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简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精简版

资源简介

八下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新中国——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政党制度);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新中国——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巩固新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 抗美援朝
4、巩固新中国——1950.10-1953.7抗美援朝:“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4%B8%AD%E5%9B%BD%E4%BA%BA%E6%B0%91%E5%BF%97%E6%84%BF%E5%86%9B&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黄继光、邱少云)“最可爱的人”
5、★★★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
①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②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③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第3课 土地改革
6、巩固新中国——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7、★★★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②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8、经济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底】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9、★★“一五”计划的成就【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①一桥:武汉长江大桥;②二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③三公: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④四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易错点:2006年修建青藏铁路】
10、★★★“一五”计划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1、政治民主化——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2、三大改造是指1953—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6%89%8B%E5%B7%A5%E4%B8%9A&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农业合作化、建立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5%85%AC%E7%A7%81%E5%90%88%E8%90%A5&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实行赎买政策 ( http: / / zhidao. / search word=%E8%B5%8E%E4%B9%B0%E6%94%BF%E7%AD%96&fr=qb_search_exp&ie=utf8" \t "_blank )】
1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三大改造的实质)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1976年)
14、艰辛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良好开端;正确分析主要矛盾】——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错误探索;总路线: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探索】——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原因:①对国情认识不足;②缺乏建设经验;③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教训:①立足国情;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等。
15、 建设成就:【大庆石油“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两弹元勋邓稼先】
★★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就【两钢、三油、一原、一牛】两钢: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三油:大庆、胜利、大港油田;一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牛: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年文革时期成就【一弹、一星、水稻、青蒿】一弹: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一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水稻: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青蒿: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至今)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6、★★1978.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容:
①思想路线——冲破“左”倾错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路线——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
18、★★★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1983年普遍实行。
意义: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②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公有制形式没有变】
19、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企分开,按劳分配【增强企业活力】;意义: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20、★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9课 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
21、【第一步】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岛)——【第二步】1984年14个沿海城市(大连、温州、广州等)——【第三步】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等);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第四步】1992年内地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重庆等)
22、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二大1982——中共二十大2022】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5、邓小平理论【1982十二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南方谈话、1992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十五大指导思想】
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十六大、江泽民、指导思想】
27、科学发展观【2007十七大胡锦涛提出、2012十八大指导思想】
2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十九大指导思想】
29、★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0、2022年二十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1、2012年,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3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建党一百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国一百年(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个百年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2035-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3、“四个全面”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4、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3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不等于高度自治和完全自治】
【时序: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36、民族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37、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8、1997.7.1香港回归;1999.12.20澳门回归。标志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9、台湾是内政问题,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0、台湾大陆关系发展:1987年调整“三不”政策,打破隔绝——1992年“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汪辜会谈——2005《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胡连会”——2008年实现三通——2015年“习马会”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钢铁长城
41、【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战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战区。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誉为“钢铁长城”,捍卫国家主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陆军】1927.8.1南昌起义建立。【海军】1949.4.23中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建国后又成立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1971导弹驱逐舰;1974核潜艇;2012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2019第一艘自制航母“山东舰”入列。【空军】1949.11.11建立。【导弹部队】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导弹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42、★★★新中国成立至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3、50年代的外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同:都曾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都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都希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发展道路。】
44、70年代的外交【梅开三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
(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缓和:1971“乒乓外交” → 1971基辛格秘密访华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45、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46、“两弹一星”【两弹——核弹(原子弹/氢弹)和导弹;一星——人造地球卫星】【钱学森、邓稼先】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位列世界第五;苏美法日)。
47、航天成就: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位列世界第三】——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太空行走——2021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
48、197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70年代初,屠呦呦青蒿素,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9、1956年毛泽东科学文化“双百”方针;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0、中国生产的大型客机C919;京沪高铁(第一条高铁);2018年,港珠澳大桥开通;电信产业发展。
- 2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