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日照市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日照市2025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4月中旬以来,2025年“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以及“国际中文日”系列活动陆续举行。同学轼辙邀请你作为志愿者一起参与活动。
【活动一:岁月深处的灿烂】
1. 轼辙查阅材料,摘抄如下文段,并作了两处注音标注。请帮助他将文段中一处错误标注和另外两个错别字改正过来。
相传,五千多年前,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jié)感于鸟兽之迹,自日月山河中获得启迪,创造出了中国最原始的象形文字。自此,中华文明才正式有了记述的载(读zǎi)体。其制字之功打动天帝,令鬼在夜间哭泣,天空遂降下栗米以振灾荒,是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谷雨”。因此,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建议,将“联合国中文日”定为每年谷雨前后的4月20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2.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中,你聆听“二十四节气古诗词赏读”主旨演讲,忆起诸多诗词佳句,也想起相关文言名句。请书写下来。
节气 相关古诗文及出处
惊蛰:雷惊蛰动 ①______,②______。(刘方平《月夜》)
秋分:秋之平分 ③______,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
寒露:白露而寒 ④______,⑤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大雪:寒气逼人 雾凇沆砀,⑥______,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活动二:穿越时空的对话】
3. 读到下面的消息,你和轼辙决定拟对联庆贺“国际中文日”。请写出你拟写的对联,不超过16个字。
4月18日,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中文联盟携手倡议开展的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在京举办。该活动以“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为主题,旨在与全球中文学习者和文化爱好者共同探索中文的独特魅力,向世界展示中文与中国文化的独特风采,促进多元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4. 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参加活动后,想用中文跟帖评论,就横线处词语运用和方框处标点使用向你请教,请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
今天的“中文日”活动,我欣赏了中国古风插画,学习了给扇面画插画。与其他国家的插画相比,中国风插画 ① ,有的以水墨淡彩营造意境,有的以书法笔势勾勒线条,还有的以工笔之法彩绘出 ② 的艺术形象。在活动中,我们不仅增进了友谊,而且产生了跨越国界的共鸣。我体会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人类作为命运相连的共同体,应该以语言作为媒介,以对话代替对立③以包容 ④ 分歧,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A. ①别具一格 ②惟妙惟肖 ③、 ④消弭
B. ①不拘一格 ②惟妙惟肖 ③, ④消解
C. ①不拘一格 ②栩栩如生 ③、 ④消解
D. ①别具一格 ②栩栩如生 ③, ④消弭
【活动三:源远流长的智慧】
5. 当地时间4月23日,“和韵流芳·四海同文”国际中文日活动在印尼西亚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不同国家的与会嘉宾共同在“和”字卷轴上签名。请阅读下面的文字,任意选取一个角度,结合其中的一句话,简要阐释“和”的内涵。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天下一家,和而不同。——人民政协网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
6. 当地时间4月24日,“联合国中文日”官方活动之一“中医药文化开放日”活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你作了如下记录后,发现有一处语病,随即进行修改。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老的哲学智慧,对促进全球健康具有重要价值。①本次“中文+中医药文化”巡讲巡展,以中文为桥梁,将中医药文化这一瑰宝展现在国际舞台上。②活动现场,八段锦作为传统养生功法,以其简单易学、效果明显而深受参与者喜爱;③中医云体验区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令人耳目一新。④的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中医药的发展。
第______________句有语病,应这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交流互鉴的成果】
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这一文学形象,谈谈对“大丈夫”的理解。
8. 如下两部作品,请任选其一,从主要人物角度另拟一个书名,结合作品内容并参照示例简要阐释。
《西游记》(孙悟空) 《水浒传》(宋江)
示例:角度:简·爱;书名:《独立人生》。阐释:简·爱在盖茨海德府,不盲目顺从,坚持自己的想法;在洛伍德,克服一切困难学习,努力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桑菲尔德,追求平等的爱情,拒绝依赖婚姻去生活。依此为书名,能突出主要人物在生活、工作和爱情中始终保持独立的形象特征。
二、阅读与鉴赏(41分)
(一)(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冬夜
[宋]黄升①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②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③,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注]①黄升:词人,不事科举,性喜吟咏。②稜稜(léng léng):冷硬,像有棱角般。③吟未稳:吟诗尚未觅得韵律妥帖、词意工稳之句。
9. 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苏轼“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为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B. 写炉香将断、残灯似熄,表现诗人的抑郁不得志,强化其夜深“吟不稳”的孤寂感。
C. “只有霜华伴月明”一句用白描手法描绘明月高悬、霜华遍地的景象,营造凄清之境。
