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七下·昌邑期末)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  )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加速了隋朝灭亡
C.扭转了经济格局 D.加强了南北交流
【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按由北到南的顺序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
材料强调大运河踧踖了南北交流,而不是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A项;
加速隋朝灭亡于题干“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不符,排除B项;
大运河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水利工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2024七下·昌邑期末)政治开明是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
A.“君臣相得,如鱼得水” B.“小邑犹藏万家室”
C.“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D.“女为胡妇学胡妆”
【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从善如流,重用人才,实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体现了他虚怀纳谏和从善如流等特点,A项正确;
“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开元盛世的场景,排除B项;
“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体现了科举制影响下的尚学风气,排除C项;
“女为胡妇学胡妆”体现了民族交融和社会风气开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024七下·昌邑期末)下图为唐代流行的一项体育活动。宫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妇女都爱打马球。据此可知,唐代(  )
A.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C.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D.统治阶层生活腐化
【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宫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妇女都爱打马球”表明唐代社会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持开放的态度,据所学知识而可止,唐朝的社会是一个自由、多元、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和精神状态,能够使人们充分展示自我,实现个性化的追求,社会风气较为开放,A项正确;
马球属于体育运动,强调各个阶层都热爱该项体育运动,同时宋朝重文轻武,排除B项;
材料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未体现男女地位平等,排除C项;
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爱打马球,体现了热爱体育运动,无法体现生活腐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4.(2024七下·昌邑期末)在莫高窟的礼佛画中,晚唐之前以佛为中心,人先拜佛;晚唐五代以后则先拜地方长官,后拜佛像。造成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元盛世 B.藩镇割据 C.农民起义 D.佛教兴盛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晚唐五代以后则先拜地方长官,后拜佛像”及所学知识,晚唐五代以后,地方长官的权力增大,割据势力兴起,B项正确;
开元盛世是唐朝国力鼎盛时期,在晚唐之前,时间不符,排除A项;
农民起义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与题干中“先拜地方长官,后拜佛像”不符,排除C项;
佛教兴盛与“先拜地方长官,后拜佛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晚唐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5.(2024七下·昌邑期末)“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宋朝(  )
A.皇权至上 B.任人唯贤 C.重文轻武 D.因循保守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及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鼓励和重视民众读书。为了解决五代以来武人专权的局面,宋朝奉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因此材料宋真宗的主张反映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项正确;
材料反映重文轻武,而加强君权需要削弱大臣的权力,重要大臣可以是文臣或武将,因而皇权至上概括不准确,排除A项;
任人唯贤与题干中鼓励读书,重视文化教育不符,排除B项;
因循保守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鼓励人们读书,重视科举制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的相关史实。
6.(2024七下·昌邑期末)“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与此相符的是(  )
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募役法的内容,C项正确;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为保甲法内容,排除A项;
农田水利法是指鼓励农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排除B项;
“核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是方田均税法的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7.(2024七下·昌邑期末)某同学收集了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清明上河图》《西夏货币图》《元忽必烈图》等资料。由此可知,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交融
【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人饮马图》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和文化;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名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西夏货币图》反映了西夏钱币制度深受中原王朝币制影响;《元忽必烈图》反映了忽必烈的功绩。结合所学知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因此该研究的主题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排除A项;
辽宋夏金时期是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8.(2024七下·昌邑期末)两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地区。这反映了(  )
A.北方人口的南迁 B.作物品种的更新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发达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两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地区”可知,这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结合课本所学,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C项正确;
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农业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
作物品种的更新属于农业发展的一个表现,表述太片面,排除B项;
材料涉及农业,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9.(2024七下·昌邑期末)根据方框中内容的共同点,判断①处应填(  )
A.分割宰相权力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草原 D.设“三司”
【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较好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符合方框中内容的共同点,B项正确;
分割宰相权力是对中央,不是对地方,与方框中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
统一蒙古草原的是铁木真,不是方框中内容的共同点,材料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
在地方,明朝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4七下·昌邑期末)元朝版图辽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更是高度重视。当时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四川行省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C项正确;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置管辖西域地区的机构,排除A项;
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时期设置管辖西域的机构,排除B项;
