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2024七下·武威期末)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洛阳 B.长安 C.江都 D.余杭【答案】A【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 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A符合题意;长安是隋朝都城,排除B;隋炀帝被杀于江都,排除C;余杭是大运河南端,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大运河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列史实中,能够反映盛唐气象这一主题的史实有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③科举制完善④藩镇割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气象是指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出现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发达,唐朝出现诗歌的黄金时代等,选项①②③反映唐朝出现的盛唐气象,A符合题意;而选项④藩镇割据,不符合题意,因为藩镇割据是在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逐步形成的,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排除B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列哪一史实,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A.安史之乱 B.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答案】A【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骄惰怠政, 宠信佞臣,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A符合题意;宦官专权是政治特征,排除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4.(2024七下·武威期末)“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状元探花”等关键词和中国古代的哪个制度有关(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状元探花”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十年寒窗”长年刻苦读书的人科举得中被称为“金榜题名”,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的被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D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分封制是开始于西周的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九品中正制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科举制度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5.(2024七下·武威期末)七(1)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列历史事件可作为史实依据的有(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鉴真东渡 ③唐蕃会盟 ④玄奘西行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C【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鉴真东渡日本,反映的是中日交往;④玄奘西行天竺,反映的是中印交往,C符合题意;①文成公主入藏,③唐蕃会盟反映的是唐与吐蕃的交往,是唐与少数民族的关系,ABD均不正确,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交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4七下·武威期末)“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与“陈桥驿站披旒冕”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杨坚 B.赵匡胤 C.李世民 D.赵构【答案】B【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间销兵权”等,可知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有关,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B符合题意;杨坚建立隋朝与题干无关,排除A;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与题干无关,排除C;赵构建立的是南宋与题干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4七下·武威期末)宋辽“澶渊之盟”和约签订,设榷场,宋辽边境贸易得以正常进行。宋朝商人输出的货物,每“岁获(利)四十余万”。由上述材料可知( )A.和约签订有利于经济发展 B.辽朝通过边境获利最多C.宋辽和议中宋朝赔款巨大 D.榷场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答案】A【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约签订,设榷场,宋辽边境贸易得以正常进行。宋朝商人输出的货物,每‘岁获(利)四十余万’”可知,宋辽和约的签订,有利于边境贸易,A符合题意;辽朝通过边境获利最多,题干未体现,排除B;宋辽和议中宋朝赔款巨大,题干未体现,排除C;榷场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与事实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澶渊之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4七下·武威期末)“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岳王墓前的楹联。人们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他( )A.精忠报国,廉洁正直 B.英勇不屈,坚持抗元C.持之以恒,忍辱负重 D.任用贤能,善于纳谏【答案】A【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人们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他精忠报国,廉洁正直,A符合题意;岳飞不是抗元英雄,排除B;持之以恒,忍辱负重不是岳飞体现的精神,排除C;任用贤能,善于纳谏不是岳飞体现的精神,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南宋偏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南宋偏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面知识卡片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于·江西景德镇瓷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交子、会子等纸币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B【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交子和会子是北宋和南宋时的纸币,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说明材料中的经济现象均与宋代有关,B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没有出现纸币,唐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明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交子、会子均与明朝无关,排除C;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4七下·武威期末)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此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方相对安定②政治重心南移③自然条件优越④北方人口南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D符合题意;从唐朝中期到北宋时政治重心还在北方,ABC项组合错误,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4七下·武威期末)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①苏轼 ②关汉卿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⑤司马迁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答案】C【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是宋代有名的词人,故①③④正确,C符合题意;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代表作品《奕娥冤》《救冈尘》《拜月亭》等,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著有《史记》,故②⑤错误,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宋词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宋词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2.(2024七下·武威期末)以下关于元朝统一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的局面B.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C.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历史出现大倒退D.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达到了新高度【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不能说历史出现大倒退,C项不属于元朝统一的意义,C符合题意;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融合达到了新高度,ABD属于元朝统一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元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中国古代,有一部分人专门以誊抄书籍为生,因为技能和学识所限,经常出现漏抄、多抄、错抄等现象。后来,宋朝人用一项发明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一发明是( )A.活字印刷术 B.火药 C.指南针 D.火铳【答案】A【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用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盛世,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还能防止出现漏抄、多抄、错抄等现象,A符合题意;BC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宋元科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4七下·武威期末)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广等地设立行省;设置机构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边疆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贵族担任官员。