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升初考前冲刺特训卷(一)(基础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意思及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掺和(huo) 无济于是 通国之善弈者(通过)B.褴褛(lǚ) 悬崖绝壁 赴汤蹈火(滚开的水)C.温馨(xīn) 换然一新 固若金汤(汤池,指护城河)D.呜咽(yàn) 精益求精 山穷水尽(达到极端)2.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县上下掀起创建文明城市的高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B.花开花落,我们在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C.考古工作者对泗洪顺山集遗址进行发掘,一批珍贵文物重见天日。D.我和迈克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学习知识才坐到了一起。3.下列名言警句运用不当的是( )A.读书能启迪智慧,提升人格,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B.社会飞速发展,每个建设者都要敢于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C.小芳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很是灰心。你可以这样劝勉她:“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D.小明参加“诗词大会”海选,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他有感而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4.在“难忘小学生活”单元,班级开展了系列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给自己的成长纪念册取个贴切的名字,如“亲爱的同学”“才艺荟萃”等。B.书信由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这六个部分组成。C.即兴发言时要提前打好腹稿,理清表达的意思,语气自然大方,还要注意说话的对象。D.策划毕业联欢会,要写好策划书,做到主题鲜明,分工职责明确,活动流程清晰。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想作,任性而行就不会有练习的机会,②既然不得不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接受它。③作文,想来不是人的个性所需要,但要提高能力,只能训练。④针对此情况,命题、限期完成,总是出于不得已。⑤而要练习就不能不规定个办法限制如何做,这结果就产生了课堂作文。A.③⑤①④② B.③④⑤①② C.①④②③⑤ D.②③⑤①④6.关于小说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鲁滨逊漂流记》作者是英国的丹尼尔·笛福,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飘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B.《骑鹅旅行记》作者是瑞士的塞尔玛·拉格洛芙,小男孩子尼尔斯被小精灵施了魔法,变成拇指大小的小人,后来他骑上白鹅和雁群一起旅行。C.《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美国的马克·吐温,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恶作剧,也总能想尽办法来躲避惩罚。D.《爱丽丝漫游奇境》作者是英国的刘易斯·卡罗尔,小女孩爱丽丝追逐一只会说话的白兔而掉进了兔子洞,从此开始了一段漫长而又惊险的旅行。二、填空题7.根据语境写词语。wēi fēng( )吹散了轻烟,xī shuài( )叫醒了夏天。时光老人从不dān ge( )脚步,zhǎ yǎn( )间,曾经yòu zhì( )的我们已成长为翩翩少年。jì mò( )时,想起恩师殷切的叮咛,伙伴qīng cuì( )的笑语,依然tián nì( )到心田。别了,母校;别了,我的老师和小伙伴!8.诗文默写。(1)《马诗》中,“ , ”一句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像马儿一样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石灰吟》中,“ , ”一句是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竹石》中,诗人借“ , ”一句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2)关于读书,古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 , ”提醒我们读书要用心,认真对待书中的每一个字;平时要多读书,不然需要知识的时候会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正所谓“ , ”。三、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教育部发布“睡眠令”,对中小学生就寝时间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睡眠充足。【材料二】“睡眠不足”是普遍存在于当下中小学生群体的共性隐忧。一组来自《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持续恶化,95.5%的小学生每日睡眠不足10小时,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而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材料三】201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困扰与程度9.阅读材料一,“睡眠令”规定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 )A.8:00 B.8:10 C.8:15 D.8:2010.阅读材料三,下面对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困扰与程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学生入睡困难程度高于小学生B.中小学生睡眠中受张口呼吸困扰最大C.中小学生受打鼾的困扰大于受梦游的D.中学生醒后再入睡的困扰主要是起夜多1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教育部发布“睡眠令”,学生到就寝时间若未完成作业必须立即就寝。B.教育部发布“睡眠令”,规定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C.中国青少年普遍睡眠不足,且睡眠不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D.中学生睡眠困扰集中在打鼾上,小学生入睡困难困扰明显。12.李老师发现班里有同学上课常打瞌睡。请依据以上材料,替李老师向家长和学生各提一条建议,改善此类情况。家长:学生:课外阅读。理想的风筝(节选)①春天又到了。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②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③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④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⑤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倘若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⑥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13.