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了解十六国、北朝政权更替历史,通过时间轴梳理朝代更迭顺序,利用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时空观念)2.通过材料研读,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及表现,提高史料分析技巧和史料解读能力,培育历史解释素养。(历史解释)3.通过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概况,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家国情怀)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2.难点:分析北方民族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联系。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1.十六国:4世纪初至5世纪前期,我国北方先后建立了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国,总称为“十六国”。2.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3.淝水之战时间 383年双方 前秦与东晋特点 以少胜多影响 ①前秦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②东晋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分裂局面;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2.孝文帝改革举措(1)迁都洛阳。(2)汉化: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⑤用汉制。3.改革的意义: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三、北朝政权更替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表现:①经济上: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向汉人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畜牧来转为农业;汉族人民学习北方各族人民的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②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③文化上:交流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练习巩固: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自称“大秦天王”,推崇儒学;北魏拓跋氏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而北周宇文氏认为自己的祖先出自炎帝神农氏。这些举措( )A.使炎黄血缘关系得到科学考证 B.使儒家思想成为各族唯一信仰体系C.使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完全消除 D.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成语作为历史的“微型档案”,与历史事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独特的叙事与智慧传承体系。分别与“破釜沉舟”和“东山再起”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涿鹿之战 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长平之战C.牧野之战 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淝水之战3.下表知识卡片中描述的战役取胜一方是(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北魏4.读下表:有关《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下表反映了(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文武牲口、缯帛、马牛各有差A.民族交融日益加强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鲜卑习俗仍在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5.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写道:“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当时北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是否汉化以巩固统治 B.是否保存旧制以强化王权C.是否迁都以统一全国 D.是否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6.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下表中的政策( )统治者 统治政策前秦苻坚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北魏孝文帝 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崇儒,复兴礼乐A.体现了思想大一统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7.下表是拓跋宏即位后采取的措施,与此相关的改革是( )严禁鲜卑人同族通婚 迁都洛阳后,改国姓拓跋氏为元氏 鲜卑人迁洛,称河南洛阳人,死后不得还葬北土 朝廷议政,不得用鲜卑语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8.下表展示的是关中地区姓氏、地名变迁,据此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朝代 北方民族 姓氏 古地名 今地名前秦 羌族 改罕井氏为汉姓井氏 罕井村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罕井镇北魏 鲜卑族 改丘林氏为汉姓林氏 丘林村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邱木村前秦 氐族 改氐族杨氏为汉姓杨氏 氐杨村 陕西省西安市纪杨寨A.不同民族交流交融 B.社会经济繁荣发展C.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D.社会混乱战争不断9.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短暂统一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边疆开发10.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中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该馆保存有反映北齐武安王徐显秀等贵族生活场景的壁画如下,壁画中人物的服饰( )壁画(局部1)及随从服饰复原图 壁画(局部2)及墓主人服饰复原图随从穿着鲜卑帽、合裆裤、长靴的少数民族服饰 墓主人徐显秀及夫人束发右衽,穿褒衣博带的汉族服饰A.见证了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 B.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社会现象C.反映了奢华享乐的社会风气 D.说明了鲜卑民族已完全汉化二、综合题11.“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公羊传》。同学们就中国古代“大一统”的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诗经》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就初步形成了萌芽状态的“大一统”观念。——摘编自丁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材料二 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的哪一制度初步形成了萌芽状态的“大一统”观念?(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秦汉时期对我国“大一统”做出了哪些贡献。(3)有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酝酿着我国大一统的重启”。请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4)通过上述探究,你对“大一统”有何认识?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详解】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自称‘大秦天王’,推崇儒学;北魏拓跋氏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而北周宇文氏认为自己的祖先出自炎帝神农氏。”和所学知识可知,前秦苻坚称“大秦天王”并推崇儒学,北魏拓跋氏宣称黄帝后裔,北周宇文氏追溯祖先至炎帝神农氏,这些举措本质上是少数民族政权通过构建华夏祖先谱系,强化自身的政治合法性。