这表明元朝( )A.民族关系平等 B.实行地方自治C.因地制宜管理 D.官员定期轮换【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广等地设立行省;设置机构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边疆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贵族担任官员”可知,元朝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政策以适应当地的统治,C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广等地设立行省,不属于实行地方自治,排除B;材料信息未体现官员定期轮换,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2024七下·武威期末)明太祖称帝后,改革行政机构。为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A.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B.废丞相,设六部分管朝政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八股取士【答案】A【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称帝后,改革行政机构。为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制,设立“三司”(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挥司),作为朝廷的派出机构,使地方行政、司法、军事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A符合题意;废丞相,设六部分管朝政,属于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排除B;设立锦衣卫,是为监管百官的,排除C;实行八股取士,是属于科举制度,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6.(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图体现了两者共同的价值追求是(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A.高度爱国 B.开拓创新 C.知行合一 D.自强不息【答案】A【知识点】戚继光抗倭;林则徐禁烟运动【解析】【分析】根据“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戚继光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的思想内涵。根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林则徐人物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内涵。这两句诗反映的共同内涵是作者有高度的爱国精神,A符合题意;诗反映的共同内涵是作者有高度的爱国精神,与“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和自强不息”无关,排除B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林则徐、戚继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林则徐和戚继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2024七下·武威期末)从永乐(1403—1424年)时期开始,瓷器上除了异域风格浓厚的卷草纹、几何纹之外,还突然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浪纹与新奇的异兽纹。影响这一变化的史实是(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答案】D【知识点】郑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永乐(1403—1424年)时期、海浪纹与新奇的异兽纹”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在位时年号永乐,曾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D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A;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时期,排除B;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时期,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2024七下·武威期末)李时珍到多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等为师,参考历代医药书籍925种,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了李时珍( )A.医德高尚 B.注重实证 C.医术高明 D.学识渊博【答案】B【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解析】【分析】“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拜渔人、樵夫、农民等为师,参考历代医药书籍”等信息反映李时珍注重实证的科学态度,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李时珍医治病人的信息,无法体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排除AC;材料信息反映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所作出的努力,无法体现学识渊博,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本草纲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本草纲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2024七下·武威期末)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下列文学作品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李白《望庐山瀑布》 ②曹雪芹《红楼梦》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吴承恩《西游记》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答案】D【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李白《望庐山瀑布》是唐朝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朝的,吴承恩《西游记》是明朝的,曹雪芹《红楼梦》是清朝的,正确顺序是①③④②,D符合题意;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推翻明王朝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答案】D【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明朝末年,爆发了李自成起义,1644年,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D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分别发生在秦末、东汉后期和唐末,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1.(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面为历慎思同学制作的学习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主题:______ 西域都护 澎湖巡检司 设置驻藏大臣 ……A.科技报国 B.变法革新 C.边疆治理 D.中外交往【答案】C【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结结合所学可知,西域都护是西汉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置的管理台湾地区的机构,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置的管理西藏的机构。因此,题干机构都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C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的科举发明有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排除A;变法革新有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排除B;中外交往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2024七下·武威期末)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清朝皇帝是( )A.皇太极 B.崇祯帝 C.乾隆帝 D.顺治帝【答案】C【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清朝皇帝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乾隆帝率领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C符合题意;皇太极时期还未统一中国,排除A;崇祯皇帝应对的主要是满族的入侵,排除B;顺治帝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3.(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表是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数据统计。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年代 耕地面积(顷)1661年 54935761685年 60784301724年 68379141766年 7414495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C.重农抑商政策的放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案】D【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起来,开垦的土地逐年增加,D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政策是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排除A;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不能使勃勃面积增加,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放松,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4.(2024七下·武威期末)如图所示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对外贸易的发达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商帮资本的雄厚【答案】A【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画面描绘了苏州布业、饮食业等260余家店铺的招牌”并结合所学可知,画面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反映了清朝商品经济的繁荣,A符合题意;清朝闭关锁国,所以图画不能反映清朝对外贸易的发达,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题干不能明确表现商帮的内容,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图所示作物在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了( )A.