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七校2024一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5月阶段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七校2024一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5月阶段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D
D
D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共40分。11题(3)3分,14题(2)2分,17(6)②2分,化学方程式2分,其
它每空1分。
11.(1)①He②3Al:
(2)二:非金属
(3)结合化学式合理作答均可给分(3分)
示例: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过
氧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等。
12.(1)电解水(分解水)(2)①6:②置换
(3)①2:②交换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水分子数H增多
13.(1)金属(2)大(3)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合理即可)
14.(1)①2CH+502点燃4C02t2H0
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乙炔燃烧生成了二氧
化碳或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小液滴,则证明生成了水
(写一点即可,操作1分,现象结论1分,合理作答均可给分)(2分)
(3)调大;示例:碳在氧气充足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合理作答均可给分)
15.(1)35
(2)23.1
(3)B
(4)饱和硝酸钾溶液
16.(1)量简(2)CaC03+2HC1-CaCl2+H20+C02↑;a(3)小
(4)①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②将D装置放在40℃以下冷水中(合理即可)
17.(1)I、Ⅱ、Ⅲ(2)酸(3)有新物质生成(4)C、C(5)乙
(6)①22g②80g氧化铜完全反应,理论上需要木炭质量为6g<9g,反应结束后生成的
CO2与过量的木炭反应生成C0,所以C02质量降低。(合理作答均可得分)(2分)2024—2025 年度下学期阶段质量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a—23 Mg—24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0 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生产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湿法炼铜 C.海水晒盐 D.黏土烧瓷
2.洁净的空气对人类非常重要。下列气体不会污染空气的是
A.氮气 B. 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3.在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中要用浓氨水,下列图标与该实验无关的是
4.下列粗盐提纯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5.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坚持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B.秸秆粉碎还田,增加农田肥料
C.废弃电池深埋,防止土壤污染 D.垃圾分类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6. “中国高铁,世界第一”,高铁列车车体材料使用的不锈钢中加入了金属镍增强性能,工业高温上采用火
法炼镍的原理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中 X 的化学式为 NiO B.反应中有两种氧化物
C.碳过量时,气体产物中可能有 CO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改变
7.学习小组开展金属蚀刻的学科实践。用粗木棍在涂有蜡的锌板上写“明”“和”
两个字,露出下面锌板,向“明”字上滴加 CuSO 溶液,向“和”字上滴加盐
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和”字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B. 形成带凹凸感、呈银白色的“明” “和”
C.将锌板换成铜板也能得到该蚀刻画
D.蚀刻利用了金属与盐溶液、酸溶液反应
8.如图是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甲占空气体积分数的 78%
B.物质乙是造成酸雨的物质之一
C.丙是工业上常用的酸,化学式为 HNO
D.丁可以是氮肥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如图是某胃药标签的部分文字说明(其他成分不与酸反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也可作为胃药的主要成分
B.胃酸过多的病人服用胃药后,胃液的 pH 会减小
C.取 mg 胃药加足量稀硫酸,根据生成 CO 的质量可计算 3的含量
D.若将碳酸氢钠用相同质量的碳酸镁代替,则每次用药量应增加
10.为测定某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的样品配制成溶液,加入锥形瓶中,再逐滴加
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利用传感器测定 2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B. 100s 时溶液的 > 7
C.200s 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D.可用氯化钙溶液和酚酞溶液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7 小题, 共 40 分。11 题(3)3 分, 14 题(2)2 分, 17(6)②2 分, 化学方程式 2 分,其
它每空 1 分。
11.结合元素周期表(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氦元素的符号 ;②3个铝原子 ;
(2)原子序数为 9 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它属于 元素;
(3)氢元素和氧元素可组合形成过氧化氢 2 2 用于制取氧气,结合过氧化氢的化学式,写出可获取的
三条信息 。 (3 分)