文章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照样子,请用小标题方式概括。(1) (2) (3)放飞风筝14.作者苏叔阳之所以描写“放飞风筝”这件事,是想表达刘老师对生活充满希望,他写的前两件事又想表达刘老师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请写在横线上。(1) (2) (3)对生活充满希望15.“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中的“泛”字能不能换成“生”?请写下你的理由。16.刚看到“风筝”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读完文章后你又会想到什么?17.如果给文章加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等的情景。”这段话,你认为放在哪两段之间,并说说理由。四、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轩轩梳理历险名著,发现主人公都经历了一个成长过程。一起加入讨论吧。18.请分别为以下两部作品选择合适的推荐语。作品 (1)《骑鹅旅行记》 (2)《爱丽丝漫游奇境》推荐语 ①展开想象,你便能与稻草人、铁皮人一起同行,在寻找魔法的过程中感受勇敢、友爱、互助的精神。 ②不爱学习、淘气恶作剧的男孩,在跟随大雁们开始了他的奇幻历险之后,又有怎样的蜕变和成长呢? ③小女孩发现了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白兔。她追赶白兔而不慎掉进兔子洞里。和她一起经历奇幻之旅吧。 ④男孩经常与好友哈克一起干各种调皮捣蛋的事情。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历险后,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少年。19.读了历险故事,同学们围绕“历险”这一话题开展了圆桌辩论会。请结合生活经验发表你的观点及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⑤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一如成人。[注释]①孤:年幼丧父。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获: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lǘ)里:街坊,乡里。⑤士人:读书人。20.下列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B.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C.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终日不成章 多诵古人篇章B.太夫人以荻画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C.教以书字 而家无书读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22.欧阳修因家贫无资,读书遇到的困难和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是什么?书写无材料——家无书读——23.欧阳修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因为 。六、书面表达24.写作。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1.童年的发现,往往伴随着天真或幻想。读到《表里的生物》,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表里的生物”竟然是一只“蝎子”吧?当你不断发问,追根溯源,就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要求:以“发现”为话题,完成一篇习作,题目自拟。要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2.阅读着《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我们被小说曲折动人的情节深深吸引,读完后意犹未尽。如果让你来编写故事,在荒岛上生活二十八年的鲁滨逊、旅行途中飞越千山万水的尼尔斯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展开合理想象,编写故事,注意内容具体。题目自拟。《小升初考前冲刺特训卷(一)(基础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答案 B D C A A B1.B【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易错字、字词解释。A.无济于是——无济于事,通国之善弈者(全);C.换然一新——焕然一新;D.呜咽(yàn)——yè;故选B。2.D【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与运用。D.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结合语境可知“五湖四海”指“我和迈克”不恰当。故选D。3.C【详解】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运用。C.运用不恰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意思是:虚心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就可以使人进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建议,就会使人落后。题干中“小芳因为学习努力成绩不理想而灰心”,所以应鼓励她,让她自信,可改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故选C。4.A【详解】本题考查实践作业。A.成长纪念册的名字应与成长有关,“亲爱的同学”“才艺荟萃”与成长无关,所以题目说法有误。故选A。5.A【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及排序。这段话的主要思路是“如何看课堂作文”,则整体上了解可知③应当是总起句,提出了“作文要提高能力,只能训练”的观点,奠定了整个论述的基础,应处于段首。⑤接着③说“要练习就不能不规定办法限制如何做。”这是对③的进一步阐述。①“不想做任性而行,就不会有练习的机会。”这是从反面强调练习的必要性,承接第⑤句关于练习需要规定和限制的内容。④这句话是基于前面关于练习需要限制的论述,进一步说明课堂作文命题限期完成这种限制方式的无奈。②这句话对全段进行了总结,表达对这种方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的态度。排列顺序应该是③⑤①④②。故选A。6.B【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B.《骑鹅旅行记》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而不是瑞士。因此,B选项叙述错误。故选B。7. 微风 蟋蟀 耽搁 眨眼 幼稚 寂寞 清脆 甜腻【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微”“蟋”“搁”“稚”“脆”“腻”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8.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读书须用意 一字值千金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和名言警句。