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课件  常见题型解题方法与专项训练(共8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课件  常见题型解题方法与专项训练(共80张PPT)

资源简介

(共80张PPT)
202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课件
常见题型解题方法与
专项训练
题型一 选择题
选择题解题通法
正向 解题法 第一步,通过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空间信息、史事(描述的人物、事件、现象),明确材料主旨或中心思想。
第二步,找出题干设问词或设问角度,明确作答方向。
第三步,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谨记:坚持论从史出,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
排除法 (1)排“错”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史实、史论错误及说法绝对的选项。
(2)排“它”法,有的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的要求无关;有的选项只侧重于材料的某一方面,偏离主旨。正确选项的表述更直接、具体、完整或接近问题本质。
类型 文字材料类
1.读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语句,提取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
2.联知识:在读懂材料后,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这一知识转化的过程要准确、客观。
3.辨选项:辨析选项,分析其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史实等,排除错误的选项,从而判断出答案。
1.唐太宗曾对大臣说,政务之事必须经百官商量,由宰相筹划,确定稳妥后方可实行,不能由一人独断。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  )
A.减少决策失误
B.分割宰相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君相矛盾
A
2.“辽和西夏的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传统的典籍。从他们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辽与西夏各自创造了自己的书写文字,借用汉字部首来书写拼音文字。”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B.少数民族政权建设的完备
C.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度发展
D.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演变
A
3.南宋的《统天历》确定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 5日,比现行公历采用同一数值早了384年。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精度与现行公历相当,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据此可知,宋元时期(  )
A.对外贸易繁荣昌盛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D.科技发展领先世界
D
4.朱元璋下令,山东、河南等地区的农民自1394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收赋税)”;还规定地方官员任满赴京接受考核时,“必书农桑学校之绩”。由此可见,朱元璋(  )
A.主张改革官制
B.注重监察百官
C.强化君主专制
D.重视农业发展
D
5.清朝君主使用自谦词的频率与之前朝代相比明显降低。康熙以后,绝大部分君主自谦词只出现于与帝王即位、祖先、先帝有关的诏令中,有关具体政事的诏令及面对大臣的语境中已很少出现甚至不用自谦词。这反映了(  )
A.八股取士的影响
B.君臣关系的平等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君主专制的加强
D
类型 历史地图类
1.审题目:审问题,明确答题方向。
2.看地图:(1)看图名,了解地图的主题,如历史时期形势图、战争示意图等。(2)看图例,弄清符号的含义,了解事件发展的态势,掌握地图反映的有效信息。(3)看主图,了解历史地图的时间范围和地理方位,关注地图中古今地名信息的变化。
3.联知识:将地图中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然后根据问题并结合选项得出答案。
6.隋朝时,扬州(江都郡)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转运港口。到唐朝,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城市。据下图可知,扬州地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  )
A.扬州手工业最为发达
B.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C.扬州是大运河的中心
D.其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D
7.根据右图反映的历史信息可以推断出(  )
A.辽得到了燕云十六州
B.辽宋间出现和平局面
C.北宋失去了大片领土
D.辽与南宋对峙局面形成
B
8.下面为元代外销青花瓷出土地点示意图。据此可知,元朝时期(  )
A.大商港多位于长江以北地区
B.陆路成为主要运输通道
C.海上交通线可通达西欧地区
D.对外商业贸易高度繁荣
元代外销青花瓷出土地点示意图
D
9.下面是明朝中期某一时段的形势图。该图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民族交融
B.朝贡贸易
C.保家卫国
D.航海创举
C
类型 数据图表类
答题要点 解题技巧
表格类:纵横驰骋看变化 一看:①看图表名称、注释或材料来源等,确定图表反映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或现象)等。②看设问的要求,带着问题分析图表。
二比:对比图表中的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的变化,找出差异或变化趋势。
三联:联系所学知识,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答题方向,并结合选项作答。
折线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柱状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饼状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10.唐诗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下面是某学者以《全唐诗》为样本统计的与科技有关的唐诗数量情况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学内容
B.统治阶层重视科技
C.物理与医药领域成就显著
D.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A
11.下面为中国古代铜钱铸造量统计图(部分)。图中某一时段铜钱铸造量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  )
A.铜钱携带方便
B.新型货币在市场流通
C.实物交换兴起
D.外国白银的大量流入
B
12.下面是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部分)。该图可用于研究(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手工业技术进步
C.宋朝的政治制度
D.武器装备的发展
A
13.下面是1415—1423年亚非地区来中国朝贡的国家数量变化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明朝(  )
A. 与欧洲各国往来密切 B.朝贡贸易影响深远
C.国际影响力得到扩大 D.手工产品远销海外
时间 1415年 1419年 1421年 1423年
国家数量 8个 17个 16个 16个
C
类型 图片漫画类
1.审题目:审问题,明确答题方向,找到解答问题的关键词。
2.看图片:明确图片反映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审读图片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理解图片的内涵。图片材料一般由图片、标题、文字说明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地再现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题;文字说明是对图片所反映史实的有效补充,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3.联知识:联系所学知识,根据问题并结合选项作答。
14.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安装了犁壁的犁具)。该图的主要史学研究价值在于反映了唐朝(  )
A. 个体农业的形成
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农民生活的艰辛
D.耕作面积的扩大
B
15.下面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A. 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
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
B
16.下面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根据此图,我们可以了解北宋时期中央政治机构(  )
A.严重威胁君权
B.权力过分集中
C.注重分权制衡
D.办事效率极高
C
17.右面是七年级(1)班某历史学习小组策划“明清科技展”时找到的图片。该图片最有可能出自(  )
A.《大唐西域记》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花机图
C
题型二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解题通法
类型 背景、原因类
1.明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或哪一方面的背景/原因。
2.需要考虑的角度:主观+客观、内部+外部、直接+主要+根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个人作用等。
3.通常“因素”“理由”“条件”等也可归入此类。
1.材料 中唐时,陆羽首创“煎茶法”,改变了唐初的饮茶习俗,并培育了大唐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之风。回鹘居于丝绸之路上,盛产马匹;饮茶之风兴起后,“回鹘入贡,以马易茶”,由此开启茶马互市。唐中后期,回鹘与唐交易的马匹数量达上万匹。此外,回鹘还扮演了中外贸易间的中转角色,中国茶沿丝绸之路传到回鹘,再传到波斯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各国乃至罗马。唐朝时期的茶叶贸易呈现出“万国来求”的盛景。
——摘编自丁文《中国古代茶叶经济与丝绸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4分)


