明数字符号“0” 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出( )
A.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 B.自由主义打破封建束缚
C.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 D.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
7.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8.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9.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10.哥伦布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所希望是看,是发现我能够发现的东西。”在他看来,“发现”这一行为本身,比被发现事物更为重要。但是,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当地黄金很少后,便决定把印第安人卖到西班牙去当奴隶。他拒绝承认“印第安人也是人”的事实。这一转变本质上反映了()
A.人文主义价值观在殖民利益前的异化 B.早期殖民掠夺的野蛮性
C.科学理性精神与神权观念的激烈冲突 D.资本主义全球扩张需求
11.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还有天花等疾病的病原体。旧大陆经历过各种病菌的侵袭,人们的抵抗力已经逐渐增强。但美洲印第安人土著面临这些病菌时,毫无招架之力,大量美洲人因为新疾病而死亡,造成印第安人原有社会的解体。据此判断,旧大陆疾病在美洲的传播()
A.是“三角贸易”兴起的根本原因 B.有利于美国人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C.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体系的崩溃 D.导致了玛雅文明由强盛转向衰落
12.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革命迅速展开。原产于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作物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上述现象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提升了世界的关联性
C.加剧了欧洲的殖民贸易掠夺 D.助推了欧洲工业革命
13.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14.1403年至1404年,有学者撰文写道:“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这些建筑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它们的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罗伦萨的建筑城墙之内,有着和外部同样辉煌的装饰。”对作者的意图,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A.称颂佛罗伦萨城市的壮观和美丽 B.赞美居民住宅装饰的完美和辉煌
C.讴歌人的才智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宣扬佛罗伦萨招引学者条件的优厚
15.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16.19世纪中期,意大利知识分子广泛搜集民间故事,整理方言歌谣,复兴中世纪文学传统。历史学家重评文艺复兴时期城邦的分裂,强调古罗马文明的统一性;作家曼佐尼在小说《约婚夫妇》中借主人公之口疾呼“我们同属一片土地”。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
A.城邦自治传统阻碍近代国家构建 B.浪漫主义文化运动催生历史反思
C.文化重构服务于民族认同的塑造 D.启蒙思想直接推动政治统一进程
17.有学者指出某个国家爆发革命后,经过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随后,又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后又发生某种“革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与该学者描述相符合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18.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19.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这反映出工业革命()
A.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增加了英国城市的人口
C.带动了英国商业的繁荣 D.促进了英国生产力发展
20.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段话()
A.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B.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C.阐述唯物史观基本思想 D.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
21.19世纪,越来越多的探险活动深入到非洲、亚洲与美洲的内部,欧洲人此前难以到达的或未知的地区开始成为焦点。各国派遣了许多重要的探险队,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活动旨在()
A.进行科学考察 B.开辟新的航路
C.扩大殖民范围 D.拓宽人们视野
22.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 )
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3.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24.20世纪初,亚洲开始改变沉睡状态,“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被宰割、被奴役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革命因素”。这根源于( )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B.亚洲人民反帝斗争走向联合
C.亚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 D.世界殖民体系的衰退和瓦解
25.20世纪初,比利时将刚果变为殖民地后,在当地开展有组织的可可种植,刚果成为欧洲重要的巧克力原料产地。同一时期,欧洲人掌握了生产固体巧克力的技术,巧克力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材料说明( )
A.比利时人垄断了欧洲巧克力产业 B.列强的殖民活动影响了国际分工
C.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开启了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争夺
26.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廉价午餐数量猛增,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27.1919年,伍德罗·威尔逊、劳合·乔治和乔治·克里蒙梭实际上一起控制着整个世界。他们坐在巴黎的会场,决定着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将不存在,将创造哪些新的国家,它们的边界应如何划分,谁将统治它们,以及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在战争国之间应如何分配。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具有大国强权色彩 B.维护了世界和平
C.贯彻“全体一致”原则 D.加强了集体安全
28.甘地从一战前最早提出“土布运动”概念、一战后推动“土布运动”不断发展,到1948年被疯狂的印度教徒刺杀的前一个夜晚依然在纺纱。他一生倡导自纺自织的“土布运动”实质是( )
A.对印度纺织文化进行保护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之一
C.印度民族道德自救的关键 D.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经济手段
29.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30.20世纪40年代有观点认为:“剥削印度、缅甸和爪哇的资源,从这些地区拿走所有财富,但从未把教育、体面的生活标准、最低限度的健康需求等东西带给他们--做这些就是储存将带来战争的那种不幸,就是在任何和平体制开始生效之前就否定了其价值。”该观点意在()
A.批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亚洲的伤害B.反对欧洲列强恢复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C.强调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亚洲贫困D.鼓励被压迫的亚洲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16世纪,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如股份制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以英国为例,通过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扩展到欧洲大陆。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电灯、电话、汽车等发明创造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教育、文化等领域也取得显著成就,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材料二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作为主要战场,参战各国损失惨重。战争导致欧洲人口大量伤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城市和工厂化为废墟。英国的商船队遭到重创,海上霸权受到挑战;德国等战败国更是面临巨额赔款和领土割让。战后,欧洲各国普遍出现社会动荡,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然而,20世纪20年代,欧洲经济出现短暂复苏,但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危机。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美国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洲各国深受其害。工业生产大幅下降,银行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社会矛盾激化。为了应对危机,德国、意大利等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欧洲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全面崩溃,昔日的辉煌荡然无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9世纪欧洲崛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上半叶欧洲国际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欧洲的崛起和衰弱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4分)
32.文明共享·命运与共(22分)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5分)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依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
材料三
上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9分)
西宁市海湖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时间:75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B A D A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C C D C A A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D A B A A D D B
31.【答案】18分
(1)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逐步确立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科技进步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欧洲成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6分,每点2分)
(2)变化: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二战使欧洲失去了中心地位。(2分)原因:一战严重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实力;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欧洲地位造成冲击;世界经济大危机对欧洲政治经济的打击;二战严重消耗了欧洲各国的国力,使其遭受致命打击;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6分,任答4点即可得分)
(3)启示: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重视科技创新;和平稳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经济发展要注重可持续性,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市场,防范经济危机;国际关系中要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矛盾,避免极端民族主义和侵略扩张。(4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
32.【答案】22分
(1)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3分)
思想核心:人文主义(2分)
(2)表现:农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4分)
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4分)
(3)趋势: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
影响:《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为君主立宪制的实行奠定法律基础。1787年宪法》确定了美国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确立了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宪法》确保了德国皇帝的权力,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确立了德国的二元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立法权属于议会。标志着法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共9分,任选一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