四川行省主要管辖四川地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重点掌握元朝宣政院的设立,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2024七下·昌邑期末)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生活画面,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等。这说明,宋词(  )
A.强调民族情结 B.反映市井风情
C.刻画文人形象 D.适应政治需求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生活画面,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等。”分析可知,宋词对市井生活的描绘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关注,适合民间百姓,喧嚣热闹的生活画面和人民对生活的喜爱,因此宋词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清洁的内容,在于体现喧嚣热闹的生活画面,排除A项;
材料中的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等属于市井生活场景,而不是刻画文人形象,排除C项;
宋词描绘的市井风情,体现了世俗化,适应市民阶层发展需要,而不是政治需求,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词和元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七下·昌邑期末)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属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的是(  )
A.科技著作《梦溪笔谈》 B.著名绘画《步辇图》
C.电视剧《大宋提刑官》 D.文学作品《水浒传》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和所学知识可知,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科技著作《梦溪笔谈》是在当时的宋朝所产生的,是研究宋朝的原始史料,A项正确;
著名绘画《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名画,与宋朝无关,排除B项;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属于艺术作品,不属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排除C项;
文学作品《水浒传》带有主观色彩,不属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研究宋朝的原始史料的相关史实。
13.(2024七下·昌邑期末)元朝修筑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相隔一定的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可见,元代驿站(  )
A.推动了全国市场形成 B.提升了中央治理能力
C.沟通了欧亚陆路交通 D.助长了官员奢侈风气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元朝修筑驿道……负责传递公文”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修筑驿道、驿站,设置急递铺,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和传递公文等,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沟通,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提升了元政府治理能力,B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元朝驿站制度,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排除A项;
元代驿站是为了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沟通,不属于欧亚陆路交通,排除C项;
材料属于正常公务,而“助长官员的奢侈作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元代驿站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2024七下·昌邑期末)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途径。如下图所示,该政治制度(  )
A.加强君主专制 B.削弱六部权力
C.改革丞相制度 D.增强地方权力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即位后,设内阁。明世宗时,地位大大提高,权力也大大提高,列在六部尚书之前。这一做法的实质都是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
明朝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六部权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排除C项;
六部属于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强化皇权,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15.(2024七下·昌邑期末)2005年我国发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邮票上印有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公庙和三宝宫前牌楼。最适合的邮票主题是(  )
A.友好交往 B.开拓进取 C.丝路巅峰 D.科学航海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可知,材料描述的准确时空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朝贡外交的一种形式,强调睦邻友好交往,A项正确;
郑和下西洋与“开拓进取”恰恰相反,主要以睦邻友好为主,排除B项;
“丝路巅峰”说法笼统,不能体现中心描绘的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华三宝公庙和马来西亚槟城三宝宫前牌楼的内容,其主题最合适的是睦邻友好,排除C项;
指南针的使用实现了科学航海,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强化皇权,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16.(2024七下·昌邑期末)据史书记载,1513年中葡屯门之战,葡人战败;1651年戚继光平定浙东倭患;1662年郑成功“逐荷夷”。这些史实表明中国(  )
A.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经济达到顶峰
C.面临世界各国威胁 D.坚决抵抗外来侵犯
【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513年中葡屯门之战,葡人战败;1651年戚继光平定浙东倭患;1662年郑成功“逐荷夷””可知,这些战争体现了戚继光、郑成功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D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中国抗击外来侵略,而不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排除A项;
材料体现军事和战争,没有体现封建经济达到顶峰,排除B项;
从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入台湾等抵抗外来侵略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面临威胁,但无法体现面临世界各国威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理解和识记中葡屯门之战、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
17.(2024七下·昌邑期末)以下科技著作与宋元科技相比,具有的鲜明特点是(  )
A.注重实践 B.推陈出新 C.领先世界 D.善于总结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关于农业经济和政策的综合性手册,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农村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知识,为农业发展和农村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以上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古代科学技术经验总结,D项正确;
这三本书注重总结科学技术的经验,而不是注重实践,排除A项;
总结前面科学技术的经验,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传承性和继承性,而不是推陈出新,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理解和识记明朝的科技著作,尤其是特点。
18.(2024七下·昌邑期末)明代中期,长城沿线马市蓬勃兴起;到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这体现长城(  )
A.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B.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C.便利边关贸易发展 D.象征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长城沿线马市蓬勃兴起;到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可知,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促进了长城沿线贸易发展,C项正确;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但是材料描述的是经济作用,没有涉及军事防御功能,排除A项;
材料涉及贸易,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B项;
