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5届济南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Word文档,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2025届济南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Word文档,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针对性训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史前社会,带镦(钺柄尾端装配饰物)玉钺被视作权力象征,属礼器范畴。图1是山东地区曾出土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带镦玉钺的考古遗址分布示意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我国
图1
A.先民审美的趋同 B.文明交流的频繁
C.邦国林立的形势 D.制玉工艺的精湛
2.《孝经》在先秦时强调“养亲”之孝,到汉代在强调“养亲”之孝的同时,开始将“移孝作忠”作为孝的最高境界。这一变化折射出
A.家国同构理念初显 B.宗法观念的淡化
C.社会主流思想演变 D.政治体制的变革
3.有学者指出:有唐一代,安史之乱、泾原兵变、吐蕃东进、黄巢起义都曾占据过长安,而唐朝廷始终未亡;至唐末,东南割据,漕运殆绝,大唐帝国最终土崩瓦解。这一认识意在强调
A.中央集权式微 B.南方影响力上升
C.社会矛盾尖锐 D.运河交通的重要
4.表1是宋人关于附郭田(邻近城市的农田)的一些记载。据此可知宋代
表1
记载 出处
不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 赵 蕃《抚州城外作》
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 黄柑绿橘深红柿,树树无风缒脱枝。 杨万里《衢州近城果园》
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间地。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A.生产方式调整 B.市镇经济繁荣 C.经济结构变动 D.区域分工明显
5.图2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波及范围及其中爆发不同烈度战争的地域分布示意图。该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国民大革命 D.第二次国内革命
6.表2是中国1870-1894年进口商品结构及比重统计表(单位:千海关两)。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源于
表2
类别 年份 鸦片 棉制品 其它商品(含铁、锡、煤、煤油等)
货值 比重 货值 比重 货值 比重
1870-1874 25978 39.12 21451 32.30 18984 28.58
1880-1884 29636 37.49 23265 29.43 26149 33.08
1890-1894 29947 21.10 49653 34.98 62332 43.92
A.晚清经济的被动转型 B.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
C.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 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7.1927年,中国共产党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后期实现了由“根据地”到“解放区”的转变。上述转变表明
A.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巩固
C.民族民主革命向前推进 D.全国性革命胜利即将到来
8.1964年,周恩来在访问亚非14国期间正式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扩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到1970年,我国先后同10个非洲国家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这些举措旨在
A.拓展外交空间 B.应对美苏冷战
C.推动区域合作 D.促进经济发展
9.图3为1978-1990年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由此可知
图3
(注: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用于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
A.农村生活水平超越城镇 B.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城乡二元体制打破
10.古代两河流域的阿卡德人认为外族的阿姆鲁人是“不知道谷物为何物的高原地区的马尔图人”,是“不懂得房屋、不懂得城市的······化外之人”。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流的频繁 B.农耕文明的优势
C.文明发展的冲突 D.族群竞争的激烈
11.《大宪章》规定贵族缴纳领地继承税的基本定额为100镑。但英国《国库卷档》(1220-1247年)显示,国王对领地继承税的的征收数目有200、500、1000甚至高达1332镑。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传统受到损害 B.国王获得征税的权力
C.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D.王权受到的约束有限
12.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赞美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同时也提到,这种追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来加以引导,这种追求不应该是“为了自得其乐、争强好胜、高人一等、追逐名利,而应该是为了改善生活”。这一主张
A.强调生活享受 B.蕴含理性精神
C.注重科技创新 D.倡导人性解放
13.图4为1830-1910年英、美、法三国进口关税税率变化示意图。这反映出
A.经济实力决定各国税率水平
