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资源简介

连城一中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年级月考2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本次党的代表大会依据并贯彻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学说和远东大会的精神,科学分析了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演变的基本状况,提高了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明确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并专门就当时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作了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等9个决议案。这次党的代表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2.有史学家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斗争,它的号角响彻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80多年来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统治的基础第一次被动摇,继承袁世凯衣钵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从此土崩瓦解。这一历史事件是()
A.护国战争 B.北伐战争 C.秋收起义 D.渡江战役
3.图2漫画描绘了根据地人民群众募集二十万双草鞋慰劳红军的情景。漫画由两幅画构成,下面一幅文字为“我们要求这样结实长大的布草鞋”,上面一幅是人民群众踊跃上交二十万双草鞋的热闹场面。据此可以得出()
图2
A.新革命理论成效得以显现 B.农村小农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C.革命统一战线凝聚力增强 D.中共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4.“还在中央根据地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逐渐产生怀疑和不满,随着长征中红军作战的不断失利,这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到湘江战役之后达到顶点。许多人认为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党和红军就难以摆脱极为被动的困境”。为“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中共中央()
A.实行战略转移 B.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C.召开遵义会议 D.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5.1932年1月23日,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向所属各部队发出密令,对其进行部署:吴淞要塞守备部队固守要塞,与附近友军确保联络等;24日,致电国民政府表示:“如该寇来犯,决在上海附近抵抗,即使牺牲全军,亦非所顾。”据此可推知()
A.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已经破产
B.蒋光鼐、蔡廷锴的爱国行动获得人民支援
C.吴淞要塞能否守住决定了淞沪会战的胜败
D.十九路军基本做好了抗日的思想、作战准备
6.有学者注意到1936年12月13日的西安《解放日报》,上面刊载了一则张学良和杨虎城发表的通电“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这一通电()
A.是研究抗战的二手资料,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B.是研究抗战的一手资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正围剿西北军
C.是研究抗战的重要文献,表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
D.是研究抗战的图像资料,佐证国民党第一次合作条件已成熟
7.根据国共合作协议,边区决定统一使用法币。鉴于法币面额大不便流通,1938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授权陕甘宁银行以光华商店代价券的名义发行辅币,票面额有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七角五分6种。此举有利于()
A.打破日军“囚笼政策” B.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C.增强边区经济的活力 D.突破国民党经济封锁
8.金冲及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提到:“五月二十八日,平津教授费孝通、吴晗、金岳霖等五百八十五人发表联合宣言称:同人等深知今日一切纷扰现象,根源胥起于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为长期内战之恶果。一切工潮、学潮均为当前时势下必然之产物”。材料中“当前时势”是指()
A.北洋军阀统治土崩瓦解 B.国民党政权面临统治危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9.如图是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该图反映了()
A.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 B.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C.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 D.民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10.1949年12月,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盐务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建立集中管理的盐务机构,实行“就场征税、自由运销”政策,废除封建专商垄断等措施。这一决定()
A.顺应国家统一财经的需要 B.加快公私合营进程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11.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真诚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取信于亚非国家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由此可知,万隆会议()
A.开启了独立自主的外交 B.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C.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D.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12.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合理调整城市工商业,在坚持“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方针下,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经过调整,1950年7月以后,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市场逐渐活跃起来,进入1951年后,有人将1951年称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中的“黄金时期”。这一调整()
A.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标志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
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D.优化了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13.中国曾在某一阶段推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其中“一条线”被界定为“从中国经日本,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再到美国,向西经过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一大片”则是指这条线周围的国家。该方针旨在()
A.打破外交僵局 B.发展对外贸易 C.确保国家安全 D.声援第三世界
14.“一五”计划时期,在国民收入的使用额中,积累率占24.2%。1958年至1960年,积累率分别提高到33.9%、43.8%、39.6%,平均为39.1%,积累额共达1438亿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全部积累还多 44%。由此可推知()
A.国民经济比例亟须调整 B.计划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C.消费观念发生根本改变 D.国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5.下图为我国某一时期人口流动相关数据。据此分析,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流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A.城镇化改革完成 B.城市改革的开启
C.全面融入全球化 D.国家政策的调整
16.如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C.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7.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双边、区域等层面推进经济外交,如向发达国家派出政府经济代表团以推动交往、促使美国放宽对华技术管制,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经济组织等,通过渐进式接触了解和学习国际经济规则,这些做法()
A.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要求 B.营造了现代化建设的有利环境
C.加快了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步伐 D.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2017年10月,中共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进一步发展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作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即从 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这一战略安排理解正确的是()
A.“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提出 B.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全面小康
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更加清晰
