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 九年级学情调查
语文 杭州上城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卡的密封区内填写考生相关信息。
3.必须在答题卡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4.考试结束后,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卡。
试题卷
卷面书写(3分)
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一、“浙里有诗文”梳理探究活动(16分)
古往今来,浙江这片土地孕育了许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众多传世佳作。同学们就此展开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梳理】
1. 请完成卷轴中的诗文梳理。
“浙”里美景 ◎生机盎然 ①______,②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______ 雾凇沆砀,④______,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浙”里民风 ◎淳朴热情 莫笑农家腊酒浑,⑤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浙”里风骨 ◎豪情壮志 ⑥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探因】
【甲】山水名胜
宁波·四明山 湖州·嘉业堂藏书楼 杭州·岳王庙
李白诗云:“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四明山是浙东诗路上的明珠,引无数诗人踏足游①lì______。 古雅书楼藏于园林之中,楼主对此景颇为自得,“春花秋月,梅雪荷风……负手微吟,诗境亦古”,看书、赏景,眼前心间,皆②______。 岳庙中梅花枝干挺拔,与石门上“忠孝”二字③______,尽显英雄风骨,令人想起清代袁枚的诗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乙】历史溯源
许结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提到,宋仁宗时期,社会经济渐渐繁荣,从唐以来就已有了的“今体慢曲子”,也随之渐为士大夫所关注。柳永率先为这些慢曲创作新词,如《望海潮》中描述的杭州繁荣景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据《衢州日报》报道,宋以重文轻武之策,激活大批文人大家,形成大宋昌盛文运。虽说靖康之耻,北方战火绵绵,然,宋文化之大流,在浙江成了高地。岳飞那句“靖康耻,犹未雪”,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
2. 阅读材料【甲】,完成下列小题。
(1)将正确的汉字填在①处。
(2)为②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说明理由。
A.悠然 B.幽然
(3)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成语填入③处。
A.相得益彰 B.相辅相成 C.珠联璧合
3. 阅读材料【乙】,完成下列小题。
(1)借助资料,为加点字“都”选择正确读音。
都 A.dū ①统领;②大都市。
B.dōu ①全;②表强调语气。
(2)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提出修改建议。
【小结】
4. 同学们准备拟写对联作为活动小结。请根据【梳理】与【探因】材料,为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 )
上联:流连美景,山水藏书韵 下联:______
A. 青史探寻,乱世育诗心 B. 青史探寻,风云承文脉
C. 探寻青史,乱世承文脉 D. 探寻青史,风云育诗心
二、“品人间真情”文学阅读活动(17分)
阅读小说,完成学习任务。
______
张宇弛
①苏之文给了苏逸翔能给到的一切,可苏逸翔却说:“爸爸,我不想要。”孩子的心思谁能懂?代沟总归有的。
②苏逸翔五岁时,苏之文买了一盒八寸蛋糕,那可是全市第一家蛋糕店,开业的时候队伍排出去两里路呢。苏之文问苏逸翔,蛋糕好吃吗?苏逸翔说好吃。苏之文高兴极了,儿子喜欢比什么都重要。苏逸翔摇摇头,他说:“好吃,但是不喜欢。爸爸要是能第一个来接我就好了。”
③第二年,苏逸翔六岁。苏之文早早准备了节日礼物——百货大楼最新款的电动走马灯,想给苏逸翔一个大大的惊喜。邻居们肯定会问,这个走马灯托人都买不到,你们怎么抢到手的?加价了吧?到时候,苏逸翔就像是走马灯,所有孩子都得围着他转。
④苏之文不理解为何小朋友总爱父母早早地来接自己。大概苏之文接孩子时总是垫底,他不曾见过小朋友们排着队站在幼儿园大门口翘首期盼的样子,像极了鸟窝里的雏,昂着头嗷嗷待哺。
⑤今天,苏之文终于见识到了。苏之文下午请了两个小时的假,提前下班,早早等候在幼儿园门口。远远地,他听见孩子们叽叽喳喳:“哇,你爸爸今天是第一个。”苏之文走进校门,孩子们像卫兵似的分成两列,苏之文在注目下牵着儿子的手,昂首阔步,走出学校大门。
⑥迎面走来一位老人,老人手里拿着一只包装盒,走近看,竟是走马灯。苏逸翔扭头盯着老人,视线不舍得离开。苏之文赶紧说:“逸翔,你也有礼物哦。”
⑦一模一样。回家后,苏逸翔摆弄着玩具,走马灯不停旋转,发出悦耳的音乐。“逸翔你怎么了?”苏之文发现儿子并不十分感兴趣,“不喜欢吗?”苏逸翔摇摇头:“喜欢。”苏之文不解:“和小朋友发生矛盾了吗?”苏逸翔不说话了,好半天,他噘着嘴,转过身,再也不看玩具:“别人都有爷爷接。”
⑧今年儿童节节前,苏之文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邻居们从此总爱往他家凑,苏逸翔成了院里的孩子王。值。
⑨苏之文问苏逸翔想要什么礼物,苏逸翔眨眨眼:“字典。”
⑩苏逸翔在纸上写了个字,写完涂抹掉,又写了一个,又涂抹掉。接连写了三四个。“不对不对。”苏逸翔急得快哭了。苏之文模仿着儿子的笔画,差点笑出了声:“逸翔,是不是这个字?你是不是想写愿望的‘愿’的繁体字。你在哪儿学的呀?”