题干现象表明长城促进了沿线贸易的发展,不能说明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长城的相关知识
19.(2024七下·昌邑期末)明朝末年曾流行这样的歌谣:“宰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闯王”之所以备受欢迎主要是因为(  )
A.敢于斗争 B.出身低下 C.建立政权 D.均田免赋
【答案】D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宰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闯王”指的是李自成。李自成在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D项正确;
题干“闯王来时不纳粮”表明“闯王”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他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敢于斗争是被称为“闯将”的原因,排除A项;
题干“闯王来时不纳粮”表明“闯王”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他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出身低下、建立政权都与题意不符,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2024七下·昌邑期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实行科举取士等。这些措施(  )
A.消除了殖民扩张 B.增强了民族认同
C.顺应了世界潮流 D.巩固了东南海防
【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实行科举取士等”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实行郡县制,兴建孔庙,构建学校体系,开科取士,这些都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认同,B项正确;
消除了殖民扩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的世界潮流信息,排除C项;
台湾府的设立反映巩固了东南海防,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加强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理解和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史实。
21.(2024七下·昌邑期末)下面是某校学习小组探究活动记录卡,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时间 史实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A.巩固国家统一 B.抗击沙俄侵略
C.平定边疆叛乱 D.缓和宗教关系
【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抗击沙俄侵略的信息,抗击沙俄侵略为雅克萨之战,排除B项;
清朝时期平定了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等,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
缓和宗教关系概况不全面,材料中还包括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巩固国家统一,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2.(2024七下·昌邑期末)安徽《霍山县志》记载:“薯味略同山药而稍鬆,大者长尺余,围盈拱。”这部县志所记载的内容最早见于(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薯味略同山药而稍鬆,大者长尺余,围盈拱。”可知,材料中的“薯”是指甘薯,是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高产农作物,所以所记载的内容最早见于明清时期,D项正确;
秦汉时期美洲尚未发现,而甘薯产于美洲,排除A项;
隋唐时期美洲尚未被发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排除B项;
宋元时期美洲尚未被发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3.(2024七下·昌邑期末)清朝时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这表明当时(  )
A.京杭运河交通便利 B.重农抑商已废止
C.形成全国性商业网 D.工商业市镇发达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如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乾隆年间的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体现了工商业市镇非常发达,D项正确;
京杭运河交通便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重农抑商已废止与题意不符,材料仅强调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发展,排除B项;
材料介绍的盛泽镇等属于工商业市镇,并非全国性商业网,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发达。
24.(2024七下·昌邑期末)读《御制耕织图》,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亲耕”的传统。其主要目的是(  )
《御制耕织图》
A.鼓励农业生产 B.保护商帮利益
C.督促边疆开垦 D.控制人口增长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亲耕”的传统”和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命宫廷画家仿南宋《耕织图》绘制《御制耕织图》,他还亲撰序文并为每幅画作题诗。此后,雍、乾、嘉等朝皆有绘制。这反映出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认为农业是天下根本,A项正确;
耕织指的是农业领域,与商帮无关,排除B项;
材料表明了统治者重视农业,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C项;
清朝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亲耕”的传统,其主要目的是鼓励农业生产。
25.(2024七下·昌邑期末)“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由此可知,这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元宵节
【答案】B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有《离骚》,是干古传诵的抒情长诗。屈原虽忠事楚国,但因楚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我国人民为纪念他,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B项正确;
春节是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与屈原无关,排除A项;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与屈原无关,排除C项;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重点掌握屈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2024七下·昌邑期末)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科举制的筛选甄别功能十分强大,士人一旦通过层层严格的筛选,便有望获得功名利禄,使贫者变富,富者变贵。在科举制下,知识分子若要实现读书、应考、做官这一人生成功三部曲,就不得不服膺当朝政治统治,放弃或至少减少自己的独立性。同时,科举制采用相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也有助于全国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
【科技创新】
材料二 在有些科技领域,宋代则处于历史顶峰,不但远超汉唐,也胜过明清……宋朝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变革的时代,它在一些关键领域出现了突破性变革,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
——摘编自何更强《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
(2)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文化创新】
材料三 明清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就是城镇的空前繁荣,官宦、士绅、客商游人徜徉于茶馆、酒楼、店铺之间,饮食男女,奇装异服,恰是一幅呈现人生百态的浮世绘。中唐以来崇尚风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竞相世俗化。《中国图书总目》收明清小说713种,《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收明清小说670种,合计1300余种,蔚为大观。