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枝香·金陵怀古》所在单元聚焦诗词学习,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引领学生感受诗词魅力,提升鉴赏能力。此词是王安石所作的怀古词,上阕描绘金陵晚秋壮丽景色,如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等,展现如画景致。下阕追忆往昔六朝繁华竞逐,叹朝代更迭、悲恨相续,以古鉴今。学习这首词,有助于学生体会怀古词借古讽今的特点,提升对古代诗词的审美与鉴赏水平,感悟历史兴衰的思考。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诗词鉴赏能力,能初步感知诗词情感与意象。学习《桂枝香·金陵怀古》,会在王安石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中,产生深沉的历史思考。此词格律严谨,气势恢宏,有一定韵律美。核心要点是把握借景抒情、用典手法,体会词人对朝代更迭的喟叹。难点在于理解典故内涵及作者以古讽今的深刻用意,需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剖析词句。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词中如“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等精妙词句,积累古代诗词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金陵今昔对比描写的分析,理解词人借古讽今的思绪,发展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词中描绘金陵壮丽景色及蕴含的历史沧桑感之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尝试在写作中借鉴相关手法创造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金陵所承载的六朝历史文化,感悟词中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掌握词中“繁华竞逐”“悲恨相续”等关键语句所蕴含的历史兴亡之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商女犹唱后庭遗曲”表达的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感受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深沉历史感慨与个人情怀。
课前任务
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他创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要求:整理出200 - 300字左右的介绍,重点突出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创作可能相关的内容,如王安石的政治经历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等,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任务2:反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圈画出词中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的词句,并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对这些词句的初步理解。
要求:批注内容可以从景物特点、情感基调、修辞手法等角度出发,每处批注不少于20字,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与情感。
课堂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登高望远,壮丽山河尽收眼底时,心中往往感慨万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于金陵这一历史名城登高,写下动人篇章。今天,我们就跟随王安石的脚步,在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领略金陵晚秋景色,探寻他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出生于江西临川,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风格以雄健峭拔著称。王安石在政治上主张变法革新,推行新法,对北宋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同样卓著,诗歌、散文皆有佳作传世,代表作包括《元日》《泊船瓜洲》《桂枝香·金陵怀古》等。
【写作背景】
王安石创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时正值晚秋时节,他登临金陵(今南京)的高处,俯瞰山川壮丽之景,不禁感慨万千。金陵自古以来便是六朝古都,繁华一时,然而历史的沧桑变迁让这座古城充满了兴衰荣辱的痕迹。王安石通过此词,既表达了对金陵美景的赞叹,又抒发了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惆怅与反思,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文学文化常识:
六朝:指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均定都于金陵,因此金陵被称为“六朝古都”。
商女:指歌女或卖唱女子。杜牧《泊秦淮》中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句,此处化用其意,暗讽统治者沉溺享乐,不思进取。
后庭遗曲:指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常被用来警示后人。
【文体知识】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一首词,属于“怀古”题材的作品。“桂枝香”为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和形式;“金陵怀古”则是题目,点明了内容主题。词的特点在于讲究平仄、押韵,语言凝练优美,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本词通过对金陵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历史兴衰的感慨,展现了词人深沉的思想情感。
【文题解读】
“桂枝香”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音乐性和节奏特点;“金陵怀古”则明确了词的内容主题。“金陵”即今天的南京,是六朝古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怀古”表明这是一首追忆往昔、感叹兴衰的作品。整首词通过描写金陵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忧虑。
【课文诵读】
朗读方法一:配乐朗读 选择一首悠扬而略带忧伤的古风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轻声诵读全词。教师可先示范朗读,注意语调的起伏变化,如“千里澄江似练”一句应读得舒缓流畅,而“念往昔,繁华竞逐”则需加重语气,以突出情感的转折。
朗读方法二:分层朗读 将全词分为上下两阕,分别由两位学生朗读。上阕侧重写景,要求读出画面感;下阕侧重抒情,要求读出深沉的感慨。随后组织全班齐读,感受词的整体意境。
设计意图 通过配乐朗读和分层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加深对词中情感的理解。学生互评环节可以让学生从语调、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明确改进方向。教师总结时强调朗读技巧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
【疏通文意】
登上高处放眼望去,正值故都金陵的晚秋时节,天气开始变得肃杀清冷。千里长江清澈如练,翠绿的山峰簇拥在一起。夕阳映照下,归帆远去,酒旗在西风中斜斜飘扬。彩舟在淡云间缓缓行驶,白鹭从星河般的江面上振翅飞起,这般美景即便是画笔也难以完全描绘。 回想往昔,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追逐奢华生活,令人叹息的是,他们最终都因门外敌寇入侵、楼头歌舞升平而落得悲恨相继的结局。千百年来,人们登高望远,面对此情此景,徒然感慨荣辱成败。六朝旧事早已随流水消逝,如今只剩下寒烟笼罩着衰草,凝结成一片苍绿。直到今天,那些歌女仍然时时吟唱着《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问题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这句开篇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在阅读诗词的时候,开头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哦。大家想一想,这里作者先点明了自己所处的行为动作“登临送目”,又说出了时间是“晚秋”,还描绘了天气状况“初肃”,这样写能给我们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呢?又对整首词接下来的内容展开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大家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感受来思考一下哦。 回答预设:这句开篇通过点明登临远望的行为以及点明晚秋初肃的时节与天气,营造出一种萧瑟、清冷的氛围,为下文描写金陵的景色以及感慨历史兴衰做了铺垫。
教师点评:非常好,同学们能准确抓住开篇营造氛围以及铺垫下文的作用,这是理解诗词很重要的一点哦。以后阅读其他诗词的时候,也要注意开头部分对整首作品的这种引领作用呀。
问题2:词中描绘了金陵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大家仔细阅读词的上阕内容呀,作者对金陵的景色可是进行了多处描绘呢。比如写到了江、峰等等,找一找还有哪些景色描写,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景色分别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是壮阔的呢,还是秀丽的等等,可以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词句来分析哦。
回答预设:词中描绘了金陵的千里澄江,其特点是像洁白的绸带一样(“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拥在一起般(“翠峰如簇”);还有归帆去棹在残阳里的景象,酒旗在西风中斜矗,以及彩舟仿佛在淡淡的云间,星河下白鹭飞起等景色。整体呈现出壮阔、秀丽且富有层次感的特点。
教师点评:同学们找得很准确呀,对景色特点的分析也比较到位呢。通过对这些景色特点的把握,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到金陵的风貌,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哦。
问题3:“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这几句是如何表现历史兴衰之感的?