(1)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中,诗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意思是何时才能给骏马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让它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通过咏马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品格,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都要保持清白,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决心和高尚情操。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中,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经历无数次磨难和打击,竹子依然坚韧挺拔,任凭你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诗人借竹子来表达自己在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和外界压力时,始终保持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格,绝不屈服的精神。(2)“提醒我们读书要用心,认真对待书中的每一个字”强调的是读书时应秉持严谨、专注的态度,“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强调了读书时要用心专注,对待书中的每个字都要认真琢磨,因为经过深思熟虑后,会发现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就像金子一样珍贵。它提醒我们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读书,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获得知识和智慧。与题目中“读书要用心,认真对待书中的每一个字”的要求相契合。依据“平时要多读书,不然需要知识的时候会悔恨自己读书太少”可知,突出的是日常积累与知识运用之间的关系,“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等到实际运用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很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难。它告诫我们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知识,以免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同时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和道理。符合题目中“平时要多读书,不然需要知识的时候会悔恨自己读书太少”的描述。9.D 10.D 11.C 12. 尽量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不打扰孩子休息,在家督促孩子做作业注意效率,节约时间。 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减少花费在作业上的时间,晚上入睡前半小时尽量不看手机和电脑。【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系统性地探讨了中小学生睡眠问题。材料一详细介绍了教育部发布的“睡眠令”,明确了学生的就寝时间和上课时间,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材料二通过数据揭示了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睡眠不足问题,进一步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材料三则通过图表展示了青少年儿童的睡眠困扰与程度,提供了具体的困扰类型和程度分析。整体上,文章结构清晰,材料之间相互补充,既提供了政策背景,又通过数据和图表增强了说服力,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中小学生睡眠问题的现状和应对措施。9.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根据材料一中的句子“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的内容可知,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故选D。10.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D.根据材料三中表格中中学生“醒来睡不着”数值“0.57”和“夜里多醒,起夜多”数值“0.42”可知,中学生醒后再入睡的困扰主要是“醒来睡不着”。所以题目说法有误。故选D。1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根据材料一中的句子“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睡眠充足。”可知,题目说法有误。B.根据材料一中的句子“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可知,题目说法有误。C.根据材料二中的句子“‘睡眠不足’是普遍存在于当下中小学生群体的共性隐忧”和“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持续恶化,”可知,题目说法正确。D.根据材料三中“ 201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困扰与程度”表格中学生“醒来睡不着”数值“0.57”可知,中学生睡眠困扰集中在“醒来睡不着”上。所以题目说法有误。故选C。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想要说服别人,不妨设身处地地以对方的立场为出发点,找到对方的利害之所在,使被说服者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做法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对方的心,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对睡眠不足上课常打瞌睡的同学可以从睡眠不足带来的严重影响进行劝说,对家长可以结合“家长须在健康生活方面作出表率,督促孩子养成良好作息和学习习惯。”从表率的重要性和监督的必要性进行劝说示例:家长:要培养孩子健康的睡眠习惯,监督和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学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浪费学习时间,睡前不看手机和电视等电子产品,保证良好的睡眠习惯。13. 笑谈腿疾 艰难板书 14. 慈祥乐观、热爱生活 坚强勇敢、爱岗敬业 15.不能。这里的“泛”指的是刘老师笑谈自己腿疾的来历时,孩子们的内心酸涩的感情,从脸上慢慢地、淡淡地透出来,进而上升为对刘老师的尊敬,“生”写不出这种变化过程。故“泛”字不能换成“生”。 16.刚看到“风筝”两个字,我自然而然会想到中国传统工艺品风筝。结合题目“理想的风筝”,读完文章后,我知道了文中的风筝,是作者一种托物寄情的写法,因为这风筝中寄托着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我们”心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17.③④自然段之间。短文第②、③自然段回忆的是刘老师另外的两件事;第④自然段回忆的是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的故事。将这段话放在③④自然段之间具有过渡的作用。【导语】这篇散文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身残志坚的刘老师,通过三个典型场景层层递进地塑造人物形象。