这种对华夏文化的主动吸收,促进了不同民族在文化层面的交流、认同与融合,D项正确;炎黄血缘的宣称是政治建构,而非科学考证,排除A项;儒学成为各族政权共同推崇的思想体系,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并非“唯一信仰体系”,排除B项;题干政策虽推动了文化交融,但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等差异依然存在,“完全消除差异”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秦朝的灭亡、淝水之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取得胜利;“东山再起”这个成语与谢安密切相关,谢安在东晋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指挥东晋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由此可知,巨鹿之战和淝水之战是分别与“破釜沉舟”和“东山再起”相对应的历史事件,D项正确;涿鹿之战 ,是黄帝部落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战役,与成语“破釜沉舟”和“东山再起”无关,排除A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战胜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与成语“破釜沉舟”和“东山再起”无关,排除B项;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胜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与成语“破釜沉舟”和“东山再起”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B【难度】0.85【知识点】淝水之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决战,东晋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据状态,且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B项正确;西晋在316年灭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前秦是失败的一方,不是取胜的,排除C项;北魏建立时间是38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详解】题目给出《魏书》中关于北魏皇帝赏赐的三条记载,赏赐牲畜(牛马)、奴婢是鲜卑游牧民族的典型习俗; “各有差”是部落分配战利品的传统方式; 三条记载从道武帝到太武帝(北魏前期)均延续这一模式,说明习俗未因汉化而完全改变。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直接体现“交融”过程(如汉化措施或文化互动),更多是鲜卑习俗的延续。排除A项;“各有差”体现按等级分配,但“森严”一词强调严格的压迫性制度,题干仅反映赏赐差异,未体现制度压迫。排除B项;俸禄制改革是孝文帝时期的汉化措施(484年),题干中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远早于此,无法体现“改革不彻底”。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详解】据题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可知,北魏面临的是是否要摒弃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也就是是否进行汉化的问题,而汉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当时面临的是是否要摒弃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保存旧制” 与材料中面临的选择相悖,排除B项;“迁都” 在材料中未提及,不符题意,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化和制度方面是否汉化,“促进经济发展” 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十六国)、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详解】据题干表格内容信息可知,前秦苻坚和北魏孝文帝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如重用汉官、立学校、传授汉文化、改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等,这些政策促进了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因此,这些政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D项正确;思想大一统确立的标志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A 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完全消除的,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休养生息政策强调的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与表格中的汉化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详解】根据材料“迁都洛阳后,改国姓拓跋氏为元氏”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C项正确;齐国管仲改革主要内有“相地而衰征”等,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等,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等,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详解】据表格“改罕井氏为汉姓井氏”“改丘林氏为汉姓林氏”“改氐族杨氏为汉姓杨氏”可知,前秦的羌族、北魏的鲜卑族、前秦的氐族,都将本民族姓氏改为汉姓,并且相关地名也有一定传承。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姓氏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交流,A项正确;表格主要呈现的是民族姓氏和地名变迁,未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内容,无法得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出现民族姓氏融合等现象,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民族隔阂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未完全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任何关于战争、社会动荡方面的信息,不能得出社会混乱战争不断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十六国)、南朝的政治、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详解】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中的东魏、西魏、北周、东晋、南朝等政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长期对峙(如南朝与北朝)的格局;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交融,以及北人南迁促进江南开发,均是该时期“民族交融”的典型表现。题干内容完全契合这一阶段的特征,C项正确;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主要指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核心是早期国家形成(如分封制、宗法制)及社会制度变革(如铁器使用、百家争鸣)。题干中涉及的东晋、北朝等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与主题不符,故此选项错误,排除A项;西晋曾短暂统一全国(约37年),但题干未体现统一后的治理或制度,反而强调多政权分立和民族迁移,故此选项不匹配,排除B项;北人南迁确实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但题干中同时涉及民族内迁、政权分立等更广泛的历史现象。边疆开发仅是局部表现,无法全面概括题干的核心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详解】根据题干“随从穿着鲜卑帽、合裆裤、长靴的少数民族服饰”“墓主人徐显秀及夫人束发右衽,穿褒衣博带的汉族服饰”可知,壁画中的人物服饰既有少数民族服饰,又有汉族服饰,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情况,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社会现象,B项正确;题干壁画中没有提到纺织技术,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题干壁画没有提到奢华享乐的相关情况,不能反映奢华享乐的社会风气,排除C项;壁画中随从仍然穿着鲜卑服饰,说明鲜卑民族并未完全汉化,排除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11.【答案】(1)制度:分封制。(2)贡献: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3)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北地区经济发展趋向于平衡,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学习,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4)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大一统包括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经济一统等多方面内涵。(言之有理即可)。【难度】0.65【知识点】尊崇儒术、江南开发的原因、西周的政治制度、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故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初步形成了萌芽状态的“大一统”观念。(2)贡献:根据材料二“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作了修正。”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这些是秦汉时期对我国“大一统”做出的贡献。(3)论证:根据材料四“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北地区经济发展趋向于平衡,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学习,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酝酿着我国大一统的重启”。(4)认识:通过上述探究,“从西周的萌芽到秦汉的实践,再到魏晋南北朝的酝酿,最终在隋唐时期实现,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内容有政治、思想、民族关系、经济等。”,由此得出,对“大一统”的认识是: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大一统包括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经济一统等多方面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