B.欧美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C.欧美对世界市场依赖性增强
D.构建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14.1942年,英美在讨论创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时,美国怀特强调如果苏联愿意合作,应当在方案的初步谈判阶段就积极征求它的意见;英国凯恩斯主张英、美两国直接单独谈判、制定方案,在英美尚未达成共识前,不必征求其他国家的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美国主张直接与苏联开展合作 B.美英试图主导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C.英国继续坚持敌视苏联的政策 D.美英关于战后重建的矛盾加剧
15.1954年,美国政府公布《当前美国对远东的政策》,鼓励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在美国和其他适当的西方国家的参与和支持下,迅速组织一个经济集团,通过联合行动,使这些亚洲国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保持独立所需的经济和社会实力。这一政策旨在
A.将亚洲纳入全球战略轨道 B.缓和与新兴民族国家关系
C.增强对亚洲经济发展支持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基层治理
材料一
扬名显亲,孝之大也,然能仕而父教之忠,在位而恪共乃职,始不负于朝廷,乃有光于宗祖。遇当年里役、税粮,依期完纳,免至催扰。
至于族间有事忿争,犹同室之斗也,当与平心调处,谕以至情,而为彼永绝讼端。其在本人,尤当禀命宗长,静听区分。纵少有不平,亦宜解忿息争,委曲顺从,即此便是曲体祖宗之心,而为敦睦之道矣。
下不干上,贱不替贵,古之例也。
-摘自(清)胡祥木《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下卷之《规训》
材料二
表3 清代被地方官员旌表的绩溪胡氏宗族部分成员
人物事迹 史料出处
胡愷,孝养父母,季弟早殁,抚其孤不异已子。尝置义庄田储,穀以赈族中贫乏者。 清《绩溪县志》
胡远德,捐资建翼然亭,伐石坦路。施斗笠灯烛于王鸟庙,以惠雨行夜行者。 清《徽州府志》
材料三
对于一个一统体制的超大规模农业国家来说,如何将国家权力有效地渗透到乡土社会,实现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在漫长的帝制时期,帝国统治者曾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机制来解决此难题,那就是利用意识形态来实现帝国官僚机构、乡绅、宗法家族组织三个层次的整合。
-陈丽君《近代乡绅基层整合功能的转换及其制度逻辑
-基于绅权制衡机制演变的考察》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13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自建铁路
1903年,清政府将所有路矿事务划归新成立的商部办理。9月,商部规定,华商请办铁路如系独力资本至50万两以上者,由本部专折请旨给予优奖,如招集华股至50万两以上者,俟路工告竣,即按照本部奏定之十二等奖励章程核办。但商部提倡撤退铁路外资、改归华商自办的目标大多未能实现,如粤汉、津浦、沪杭甬等,依然受中外条约或合同的限制,维持借款的局面。
1905年商部专奏厘定铁路轨道,指出有关钢轨距离之尺寸,桥梁承受之能力,开凿山洞之大小,造作车辆之高宽,以及车底挂钩之形式,均宜各路一律,以免轨辙不一,不相衔接。
10月商部奏请,仿照商务议员之例,由本部选派路务议员,遇有公事,径行呈报本部核办,或由本部差遣调查。但是当商部试图通过奏派路务议员加强对铁路的控制时,直隶总督袁世凯表示“部中为立法之地,非行政之地;部员为中央议事之人,非地方办事之人”。
1903-1906年,经商部核准的华商铁路公司有川汉、滇蜀、西潼、洛潼、粤汉、黑龙江、吉长等路。商部曾支持湖南成立商办铁路公司,由于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反对,奏请未能得到清廷的批准。
据统计,到1911年各省铁路公司总共筑铁路401英里,仅占当时中国铁路总长度的6.92%。
-摘编自崔志海《论清末铁路政策的演变》
结合材料,以“寻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形象构建
新中国成立后,艺人们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新中国形象的积极建构。象牙雕刻《天安门广场》,刻画了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于广场中央,周围是自由参观的各族人民。艺人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安装了闪烁的小灯,照亮的国徽和天安门笼罩在一片祥和喜庆的氛围之中。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珠穆朗玛峰北坡胜利登顶。上海玉雕厂创作了《勇攀高峰》,雕刻了41位运动员和105座山峰,冰天雪地与五星红旗形成鲜明对比。精湛的工艺美术作品除了展览和外销外,还多次被选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如1952年朱德赠送民主德国总统象牙雕刻作品《颐和园》;1956年,《素胎包花丝纪念杯》作为国礼送给保卫世界和平大会。
-李文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在工艺美术作品中的构建与表现(1949-1966)》
(1)提取材料信息,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的国家形象。(9分)
(2)结合材料,简析新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意义。(4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方”与“西方”
中世纪时代,欧洲人开始使用“西方”这个词来替代欧洲。从18世纪开始,这个词不仅指欧洲,也指欧洲人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就是更为广阔的欧洲世界。他们用“东方”来形容从地中海东岸到中国沿海的全部区域。在欧洲人的叙事话语中原本只是地理概念的“东方”和“西方”含义不断延伸,“西方”成了“文明”的同义词,“东方”是“野蛮”的同义词。西方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动力、核心和主流;而东方是天然落后、贫穷、野蛮、停滞和专制的,是西方的附庸和追随者。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东方实行专制政体,人民普遍缺乏自由精神;日耳曼世界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全体人民是自由的;亚细亚帝国屈从于欧洲人便是其必然的命运。
