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化学预热模拟卷 【陕西专用】(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化学预热模拟卷 【陕西专用】(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届中考化学预热模拟卷 【陕西专用】
(试卷满分:6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计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科技近期突破的项目中,主要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研发氢氨动力燃料 B.人体完整基因组测序
C.开发人工智能算法 D.设计月球北斗卫星链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蛋白质受强热会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
C.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D.人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服用蛋清可减轻毒性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验满二氧化碳
B.称量药品的质量
C.稀释浓硫酸
D.测定溶液
4.分类法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水
B.复合肥:硝酸钾、硝酸铵、碳酸氢铵
C.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D.微量元素:钙、铁、锌
5.下列对化学符号的含义描述错误的是( )
A.表示二氧化硫分子 B.表示氮气由2个氮原子构成
C.表示2个氢原子 D.表示3个氢氧根离子
6.下列选项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目的 探究燃烧的条件: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验证铁的活动性大于氢 比较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实验
7.小明用图甲所示实验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实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假设溶液均未饱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实验中试管内红色溶液变为无色且操作是规范的
B.图乙中AB段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
C.图乙中C点之后溶液中的溶质是和
D.图乙中C点时溶液中所含的质量是B点时的2倍
8.下列关于“中国高铁”上所使用的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高铁车身所用的镍铬奥氏体不锈钢有高耐蚀性和美观的特点,属于合金材料
B.连接高铁的列车与电缆之间的电刷以石墨为材料做成,石墨具有导电性,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C.高铁座椅用到的涤纶结实耐用、抗皱免烫,属于天然纤维材料
D.高铁上的清洁袋是用淋膜纸做成的,其塑料薄膜具有防潮和防油的功能,属于合成高分子材料
9.我国盐湖地区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做法。、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时仍是饱和溶液
B.30℃时,在100g水中加入40g,形成不饱和溶液
C.的溶解度比的大
D.“夏天晒盐”经过蒸发结晶过程,“冬天捞碱”经过降温结晶过程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6小题,计24分)
10.(4分)露营已成为人们亲近大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下列图片展示了露营常用的一些装备。
(1)图1:露营使用的帐篷常用尼龙制成,尼龙属于_________(选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2)图2:自热米饭的主食大米富含的营养物质为_________。
(3)图3:露营烹饪食物常采用便携的卡式炉作为热源,炉中的小型燃料瓶中加压储存有液态丁烷(),请尝试写出丁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4)图4:在自行车生产过程中用到了多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其中防止自行车链条生锈的常用方法是 。
11.(3分)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中国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代表人与自然和世界相处的方式,也是我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遵循的基本准则。
(1)霜降——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降的形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露——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棉纤维是人类很早就使用的一种纺织材料,鉴别棉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小满——小满不满,麦有一险。小满时节是小麦籽粒灌浆逐渐成熟的阶段,需追加肥料,下列肥料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填序号)。
A. B. C. D.
12.(4分)下表是碳酸钠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将20g氯化钠溶解在50g水中,得到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分析表中数据,_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3)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上图所示。
①℃时,将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均降温至℃,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_。
②℃时,取3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_g。
13.(6分)我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人造地球卫星的结构材料常用镁合金等,目前世界上60%的镁都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工艺流程如图。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
(2)从海水中获得粗盐是通过_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实现的。
(3)粗盐经过溶解、过滤等操作后得到的精盐是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上述步骤中试剂a是________。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5)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可溶性盐,利用海水和贝壳为原料制取金属镁的流程中,反应①-④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14.(4分)古有《齐民要术》记载“粟米曲作酢”,“酢”即醋酸也;今有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出制取醋酸()的新方法。新方法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古法酿醋是用粮食经过发酵而成,发酵属于_________变化。
(2)保持醋酸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
(3)新方法的化学方程式是 ;两种反应物共含有18 g碳元素,当生成醋酸质量最多时,消耗的质量是_________g。
15.(3分)图为某化学小组探究金属的性质所做的四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D实验中可得出铜、铁的活动性顺序的现象是 。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13分)
16.(6分)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
(1)与装置C相比,装置A的优点是 。
(2)装置A和B连接,打开止水夹并推压注射器的活塞,加入稀盐酸,此时干燥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烧杯中的现象是 。