D. “起看清冰满玉瓶”一句为虚写,以想象之景突出夜之寒冷,衬托梅花凌寒绽放之美。
10. 请从修辞运用角度分析画线语句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的异同。
(二)(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①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②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③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改动)
[注]①沛公:对刘邦的尊称。②案堵:安居,安定有序。③飨,xiǎng,请人享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将皆争走”与《石壕吏》“老翁逾墙走”中的“走”,皆为“逃跑”的意思。
B. “夫为天下除残贼”与《活板》“唐人尚未盛为之”中的“为”,均译为“做”。
C. “吾当王关中”与《出师表》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D. “民又益喜”与成语“穷且益坚”“延年益寿”中的“益”,都是“更加”的意思。
1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命萧何入秦丞相府,收藏图册、文书、户籍簿等档案材料,以便阅而具知天下。
B. 樊哙劝谏沛公速还霸上,主要原因为秦因“奢丽之物”而“为无道”,居用之不吉。
C. 张良摆秦无道而亡之实,提醒不可助桀为虐,并讲忠言与毒药之利,终说服了沛公。
D. 沛公所召诸县“父老、豪杰”,与《陈涉世家》中所写“三老、豪杰”,所指相同。
1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凡A吾所以B来C为父老D除害E非有所F侵暴G无恐
14.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15. 从选文内容看,沛公的哪些做法使其赢得了民心?请简要概括。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近年来在全球迎来蓬勃发展。3月29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AI for Science创新图谱》(简称《报告》)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自2019年至2023年,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在多个方面表现突出,其中六大学科领域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增长表现出两大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①在哈尔滨市科技局主办的第34期“周二有约”人工智能专题活动——“AI+科研”系列成果推介会上,黑龙江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姜立峰介绍道:“我们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携手研发的SCUBA—D算法,基于条件扩散模型,将成功设计蛋白质的所需时间从6个月缩短至不到1天。”在姜立峰看来,AI对科学研究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提升基础研究工作效率、进行科学任务建模、为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提供辅助设计三方面。
②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张伟男认为,AI用于科学研究,在与其他领域或学科结合方面,面临谁来定义研究问题、对AI解决问题思路的认知、对AI能力边界的判断三重挑战。解决挑战,归根结底需要培养精通行业和领域知识、熟悉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AI研究人员对特定行业和学科问题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其运用AI方法和模式解决行业问题以及开展跨学科合作的成效。同时,特定行业和学科对AI技术的接纳态度,以及其能否成功转变固有研究思路,对深化跨学科合作也至关重要。
材料三:
①2019年,山东省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指导意见》,成为全国首个“智能+”省级政府文件。彼时,山东提出,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与“十强”产业融合发展更加紧密,促进工业发展。
②近年来,公司积极践行数智赋能战略,投资超20亿元打造全要素数字化产业平台,荣获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中国轻工业数字化转型一等奖。山东太阳纸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并告诉记者,通过数智赋能战略,公司2024年完成了节省人工1000人、节降成本1亿元、落地100个优秀案例的数智赋能目标。
材料四:
①日常生活中,“一位难求”是停车的最大难题。深圳捷顺科技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日常生活难题解决,近日推出“AI+停车”开放平台,平台通过实时匹配用户需求与车位资源,为车主提供“预约有位+优惠推荐”的一站式服务。
②李畅是一位深圳车主。通过“AI+停车”平台,她能提前预约深圳某商业综合体的车位,并根据车场忙闲时段获取避堵建议,享受智能导航直达停车场的便利。同时,该平台还会结合用户日常通勤习惯,推荐低价充电时段或停充月卡套餐。李畅说:“以前找车位像‘打游击’,现在不仅直达空位,还能享受优惠,体验完全不同。”
16. 阅读材料一中的图表,根据文段提示写出你的发现。
1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AI for Science创新图谱》发布,可见中国非常关注人工智能赋能科研的发展。
B. 谁来定义研究问题、对AI解决问题思路的认知及能力边界判断,是当前面临的三重挑战。
C. 解决三重挑战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既要精通行业和领域知识,又要熟悉AI技术。
D. 对AI的接纳态度,直接决定运用AI方法和模式解决行业问题及开展跨学科合作的成效。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从论文发表方面直观准确地反映了自2019至2023年,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B. 材料二第二段说明、议论相结合,点出当前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面临的三重挑战,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解决思路。
C. 材料三主要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政府大力推动、企业积极践行有利于提升获奖层次,提高企业利润。
D. 材料四让车主现身说法,将之前找车位比作“打游击”,突出“AI+停车”开放平台一站式服务的便利,生动而幽默。
