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202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课件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综合训练知识整合线索 隋唐至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时期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隋唐 时期 (1)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 (2)突厥:唐朝先后击败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平定后突厥汗国;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西北各族尊奉为“天可汗”;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3)回纥(回鹘):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朝后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9世纪,大多数回鹘部众西迁到今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4)渤海和南诏: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政权建立。 (1)与日本的交往:遣隋使、遣唐使(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鉴真东渡。(2)与新罗的交往:新罗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代表人物:崔致远);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科学技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3)与天竺的交往: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大唐西域记》。(4)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中国的造纸术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时期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辽宋夏 金元 时期 (1)多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有战有和,边境开设贸易场所。 (2)文化认同:辽、西夏、金仿效中原王朝制度;金朝统治者提倡儒学,推行科举制;元朝的统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 (3)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 (4)民族交融: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我国回族的前身)。 (1)中外交通发达:辽夏金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仍维持着与西域、中亚较大规模的交流;宋朝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2)海外贸易繁荣: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当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半岛、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广州、泉州、明州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辽金与朝鲜半岛保持经济上的联系。日本、波斯和大食等国也都与辽金有贸易关系。(3)中外文化交往密切:①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历法工作;元朝收集和翻译了一些阿拉伯医学书籍。②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时期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明清 时期 (1)东北: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 (2)北方: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 (3)西南: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办事大臣;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4)西北:康熙皇帝打败噶尔丹;乾隆时,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和平交往:①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向中国纳贡称臣,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册封。②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2)侵略与反侵略:戚继光抗倭使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援朝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3)对外政策:明朝前期,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关系;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时期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发展特征与趋势 (1)民族交往方式多样,以和平交往为主。 (2)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3)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1)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4)以和平交往的形式为主,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1.正确认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1)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2)民族交融不是强制融合,更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多样性,增强共同性。(3)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文化方面不断交流,相互学习借鉴,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在长期历史进展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并形成了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3)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代统治者采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3.古代中国文明交流互鉴带来的启示(1)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2)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更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3)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1.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内容是当地学童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B2.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带到日本,其中一些节日流传至今;同时,唐朝的诗文、典籍大量传播到朝鲜。这表明唐朝( )A.科技领先世界B.民族关系和睦C.文学风格多样D.文化辐射周边D3.《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大收天下儒士……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这反映了唐朝时期( )A.民族关系和睦B.经贸往来频繁C.对外交往活跃D.尚武风气盛行C4.“通过榷场,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而辽国的牲畜、皮货、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民族隔阂已经消除B.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C.边境贸易十分活跃D.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C5.辽宋夏金时期,中华大地上政权并立。在政治方面,各政权竞逐“中国”正统,越争斗,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越趋同;在社会方面,各政权都推动所辖区域内的族群融合,这些局部性交融为后来的跨地区深度交融奠定基础。这说明( )A.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了统一B.民族交融突破族群地区限制C.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持续发展D.各民族政权的争斗日益激烈C6.下图中的元代杂剧陶俑出土于河南焦作。陶俑有的穿着蒙古式袍帽和毡靴,有的则留有金人的发饰,其雕塑风格兼具有蒙古族艺术的粗犷和汉族艺术的细腻。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特征是( )A.政权并立B.文教昌盛C.科技发达D.民族交融D7.据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记载,(元朝)泉州港是世界大港之一,停泊大船百艘,小船无数。在这里装船的瓷器可以销售到印度,甚至远到西亚、北非等地。该记载反映出元朝( )A.统治疆域辽阔B.海外贸易繁荣C.驿站四通八达D.陆路交通发达B8.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始设奴儿干都司,将其作为管理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辖区内分置卫所,任命各族首领担任卫所长官,给予印信,并要求其按时朝贡。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监察体制B.加强了边疆管理C.改变了中央官制D.消除了民族矛盾B9.下面思维导图的主题应是( )A.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 B.明朝的对外交往与冲突C.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D.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10.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根据下表所示内容,可以提炼出的大概念是( ) 元朝时期 顺治年间 康熙年间 乾隆年间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册封“达赖喇嘛”封号。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A.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B.元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C. 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权D.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外交流发展答案:A11.李老师在中国古代历史复习课上展示了以下知识表格。该表格体现了( )A. 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播B.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复习单元 主要内容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及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C12.明代后期(1550—1644年),海外白银净流入约19 000万两;清代前中期(1645—1830年),海外白银净流入约37 000万两。这表明当时中国( )A.闭关自守导致经济落后B.海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C.银价上涨加重农民负担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B13.地方史清代,广州成为海内外商业贸易的大本营,各地商人纷纷涌向广东贩销货物,俗称“走广”。“走广”热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清政府(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推行自由贸易政策C.实行闭关自守政策D.开辟海上丝绸之路C1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当时,突厥、西域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靺鞨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民族政权,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也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某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如匈奴、突厥等)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它们的体制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它们把中原部分地区纳入统辖之下,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并概述其影响。(4分)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影响: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祖国历史的发展;促进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答一点即可,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特点。(4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发展比较成熟,与中原王朝差距不大;统治区域兼有中原部分地区和边疆地区;保留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任答两点即可,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一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2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符合史实的其他答案也可,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2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言之有理即可,2分)15.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书信、日记、报刊、碑铭与简牍等。实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与遗迹等。图像史料主要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序号 史料 简介① 大食人俑 出土于唐朝墓葬,人俑为阿拉伯人形象,弓着背,背着行囊,手握水壶,呈行进姿态。② 《宋史·外国传》 元朝人主持修撰,记载了宋朝同占城 (今越南中南部)、真腊(今柬埔寨)、天竺、大食、拂菻 (东罗马帝国)、日本等国的交往。③ 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图 西藏布达拉宫的殿堂壁画,由清初藏族画家创作,描绘了五世达赖应顺治皇帝邀请,与顺治皇帝交谈的情景。(1)材料一中,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属于图像史料的是__________;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料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4分)②①③①②(一点1分,共4分)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占城 中国青瓷盘、碗等产品,纻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常将犀角、象牙、伽蓝香等物进献朝廷 (明政府)。天方 赍带 (携带) 麝香、瓷器等物,附本国船只到彼。往回一年,买到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其默伽(天方)国王亦差使臣,将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献于朝廷。郑和船队与航行沿途国家和地区交往概况(部分)(2)根据材料二,简述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4分) 航行路线:从刘家港出发入东海,向南经过南海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经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向西到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主要方向正确、语言通顺、逻辑清晰即可,2分)影响:郑和下西洋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言之有理即可,2分)材料三 唐墓壁画客使图 《广州十三行》 唐朝重视发展对外关系,专门设立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负责接待外宾。上图是唐朝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画中有三位迎接外国来宾的鸿胪寺官员,另外还有着装各异的东罗马、高句丽等地的使节。 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清廷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我国出口商品,管理外国商人。(3)根据材料三,对比唐朝和清朝对外政策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4分)对比: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兼容并蓄,积极接纳外国文化,传播唐朝先进文化。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分)启示:主动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闭关自守会导致愚昧落后。(言之有理即可,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