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情感变化的写法,展现了刘老师乐观坚韧、热爱教育的品质。风筝作为核心意象,既象征自由与理想,又暗喻刘老师用生命托起学生梦想的崇高精神。结尾的深情呼唤强化了怀念之情,使文章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从文中第②段“ 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可知,刘老师用幽默的方式讲述自己残疾的原因,可概括为“幽默自嘲”。由第③段“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以及“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可看出,刘老师授课过程艰难,所以可概括为“艰难授课”。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第②段“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可以看出,刘老师以幽默的方式讲述自己残疾的腿,用轻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不幸,展现出他乐观幽默的精神品质。从第③段“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刘老师尽管身体残疾,但依然坚守讲台,克服困难为学生讲课,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敬业与奉献精神。15.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泛”字不能换成“生”。“泛”字有从内心深处慢慢涌起、弥漫开来的意思,更能体现出学生们那种酸涩的感情是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从心底生发出来的,且这种情感是逐渐蔓延的。如文中第②段“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泛”字生动地表现出学生们在听到刘老师的自嘲后,对他的同情和尊敬之情是慢慢浮现并充满内心的。而“生”字则显得比较生硬,只是简单地表示产生,无法像“泛”字那样细腻地表现出情感的微妙变化和深厚程度。16.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结合文章内容,写出自己看到“风筝”会想到什么和读完文章会想到什么,合理即可。示例:刚看到“风筝”两个字,会想到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风筝,以及放风筝时欢乐、轻松的场景。读完文章后,会想到刘老师虽然身有残疾却顽强乐观的形象,“风筝”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寄托着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段话应放在③④段之间。理由是文章前两段介绍了刘老师的外貌、残疾情况以及他幽默自嘲的事情,第③段重点描述刘老师艰难授课的场景,这些都是在为引出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做铺垫。而加入的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表示转折,承接上文对刘老师其他方面的描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则引出下文对刘老师放风筝情景的具体描写,使文章从对刘老师日常教学等方面的叙述自然地过渡到对他放风筝这一典型事例的描述,让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密,层次更加分明。18. ② ③ 19.我认为青少年需要历险。历险可以增加我们的阅历,丰富我们的知识,可以增强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18.本题考查综合实践能力。《骑鹅旅行记》: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男孩尼尔斯,他被小精灵变成小狐仙后,跟随大雁们展开了奇幻历险,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成长蜕变,故第一空选②。《爱丽丝漫游奇境》:故事起始于小女孩爱丽丝看到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白兔,她追赶白兔掉进兔子洞,从而开启了奇幻之旅,故第二空选③。19.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围绕“青少年是否需要历险”这一话题,结合生活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需明确自己的立场(支持或反对青少年历险),然后从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来支撑观点。示例:我认为青少年需要历险。在生活中,像参加户外徒步这种历险活动,能让青少年走出舒适区。在徒步过程中,他们需要自己规划路线、应对体力不支等问题,这能锻炼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与队友共同克服困难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这些经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积极意义。我反对青少年历险。生活中有些看似平常的历险活动也存在风险。比如一些青少年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尝试野外攀岩,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装备,很容易发生坠落受伤等意外。青少年身体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难以应对这些突发的危险状况,所以不适合进行历险活动。20.A 21.B 22.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23.太夫人教子有方【导语】这篇《欧阳修苦读》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北宋文豪的成长轨迹,通过“画荻教子”“借书抄录”等典型细节,生动呈现寒门学子的治学之路。文本结构精巧,先叙困境后展勤学,形成强烈反差。语言平实却暗含张力,“昼夜忘寝食”五字写尽专注,“下笔如成人”侧面烘托早慧。注释系统完整,既保留文言韵味又兼顾可读性,使传统文化精神得到有效传递。文末留白处理,引发读者对教育本质的思考。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就”是“到”的意思,“闾里”指街坊、乡里,“士人家”指读书人的家,“借而读之”表示借书来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词语的组合,应该在“就”后停顿,表示动作的开始,“闾里”和“士人家”是一个整体,表示借书的对象,所以在“闾里”后停顿,“借而读之”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中间不需要停顿。从文中“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可以看出,这样停顿符合句子的逻辑和语法结构。故选A。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章:布帛上的花纹或文章/诗歌或文章的段落。B.“以”都是“用”的意思,用法相同。C.书:写/书籍。D.之:代词,代指书/的。故选B。