教师引导:这几句可是涉及到了对金陵历史的回顾哦。大家想一想,“繁华竞逐”描绘了过去怎样的一种场景呀?“门外楼头”又指代了什么具体的历史事件呢?这些内容和“悲恨相续”联系起来,作者是怎样借此来传达历史兴衰的感慨的呢?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哦。
回答预设:“繁华竞逐”写出了过去金陵的繁华热闹,人们竞相追逐奢靡的生活。“门外楼头”指代的是陈后主在隋兵已至门外时还在和宠妃张丽华在楼上寻欢作乐的历史事件。通过先写曾经的繁华,再引出因荒淫无道导致亡国的历史事件,展现出历史上朝代更迭时那种繁华不再、悲恨不断的状况,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历史兴衰之感。
教师点评:大家在小组讨论后回答得很不错哦,能准确解读出这些词句背后的历史典故以及所传达的历史兴衰之感。这也告诉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对理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是很有帮助的呀。
问题4:“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深意?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到这句大家应该能联想到一个著名的典故吧。想一想,“后庭遗曲”是哪首曲子呀?它和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兴衰有关呢?作者在这里提到商女还在唱这首曲子,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回答预设:“后庭遗曲”指的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这首曲子常被视为亡国之音。作者在这里运用这个典故,是想说尽管朝代已经更迭,历史已经变迁,但如今的歌女还在唱着这首亡国之音,暗示了当时社会上依然存在着类似当年陈后主那样的纸醉金迷、不思进取的风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现状的忧虑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教师点评:很好,同学们对这个典故掌握得很准确呀,也能理解作者运用典故想要表达的深意。典故的运用在诗词中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又意味深长的作用,大家要多留意哦。
【语言赏析】
问题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 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哦。看看“千里澄江似练”,把江比作了什么呀?“翠峰如簇”又把峰比作了什么呢?这样的比喻手法会让我们对江和峰的印象有怎样的改变呢?大家可以从形象生动这个角度去思考一下哦。
回答预设: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千里澄江似练”把澄澈的长江比作洁白的绸带,形象生动地展现出长江江水清澈、绵长且波光粼粼的特点;“翠峰如簇”把翠绿的山峰比作簇拥在一起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山峰众多且挺拔秀丽的特点。通过这两个比喻,让金陵的山水景色更加鲜明、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教师点评:非常棒,同学们能准确判断出修辞手法并且很好地分析出其表达效果呀。比喻手法的运用确实能让我们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更直观、更生动的感受,以后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运用哦。
问题2:“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赏析这几句的描写角度和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大家看这几句哦,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呀?是从视觉角度呢,还是其他角度呢?然后再看看这样描写出来的画面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对展现金陵的风貌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回答预设:这几句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归帆去棹残阳里”描绘了在残阳余晖下船只来来往往的景象,给人一种画面感很强的感觉,展现出金陵江边的热闹与繁忙;“背西风,酒旗斜矗”则通过描写酒旗在西风中斜斜矗立的样子,进一步丰富了画面,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西风的吹拂以及江边那种热闹中又带有些许萧瑟的氛围,从多个方面展现了金陵的风貌。
教师点评: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哦,能准确把握描写角度并且能很好地理解其表达效果。通过对这些词句的赏析,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金陵的具体景象以及作者描绘这些景象的用心呀。
【写作手法】
问题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描绘金陵的景色?有什么好处?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再回头看看词的上阕内容哦。作者在描写金陵的景色时,是不是把很多不同的景色依次罗列出来了呀?比如江、峰、船、酒旗等等,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理解金陵的景色以及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有什么好处呢
回答预设: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铺陈的写作手法。通过依次罗列千里澄江、翠峰如簇、归帆去棹、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等众多金陵的景色,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金陵的壮丽风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金陵的景色有一个非常直观、完整的感受,也为下文感慨历史兴衰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点评:很好,同学们能准确判断出铺陈的写作手法并且理解其好处呀。铺陈手法在很多诗词作品中都有运用,它能让描写更加丰富、细致,大家要记住哦。
问题2:这首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引导:大家知道这首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那就要思考一下,作者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是怎么把历史和当下联系起来的呢?比如文中提到的历史上的那些兴衰故事,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什么关联呢?大家可以从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来分析哦。
回答预设:这首词通过回顾金陵历史上的繁华竞逐、朝代更迭以及因荒淫无道导致亡国等历史事件,如“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然后又提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暗示当时社会上依然存在着类似当年陈后主那样的纸醉金迷、不思进取的风气,将历史上的兴衰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联系,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教师点评: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呀,能清楚地找出借古讽今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借古讽今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过回顾历史来批判当下的不良风气,希望大家以后在阅读其他作品时也能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手法哦。