(3)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操作是 。
(4)E为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Y形管______(填“左”或“右”)侧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通过对比两支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为 。
17.(7分)实践小组在网络上看到“点火成蛇”实验,决定对“点火成蛇”实验的物质与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
“点火成蛇”实验方法:在铁盘上铺成厚3mm、直径6cm的饼状催化剂层,加2药匙干燥的小苏打与蔗糖的混合物,堆成圆锥状。滴2滴管95%的酒精,将其引燃。蔗糖表面熔化、炭化、燃烧,徐徐爬出一条“灰色的蛇”。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受热能分解,生成碳酸钠和两种氧化物。
I.探究小苏打和蔗糖的性质
【实验1】用下图装置完成实验(通入N2的目的是排除管内空气),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如下:
(1)玻璃管中加入的固体为干燥的小苏打。实验开始时先打开止水夹,通入N2一会儿,再关闭止水夹,加热固体。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剩余白色固体,管内壁出现小水珠,
。(补全实验现象)
(2)玻璃管中加入的固体为干燥的蔗糖。实验开始时先打开止水夹,通入一会儿,再关闭止水夹,加热固体。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固体变黑,管内壁出现小水珠;加热一段时间后,再通入,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固体燃烧,管内壁出现小水珠,B中液体变浑浊。
由此可以推断蔗糖一定含有 元素,烧杯B中液体变浑浊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Ⅱ.探究影响“点火成蛇”实验效果的因素
【实验2】按照如下配方,分别取2药匙干燥的小苏打与蔗糖的混合物完成“点火成蛇”实验,记录如下:
编号 小苏打与蔗糖的质量比 催化剂 成“蛇”长度/cm
① 1:2 稻草灰 1.5
② 1:4 稻草灰 19.5
③ 1:8 稻草灰 28.1
④ 1:16 稻草灰 22.5
⑤ 1:8 棉花灰 10.5
⑥ 1:8 茶叶灰 19.5
⑦ 1:8 头发灰 3.8
(3)编号①~④的实验目的是 。
(4)由实验2可得出“催化剂种类是影响‘点火成蛇’实验效果的因素”的结论,其证据是

Ⅲ.确定“点火成蛇”实验效果最佳的条件
(5)实验2中,“点火成蛇”实验效果最佳的条件是 。
IV.活动反思
(6)“点火成蛇”实验与反应产生的有关,实验中产生的途径有 。
四、计算与分析题(共1小题,计5分)
1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水壶的水垢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向盛有10g水垢的烧杯中加入150g稀盐酸(稀盐酸过量),充分反应后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56.7g(假设水垢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全部逸出)。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__g。
(2)计算该水垢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研发氢氨动力燃料,属于开发新能源,可缓解化石能源的危机,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B、人体完整基因组测序,属于医学研究的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C、开发人工智能算法,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D、设计月球北斗卫星链,属于物理学领域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故选:A。
2.答案:A
解析: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没有达到10000,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3.答案:C
解析:A、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错误;B、因为氢氧化钠有腐蚀性,不能在秤盘或称量纸上直接称量,需放在已知质量的小烧杯内或表面皿上称量,错误;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密度大于水,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以防止酸液飞溅,正确;D、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A、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水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硝酸铵和碳酸氢铵中只含氮、磷、钾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而不是复合肥,故选项说法错误。C、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没有毒性,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错误。D、钙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5.答案:B
解析:表示二氧硫分子,与氢原子无关。2H表示2个氢原子,但与无关。其他选项描述正确:表示二氧化硫分子,N表示氮气由2个氮原子构成,表示3个氢氧根离子。
6.答案:B
解析:A、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铜片上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该探究实验能达到目的;B、图中实验,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该探究实验不能达到目的;C、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气泡冒出,可证明铁的活动性比氢强,该探究实验能达到目的;D、碘不能溶于水,却能溶于汽油,可以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该探究实验能达到目的。故选B。
7.答案:D
解析:A、石灰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但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且由图乙可知,最终溶液显酸性,则最终溶液会变为无色,但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应竖直悬空,该选项分析不正确;B、由图乙可知,最终试管中的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滴加碳酸钠时,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溶液pH不断增大,此过程中有气泡产生,该选项分析不正确;C、待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则BC段有沉淀产生,且C点时碳酸钠和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C点后碳酸钠过量,则溶液pH又慢慢增大,该选项分析不正确;D、根据钠元素守恒,由于C点时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体积为B点时的2倍,溶液中原来不含钠离子,则C点时溶液中所含的质量是B点时的2倍,该选项分析正确。故选D。
8.答案:C
解析:涤纶属于合成纤维,不是天然纤维材料。
9.答案:D
解析:A、20℃时,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升温后,碳酸钠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B、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g,则该温度下,在100g水中加入40g氯化钠,氯化钠部分溶解,形成的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C、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夏天晒盐”通过蒸发结晶获得氯化钠,“冬天捞碱”通过降温结晶得到碳酸钠,符合题意。故选D。
10.答案:(1)合成
(2)糖类
(3)
(4)涂油
解析:(1)尼龙为合成纤维。
(2)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营养素中的糖类。
(3)丁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铁和氧气、水接触时会生锈,隔绝氧气和水即可防止其生锈,则自行车链条防锈可采用涂油的方法。
11.答案:(1)水分子之间有间隙
