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课标要求】:
1、明确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重点)
2、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性质和特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时空定位】
【新课学习—基础知识梳理】
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 阅读教材P97-99,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 帝国主义 的势力;
2、亚非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3、马列主义的传播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4、一战削弱殖民力量,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激化了与殖民地的矛盾。
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表现: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阅读教材P97-99,完成下列问题)
1、东亚:中国:①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和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②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 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③蒋介石背叛革命后, 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东南亚:(1)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2)印尼共产党发动的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
第一阶段 1920年,印尼共产党成立,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工人、农民响应。后遭荷兰殖民当局镇压,印尼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曾发表专文表示深切同情)
第二阶段 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原受印尼共产党影响的大批群众转向民族主义政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斗争变化?①领导阶级:从无产阶级变为民族资产阶级。
②斗争方式:从武装起义到采取不合作政策。
3、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的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4、南亚: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特点:以爱和真理、非暴力(合法、和平)的手段去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以及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思考】印度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方式进行斗争的原因。
用非暴力限制群众运动,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允许的范围内,维护资产阶级领导地位。
用不合作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迫使英国让步,争取印度独立自治。
“非暴力”思想既迎合印度的宗教文化,又与客观国情相符合,有利于团结和发动群众。
(2)指导思想:甘地主义,核心:非暴力
(3)实践行动:
②第一阶段(1920—1922):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 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 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甘地还亲自纺纱,她的白衣帽一时成为民族服装。
③第二阶段(1930—1934):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迫使当局答应了部分要求。
④第三阶段(1940—1942):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的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二)非洲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阅读教材P99-100,完成下列问题)
1、埃及华夫脱抗英运动:
(1)一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主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做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2)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以后,扎格鲁尔又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没有获得完全成功。
2、摩洛哥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斗争:
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建立 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1)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一度得逞。
(2)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璃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自由或死亡”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开展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1934年桑地诺被当局刺杀,它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2、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
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探究思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有何特点?
①地区的普遍性 ②领导阶级、斗争方式多样 ③参与阶层广泛 ④时间的持续性
⑤发展不平衡 ⑥目标更明确(反帝反封) ⑦影响更深远(动摇殖民体系)
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意义:(● 阅读教材P101和所学,归纳完成)
● 思考点:结合本课内容综合分析归纳完成。
沉重打击了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
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 国际秩序 的重要因素。
【巩固练习】
1.1934—1940年,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颁布了废除大地产制的法令,并没收了外国资本家的部分土地,一共重新分配了17906429公顷的土地,到1940年,农民掌握了一半以上可耕种的土地。上述政策(  )
A.探索了墨西哥近代化的道路 B.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C.打击了宗主国西班牙的经济 D.模仿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式
【答案】A
【解析】卡德纳斯政府通过废除大地产制、没收外国资本家的部分土地,并重新分配给农民,这一政策显著地改变了墨西哥的土地所有制结构,使得农民获得了更多的土地,从而有助于墨西哥的经济独立和社会稳定。这一改革是墨西哥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通过土地改革,墨西哥政府试图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问题,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故选A项;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和社会改革,但它并没有完全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常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而卡德纳斯改革主要集中在土地问题上,并未全面触及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排除B项;。墨西哥在19世纪早期就已经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排除C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时期推行的,旨在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控制。而卡德纳斯政府的土地改革主要是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方式有本质的区别,排除D项。
2.有人指出:在1930年的时候,有三个人即将变得世界闻名,不仅是他们本人,还包括他们的奋斗目标。其中一人是一个60多岁穿着粗布衣服的老者。他随身携带一套被褥,一个肩背袋,一个纺锤(他晚上的时候可以纺织),徒步240英里,历经25天后到达海边取盐。他的“奋斗目标”是(  )
A.通过民主改革来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
B.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
C.领导黑人民权运动迫使美国通过民权法案
D.开展武装斗争推翻由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首先,时间背景是1930年,这正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高峰期;其次,题干中的老者形象(60多岁,徒步取盐)与甘地的形象和行为方式相似。甘地正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包括徒步长途跋涉、进行绝食等,来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故选B项;这个选项虽然涉及到了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的捍卫,但并未特指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且题干中老者的行为(徒步取盐)与民主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这个选项涉及的是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与题干中描述的印度背景和老者形象不符,排除C项;这个选项描述的是武装斗争,与题干中老者的非暴力行为相悖,且未特指印度或相关历史人物,排除D项。