人口快速增长 B.商帮实力壮大C.经济重心南移 D.生态环境改善【答案】A【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A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商帮方面,比如晋商、微商等,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就完成了,排除C;材料内容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6.(2024七下·武威期末)与中国历史上曾经的文景盛世、汉武盛世、贞观盛世不同,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大异其趣。这里的“局势”指的是( )A.政局的稳固B.民族关系的和睦C.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登峰造极,已到穷途末路【答案】D【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与此同时“康乾盛世"使中国封建社会走到末世,危机四伏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可知这里的“局势”指的是中央集权登峰造极,已到穷途末路,D符合题意;政局的稳固,与“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的内容不符,此前中国的政局也基本稳定,排除A;民族关系,在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的内容不符,排除B;经济的发展,与“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的内容不符,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有所发展,只是相对于同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而言,已经落后,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7.(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西欧各国努力发展工商业,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同时,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帝的这一主张( )A.遏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B.加强了君主专制C.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D.限制了中外贸易【答案】C【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皇帝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成为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C符合题意;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没有遏制了西方殖民侵略,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外贸易,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闭关锁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8.(2024七下·武威期末) 我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从表现特色看,下列组图体现的是(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京剧【答案】D【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京剧中不同角色的脸谱,D符合题意;唐诗是文学形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宋词是文学形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元曲兼具文学和艺术,但没有脸谱的划分,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京剧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京剧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9.(2024七下·武威期末)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答案】C【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选择海洋是指殖民扩张,选择陆地则是指针对殖民扩张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以此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C符合题意;忽视海防的重要性,不符合18世纪中国的实际情况,排除A;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该说法过于绝对,清朝时期保留广州十三行通商,排除B;加强发展陆路交通,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闭关锁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0.(2024七下·武威期末)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句话说明了( )A.诗歌不如小说重要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读《红楼梦》很时尚D.中国所有的诗书都不如《红楼梦》好【答案】B【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据材料“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知,这句话是说,你学的知识再多,看的诗书再多,如果没看过《红楼梦》,那也就不算真正的懂知识、不算真正的饱览群书,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初《红楼梦》在知识分子中流行,也说明了《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B符合题意;“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是在夸《红楼梦》的价值,不是在说“诗歌不如小说重要”,排除A;“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确反映了《红楼梦》的流行,的确可以说明当时读《红楼梦》很时尚,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排除C;材料是在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夸奖《红楼梦》但“中国所有的诗书都不如《红楼梦》好”的说法过于绝对了,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红楼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红楼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综合题(共30分)31.(2024七下·武威期末)唐朝是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版饱而身毙。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为君之道的核心是什么?他在位期间创造哪一盛世?(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诗中描绘的是哪一盛世?(3)材料三中描述了唐朝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当时日本来华使节称为?唐朝时期主动去日本宣传中华文化的盲人和尚是?【答案】(1)核心:存百姓。盛世:贞观之治。(2)盛世:开元盛世。(3)使节:遣唐使。和尚:鉴真。【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是存百姓。盛世: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年号贞观,所以,他在位期间创造的盛世被称为贞观之治。(2)本题考查开元盛世。根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开元为唐玄宗年号,所以,诗中描绘的是开元盛世。(3)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日本来华使节称为遣唐使。和尚: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主动去日本宣传中华文化的盲人和尚是鉴真。鉴真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成为中日交往的见证。故答案为:(1)核心:存百姓。盛世:贞观之治。(2)盛世:开元盛世。(3)使节:遣唐使。和尚:鉴真。【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对外交往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核心: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是存百姓。盛世: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年号贞观,所以,他在位期间创造的盛世被称为贞观之治。(2)盛世:根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开元为唐玄宗年号,所以,诗中描绘的是开元盛世。(3)使节: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日本来华使节称为遣唐使。和尚: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主动去日本宣传中华文化的盲人和尚是鉴真。鉴真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成为中日交往的见证。32.(2024七下·武威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外交政策有何消极意义?【答案】(1)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意义: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点】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依据材料一“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根据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和所学可知是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2)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根据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和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消极意义:根据材料二“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是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根据所学可知是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故答案为:(1)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意义: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意义:依据材料一“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根据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和所学可知是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2)政策:根据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和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消极意义:根据材料二“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是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根据所学可知是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33.