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小说发展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答案】(1) 特点:具有强大的筛选甄别功能;将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起来;由政府主导;科举所构成的价值体系主要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服务于统治阶级;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2) 观点:在宋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3) 时代背景:商品经济发达,城镇繁荣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井文化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科举制的筛选甄别功能十分强大”可得出,具有强大的筛选甄别功能;根据材料“知识分子若要实现读书、应考、做官这一人生成功三部曲,就不得不服膺当朝政治统治,放弃或至少减少自己的独立性”可得出,将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起来;由政府主导;科举所构成的价值体系主要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服务于统治阶级;根据材料“科举制采用相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也有助于全国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可得出,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2)观点:根据材料“宋朝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变革的时代,它在一些关键领域出现了突破性变革,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及所学宋代科技成就可知,在宋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3)时代背景:根据材料“明清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就是城镇的空前繁荣”可得出商品经济发达,城镇繁荣发展;根据材料“中唐以来崇尚风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竞相世俗化”可得出,市民阶层壮大;市井文化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北宋的政治、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等相关史实。
27.(2024七下·昌邑期末)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始终恪守一条底线,……凡是有碍于唐朝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不管对方是友是敌,都会毫不含糊、不惜代价地采取果断措施排除甚至消灭之。
——摘编自何春明《浅议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底线”,结合所学举例说明。
材料二 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由战争逐渐转向和平发展,其转变与宋真宗的民族观念密不可分。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观念的指导下,结束与辽、夏的战争状态,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
——摘编自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
河北辽墓壁画《备茶图》(约公元1093年)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图中反映的契丹人的生活习俗,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费孝通先生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形象地比喻成“滚雪球”。最早是黄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间碰撞融合,汇聚成雪球的核心;然后长江流域的部族加入进来……对新疆的开拓……又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3)据材料三,概括“滚雪球”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清朝“对新疆的开拓”如何“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答案】(1) “底线”:坚决维护唐朝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
举例:唐太宗派兵攻灭东突厥和西突厥。
(2) 习俗:懂得饮茶(或喜爱饮茶)。
原因:宋辽和议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宋朝与辽国在边界地区设立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学习。
(3) 内涵:华夏族不断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发展为中华民族。
说明: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底线”:根据材料“始终恪守一条底线,………凡是有碍于唐朝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不管对方是友是敌,都会毫不含糊、不惜代价地采取果断措施排除甚至消灭之”可得出唐朝坚决维护唐朝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
举例: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统治,唐太宗派兵攻灭东突厥和西突厥,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2)习俗:根据材料“辽墓壁画《备茶图》”可得出懂得饮茶(或喜爱饮茶)。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都体现出唐宋茶文化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足以证明宋辽时期民族文化交融。
原因:根据材料“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观念的指导下,结束与辽、夏的战争状态,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北宋统治者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条件,澶渊之盟结束了战争状态,维护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宋辽和议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宋朝与辽国在边界地区设立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学习。
(3)内涵:根据材料“最早是黄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间碰撞融合”概括得出,华夏族不断融合其他民族,发展为中华民族。
说明:结合所学清朝管辖新疆地区的内容可知,清朝时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开疆拓土,清朝最终消灭准噶尔汗国,拿下整个新疆庞大的领土,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清朝在新疆伊犁地区,设置伊犁将军府,这里是新疆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整个新疆,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8.(2024七下·昌邑期末)运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表(收入计量单位:万贯)。
时间 财政收入 工商业收入 工商业占比(%)
997年 3559 1238 35
1021年 5723 2936 52
1077年 7070 4911 70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财政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政治统治的措施。
材料三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清朝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阐述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 原因: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发展。
(2) 措施: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实行八股取士;设置厂卫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
(3) 政策:闭关锁国
影响: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填了宋朝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特别是工商业收入占比持续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工商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期重视商业发展,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纸币流通等,都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发展,从而是工商业税收占比不断增加。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实行八股取士;设置厂卫制度;清朝时期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3)政策:根据材料“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了近200年,曾经对于抵御外来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明朝、清朝的经济与政治统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七下·昌邑期末)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大运河(  )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加速了隋朝灭亡
C.扭转了经济格局 D.加强了南北交流
2.(2024七下·昌邑期末)政治开明是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
A.“君臣相得,如鱼得水” B.“小邑犹藏万家室”
C.“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D.“女为胡妇学胡妆”
3.(2024七下·昌邑期末)下图为唐代流行的一项体育活动。宫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妇女都爱打马球。据此可知,唐代(  )