饮茶习俗的改变和饮茶风气的盛行;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与回鹘等政权进行茶马互市。(任答两点即可,4分)
2.材料 北宋前期,出现于四川的交子最初只是一种取款凭证。由于交子铺户恪守信用,存款客商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为了避免钱币携带的不便,越来越多地直接用交子支付货款。1023年,宋廷决定由政府来发行“官交子”。这时交子才正式具有政府承认和保护的偿付功能,交子的货币化行程至此基本完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交子成为货币的历史背景。(4分)
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携带不便;交子铺户信誉良好;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4分)
类型 变化、趋势类
1.前后变化型:(1)前后有变化且内容不一——由……到……;从……变为……。(2)前后有变化且程度不同——日益;逐渐;不断;越来越;增强(加);减弱(少);扩大;缩小;更加。(3)新变化——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出现了,其答题模式是列出新出现的情况。
2.阶段变化型:对于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变化,分阶段进行归纳。
3.材料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不少体育项目逐渐步出宫廷、府第而走向社会,为一般市民所享有。有的人还将蹴鞠等活动引入商业机制,以吸引游客。……宋初,各级官吏多用文臣,社会文弱风气已露端倪。受此风气的影响,唐代对抗性极强的蹴鞠活动,至宋代已演变为以不用球门、一人或多人对踢的表演性踢法为主了。
——摘编自黄伟《宋代体育与宋代社会》
根据材料,归纳宋代体育活动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8分)