总结
运用铺陈手法描绘金陵景色,全方位展现其壮丽风貌,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色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
采用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通过回顾历史联系当下,批判社会不良风气,传达作者情感。
整体上词的结构较为清晰,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议论,层次分明。
【情感主旨】
问题1:从词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要找出作者对历史兴衰感慨的地方,那就得仔细研读整首词哦。看看作者在描写历史事件的时候,或者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的时候,有没有流露出那种对朝代更迭、繁华不再的感叹呢?大家可以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词句来分析哦。
回答预设:从“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上金陵曾经的繁华以及因荒淫无道导致亡国等历史事件的感慨,展现了朝代更迭时繁华不再、悲恨不断的状况;“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繁华已逝的感叹,过去的六朝旧事都已随流水而去,只剩下寒烟衰草;“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同样暗示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尽管时代变迁,但社会上依然存在类似当年的不良风气。
教师点评:很好,同学们能准确找出体现作者对历史兴衰感慨的词句,并且能分析出其背后的含义。这说明大家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哦。
问题2:作者写这首词的主要情感除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还有什么?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对历史兴衰有很深的感慨,那除此之外,大家想一想,作者在词的结尾提到了“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暗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风气,那作者对此是什么态度呢?这种态度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
回答预设:作者除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外,还有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纸醉金迷、不思进取的风气的忧虑。作者通过引用“后庭遗曲”的典故,暗示当时社会上依然存在类似当年陈后主那样的不良风气,表达了他希望社会能够警醒、改变这种不良风气的愿望。
教师点评: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呀,能从作者引用典故等细节中解读出其对社会风气的忧虑情感。这也说明大家在理解诗词情感主旨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哦。
教师总结: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作者王安石通过描绘金陵的壮丽景色,回顾金陵的历史兴衰,运用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繁华不再的感慨,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纸醉金迷、不思进取的风气表示忧虑,希望社会能够警醒、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整首词既有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怀。
拓展迁移
拓展1: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绘了金陵晚秋的壮丽景色,同时抒发了对六朝兴衰的感慨。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词中“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从高中语文教材中找出其他使用类似修辞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作者通过“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请结合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上的异同点。
拓展2:王安石以“登临送目”开篇,展现了他站在高处俯瞰金陵全景的宏大视野。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假设你是一名摄影师,需要为这首词拍摄一组照片,请根据词中的描写选取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这些画面的特点及拍摄角度。例如,“千里澄江似练”可以拍摄长江在夕阳下的平静与辽阔,采用广角镜头从高空俯拍。
结合现代城市化进程,谈谈你对“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理解。这一句是否让你联想到某些正在消失的文化或自然景观?请举例说明并分享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对比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安石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通过摄影任务和联系实际的讨论,引导学生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课后任务
任务一:历史与文学融合
王安石借《桂枝香·金陵怀古》凭吊六朝兴衰。课后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六朝更替的史实,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六朝的建立与灭亡,并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随后,结合词作内容,探讨王安石是如何将历史融入词中,借古讽今表达自己观点的,形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此任务将语文与历史学科相融合,加深对词作内涵的理解。
任务二:艺术创作
《桂枝香·金陵怀古》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发挥你的美术特长,根据词中“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等写景语句,绘制一幅金陵秋景图,注意展现出词中的意境与色彩。完成画作后,在旁边附上 200 字左右对画面构思及与词中景色关联的说明,实现语文与美术的跨学科实践。
板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 上阕:秋景如画 下阕:叹昔伤今
教学反思
在教授《桂枝香·金陵怀古》时,态度认真,能引导学生理解词意。但讲解中有时过于注重知识灌输,与学生互动不足。教学策略上,借助多媒体展示金陵风光辅助理解,学生兴趣较高,但对诗词情感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意象含义,可对历史背景理解较浅,影响对主题把握。教学计划容量适中,不过评价方式较单一,多为提问。后续应增加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丰富评价方式,如小组互评等,加深学生对词作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