苏逸翔“嗯”了一声:“对,就是这个字,我在电视中看到的。”苏逸翔接着说:“爸爸,这本新华字典可以查简体字的繁体写法。那如果我看到电视中的繁体字该查什么字典呢?”
苏之文笑着说:“有一种字典可以双向查找。怎么?”
“六一节礼物。”苏逸翔高兴地跳了起来。
字典买来后,苏逸翔拒绝了下午的儿童乐园之旅。苏之文困惑,难不成逸翔准备在字典中度过六一吗?难得清闲,苏之文靠在沙发上看球赛,屁股两个小时没离开过沙发,趁点球前赶紧上个厕所。
“逸翔,干嘛呢?”
“写信。”
“你怎么用繁体字写信?写给谁啊?”
“写给爷爷。写简体字爷爷肯定看不懂。如果爷爷回信了,我是不是用新买的字典查?那样我就可以看懂了。爷爷要是能回信就好啦,那真是六一儿童节最好的礼物。”
苏之文拿起信,一行行繁体字写得歪歪扭扭。苏之文终于明白了,苏逸翔说的并非愿望的“愿”,是志愿军的“愿”。
苏逸翔夺回信:“我还没写完呢。爸爸,你怎么把信弄湿了,害我要重新誊一遍。”
苏逸翔用手指刮着脸,“哭得像个孩子,羞不羞。”苏之文没掩饰自己的泪,他问:“逸翔,你这是跟谁学的?”
苏逸翔眨眨眼:“电视啊。我看到少先队员给志愿军烈士陵园献花圈,挽联上用的就是繁体字。爸爸,你是不是也想爷爷了。”
苏之文轻轻抚摸着苏逸翔:“爸爸也想过儿童节啊!”
(摘自《小小说选刊》2024年12期,有删改)
5. 小说开篇写到“苏之文给了苏逸翔能给到的一切”,请概括苏之文曾送给儿子哪些礼物。
6. 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1)苏之文走进校门,孩子们像卫兵似的分成两列,苏之文在注目下牵着儿子的手,昂首阔步,走出学校大门。(加点词体现了人物什么心理?)
(2)“逸翔你怎么了?”苏之文发现儿子并不十分感兴趣,“不喜欢吗?”(用第一人称描写儿子苏逸翔此时的心理。)
7. 第⑧段写到“苏之文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这一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8. 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选择或自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并阐述理由。
A.消除的代沟 B.父与子 C.儿童节礼物 D.______
三、“访古寻趣”主题探究活动(18分)
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学习任务。
【甲】
物外之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①。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乙】
寒食幽趣
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锢②于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车马朝飨诸陵,用麦糕稠饧,而人家上冢者,多用枣锢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如大昭庆九曲等处。妇人泪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罍。村店山家,分馂③游息。至暮则花柳土宜④,随车而归。若玉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
(选自周密《武林旧事》,有删减)
【丙】
______
和伯氏用介卿韵惠诗二首(其一)
[宋]蔡沈
信笔题诗学行馀⑤,功名聊且付樵渔。
心闲独玩三秋干,足健时看数亩蔬。
渺渺橘园联草阁,疏疏竹径傍田庐。
是间日有无穷趣,月淡风清静读书。
【注释】①强:同“僵”,僵硬。②枣锢:与后文“麦糕”“稠场”“姜豉”同为古代传统食品。③馂(jùn):指祭品。④花柳土宜:指野花、柳枝等自然风物。⑤学行馀:学习之外的闲暇时间。
9. 阅读【甲】文,补充研读笔记。
关键语句 释义 寻“趣”之道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仔细看 ③______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①______ ④______
徐喷以烟 ②______ 创造力
10. 【乙】文展现了寒食节的“别有幽趣”。从文中任选一句,参照示例进行分析。
示例:我选择“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幽静的山林与喧嚣的车马,一静一动,祭奠活动融于湖光山色间,哀而不伤,反显清幽之趣。
11.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2)参照【甲】【乙】板块名,为【丙】板块拟名称,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述理由。
12. 三篇诗文所寻之趣不同,背后却折射出相似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13. 中小学课间时长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时间?结合本次活动探究的结果,为同学们课间寻“趣”提两条建议。
四、“坚持长期主义”综合实践活动(16分)
“长期主义”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之一,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相关材料,请研读后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长期主义指在决策和行动中优先考虑长期利益和可持续性,而不是短期得失。当然,长期主义不是否定“着眼当下”,而是更强调,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哪怕当下无利可图,慢一点、难一点也值得。