二战后,在欧美人话语中“西方”与“东方”日益固化为具有特殊内涵的词汇,二元对立性更加明显。“西方”一词成为凝聚并体现美国与西欧政治、经济及文化含义的复合体。在文化上,它指以基督教主要是新教和天主教文明为核心;在政治上,它被贴上了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观标签;在经济上,它同生活富裕划了等号。“东方”阵营则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中亚、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徐步《“东方”与“西方”概念缘起及演变》
围绕近代以来“东方”与“西方”概念内涵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15分)
济南市高考针对性训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2025.05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C2.D3.B4.C5.A6.A7.C8.A9.C10.B
11.D12.B13.D14.B15.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
观点:封建国家利用儒家伦理纲常(或:意识形态、理学)整合官僚、乡绅和宗族进而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治理。(2分)
分析说明:
从意识形态的内涵角度作答。如:理学作为清朝的统治思想,强调维护专制统治、等级名分和社会责任,成为官僚、乡绅和宗族均遵循的思想准则。(2分)
从乡绅、宗族、官僚对意识形态的遵循及作用角度作答。如:
乡绅赈济族人、捐资铺路等行为,(2分)有助于乡村宗族的凝聚和社会的发展;(1分)
宗族族规中要求族人禀命宗长、敦睦息争、尽忠朝廷、完纳赋役、服从统治等内容,(2分)有助于增强地方治理效果,稳定封建统治秩序;(1分)
地方官府对乡绅孝悌之行和乐善好施义举的旌表,(2分)有助于维护理学的统治地位,加强对基层的思想控制和道德教化。(1分)
17.(14分)
(一)历史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0-12分)
从时代背景角度进行阐述。如国际上:20世纪初,西方列强在华加大资本输出,抢夺路权,中国族危机深重;国内:实业救国思潮发展,清末新政实行,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国人积极探寻挽救危亡的出路。(共4分,从内外两个角度作答,每个角度2分)
从自筑铁路角度进行阐述。如清政府鼓励国人自办铁路、统一铁路建设标准、加强铁路建设监管,体现了清政府收回路权的努力和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共4分,从举措和意义两个角度作答,每个角度2分;举措角度能任答其中一点即得2分)
从自筑铁路成效反思角度进行阐述。如西方列强侵略掠夺、清政府内部争斗(或地方势力的争斗)导致晚清铁路自筑艰难曲折成效有限;(2分)唯有通过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中国铁路事业的大发展,觅得国家发展的真出路。(2分,能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历史表述(0-2分)
能够表述成为,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8.(13分)
(1)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五星红旗、各族人民自由参观等要素(1分),说明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2分)
登山队员勇攀百余座山峰等要素(1分),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2分)
精美的工艺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与国际组织,(1分)展现了新中国积极推行和平外交。(2分)
(2)从有利于打破传统观念形成国家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角度作答;(2分)从有利于树立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角度作答;(2分)
19.(15分)
从概括概念内涵演变的角度作答。如由地理概念扩展为政治概念(或 逐渐带有特定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属性、成为分别以美欧和苏联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代名词等)。(答出地理概念角度赋1分,答出政治概念角度赋2分,都答出的赋3分,共3分)
从分析概念演变的原因角度作答。如西方优势地位的确立(或: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2分)东方的衰弱(或东方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封建统治的僵化);(2分)二战后的冷战格局(或: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2分)
从评价概念演变的角度作答。如“西方”与“东方”概念的演变实质上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殖民扩张和霸权主义色彩;(2分)意在为欧美殖民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辩护。(2分)
从得出总结性认识与反思角度作答。如应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实现多元共存与平等共生(或:各国应携手努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若有其他认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