(2024七下·武威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1)材料一中A处应填写的是哪个朝代?这一朝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叫什么?(2)材料一中C处指的是明朝设置的特务机构,请说出这一时期两个特务机构的名称。(3)材料二中军机大臣所属的军机处设立于清朝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根据两则材料说一说明清时期君主制度有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朝代:元朝。制度:行省制度。(2)名称:锦衣卫、东厂和西厂。(3)皇帝:雍正帝。变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军机处的设立【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行省制度。根据材料一图片“行中书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A处应填写的是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负责行政,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设置了10个行省。制度: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叫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行省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2)本题考查明朝的特务机构。根据题干“材料一中C处指的是明朝设置的特务机构”等信息和所学可知,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B处应填写的地方机构是三司;C处指的是明朝设置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后来又设西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3)本题考查军机处。据材料二“(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变化: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反映了皇权加强,材料二信息反映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答案为:(1)朝代:元朝。制度:行省制度。(2)名称:锦衣卫、东厂和西厂。(3)皇帝:雍正帝。变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点评】本题考查行省制度、特务机构、军机处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朝代:根据材料一图片“行中书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A处应填写的是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负责行政,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设置了10个行省。制度: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叫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行省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2)名称:根据题干“材料一中C处指的是明朝设置的特务机构”等信息和所学可知,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B处应填写的地方机构是三司;C处指的是明朝设置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后来又设西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3)皇帝:据材料二“(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变化: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反映了皇权加强,材料二信息反映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 / 1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2024七下·武威期末)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洛阳 B.长安 C.江都 D.余杭2.(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列史实中,能够反映盛唐气象这一主题的史实有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③科举制完善④藩镇割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列哪一史实,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A.安史之乱 B.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4.(2024七下·武威期末)“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状元探花”等关键词和中国古代的哪个制度有关(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5.(2024七下·武威期末)七(1)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下列历史事件可作为史实依据的有(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鉴真东渡 ③唐蕃会盟 ④玄奘西行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6.(2024七下·武威期末)“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与“陈桥驿站披旒冕”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杨坚 B.赵匡胤 C.李世民 D.赵构7.(2024七下·武威期末)宋辽“澶渊之盟”和约签订,设榷场,宋辽边境贸易得以正常进行。宋朝商人输出的货物,每“岁获(利)四十余万”。由上述材料可知( )A.和约签订有利于经济发展 B.辽朝通过边境获利最多C.宋辽和议中宋朝赔款巨大 D.榷场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8.(2024七下·武威期末)“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岳王墓前的楹联。人们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他( )A.精忠报国,廉洁正直 B.英勇不屈,坚持抗元C.持之以恒,忍辱负重 D.任用贤能,善于纳谏9.(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面知识卡片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于·江西景德镇瓷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交子、会子等纸币与铜钱等并行使用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10.(2024七下·武威期末)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此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方相对安定②政治重心南移③自然条件优越④北方人口南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1.(2024七下·武威期末)宋代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①苏轼 ②关汉卿 ③辛弃疾 ④李清照 ⑤司马迁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12.(2024七下·武威期末)以下关于元朝统一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的局面B.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C.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历史出现大倒退D.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达到了新高度13.(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中国古代,有一部分人专门以誊抄书籍为生,因为技能和学识所限,经常出现漏抄、多抄、错抄等现象。后来,宋朝人用一项发明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一发明是( )A.活字印刷术 B.火药 C.指南针 D.火铳14.(2024七下·武威期末)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广等地设立行省;设置机构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边疆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贵族担任官员。这表明元朝( )A.民族关系平等 B.实行地方自治C.因地制宜管理 D.官员定期轮换15.(2024七下·武威期末)明太祖称帝后,改革行政机构。为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A.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B.废丞相,设六部分管朝政C.设立锦衣卫 D.实行八股取士16.(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图体现了两者共同的价值追求是(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A.高度爱国 B.开拓创新 C.知行合一 D.自强不息17.(2024七下·武威期末)从永乐(1403—1424年)时期开始,瓷器上除了异域风格浓厚的卷草纹、几何纹之外,还突然出现了大量波涛汹涌的海浪纹与新奇的异兽纹。影响这一变化的史实是(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18.(2024七下·武威期末)李时珍到多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等为师,参考历代医药书籍925种,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反映了李时珍( )A.医德高尚 B.注重实证 C.医术高明 D.学识渊博19.