12.水是生命之源。研究水的组成,用途及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1)分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 的实验,可得出水是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 反应 2 + 2 2 = 2 + 2 ↑被探索用于海洋应急能源装置或燃料电池技术。
①氧原子的质子数为 8,核外第一层有 2 个电子,则第二层有
个电子。
②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用图所示装置对自来水进一步净化,可获得去离子水。阳离子
交换柱里自来水中的阳离子与 H+ 交换,阴离子交换柱中 OH
参与交换,交换出来的水均呈电中性。
①一个 2+ +可以交换出 个 H 。
②自来水通过如图装置后,与通入前相比,水分子数目将增多,原因 。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石器时代的“玉龙”、秦代的“青铜龙”、唐代的“鎏金铁芯铜龙”文物的制造体
现了古人的智慧。
(1)秦代的“青铜龙”属于 (填“金属”或“合成”)材料。
(2) “取炉甘石 3 ,研之细末,和以赤铜 2 ,置炭火中煅烧……熄火取铜,其色如金。”,
“熄火取铜”中所得“铜”与纯铜相比,硬度更 。
(3)唐代的“鎏金铁芯铜龙”通过鎏金工艺在“铁芯铜龙”上形成一层黄金薄层,除了美观还起到很好
的保护作用,黄金能起保护作用的原因是 。
14.从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有助于形成系统思维。如图所示是乙炔( 2 2 燃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下列问题。
(1)物质变化角度:
①从微观角度分析,据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从宏观角度分析,该反应产生了新物质,请设计实验证明其中一种产物:点燃纯净的乙炔气体,
(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2分)。
(2)能量变化角度:乙炔燃烧实现了从化学能到热能和光能的转化,可以利用这一反应放出的热量进行
金属切割或焊接。
(3)反应条件角度:使用乙炔燃烧产生的火焰切割金属时,若有黑烟冒出,可以 (选填“调大”
或“调小”)氧气的进气量,从而调控燃烧。请再列举一个调控化学反应的实例:

15. 《本草纲目》记载: “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焰硝经处理可得到含少量 NaCl 的 KN
O 溶液,将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最终得到较纯净的 KNO 固体。KNO 和 NaCl 的溶解度曲线
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0℃时, NaCl 的溶解度约为 g;
(2) 20℃时, 100gKNO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g;(计算结
果保留 0.1)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搅拌能增大 NaCl 在水中的溶解度
B. “蒸发浓缩”是为了获得较高温度下 KNO 的饱和溶液
C. “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 NaCl
(4)冷却结晶,过滤后得到的 KNO 晶体还含有少量 NaCl,为获得更纯净的晶体,还应洗涤、干燥,最
佳洗涤剂为 。 (填“饱和 KNO 溶液”或“饱和 NaCl 溶液”)
16.实验室的一些装置示意图如下。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图 C 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装置 B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填“a”
或“b”)端通入。
(3)用装置 A 和 C 组合制取并测量产生的 CO 的体积,若不加植物油,测量结果会偏 。
(4)利用装置 D 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实验时先通入氮气,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后,再将装置 D 下方浸泡
在 80℃的热水中,红磷、白磷均不燃烧(白磷着火点为 40℃,红磷着火点为 260℃) 。
①将过氧化氢溶液缓慢推入装置,观察到 e 处白磷燃烧而 d 处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具备的
条件是 。
②若想让 e处燃着的白磷停止燃烧,可使用的方法是 。
17.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了“碳”究之旅,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探究一: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设计与实验】同学们取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完成如下实验操作。
实验Ⅱ 实验Ⅲ 实验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纸条不变色 纸条不变色 纸条变红色
【解释与结论】
(1)分析对比实验 (填实验序号),得出的结论: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
碳与水共同作用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2)分析对比实验Ⅲ和Ⅳ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生成的物质呈 性。
【拓展提升】
(3)由以上探究过程可知,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可加入适当的试剂证明
(填“新物质生成”或“反应物消失”),从而证明了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二:在实验室里进行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小组同学将冷却后的固体取出,发
现固体中仍有黑色固体。同学们对试管中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甲: Cu、 C、 CuO 乙: Cu、 CuO
(4)请写出你的一种合理猜想: 。
【进行实验】
(5)同学们为了确定固体成分,取剩余固体在空气中灼烧没有观察到发红光出
现,证明 同学的猜想正确,继续实验最终确定了固体成分。
【深入探究】
(6)小组同学将 80gCuO 和 9g 木炭粉在密闭的容器内隔绝空气加强热使
充分反应,通过 CO 传感器测得容器内 CO 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
化趋势图: ( )
①计算 t 时产生二氧化碳最高点的质量 g。
②结合数据分析,t 时间后二氧化碳质量降低的原因
。 (2 分)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