3.1942年,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的问题,经过与尼赫鲁的多次争论,甘地表示不反对武装抵抗法西斯,支持尼赫鲁用武力保卫民族利益的立场。这(  )
A.揭示了甘地宗教信条的转变 B.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
C.掀起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甘地对尼赫鲁的支持,体现了他对斗争方式的思考和对当前国际情况的判断,所以符合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故选B项;甘地始终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斗争方式的变化与甘地个人的宗教信仰变化无关,故排除A项;虽然甘地表示支持用武力抵抗法西斯,但这并没有直接引发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故排除C项;虽然甘地支持了反法西斯,但他的这一立场并没有直接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故排除D项。
4.一战后,埃及民族主义者要求出席巴黎和会,但遭英国拒绝。受此刺激,埃及民族主义者组织起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自称华夫脱党。在此推动下,1922年2月,英国宣布终止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撤出英国的行政人员,默认了埃及的独立。埃及的华夫脱党运动(  )
A.促使英国殖民特权被彻底废除 B.反映了埃及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C.抑制了外国资本在埃及的扩张 D.实现了埃及人民获得独立的愿望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英国……撤出……默认了埃及的独立”可知,埃及的华夫脱党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体现埃及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故选B项;华夫脱党倡导的民权斗争并未完全成功,英国在埃及的特杈并没有被废除,排除A项;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和民族权益的愿望不能直接抑制外国资本在埃及的扩张,排除C项;结合所学,使埃及最终获得民族独立的是纳赛尔领带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排除D项。
5.1927年7月,桑地诺在发表的宣言中写道:“查莫罗及其继承人迪亚斯想在美国侵略者刺刀的帮助下统治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尼加拉瓜)不!绝不可能!……我将发动并参加这场战斗,以战斗呼声来回答阴险的侵略者和出卖祖国的罪犯们。”桑地诺发动的“这场战斗”(  )
A.采取了非暴力手段 B.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C.实现了斗争的目标 D.以反帝反独裁为任务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以战斗呼声来回答阴险的侵略者和出卖祖国的罪犯们”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这是桑地诺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抗争,具有反帝反独裁的革命性质,故选D项;桑地诺发动起义、开展武装斗争而非采取非暴力手段,排除A项;桑地诺领导的尼加拉瓜反美斗争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整个”一词过于夸大,排除B项;桑地诺的斗争并没有取得胜利,排除C项。
6.1921年,墨西哥政府创建了土著民族教育和文化部,致力于土著文明研究。在政策推动下,墨西哥成立了一系列人类学机构,艺术家们将土著文明元素融入壁画,在公共空间创作了数百平方米的壁画。上述行为(  )
A.弥合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 B.有利于提升墨西哥的国家认同
C.促进了墨西哥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D.旨在研究土著文明的发展状况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墨西哥政府推动土著文明研究,在公共空间创作了大量融入土著文明元素的壁画,深化了墨西哥人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即提升了墨西哥的国家认同,故选B项;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已经独立,“弥合……矛盾”“促进……发展”说法错误,排除AC项;此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解释“艺术家……壁画”,排除D项。
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2 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1990年国际元)
1820年 1930年
墨西哥 759 1618
美国 1257 6213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墨西哥的贸易保护本来是为了应对大萧条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后因世界大战造成的世界市场混乱得以延续。二战后贸易保护成为有意追求的长期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到80年代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摘编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
(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两个方面)。(8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贸易保护对墨西哥工业化的影响。(6分)
【答案】(14分)
(1)变化: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与美国差距拉大。
原因:①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②墨西哥工业化程度低,美国经历两次工业革命。
③英美对墨西哥的经济侵略。
④前宗主国西班牙和英国的殖民模式不同。
⑤独立后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不利于本国工业化的开展。
(2)影响: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推动了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
②20世纪50—70年代,贸易保护带来工业化成就。
③20世纪80年代,贸易保护造成工业弊端。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表格相关信息,1930年相比1820年墨西哥和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墨西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和总值最终数据均落后于美国,说明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与美国差距拉大。第二小问原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远不及美国的原因包括了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两个方面,从历史因素来看,美国通过把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存在不彻底性,大地产制和外国资本的残余势力依然强大,迟滞了墨西哥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墨西哥的宗主国是西班牙,作为封建帝国的西班牙对墨西哥采取种植园、种族灭绝和垄断贸易的方式进行殖民侵略,充满了血腥暴力和落后因素,但是美国的宗主国是英国,英国客观上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了北美,使北美更具有良好的发展机制和历史条件;从现实因素来看,据材料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可知独立后的墨西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使本国的民族工业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冲击,制约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再加上墨西哥颁布资本主义宪法的时间是1917年,工业化基础和程度都比较低,而美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工业化国家,进一步扩大了两者的发展差距。
(2)据材料二“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可知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客观上保护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减缓了外国资本和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开始本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据材料三“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可知战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墨西哥的工业化成就,促进了墨西哥工业化的继续发展;据材料三“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可知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的贸易保护主义弊端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失去了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加剧了本国企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进一步降低,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国家腐败问题也日益严重等。
PAGE
高一《纲要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