(2024七下·武威期末)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下列文学作品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李白《望庐山瀑布》 ②曹雪芹《红楼梦》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吴承恩《西游记》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20.(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推翻明王朝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21.(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面为历慎思同学制作的学习卡片,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主题:______ 西域都护 澎湖巡检司 设置驻藏大臣 ……A.科技报国 B.变法革新 C.边疆治理 D.中外交往22.(2024七下·武威期末)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清朝皇帝是( )A.皇太极 B.崇祯帝 C.乾隆帝 D.顺治帝23.(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表是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数据统计。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年代 耕地面积(顷)1661年 54935761685年 60784301724年 68379141766年 7414495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C.重农抑商政策的放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4.(2024七下·武威期末)如图所示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朝(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对外贸易的发达C.经济结构的变化 D.商帮资本的雄厚25.(2024七下·武威期末)下图所示作物在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了( )A.人口快速增长 B.商帮实力壮大C.经济重心南移 D.生态环境改善26.(2024七下·武威期末)与中国历史上曾经的文景盛世、汉武盛世、贞观盛世不同,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大异其趣。这里的“局势”指的是( )A.政局的稳固B.民族关系的和睦C.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登峰造极,已到穷途末路27.(2024七下·武威期末)在西欧各国努力发展工商业,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同时,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帝的这一主张( )A.遏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B.加强了君主专制C.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D.限制了中外贸易28.(2024七下·武威期末) 我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特色鲜明。从表现特色看,下列组图体现的是(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京剧29.(2024七下·武威期末)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30.(2024七下·武威期末)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句话说明了( )A.诗歌不如小说重要B.《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读《红楼梦》很时尚D.中国所有的诗书都不如《红楼梦》好二、综合题(共30分)31.(2024七下·武威期末)唐朝是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版饱而身毙。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1)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为君之道的核心是什么?他在位期间创造哪一盛世?(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诗中描绘的是哪一盛世?(3)材料三中描述了唐朝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当时日本来华使节称为?唐朝时期主动去日本宣传中华文化的盲人和尚是?32.(2024七下·武威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外交政策有何消极意义?33.(2024七下·武威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1)材料一中A处应填写的是哪个朝代?这一朝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叫什么?(2)材料一中C处指的是明朝设置的特务机构,请说出这一时期两个特务机构的名称。(3)材料二中军机大臣所属的军机处设立于清朝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根据两则材料说一说明清时期君主制度有了怎样的变化。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 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A符合题意;长安是隋朝都城,排除B;隋炀帝被杀于江都,排除C;余杭是大运河南端,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大运河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气象是指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出现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发达,唐朝出现诗歌的黄金时代等,选项①②③反映唐朝出现的盛唐气象,A符合题意;而选项④藩镇割据,不符合题意,因为藩镇割据是在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逐步形成的,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排除B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A【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骄惰怠政, 宠信佞臣,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A符合题意;宦官专权是政治特征,排除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乱之后,排除C;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4.【答案】D【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状元探花”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创立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十年寒窗”长年刻苦读书的人科举得中被称为“金榜题名”,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的被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D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分封制是开始于西周的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九品中正制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科举制度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5.【答案】C【知识点】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鉴真东渡日本,反映的是中日交往;④玄奘西行天竺,反映的是中印交往,C符合题意;①文成公主入藏,③唐蕃会盟反映的是唐与吐蕃的交往,是唐与少数民族的关系,ABD均不正确,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交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唐朝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B【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间销兵权”等,可知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有关,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B符合题意;杨坚建立隋朝与题干无关,排除A;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与题干无关,排除C;赵构建立的是南宋与题干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A【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约签订,设榷场,宋辽边境贸易得以正常进行。宋朝商人输出的货物,每‘岁获(利)四十余万’”可知,宋辽和约的签订,有利于边境贸易,A符合题意;辽朝通过边境获利最多,题干未体现,排除B;宋辽和议中宋朝赔款巨大,题干未体现,排除C;榷场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与事实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澶渊之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A【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人们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他精忠报国,廉洁正直,A符合题意;岳飞不是抗元英雄,排除B;持之以恒,忍辱负重不是岳飞体现的精神,排除C;任用贤能,善于纳谏不是岳飞体现的精神,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南宋偏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南宋偏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B【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交子和会子是北宋和南宋时的纸币,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说明材料中的经济现象均与宋代有关,B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没有出现纸币,唐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明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交子、会子均与明朝无关,排除C;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D【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D符合题意;从唐朝中期到北宋时政治重心还在北方,ABC项组合错误,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C【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是宋代有名的词人,故①③④正确,C符合题意;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代表作品《奕娥冤》《救冈尘》《拜月亭》等,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著有《史记》,故②⑤错误,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宋词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宋词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2.