②对长期主义,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的表达——【甲】。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向来相信时间的馈赠。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也承载着这一价值观,让人相信连神力都会眷顾长期主义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些金句,早已穿越时空,成为一代代国人的座右铭。
(节选自京报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热点一 据网络平台数据,今晚(3月3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超148.10亿,进入全球票房榜前7.《哪吒2》耗时5年半,超4000人参与制作,特效镜头接近2000个。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岩浆流体”场景,需模拟8层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效果,团队反复打磨六七十遍才通过。海浪中鱼群流动、山间飘着的云雾、天上飞着的鸟群,来自一家动画公司160人次长达26个月的日夜奋战。出现在《哪吒2》片尾字幕的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共同努力“托举”了“吒儿”。《哪吒之魔童闹海》证明了“认真做事”的意义,彰显了坚持长期主义的价值。
②◎热点二 2018年,梁文峰创立DeepSeek时,AI赛道已经挤满了巨头和资本宠儿。但他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不做短期变现,专注底层技术突破。第一年,团队亏损3000万;第二年,核心成员出走;第三年,产品仍未商业化。但梁文峰坚持了下来。2022年,DeepSeek的开源模型引爆全球开发者社区,成为AI领域的一匹黑马。2024年年底,DeepSeek横空出世,风靡全球。连大洋彼岸的AI创业者们也竖起了大拇指,啧啧称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长期主义的坚持才能穿越周期。
(节选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有删改)
【材料三】
14. 阅读【材料一】,完成任务。
(1)【材料一】的插图中第几象限最有可能代表“长期主义”?请做出判断。(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请根据画线句,补全【甲】处观点
15. 下面哪一图示适合表示坚持长期主义的实践过程?请结合【材料二】阐明理由。
16. 作为中学生,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你的学习生活说明理由。
17. 创造奇迹常常需要长期主义者孜孜以求。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名著内容阐释。
备选人物:唐僧(《西游记》) 祥子(《骆驼祥子》)方鸿渐(《围城》)
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法布尔(《昆虫记》)简·爱(《简·爱》)
五、“汲取名家智慧”表达与交流活动(50分)
18. 阅读以下对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的采访片段,完成写作任务。
草地周刊:如果跟今天的年轻人分享经验,您觉得一个人要过好自己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叶嘉莹:我觉得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你进入的一个“门”。你进入这个“门”的时候,要好好地思考一下,你进的这个“门”是一个怎么样的门?它里面有什么样的丰富蕴藏?每一个人都选择好自己要进的“门”。而且进去以后,如果你选择得对,应该终身持守住你的选择,这是我的一点希望。
针对叶嘉莹的采访回答,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你可以记述经历,可以讲述故事,也可发表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2024学年第二学期 九年级学情调查
语文 杭州上城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卡的密封区内填写考生相关信息。
3.必须在答题卡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4.考试结束后,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卡。
试题卷
卷面书写(3分)
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一、“浙里有诗文”梳理探究活动(16分)
【1~4题答案】
【答案】1.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 ②. 浅草才能没马蹄 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 ③. 静谧空灵(意思对即可) ④. 天与云与山与水 ⑤. 丰年留客足鸡豚 ⑥. 俗子胸襟谁识我
2. (1)历
(2)示例一 我选悠然,理由:悠然指的是内心的闲适自在,在园林中看书、赏景,身心放松,让人顿感悠闲,所以合适。
示例二 我选幽然,理由:幽然指的是环境静谧、深远,图片中的藏书楼古朴典雅,与绿叶凉亭浑然一体,给人以静谧深远感,因此合适。
(3)A 3. (1)A (2)将“激发”改为“激励”或在“仁人志士”后加“的爱国热情”。 4. D
二、“品人间真情”文学阅读活动(17分)
【5~8题答案】
【答案】5. 八寸蛋糕、电动走马灯、繁体字字典、第一个到幼儿园接儿子、彩色电视机、儿童乐园之旅。
6. (1)“昂首阔步”展现出苏之文此时满足、得意、自豪、庆幸的心理。
(2)爸爸,你以为给我买最稀缺的电动走马灯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了,我虽然喜欢,但更羡慕别人有爷爷,我多么希望能有爷爷来接我呀,爸爸,你怎么不知道呢?