变化:部分体育项目从官方走向民间;出现了商业性的体育活动;部分体育活动的对抗性减弱。(任答两点即可,4分)原因: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社会风气文弱;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任答两点即可,4分)
4.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初期以后实行的对外政策,并归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4分)
政策:闭关政策。(2分)变化趋势: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2分)
类型 影响、意义类
1.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哪一方面的意义或影响。(如国内、国外;积极、消极;直接、间接;短期、长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
2.在审清设问的前提下,改革的意义或影响一般从其历史地位、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作用等角度来回答;政治制度、治理措施的意义或影响一般从其直接效果、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等角度来回答;战争的意义或影响一般从其积极或消极影响、主观与客观影响的角度来回答。
3.通常“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也可归入此类。
5.材料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事务,加强国家治理效能,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在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制度中派生出来的。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4分)

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两点即可,4分)
类型 特点、特征类
1.历史事件的特征常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发动方式、发动目的、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回答,重在讲出该历史事件与其他类似事件的不同之处。
2.历史措施(或政策)的特征主要从措施(或政策)产生的背景、实行方式、实行措施的主体、措施的内容、产生的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整理。
3.历史阶段的特征从对应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归纳,可以是一个短时期内特有的固定特征,也可以是某一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变化特征。
4.历史现象的特征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整理。
5.历史人物的特征常从其所处时代、所属阶级或派别、个性化活动与主张、人物称谓等方面回答。
6.材料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加强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与手工业相关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已不再局限于在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流通,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甚至行销全国。在商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其中尤以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最为著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区域贸易扩展为全国性的贸易;形成了一些商人集团。(任答两点即可,4分)
类型 史实说明类
此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运用史实说明材料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观点,另一种是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后再结合史实说明。 结合史实 说明类 (1)根据材料以及设问要求,明确题目要求运用哪一时期/哪一领域/哪一人物的相关史实说明哪一句话/哪一观点。
(2)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说明。
提取信息 说明类 (1)先将信息分类,然后选择其中关联性强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
(2)围绕主题,运用选择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7. 材料 中国历代GDP总量与科技发现总量变化统计表(部分)
(注:“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朱永俊、赵晓春《我国古代科技与经济关系定量研究》
时间断面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GDP总量 (10亿) 31.1 45.6 75.6 60.0 61.8 228.6
科技发现总量(个) 4 18 48 15 24 60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示例】
历史时期:唐朝。
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得以发明和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4分)
8.材料 下面是北京的部分遗址公园。
金中都公园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明城墙遗址公园
以“金中都”建城文化为主题,选址于当年皇城故址。仿金代建筑,体现了“唐风宋制”的营建法式;设置营城建都、金人游牧等景点。 围绕元大都土城遗址修建。公园里面有以战马群为核心的“鞍疆盛世”景观,有忽必烈、马可·波罗等人物雕像,还有体现交易中使用的大量铜钱的雕塑。 以明代城墙为核心而建,其中东便门的一段城墙保存相对完整,城墙内为夯土,外包砖石。东南角楼高约30米,上有144个射箭用的窗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示例,任选一处遗址公园,结合史实说明其历史研究价值。(示例除外)(4分)
【示例】
选择:明城墙遗址公园。
说明:明朝时期,朱棣迁都北京。角楼反映了当时的北京城具有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



【示例一】
选择:金中都公园。
说明: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中都营建过程中吸收中原文化,体现了民族交融。
【示例二】
选择: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说明: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元大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任选一处遗址公园作答即可,4分)
类型 信息提取、互证类
1.如果题目要求提炼一则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可找到核心人物或事件,组合成“什么是什么”“谁做了什么事情”“什么事情造成什么影响”等句式。
2.如果题目要求从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中提炼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则必须提炼其共有的历史信息。首先,仔细阅读每则材料,分别提取信息,再通过对比找出所获取信息的共同点。
9. 材料
  胡旋舞,本出康居,以旋转便捷为巧,时又尚之。
——《新唐书》
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于一小圆毬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子上,其妙如此也。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舞二人,绯袄,锦领袖,绿绫浑裆袴,赤皮靴,白袴帑。
——《旧唐书》
提取材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唐朝流行胡旋舞;舞者表演时站在小圆毬子上;舞者所穿舞服为胡服。(任答两点即可,4分)
10. 材料 下面是明代进士题名碑和《袁崇焕年谱》。

上面的材料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分)
袁崇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2分)
11.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文物,阐释其反映的历史信息。(4分)