【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不能说历史出现大倒退,C项不属于元朝统一的意义,C符合题意;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融合达到了新高度,ABD属于元朝统一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元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A【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用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盛世,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还能防止出现漏抄、多抄、错抄等现象,A符合题意;BC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宋元科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广等地设立行省;设置机构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边疆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贵族担任官员”可知,元朝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政策以适应当地的统治,C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元朝在河南、江西、湖广等地设立行省,不属于实行地方自治,排除B;材料信息未体现官员定期轮换,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A【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称帝后,改革行政机构。为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制,设立“三司”(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挥司),作为朝廷的派出机构,使地方行政、司法、军事三权相互牵制,统于中央。A符合题意;废丞相,设六部分管朝政,属于在中央采取的措施,排除B;设立锦衣卫,是为监管百官的,排除C;实行八股取士,是属于科举制度,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6.【答案】A【知识点】戚继光抗倭;林则徐禁烟运动【解析】【分析】根据“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戚继光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的思想内涵。根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林则徐人物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内涵。这两句诗反映的共同内涵是作者有高度的爱国精神,A符合题意;诗反映的共同内涵是作者有高度的爱国精神,与“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和自强不息”无关,排除BC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林则徐、戚继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林则徐和戚继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D【知识点】郑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永乐(1403—1424年)时期、海浪纹与新奇的异兽纹”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在位时年号永乐,曾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D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A;玄奘西行发生在唐朝时期,排除B;鉴真东渡发生在唐朝时期,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答案】B【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解析】【分析】“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拜渔人、樵夫、农民等为师,参考历代医药书籍”等信息反映李时珍注重实证的科学态度,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李时珍医治病人的信息,无法体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排除AC;材料信息反映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所作出的努力,无法体现学识渊博,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本草纲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本草纲目》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答案】D【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说的繁荣景象;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李白《望庐山瀑布》是唐朝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朝的,吴承恩《西游记》是明朝的,曹雪芹《红楼梦》是清朝的,正确顺序是①③④②,D符合题意;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答案】D【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明朝末年,爆发了李自成起义,1644年,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D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分别发生在秦末、东汉后期和唐末,排除AB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1.【答案】C【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结结合所学可知,西域都护是西汉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置的管理台湾地区的机构,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置的管理西藏的机构。因此,题干机构都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C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的科举发明有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排除A;变法革新有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排除B;中外交往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答案】C【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清朝皇帝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乾隆帝率领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C符合题意;皇太极时期还未统一中国,排除A;崇祯皇帝应对的主要是满族的入侵,排除B;顺治帝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23.【答案】D【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起来,开垦的土地逐年增加,D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政策是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排除A;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不能使勃勃面积增加,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放松,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4.【答案】A【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画面描绘了苏州布业、饮食业等260余家店铺的招牌”并结合所学可知,画面描绘了乾隆时期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反映了清朝商品经济的繁荣,A符合题意;清朝闭关锁国,所以图画不能反映清朝对外贸易的发达,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题干不能明确表现商帮的内容,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答案】A【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A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商帮方面,比如晋商、微商等,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就完成了,排除C;材料内容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经济发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明朝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6.【答案】D【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与此同时“康乾盛世"使中国封建社会走到末世,危机四伏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可知这里的“局势”指的是中央集权登峰造极,已到穷途末路,D符合题意;政局的稳固,与“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的内容不符,此前中国的政局也基本稳定,排除A;民族关系,在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的内容不符,排除B;经济的发展,与“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的内容不符,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有所发展,只是相对于同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而言,已经落后,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7.【答案】C【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皇帝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成为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C符合题意;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没有遏制了西方殖民侵略,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外贸易,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闭关锁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8.