A.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C.男女地位趋于平等 D.统治阶层生活腐化
4.(2024七下·昌邑期末)在莫高窟的礼佛画中,晚唐之前以佛为中心,人先拜佛;晚唐五代以后则先拜地方长官,后拜佛像。造成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元盛世 B.藩镇割据 C.农民起义 D.佛教兴盛
5.(2024七下·昌邑期末)“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宋朝(  )
A.皇权至上 B.任人唯贤 C.重文轻武 D.因循保守
6.(2024七下·昌邑期末)“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与此相符的是(  )
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7.(2024七下·昌邑期末)某同学收集了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清明上河图》《西夏货币图》《元忽必烈图》等资料。由此可知,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交融
8.(2024七下·昌邑期末)两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地区。这反映了(  )
A.北方人口的南迁 B.作物品种的更新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发达
9.(2024七下·昌邑期末)根据方框中内容的共同点,判断①处应填(  )
A.分割宰相权力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草原 D.设“三司”
10.(2024七下·昌邑期末)元朝版图辽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更是高度重视。当时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四川行省
11.(2024七下·昌邑期末)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生活画面,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等。这说明,宋词(  )
A.强调民族情结 B.反映市井风情
C.刻画文人形象 D.适应政治需求
12.(2024七下·昌邑期末)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属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的是(  )
A.科技著作《梦溪笔谈》 B.著名绘画《步辇图》
C.电视剧《大宋提刑官》 D.文学作品《水浒传》
13.(2024七下·昌邑期末)元朝修筑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相隔一定的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可见,元代驿站(  )
A.推动了全国市场形成 B.提升了中央治理能力
C.沟通了欧亚陆路交通 D.助长了官员奢侈风气
14.(2024七下·昌邑期末)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途径。如下图所示,该政治制度(  )
A.加强君主专制 B.削弱六部权力
C.改革丞相制度 D.增强地方权力
15.(2024七下·昌邑期末)2005年我国发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邮票上印有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公庙和三宝宫前牌楼。最适合的邮票主题是(  )
A.友好交往 B.开拓进取 C.丝路巅峰 D.科学航海
16.(2024七下·昌邑期末)据史书记载,1513年中葡屯门之战,葡人战败;1651年戚继光平定浙东倭患;1662年郑成功“逐荷夷”。这些史实表明中国(  )
A.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经济达到顶峰
C.面临世界各国威胁 D.坚决抵抗外来侵犯
17.(2024七下·昌邑期末)以下科技著作与宋元科技相比,具有的鲜明特点是(  )
A.注重实践 B.推陈出新 C.领先世界 D.善于总结
18.(2024七下·昌邑期末)明代中期,长城沿线马市蓬勃兴起;到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这体现长城(  )
A.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B.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C.便利边关贸易发展 D.象征中华民族精神
19.(2024七下·昌邑期末)明朝末年曾流行这样的歌谣:“宰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闯王”之所以备受欢迎主要是因为(  )
A.敢于斗争 B.出身低下 C.建立政权 D.均田免赋
20.(2024七下·昌邑期末)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实行科举取士等。这些措施(  )
A.消除了殖民扩张 B.增强了民族认同
C.顺应了世界潮流 D.巩固了东南海防
21.(2024七下·昌邑期末)下面是某校学习小组探究活动记录卡,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时间 史实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A.巩固国家统一 B.抗击沙俄侵略
C.平定边疆叛乱 D.缓和宗教关系
22.(2024七下·昌邑期末)安徽《霍山县志》记载:“薯味略同山药而稍鬆,大者长尺余,围盈拱。”这部县志所记载的内容最早见于(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23.(2024七下·昌邑期末)清朝时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这表明当时(  )
A.京杭运河交通便利 B.重农抑商已废止
C.形成全国性商业网 D.工商业市镇发达
24.(2024七下·昌邑期末)读《御制耕织图》,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亲耕”的传统。其主要目的是(  )
《御制耕织图》
A.鼓励农业生产 B.保护商帮利益
C.督促边疆开垦 D.控制人口增长
25.(2024七下·昌邑期末)“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由此可知,这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元宵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2024七下·昌邑期末)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科举制的筛选甄别功能十分强大,士人一旦通过层层严格的筛选,便有望获得功名利禄,使贫者变富,富者变贵。在科举制下,知识分子若要实现读书、应考、做官这一人生成功三部曲,就不得不服膺当朝政治统治,放弃或至少减少自己的独立性。同时,科举制采用相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也有助于全国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
【科技创新】
材料二 在有些科技领域,宋代则处于历史顶峰,不但远超汉唐,也胜过明清……宋朝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变革的时代,它在一些关键领域出现了突破性变革,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
——摘编自何更强《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
(2)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文化创新】
材料三 明清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就是城镇的空前繁荣,官宦、士绅、客商游人徜徉于茶馆、酒楼、店铺之间,饮食男女,奇装异服,恰是一幅呈现人生百态的浮世绘。中唐以来崇尚风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竞相世俗化。《中国图书总目》收明清小说713种,《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收明清小说670种,合计1300余种,蔚为大观。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小说发展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7.(2024七下·昌邑期末)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始终恪守一条底线,……凡是有碍于唐朝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不管对方是友是敌,都会毫不含糊、不惜代价地采取果断措施排除甚至消灭之。
——摘编自何春明《浅议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底线”,结合所学举例说明。
材料二 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由战争逐渐转向和平发展,其转变与宋真宗的民族观念密不可分。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观念的指导下,结束与辽、夏的战争状态,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
——摘编自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
河北辽墓壁画《备茶图》(约公元1093年)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图中反映的契丹人的生活习俗,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费孝通先生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形象地比喻成“滚雪球”。最早是黄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间碰撞融合,汇聚成雪球的核心;然后长江流域的部族加入进来……对新疆的开拓……又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3)据材料三,概括“滚雪球”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清朝“对新疆的开拓”如何“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28.(2024七下·昌邑期末)运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表(收入计量单位:万贯)。