【示例】
选择文物:唐代鸽子纹锦残片。
历史信息:该文物见证了唐朝时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时期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唐朝社会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强。
(任选一件文物作答即可,4分)
类型 专题研究类
1.审设问,明答题方向:审读设问,明确考查内容和答题方向。
2.审材料,提关键信息:审读材料时要全面提取素材中的关键信息,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素材反映的现象进行有效、深入的分析。
3.精提炼,写研究报告:结合确定的史实,围绕研究角度,针对所选史实中与研究角度相关的要素(原因、影响等)进行阐释或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12.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某班围绕“影响国家统一的因素”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对其进行了解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组别 影响统一的因素 解读
第一组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类似,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国家统一;地理环境差异大,交通不便,影响国家统一。
第二组 人口迁徙 大量的人口迁徙、文化认同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为统一的中国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第三组 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 在中国基本农业区内,手工业和商业越发达,地区间的依赖性就越强,越有利于统一。
第四组 个人与阶级、阶层的作用 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积极作用。
(1)在第一、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8分。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人口迁徙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
研究结论:人口迁徙有利于国家统一。
【示例】
研究角度:个人与阶级、阶层的作用
说明:唐太宗励精图治,虚心纳谏,知人善任,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唐朝的繁荣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1662年,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与经营台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研究结论:杰出人物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任选一个研究角度作答即可,说明6分,研究结论2分,共8分)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4分)



文化与制度;边疆管理;反抗侵略。(任答两点即可,4 分)
13.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某班围绕“盛唐气象”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唐朝人口统计表(部分) 经济繁荣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二组 民族交融
唐朝的民族政策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三组 文化上,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饮。公孙大娘的剑器,雄健绝伦,一舞动四方;王大娘的顶竿,技术高超,其妙入神,令人叹为观止。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 ——摘编自李斌城《盛唐的社会风貌》 风气开放
(1)在第一、二、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8分。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风气开放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唐朝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等活动,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唐朝时期,许多女子接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打球、拔河、下棋等活动。
研究结论: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整个时代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体现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示例一】
研究角度:经济繁荣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至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唐朝人口数量快速增加。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民众生活安定。
研究结论: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出高度繁荣景象,促进人口快速增长。
【示例二】
研究角度:中外交流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并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研究结论: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在其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和辐射作用下,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任选一个研究角度作答即可,研究思路6分,研究结论2分,共8分)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4分)


工具革新;制度完善;文艺多彩;等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
类型 观点论述类
1.提炼观点:提炼的观点必须符合材料主题和题目要求,围绕设问规定的“主题”“角度”进行观点提炼。观点要用陈述句,句子完整,简明扼要;观点要上升到“论”(结论或理论)的高度。
2.论证观点:要选择能够有力证明观点的史实,论证时要做到紧扣观点,尽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展开论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3.总结归纳:要对论证内容进行总结,结论需要进行升华。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总结提升:(1)概括本论题论证的本质、用史观分析、联系实际等。(2)写出历史发展趋势、时代潮流、历史规律等。(3)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意义,渗透家国情怀。
4.注意事项:(1)具有逻辑性,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炼观点,后论证,最后总结。(2)视角要多维,层次要清晰。(3)语言学术化,使用历史术语。(4)提炼易于自己论证的观点。
14.材料  中国科举制发展简表(部分)
时间 主要措施
隋朝 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唐朝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宋朝 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时间 主要措施
明朝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以及文意,都有严格规定;一篇文章须分成八个部分,其中的后四部分各有两股对仗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示例一】
观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推动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论述: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同时有利于读书风气的形成,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如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结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
【示例二】
观点: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论述: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但明朝时,严格规定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以及文意,推行“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
结论: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利有弊。
(观点2分,论述4分,结论2分,共8分)
15.材料  中国古代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贞观年间 玄奘西行
754年 鉴真东渡到达日本
971年 宋朝在广州设立第一个市舶司
1281年 元朝统治者在澎湖设置巡检司
1405—1433年 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倭
明朝末年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757年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示例】
观点:和平使者推动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选择事件: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论述: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鉴真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明朝时,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郑和的远航,发展
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结论:和平交往的理念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观点2分,论述4分,结论2分,共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