7. 示例:不可删。儿童节前,苏之文买彩色电视机,是因为他觉得让孩子得到别人家孩子得不到的物品,能让孩子成为他人羡慕的对象,乃至孩子王是最重要的;不断强化父亲自以为的“爱”,为下文突转进行造势;也为苏逸翔从电视中看到繁体字,要买字典给爷爷写信作铺垫。
8. 选择A:消除的代沟
爸爸多次精心准备的礼物儿子都不喜欢,这就是代沟。父子两人在一次次送礼物的过程中逐渐互相理解,明白了亲情陪伴、沟通互动的重要性,从而化解了代沟。该标题反映出现代家庭中亲子间因观念差异产生代沟的普遍现象,引发读者对父辈与子辈关系的思考。
选择B:父与子
从人物塑造上,它聚焦父子二人,通过他们在送礼物等情节中的表现,展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父亲在多次送儿子礼物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儿子对亲情陪伴的需求,苏逸翔对爷爷的思念引发苏之文对父亲思念的共鸣。文中除了苏之文与苏逸翔这对父子外,还暗含了另一对父子关系,即爷爷与父亲,也暗示了苏之文要给孩子能给到的一切的根源。
选择C:儿童节礼物
从情节架构上,“儿童节礼物”紧密串联起故事的各个阶段,从苏逸翔五岁到八岁期间,父亲苏之文在儿童节前夕都为送他礼物而费尽心思,而苏逸翔对礼物的反应,却从一开始对物质礼物的不感兴趣,到最后渴望用字典与爷爷通信。“儿童节礼物”见证了父子情感的变化与成长,承载着亲情的温暖与包容,承载后来人对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以“儿童节礼物”为标题,吸引读者阅读,进而深入思考亲子关系、亲情陪伴等问题。
三、“访古寻趣”主题探究活动(18分)
【9~13题答案】
【答案】9. ①. 比拟、比作 ②. 慢慢地 ③. 观察力 ④. 想象力
10. 示例:我选择“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寻常巷陌虽是幽深曲折,但因满檐插上柳而染上一层新绿,使得市井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狭小空间中饱含春意,显得格外清幽别致。
11. (1)示例:广阔的橘园向远方延伸,紧挨着简朴的草屋,与园景浑然一体。近处,一条清幽的竹径蜿蜒向前,竹林疏落有致。竹径一旁,几间朴素的农舍安然伫立,显得格外静谧。
(2)示例一:我拟定的板块名称是“读书雅趣”。作者修身之余随性挥毫作诗,月色清浅夜风微拂时静心读书,可见他在读书中自得其乐,享受耕读相济、天人合一的隐居生活。
示例二:我拟定的板块名称是“田园闲趣”。诗中“功名聊且付樵渔”可见诗人对于功名利禄并不关心,“樵渔”二字可见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同时,“三秋干”“数亩蔬”“橘园”“草阁”“竹径”“田庐”等,都描绘了乡间自然恬淡的景致,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自然闲适的隐居生活的怡然自乐之态。
12. 示例:三篇诗文都展现了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只要保持一颗好奇、欣赏的心,再普通的日子都能过得充满趣味。甲文中,常人讨厌的蚊子经过童年作者充分的想象变成了唳于云端的仙鹤,换个角度就能发现乐趣;乙文中,祭扫的人们仍然能撷取青青柳枝和野花回家,忧伤中也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丙诗中,蔡沈寓居乡间,菜园、竹径都别有趣味,让我们明白简单生活也有趣味。
13. 示例:①在校园各处享受观察、探索的乐趣;②漫步校园,欣赏美景,感受自然之趣;③在户外跑步、踢球、跳绳等,享受运动的乐趣;④跟好友畅谈生活、分享美食;⑤阅读经典书籍,获得读书乐趣。
四、“坚持长期主义”综合实践活动(16分)
【14~17题答案】
【答案】14. (1)B
(2)示例:坚持就是胜利。
15. 示例:选B。B图意思是在坚持长期主义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些波折。导演饺子制作《哪吒2》耗时5年半,共4000多人参与,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甚至“岩浆流体”场景打磨了六七十遍,经历很多困难后,终于在5年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梁文峰创业时没有走捷径,即使经历了亏损、核心成员出走、产品商业化慢等困境,也没有放弃,最终一鸣惊人。可见,坚持长期主义的实践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终会实现目标,与B图形相符合。
16. 示例:我们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①中国自古以来崇尚长期主义,有长期主义的文化积淀与氛围。②坚持长期主义,可以对未来产生有利影响,比如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增强竞争力(实现技术突破,为社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③如果不坚持长期主义,急功近利,就会造成很大危害,如煤炭企业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学校开设专业五年就停招、大学生为了打游戏带来的当下快乐而被退学可能毁了一辈子),可见要有长期主义的意识。④生活中有些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作弊抄袭,或者过分焦虑,忽视了学习的本质。