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从文中“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可以看出,欧阳修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写的材料,他的母亲就用荻在地上教他写字,解决了书写无材料的问题;从“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可知,欧阳修长大后家里没有书读,他就到乡里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还进行抄写,以此解决家无书读的难题。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开篇提到“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欧阳修的母亲不仅在他年幼时用特殊的方法教他识字、读书、写诗,还为他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引导他走上热爱学习的道路,在欧阳修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欧阳修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还因为太夫人教子有方。【点睛】参考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财(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他写字。(还让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教他学习写诗。等到他年龄稍微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的还进行抄写。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把读书当作首要任务。他从小所写的诗赋文章,下笔(写出来的作品)就如同成年人(写的)一样。24.例文1:有趣的发现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发现,但是,最神奇而有趣的是我发现了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在我六岁那年,一次,我到伙伴家去玩。刚走进客厅,就被他家的大鱼缸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坐到鱼缸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鱼。看了好半天,我发现鱼儿的眼睛都是睁着的,眨也没眨一下。我想:“难道鱼不能闭眼吗?睡觉也睁着眼吗?”我问小伙伴,她说也不知道。可是鱼的确是睁着眼睛的呀!我回去问爸爸:“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吗?”爸爸说:“对。”我又问:“那鱼儿为什么睡觉睁着眼呢?死后是睁着眼的吗?”爸爸说:“孩子,你自己动动脑筋就会找到答案。”我带着疑问朝新华书店跑去,我投入书海寻找《十万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我全神贯注地查找有关鱼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查到了,原来鱼是没有眼睑的,没有办法闭上眼睛。我们看见鱼在静止的时候,就表示它在休息。但是,它的眼睛仍然是睁开的。我这才恍然大悟,明白鱼睡觉时眼是睁开的,即使在死了之后,仍是睁着眼的。我合上书,喜出望外地走出书店,连忙跑回家去告诉爸爸,爸爸听了我的解释,也很满意,连连夸我是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听了爸爸的夸奖,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那天,我发现了鱼在任何时候都是睁着眼睛的。这也让我明白: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例文2:鲁滨逊的新挑战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的鲁滨逊,早已习惯了与大自然为伍的日子。他建起了小屋,驯养了动物,种植了庄稼,甚至有了自己的小果园。然而,平静的生活总是会被突如其来的挑战打破。一天,鲁滨逊在海边散步时,发现远处的海面上飘来了一团黑云。他仔细观察后,惊讶地发现那竟然是一群凶猛的海盗船!他立即跑回小屋,拿起自制的武器,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海盗船很快靠岸,一群凶神恶煞的海盗跳下船来,他们四处搜寻,想要找到岛上的宝藏。鲁滨逊躲在暗处,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地避开了海盗的搜寻。然而,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他必须想办法赶走这些海盗,保护自己的家园。在深思熟虑之后,鲁滨逊决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岛上的资源来对付海盗。他利用岛上的植物和自制的工具,设置了一系列的陷阱和障碍。同时,他还驯养了一些动物,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助手。当海盗们再次出现时,他们陷入了鲁滨逊精心布置的陷阱中。有的被藤蔓绊倒,有的被滚石砸中,还有的被鲁滨逊驯养的动物追赶得四处逃窜。鲁滨逊趁机冲出暗处,用自制的武器击退了剩下的海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海盗们终于被赶走了。鲁滨逊站在海边,望着远去的海盗船,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知道,这次的挑战虽然艰险,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家园。这次经历让鲁滨逊更加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够克服。他将继续在荒岛上生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迎接更多的挑战。【详解】作文一: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一、审题。本题为话题作文,要求以发现” 为题,写一篇作文。结合材料可拟题为:“有趣的发现”、“惊奇的发现”。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探究发现的有趣的东西。二、立意。在探索世界、追求知识过程中,展现对生活细致观察、积极思考后获得新认知,收获成长感悟。三、写作思路。开头:开门见山说明自己发现了什么,点明文章的中心,引出自己的回忆。中间:具体写自己在生活中有趣的发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尾:总结从这次发现中我们学会了什么,首尾呼应。作文二: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一、审题。本题考查自命题作文。根据《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在荒岛上生活二十八年的鲁滨逊、旅行途中飞越千山万水的尼尔斯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指导学生畅想故事的多种情节,按自己的想法,重组故事情节创编出新的故事。要想象鲁滨逊或尼尔斯还会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办法。从老故事结局出发,编出新鲜有趣情节的新故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新编故事的方法。编故事时可以从老故事的结局开始思考,编写的故事要有新鲜有趣的故事情节。二、立意。重面对困难时,展现人物的智慧、勇气、坚韧等品质,突出在困境中不放弃、积极应对,如鲁滨逊面对海盗靠智慧勇气保护家园,让读者明白信念与勇气能战胜困难;或从尼尔斯旅行新困境中,体现成长、责任、友谊等主题,如在帮助他人克服困难中学会担当。三、写作思路。开头:开门见山,交代编写的故事。中间: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