(2)取样,抽丝灼烧(或取样,点燃闻气味)
(3)C
解析:(2)鉴别棉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方法是灼烧闻气味,产生特殊气味的是合成纤维,产生烧纸气味的是棉纤维。
(3)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A、中只含有营养元素氮元素,属于氮肥,此选项错误;
B、中只含有营养元素磷元素,属于磷肥,此选项错误;
C、中含氮、磷、钾中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此选项正确;
D、中只含有营养元素钾元素,属于钾肥,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2.答案:(1)饱和溶液
(2)碳酸钠/
(3)氯化铵溶液/溶液;15
解析:(1)20℃时,的溶解度为36.0g,根据溶解度概念,50g水最多溶解18g水,将20g氯化钠溶解在5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
(2)分析表中数据,0℃~40℃时,的溶解度由35.7g增加到36.6g,的溶解度由7.0g增加到48.8g,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3)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时,将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均降温至℃,析出晶体较多的是,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的是溶液;
②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则有:,。
13.答案:(1)过滤
(2)蒸发结晶
(3)混合物
(4)盐酸;
(5)置换反应
解析:(1)由流程图可知,操作A后得到氢氧化镁固体和母液,说明A操作的作用是将固液分离,所以操作A为过滤;
(2)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应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从海水中得到粗盐;
(3)粗盐经过溶解、过滤等操作不能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所以得到的精盐仍是混合物;
(4)由操作B得到氯化镁晶体可知,向氢氧化镁中加入试剂a生成了氯化镁,故a为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反应③为氢氧化钙与海水中的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方程式为;
(5)①为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②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③为氯化镁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④为分解生成氯化镁和水,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没有涉及的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14.答案:(1)化学
(2)
(3);33
解析:(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两种反应物共含有18 g碳元素,设生成醋酸的质量最多为x,则,解得x=45 g。设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则有:
解得:y=33 g。
15.答案: (1)纯铜片上划痕明显
(2)
(3)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铜丝表面无明显现象
解析:(1)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A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纯铜片上划痕明显。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C、D实验中可得出铜、铁的活动性顺序的现象是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铜丝表面无明显现象。16.答案:(1)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将燃着的木条放到b口处,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经集满
(4)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解析:(1)与装置C相比,装置A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推拉注射器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注射器可以吸出装置内的液体,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推入液体,固液接触反应开始,故填: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烧杯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D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则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到b口处,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经集满,故填:将燃着的木条放到b口处,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经集满;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遇碳酸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因此在该实验中观察到Y形管右侧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而左侧的紫色石蕊纸条不变色,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填: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17.答案:(1)B中液体变浑浊
(2)碳、氢、氧;
(3)探究催化剂种类等条件相同时,小苏打与蔗糖的质量比对“点火成蛇”实验效果的影响
(4)实验③、⑤、⑥、⑦中,小苏打与蔗糖质量比等条件相同时,催化剂种类不同,成“蛇”长度不同
(5)小苏打与蔗糖的质量比为1∶8,稻草灰做催化剂
(6)小苏打受热分解、蔗糖燃烧
解析:(1)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受热能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实验现象为A中剩余白色固体,管内壁出现小水珠,B中液体变浑浊;
(2)玻璃管中加入的固体为干燥的蔗糖,实验开始时先打开止水夹,通入一会儿,再关闭止水夹,加热固体,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固体变黑,管内壁出现小水珠,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说明蔗糖中含有氢、氧元素;加热一段时间后,再通入,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固体燃烧,管内壁出现小水珠,B中液体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则蔗糖中还含有碳元素;由此可以推断蔗糖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烧杯B中液体变浑浊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由表格数据可知,编号①~④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催化剂种类等条件相同时,小苏打与蔗糖的质量比对“点火成蛇”实验效果的影响;
(4)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③、⑤、⑥、⑦中,小苏打与蔗糖质量比等条件相同,催化剂种类不同,成“蛇”长度不同,说明催化剂种类是影响‘点火成蛇’实验效果的因素;
(5)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2中“点火成蛇”实验效果最佳的条件是小苏打与蔗糖的质量比为1:8,稻草灰做催化剂;
(6)“点火成蛇”实验与反应产生的有关,由上述实验可知,该实验中产生的途径有小苏打受热分解、蔗糖燃烧等。
18.答案:(1)3.3
(2)75%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和之差,即10g+150g-156.7g=3.3g,故填:3.3。
(2)解:设该水垢中含碳酸钙的质量为x。
x=7.5g
则该水垢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水垢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