时间 财政收入 工商业收入 工商业占比(%)
997年 3559 1238 35
1021年 5723 2936 52
1077年 7070 4911 70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财政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政治统治的措施。
材料三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清朝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阐述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按由北到南的顺序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
材料强调大运河踧踖了南北交流,而不是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A项;
加速隋朝灭亡于题干“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不符,排除B项;
大运河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水利工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答案】A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从善如流,重用人才,实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体现了他虚怀纳谏和从善如流等特点,A项正确;
“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了开元盛世的场景,排除B项;
“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体现了科举制影响下的尚学风气,排除C项;
“女为胡妇学胡妆”体现了民族交融和社会风气开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宫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妇女都爱打马球”表明唐代社会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持开放的态度,据所学知识而可止,唐朝的社会是一个自由、多元、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和精神状态,能够使人们充分展示自我,实现个性化的追求,社会风气较为开放,A项正确;
马球属于体育运动,强调各个阶层都热爱该项体育运动,同时宋朝重文轻武,排除B项;
材料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未体现男女地位平等,排除C项;
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爱打马球,体现了热爱体育运动,无法体现生活腐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4.【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晚唐五代以后则先拜地方长官,后拜佛像”及所学知识,晚唐五代以后,地方长官的权力增大,割据势力兴起,B项正确;
开元盛世是唐朝国力鼎盛时期,在晚唐之前,时间不符,排除A项;
农民起义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与题干中“先拜地方长官,后拜佛像”不符,排除C项;
佛教兴盛与“先拜地方长官,后拜佛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晚唐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及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鼓励和重视民众读书。为了解决五代以来武人专权的局面,宋朝奉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因此材料宋真宗的主张反映了重文轻武的国策,C项正确;
材料反映重文轻武,而加强君权需要削弱大臣的权力,重要大臣可以是文臣或武将,因而皇权至上概括不准确,排除A项;
任人唯贤与题干中鼓励读书,重视文化教育不符,排除B项;
因循保守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鼓励人们读书,重视科举制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募役法的内容,C项正确;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为保甲法内容,排除A项;
农田水利法是指鼓励农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排除B项;
“核实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是方田均税法的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人饮马图》反映了契丹人的游牧生活和文化;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名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西夏货币图》反映了西夏钱币制度深受中原王朝币制影响;《元忽必烈图》反映了忽必烈的功绩。结合所学知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因此该研究的主题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B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排除A项;
辽宋夏金时期是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两宋时期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地区”可知,这反映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结合课本所学,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C项正确;
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农业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
作物品种的更新属于农业发展的一个表现,表述太片面,排除B项;
材料涉及农业,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较好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符合方框中内容的共同点,B项正确;
分割宰相权力是对中央,不是对地方,与方框中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
统一蒙古草原的是铁木真,不是方框中内容的共同点,材料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
在地方,明朝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C项正确;
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置管辖西域地区的机构,排除A项;
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时期设置管辖西域的机构,排除B项;
四川行省主要管辖四川地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重点掌握元朝宣政院的设立,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生活画面,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等。”分析可知,宋词对市井生活的描绘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关注,适合民间百姓,喧嚣热闹的生活画面和人民对生活的喜爱,因此宋词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清洁的内容,在于体现喧嚣热闹的生活画面,排除A项;
材料中的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等属于市井生活场景,而不是刻画文人形象,排除C项;
宋词描绘的市井风情,体现了世俗化,适应市民阶层发展需要,而不是政治需求,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词和元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和所学知识可知,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科技著作《梦溪笔谈》是在当时的宋朝所产生的,是研究宋朝的原始史料,A项正确;
著名绘画《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名画,与宋朝无关,排除B项;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属于艺术作品,不属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排除C项;
文学作品《水浒传》带有主观色彩,不属于研究宋朝原始史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研究宋朝的原始史料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元朝修筑驿道……负责传递公文”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修筑驿道、驿站,设置急递铺,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和传递公文等,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的沟通,加强了大一统国家的内部联系,提升了元政府治理能力,B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元朝驿站制度,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排除A项;