19.2025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第38届非洲联盟峰会强调:2024年是中非关系蓬勃发展的一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召开,中国和非洲开启共筑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继续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前列。这些论述()
A.体现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B.说明中国主导全球治理新体系
C.表明中非结成经济政治新同盟 D.反映出“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
20.下图为阿尔及利亚塔西利一恩一阿耶洞穴壁画,绘制于5000-6000年前,左图中的人们在放牧,右图的人们在收割。壁画信息反映出该区域()
A.旧石器时代居民的生产状况 B.社会分工开始出现
C.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情景 D.农业文明领先世界
21.《汉谟拉比法典》中宣称,神王恩利勒将最高权力授予了巴比伦城的保护神马尔杜克,使巴比伦城成为天下万邦的中心。从此,原本只是两河流域神话里普通神明的马尔杜克,逐渐成了众神之首。这表明该法典()
A.推动了两河流域的渐趋统一 B.延续了当地传统的宗教文化
C.强化了王朝的政治文化认同 D.改变了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22.历史上,欧亚大陆上先后出现了一些大帝国,这些帝国在推进文明交流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表1所列帝国中名称与特征匹配正确的是()
表1
A 波斯帝国 崛起于两河流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B 拜占庭帝国 丝绸之路的终点,控制并垄断了这条联系东西方的商路
C 西罗马帝国 定都君士坦丁堡,将地中海变为内海并维持了200多年的和平
D 亚历山大帝国 灭亡波斯帝国,沿用部分旧政治制度,致力于推广古希腊文化
23.考古发现,古代两河文明产生的楔形文字使用范围不限于两河流域,埃兰和古波斯帝国都先后使用楔形文字,但其统治中心都不在两河流域。曾借用楔形文字的赫梯人所处的位置更是与楔形文字发祥地的苏美尔相去甚远。这可以用来说明()
A.苏美尔城邦数量的增多 B.古代文明的传承与传播
C.古代两河文明延绵不绝 D.表音文字最具有生命力
24.1301年,法王腓力四世以反叛罪名监禁了一名法国主教。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下令让其立即释放该主教。为此,1302年法王迅速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反对教皇干涉法国内政。最终法王获胜,并将教廷从罗马迁至法国的阿维尼翁。这一事件()
A.标志教廷世俗权威的终结 B.体现了“因信称义”的主张
C.助推了民族国家意识崛起 D.说明了市民阶层力量强大
25.下表所示为中世纪后期欧洲城市学校分类情况。这反映出,当时的学校教育()
表2
分类标准 学校类型 概况
组织机构 行会学校 由手工业者行会设立
基尔特学校 由商人联合会设立
教学内容 拉丁文法学校 提供处理商业事务、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读写学校 采用民族语言教学,提供读、写、算等方面的知识
A.深受科学革命的影响 B.培养了大量手工业人才
C.传承了经商理财之道 D.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2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统计表
广东区 北方区 上海区 湖南区
工人 42.68% 63.7% 84.32% 46.9%
农民 30.14% 2.4% 14.4%
知识分子及其他 27.4% 33.8% 15.3% 11.7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04页
材料二
1926年2月到3月间,共产国际对中国问题的决议案指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问题乃是农民问题。”陈独秀认为:“我们万分不应该把许多革命的工人和农民关在门外,使这些革命分子没有机会得到党的直接训练,而排徊歧路,以致走到别的党里去。”20世纪30年代,中共建立的苏区都是在农村,广大农民也就成为革命力量的主要构成,这也就意味着中共的组织基础自然也在农村。无论是中共地方党组织还是红军中的党组织,党员发展对象主要还是农民,中共党员结构也就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共由原先工人占主体的党,逐渐转变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党。
-摘编自终德元、王欢《国民革命时期与中华苏维埃革命时期中共党员结构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演变成“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党”的原因。(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抗日战争中,海外华人广泛的抗日宣传工作和争取国际声援的活动,为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海外华人捐资捐物支援祖国抗战,成为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和补充。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人曾有过两次大规模回国参战的热潮。
此外,一些人还采取了不与日寇合作,坚持消极抵抗的方式来参与抗日。
-摘编自刘东《海外华人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枢纽,同时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外华人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影响。(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949-1956工农业产值比重
在工农业总产值比重(%) 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30 73.7 26.3
1952 56.9 43.1 64.5 35.5
1956 48.7 51.3 57.7 42.3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
1979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下,广大农村出现包工到户、包产到组等多种责任制形式并存的局面。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到1984年,实行“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6.6%。1979年起,政府鼓励农民扩大自留地数量,鼓励发展个体工商户,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自营专业户的发展。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的改革以及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人民公社原有的一系列经济职能的分散。从1979年开始,人民公社改革试点,到1984年基本结束,“农村人民公社”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8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巴比伦城位于两河流域的中心,具有极为有利的战略和经济地位,汉谟拉比利用这一优势,使古巴比伦成为大国之一,为其征服和统一两河流域奠定了坚实基础。汉谟拉比吸取两河流域分裂割据的历史教训,独揽国家一切大权,并自称是“诸王之王”“国境之天盖”;原来的城邦和城邦官吏也被其改造成受中央控制的地方单位和地方官吏。在一个君主神权专制的社会里,汉谟拉比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通过统一的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摘编自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
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其版图之内。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起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谟拉比对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波斯帝国时代出现文明大汇合的原因。(6分)
连城一中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年级月考2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C D C C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A D A B D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B C D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2分)
26.(1)特点:工人所占比例最高,上海达84.32%;农民所占比例差距巨大;工、农、知识分子所占比例的地域差别巨大。(6分)
(2)原因: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大革命的失败;城市中心论的破产;土地革命的开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27.(1)贡献:积极宣传抗日和争取国际援助;通过捐款捐物为抗战提供物质支持;大规模回国参加抗战;通过拒绝与日寇合作来消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
(2)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战争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8.(1)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迅速上升。(2分)
变化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防安全的需要;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重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主要内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撤销人民公社。(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意义: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9.(1)贡献: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为两河流域文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发展了中央集权体制,促进了两河流域国家社会的进步;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促进了两河流域法律文明的进步。(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版图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了文明交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6(分,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