17. 示例一:《西游记》中,唐僧取经信念坚定,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从未想过放弃,终成正果,正是他孜孜以求的精神,创造了这场取经的奇迹;而《围城》里,方鸿渐欧洲游学四年换三专业,临毕业才突击论文,学术无深耕;从银行职员到大学讲师,每份工作均因人际关系破裂草率离职;对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皆始于激情而败于责任逃避,可见他是一个只顾眼前利益的人,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两本书中的人物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这个观点。
示例二:《西游记》中,唐僧取经信念坚定,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从未想过放弃,终成正果,正是他孜孜以求精神,创造了这场取经的奇迹;《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作为生产队长,面对贫困和饥饿,选择带领村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体现了他的长远眼光和对变革的敏锐洞察。他在创业过程中,从开办砖窑到多次失败再到最终成功,展现了他面对挫折时的坚持和韧性。他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放弃,而是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最终脱贫致富。两本书中的人物经历都证明了这个观点。
五、“汲取名家智慧”表达与交流活动(50分)
【18题答案】
【答案】
寻门而入 破门而出
叶嘉莹先生用叶嘉莹先生用“门”的意象,道出了人生选择与坚守的真谛。这扇门,既是人生的起点,也是精神的归宿。选择一扇门,意味着选择一种人生方向;坚守这扇门,则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与追求。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真正成就非凡的人,无不是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在坚守中超越,在超越中永恒。选择一扇门,需要智慧与勇气。
王阳明年轻时遍读诗书,却始终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直到他选择了选择一扇门,需要智慧与勇气。王阳明年轻时遍读诗书,却始终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直到他选择了“心学”这扇门,才真正开启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龙场悟道的那一刻,他明白了“心即理”的真谛,这扇门不仅让他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更为后世开启了一扇通向心灵的大门。选择一扇门,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万千道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坚守一扇门,需要定力与毅力。陶渊明选择了坚守一扇门,需要定力与毅力。陶渊明选择了“归隐”这扇门,便终身不渝。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精神的自由。他的坚守,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平凡中见出高远,在淡泊中见出真淳。正是这种坚守,让他的诗文穿越千年,依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超越一扇门,需要创新与突破。苏轼一生出入儒释道三教之门,却不为任何一门所限。他以开放的胸襟,融会贯通,在诗词、书画、文章等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超越,不是否定,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正如他所说:超越一扇门,需要创新与突破。苏轼一生出入儒释道三教之门,却不为任何一门所限。他以开放的胸襟,融会贯通,在诗词、书画、文章等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超越,不是否定,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正如他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固有的框架,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人生如门,门中有门。选择一扇门,是人生的起点;坚守这扇门,是精神的修炼;超越这扇门,是境界的提升。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选择,以坚定的意志坚守,以创新的精神超越。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选择一扇门并终身持守,不仅是对自我的确认,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礼赞。让我们在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人生如门,门中有门。
选择一扇门,是人生的起点;坚守这扇门,是精神的修炼;超越这扇门,是境界的提升。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选择,以坚定的意志坚守,以创新的精神超越。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选择一扇门并终身持守,不仅是对自我的确认,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礼赞。让我们在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