元代驿站是为了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沟通,不属于欧亚陆路交通,排除C项;
材料属于正常公务,而“助长官员的奢侈作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元代驿站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即位后,设内阁。明世宗时,地位大大提高,权力也大大提高,列在六部尚书之前。这一做法的实质都是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
明朝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六部权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排除C项;
六部属于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强化皇权,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可知,材料描述的准确时空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是朝贡外交的一种形式,强调睦邻友好交往,A项正确;
郑和下西洋与“开拓进取”恰恰相反,主要以睦邻友好为主,排除B项;
“丝路巅峰”说法笼统,不能体现中心描绘的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华三宝公庙和马来西亚槟城三宝宫前牌楼的内容,其主题最合适的是睦邻友好,排除C项;
指南针的使用实现了科学航海,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强化皇权,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513年中葡屯门之战,葡人战败;1651年戚继光平定浙东倭患;1662年郑成功“逐荷夷””可知,这些战争体现了戚继光、郑成功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D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中国抗击外来侵略,而不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排除A项;
材料体现军事和战争,没有体现封建经济达到顶峰,排除B项;
从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入台湾等抵抗外来侵略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面临威胁,但无法体现面临世界各国威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理解和识记中葡屯门之战、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
17.【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关于农业经济和政策的综合性手册,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农村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知识,为农业发展和农村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以上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古代科学技术经验总结,D项正确;
这三本书注重总结科学技术的经验,而不是注重实践,排除A项;
总结前面科学技术的经验,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传承性和继承性,而不是推陈出新,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理解和识记明朝的科技著作,尤其是特点。
18.【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长城沿线马市蓬勃兴起;到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可知,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促进了长城沿线贸易发展,C项正确;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但是材料描述的是经济作用,没有涉及军事防御功能,排除A项;
材料涉及贸易,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B项;
题干现象表明长城促进了沿线贸易的发展,不能说明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长城的相关知识
19.【答案】D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宰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闯王”指的是李自成。李自成在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D项正确;
题干“闯王来时不纳粮”表明“闯王”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他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敢于斗争是被称为“闯将”的原因,排除A项;
题干“闯王来时不纳粮”表明“闯王”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他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出身低下、建立政权都与题意不符,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实行科举取士等”可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实行郡县制,兴建孔庙,构建学校体系,开科取士,这些都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认同,B项正确;
消除了殖民扩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的世界潮流信息,排除C项;
台湾府的设立反映巩固了东南海防,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加强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理解和识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史实。
21.【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93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抗击沙俄侵略的信息,抗击沙俄侵略为雅克萨之战,排除B项;
清朝时期平定了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等,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
缓和宗教关系概况不全面,材料中还包括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措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巩固国家统一,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2.【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薯味略同山药而稍鬆,大者长尺余,围盈拱。”可知,材料中的“薯”是指甘薯,是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高产农作物,所以所记载的内容最早见于明清时期,D项正确;
秦汉时期美洲尚未发现,而甘薯产于美洲,排除A项;
隋唐时期美洲尚未被发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排除B项;
宋元时期美洲尚未被发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3.【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如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乾隆年间的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体现了工商业市镇非常发达,D项正确;
京杭运河交通便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重农抑商已废止与题意不符,材料仅强调清朝前期工商业市镇发展,排除B项;
材料介绍的盛泽镇等属于工商业市镇,并非全国性商业网,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发达。
24.【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亲耕”的传统”和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命宫廷画家仿南宋《耕织图》绘制《御制耕织图》,他还亲撰序文并为每幅画作题诗。此后,雍、乾、嘉等朝皆有绘制。这反映出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认为农业是天下根本,A项正确;
耕织指的是农业领域,与商帮无关,排除B项;
材料表明了统治者重视农业,没有涉及边疆地区,排除C项;
清朝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代康雍乾朝有“天子亲耕”的传统,其主要目的是鼓励农业生产。
25.【答案】B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有《离骚》,是干古传诵的抒情长诗。屈原虽忠事楚国,但因楚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我国人民为纪念他,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B项正确;
春节是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与屈原无关,排除A项;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与屈原无关,排除C项;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重点掌握屈原.