【答案】D【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京剧中不同角色的脸谱,D符合题意;唐诗是文学形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宋词是文学形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元曲兼具文学和艺术,但没有脸谱的划分,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京剧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京剧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9.【答案】C【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选择海洋是指殖民扩张,选择陆地则是指针对殖民扩张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以此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C符合题意;忽视海防的重要性,不符合18世纪中国的实际情况,排除A;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该说法过于绝对,清朝时期保留广州十三行通商,排除B;加强发展陆路交通,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闭关锁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0.【答案】B【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解析】【分析】据材料“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知,这句话是说,你学的知识再多,看的诗书再多,如果没看过《红楼梦》,那也就不算真正的懂知识、不算真正的饱览群书,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初《红楼梦》在知识分子中流行,也说明了《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B符合题意;“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是在夸《红楼梦》的价值,不是在说“诗歌不如小说重要”,排除A;“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确反映了《红楼梦》的流行,的确可以说明当时读《红楼梦》很时尚,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排除C;材料是在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夸奖《红楼梦》但“中国所有的诗书都不如《红楼梦》好”的说法过于绝对了,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红楼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红楼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1.【答案】(1)核心:存百姓。盛世:贞观之治。(2)盛世:开元盛世。(3)使节:遣唐使。和尚:鉴真。【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鉴真与玄奘【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是存百姓。盛世: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年号贞观,所以,他在位期间创造的盛世被称为贞观之治。(2)本题考查开元盛世。根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开元为唐玄宗年号,所以,诗中描绘的是开元盛世。(3)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日本来华使节称为遣唐使。和尚: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主动去日本宣传中华文化的盲人和尚是鉴真。鉴真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成为中日交往的见证。故答案为:(1)核心:存百姓。盛世:贞观之治。(2)盛世:开元盛世。(3)使节:遣唐使。和尚:鉴真。【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对外交往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核心: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知是存百姓。盛世: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年号贞观,所以,他在位期间创造的盛世被称为贞观之治。(2)盛世:根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开元为唐玄宗年号,所以,诗中描绘的是开元盛世。(3)使节: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日本来华使节称为遣唐使。和尚: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主动去日本宣传中华文化的盲人和尚是鉴真。鉴真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成为中日交往的见证。32.【答案】(1)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意义: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点】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依据材料一“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根据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和所学可知是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2)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根据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和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消极意义:根据材料二“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是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根据所学可知是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故答案为:(1)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意义: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意义:依据材料一“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根据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和所学可知是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2)政策:根据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和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消极意义:根据材料二“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是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根据所学可知是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33.【答案】(1)朝代:元朝。制度:行省制度。(2)名称:锦衣卫、东厂和西厂。(3)皇帝:雍正帝。变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军机处的设立【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行省制度。根据材料一图片“行中书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A处应填写的是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负责行政,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设置了10个行省。制度: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叫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行省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2)本题考查明朝的特务机构。根据题干“材料一中C处指的是明朝设置的特务机构”等信息和所学可知,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B处应填写的地方机构是三司;C处指的是明朝设置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后来又设西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3)本题考查军机处。据材料二“(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变化: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反映了皇权加强,材料二信息反映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答案为:(1)朝代:元朝。制度:行省制度。(2)名称:锦衣卫、东厂和西厂。(3)皇帝:雍正帝。变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点评】本题考查行省制度、特务机构、军机处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朝代:根据材料一图片“行中书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A处应填写的是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负责行政,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设置了10个行省。制度: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叫行省制度。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行省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2)名称:根据题干“材料一中C处指的是明朝设置的特务机构”等信息和所学可知,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B处应填写的地方机构是三司;C处指的是明朝设置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后来又设西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3)皇帝:据材料二“(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变化: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反映了皇权加强,材料二信息反映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学生版).docx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