19. 请根据后三则材料,梳理并简要列出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及成效。
(四)(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抉择
林语堂
①战争开始之时,木兰正和全家在牯岭避暑。阿通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附近政府电信局的无线电台做事,他请了六个礼拜的假,随家到牯岭。
②中国将来的命运如何,或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或抗战建国,使中国成为一个自由、团结、独立的国家,就要在这栋房子里决定了。
③七月十七号,政府终于达成最重要的决定,向全国广播抗战到底的国策。
④阿通说:“我愿去前线。”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木兰看着丈夫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
⑤阿通又问:“您不赞成?现在国家需要人人奋斗的。”木兰走开了,依然没说话。又经过一个钟头,她也一句话没说。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不得不和丈夫商量这件事。
⑥一个钟头之后,她和荪亚把阿通叫去,有话和他说。她问:“你已经决定去打仗了吗?”阿通回答说:“我若不去,受教育又何用?妈,我不明白您的意思。”“你不能理解……我只是问你是不是已经决定。”阿通说:“是,我已经决定。”
⑦木兰心里在挣扎交战,她眼中流出泪来。她说:“阿通,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说着哭起来。父亲说:“阿通,你听着。你妈和我已经商量过。国家若需要你,你必须要去。我们并不是阻拦你,你也要为家里想一想。”阿通两手很紧张地攥住椅子的两臂,他说:“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难过……可是我不得不去!”
⑧父亲问:“你为什么不能照旧在电台做事?虽然不是上前线,也同样是报效国家。”阿通慢慢说:“好吧,若是对国家重要,我可以继续做。”这似乎是一个折中办法。
⑨第二天,荪亚和木兰带着阿通回杭州,过了几天阿通便回了上海。此时战事已全面发展,范围势将越来越广。杭州已遭轰炸数次。许多杭州人往上海外国租界逃,以求安全。
⑩到九月一号,情势十分危急,木兰说她也要到上海去。他们出发的头一天晚上,接到阿通的信:
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儿已从军。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若为人子者皆念父母儿女之私情,中国将如何与日本作战?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
儿 阿通
木兰看完信愣住了。儿子已经从军——去何处从军?在何部队?为何不先告知父母?想到这些,木兰越发急于往上海一行,也许阿通正在上海某处作战,亦未可知。
他们到了上海,但日子并不太平。轰炸机天天在头上飞,空中机关枪的扫射常常打在街上和屋顶上。爆炸之声,昼夜可闻。最坏的是,逃难的男女、孩子由闸北涌来,在大街上踟蹰犹豫而无所归。
全家都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之中。木兰也和丈夫商量回杭州。他们回来的第二天,接到阿通的又一封信,后来阿通几乎天天写信,木兰为这些信活着。前途如何,茫然不可知。她现在已经觉得自己是个无儿之母。望子归来似乎永远是母亲生活之中的一部分。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儿子的人生则正在春天。她清清楚楚感觉到生活的意义,也感觉到青春的力量正在阿通身上勃然兴起。在她回顾过去的将近五十年的生活,她觉得中国也是如此。老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掉了,新的蓓蕾已然长起来,精力足,希望大。这些想法使木兰耐性渐大,更能达观知命,虽然来日岁月渐少,她却勇气再现。荪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但却显得慈爱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
十二月二十四日,日军到了!
二十九日早晨,木兰全家人撇了家,加入千万人的难民群,往内地逃难。隔日,忽闻远方如雷轰鸣,初似海啸奔涌,渐近方知是震天的人声。过了一会儿,大家看清楚是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他们高举着手向难民欢呼。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着,威风凛凛,他们向老百姓招手。民众热烈欢迎,士兵开始唱军歌,其中不断重复的句子是:
上战场
为家为国去打仗
山河不重光
誓不回家乡
木兰的眼泪开始往下掉。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入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道旁群众的欢呼声渐渐淹没了远处的歌声。靠近木兰的难民站着往后看,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
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到。使她这样激动的,不仅是那些士兵,还有那移动中的人群,连她自己都在内的广大人群。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她失去了空间和方向,甚至失去了自己的个体感,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分子了。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选自《京华烟云》,有改动)
20.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⑦段写木兰“眼中流出泪来”,木兰听到儿子已经决定去打仗,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儿子的决定,流下了难过的泪。
B. 第 段写“木兰的眼泪开始往下掉”,木兰听到军歌,想到儿子投身战场生死未卜,流下惦念、担心、无奈的泪。
C. 第 段木兰“觉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一因时值秋天触景生情;二因自己年近半百,就像四季轮回到了秋季。
D. 第 段木兰觉得“儿子的人生则正在春天”,是因为阿通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参战,让她看到成长、力量和希望。
21. 请简要分析第⑩段中儿子的信在全文中的作用。
22. 从选文看,小说题目“抉择”有哪几方面的含义?请概括写出。
23. 学校文学社欲将小说刊登在校报上,并打算配一幅画有木兰形象的插图。下面两个场景中的木兰,你认为画哪一个更合适?请选择并写出理由。
场景一:阿通说:“我愿去前线。”木兰喊道:“什么?”她的脸突然沉下来。“妈,怎么?您不恨日本吗?”木兰看着丈夫荪亚,默不作声,荪亚也一言不发。
场景二:木兰所见的外在的光景改变了,她的内心也改变了……她也迈步加入了群众,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
三、写作(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月的迎春
三月的桃花
还有四月的蔷薇
都在哪儿呢?