26.【答案】(1) 特点:具有强大的筛选甄别功能;将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起来;由政府主导;科举所构成的价值体系主要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服务于统治阶级;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2) 观点:在宋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3) 时代背景:商品经济发达,城镇繁荣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井文化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科举制的筛选甄别功能十分强大”可得出,具有强大的筛选甄别功能;根据材料“知识分子若要实现读书、应考、做官这一人生成功三部曲,就不得不服膺当朝政治统治,放弃或至少减少自己的独立性”可得出,将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起来;由政府主导;科举所构成的价值体系主要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服务于统治阶级;根据材料“科举制采用相同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也有助于全国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可得出,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2)观点:根据材料“宋朝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变革的时代,它在一些关键领域出现了突破性变革,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及所学宋代科技成就可知,在宋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3)时代背景:根据材料“明清中国社会的一大变化就是城镇的空前繁荣”可得出商品经济发达,城镇繁荣发展;根据材料“中唐以来崇尚风雅的文人士大夫,也竞相世俗化”可得出,市民阶层壮大;市井文化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北宋的政治、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等相关史实。
27.【答案】(1) “底线”:坚决维护唐朝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
举例:唐太宗派兵攻灭东突厥和西突厥。
(2) 习俗:懂得饮茶(或喜爱饮茶)。
原因:宋辽和议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宋朝与辽国在边界地区设立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学习。
(3) 内涵:华夏族不断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发展为中华民族。
说明: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底线”:根据材料“始终恪守一条底线,………凡是有碍于唐朝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不管对方是友是敌,都会毫不含糊、不惜代价地采取果断措施排除甚至消灭之”可得出唐朝坚决维护唐朝政权稳定和国家统一。
举例: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统治,唐太宗派兵攻灭东突厥和西突厥,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2)习俗:根据材料“辽墓壁画《备茶图》”可得出懂得饮茶(或喜爱饮茶)。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都体现出唐宋茶文化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足以证明宋辽时期民族文化交融。
原因:根据材料“在宋真宗屈己安人观念的指导下,结束与辽、夏的战争状态,为辽、宋、夏三个政权的共同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及所学知识可得出,北宋统治者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条件,澶渊之盟结束了战争状态,维护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宋辽和议使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宋朝与辽国在边界地区设立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学习。
(3)内涵:根据材料“最早是黄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间碰撞融合”概括得出,华夏族不断融合其他民族,发展为中华民族。
说明:结合所学清朝管辖新疆地区的内容可知,清朝时期,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开疆拓土,清朝最终消灭准噶尔汗国,拿下整个新疆庞大的领土,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清朝在新疆伊犁地区,设置伊犁将军府,这里是新疆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整个新疆,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8.【答案】(1) 原因: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发展。
(2) 措施: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实行八股取士;设置厂卫制度;清朝:设置军机处。
(3) 政策:闭关锁国
影响: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军机处的设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填了宋朝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特别是工商业收入占比持续提高,其原因主要是工商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期重视商业发展,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纸币流通等,都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发展,从而是工商业税收占比不断增加。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实行八股取士;设置厂卫制度;清朝时期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3)政策:根据材料“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了近200年,曾经对于抵御外来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明朝、清朝的经济与政治统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