别空等谁来送花
亲手栽种春天
自然与生活,生命与人生,家国及世界……以上材料引发你哪些联想,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文体特征鲜明;③有真情实感,不套作,不抄袭;④不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书写工整美观,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zǎi”应为“zài”;“栗”应为“粟”;“振”应为“赈”。
2.【答案】 ①. 今夜偏知春气暖 ②. 虫声新透绿窗纱 ③. 一轮秋影转金波 ④. 露从今夜白 ⑤. 月是故乡明 ⑥. 天与云与山与水
3.【答案】示例一:语言为礼 文化架桥 示例二:探中文魅力 展文化内涵 示例三:中文翻山越水 文明贯古通今 示例四:携中文走向国际 引世界了解中国
4.【答案】D
5.【答案】示例一:从人与人角度看,“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之间应以礼相待,和睦友好地相处。
示例二:从国与国角度看,“天下一家,和而不同”,国与国之间应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示例三:从人与自然角度看,“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6.【答案】 ①. ④ ②. 将“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与“中医药的发展”互换位置。
7.【答案】示例:保尔在监狱里不管遭受怎样的严刑拷打,他始终严守口风,没有供出朱赫来,他要求自己保持勇敢和倔强。保尔面对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困难,却从不言弃,坚持完成写作,有坚忍不拔的品德。这体现了保尔身上的大丈夫特质。
8.【答案】答案示例一:角度:孙悟空;书名:《七十二变》;阐释:西行路上难关道道,孙悟空凭借七十二变本领,降妖除魔,保护唐僧顺利取得真经。这一书名,突出悟空本领之大,引导读者关注取经的艰难和不易,更好地体会取经人的勇敢、坚定和执着。
示例二:角度:宋江;书名:《奋斗》;阐释:小吏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因获罪被发配,因题诗而遭诬陷,后被救上梁山坐了头把交椅,为实现夙愿力排众议接受招安终被害。这一书名,能引导读者关注宋江的一生,进而从个人奋斗史去探究社会的深层问题。
【答案】9. C 10. ①相同:都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②不同:词中句借写人花互念,表达自己深夜苦吟不得的孤寂和清高孤傲的品性;李白句辅以夸张,借写故乡水对自己不舍、万里相送,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答案】11. C 12. C
13. CEG 14. 况且我领兵回到霸上驻军的原因,是等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
15. ①听取意见,不留居秦宫室,不拿取奢丽之物;②法纪严明,与父老、豪杰约法三章,并废秦旧令;③体恤百姓,不让士兵接受牛羊酒肉之飨。
【答案】16. ①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②数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发表数量增幅领先。 17. D 18. C
19. ①应用于科学研究,提升研究效率;②应用于工业生产,节省人工、节降成本,加快企业转型。③应用于日常生活,解决难题,提供方便。
【答案】20. D 21. ①内容上,表现人物的爱国精神,突出作品主题。②结构上,呼应前文儿子提出参军,铺垫后文木兰的心理变化、思想及行动转变,推动情节发展。
22. ①政府在民族存亡关头作出抗战到底的决策。②以阿通为代表的有志青年在家与国之间毅然选择抗战救亡。③木兰在经历内心种种矛盾与挣扎后,选择支持儿子参战并成为抗日群众中的一员。④国家生死存亡时刻,广大民众选择行动起来,奋勇抗争。
23. 答案示例:场景二更合适。理由:①从人物形象看,这一场景能够表现木兰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坚毅勇敢形象。②从画面构图看,场景中木兰“站在群众里她的位子上”是特写镜头,背景为爱国民众,画面更富有层次感,更能带给读者冲击。③从主题表现看,这一场景能够表现民族危机关头,广大中华儿女挺身而出、英勇无畏的精神。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