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7张PPT)202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课件 命题新趋势专项训练趋势 核心素养1.(史料实证)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知(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D2.(历史解释)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宴饮之所。这些现象(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C.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D.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B3.(唯物史观)王老师在复习时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了下面这组历史素材。据此可知,该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B.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 D.社会分工合作的不断加强C4.(史料实证)《东京梦华录》是宋朝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下面是书中的部分记载。此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宋朝( )A. 商业贸易繁荣发展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D.科学技术推陈出新项目 记载马球 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妍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秋千、蹴鞠 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B5.(史料实证)《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一种造船技术——水密(意为“不透水”)隔仓,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上的创新才得以实证。这说明( )A.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B.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C.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开始于南宋D.泉州是宋朝唯一的海外贸易港口B6.(历史解释)吕思勉指出,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居海外的渐多,到近代,华人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主要民族,其发端实在此时。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提高了明朝国际地位B.扩大了中华文化圈C.促进了各民族间交融D.打破了东西方的隔绝B7.(时空观念)中国古代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右面示意图反映了( )A.政治中心的变迁与交通区位因素有关B.政治中心的变迁决定经济重心的转移C.大运河的衰败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变迁D.北京发挥着统管南北兼顾东西的作用A8.(历史解释)下表所示为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的情况。这些农作物的传入( )A. 加快了人口南迁的步伐 B.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C.体现了精耕细作的优势 D.推动了经济格局的改变农作物名称 传入情况玉米 16世纪传入,19世纪以后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玉米)”的景象。甘薯 明朝万历年间传入,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多省已有甘薯栽培,多用作蔬菜、粮食。马铃薯 约16世纪传入,由于耐寒、耐旱,在我国得到广泛种植。B9.(唯物史观)清朝时期,京剧剧本中有许多涉及日常生活中商业行为的桥段,生活化商品交换的广告也在演员唱词、念白中有所表现。这表明( )A.京剧成为社会主流艺术形式B.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C.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日益加剧D.经济发展影响艺术创作D趋势 真实任务情境1.下面是同学们为制作历史人物卡片搜集的资料。据此可知,武则天( )A. 重视人才选拔B.巩固皇帝权威C.关注民众生活D.增加考试科目 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唐]杜佑《通典·选举三》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A2.下面是某七年级学生所做的历史课堂笔记。据此判断,该学生学习的内容是( )A.开放的社会风气B.民族交往与交融C.多彩的文学艺术D.繁荣的对外贸易B3.七年级某班同学准备编写一部历史剧,他们拟写了如下剧本大纲。据此判断,剧本名称应为( ) A. 集权的北宋 B.文治的南宋C.开放的唐朝 D.繁荣的隋朝剧本名称:________________主人公: 赵匡胤 第一幕:“杯酒释兵权”第二幕:“稍夺其权”——在中央削弱相权第三幕:“制其钱谷”——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第四幕:“收其精兵”——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A4.某同学在复习宋朝历史时,制作了如下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 )★1080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约为2∶5★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A.城市人口增加 B.思想文化繁荣C.经济重心南移 D.对外贸易拓展C5.元朝科举在考场内设置考试官、监视官、弥封官、誊录官等,考场官员与考生不得有私下来往;考生除允许带指定的文典外,其余的书籍、文字一律不准带入。这些措施意在( )A.确保考试公平公正B.树立元政府良好形象C.全面考核官员政绩D.瓦解世家大族的统治A6.某校举行中国古代史图片展,下面是某展厅的一组图片。据此判断,该展厅的主题应该是( )A.政治体制革新B.农业智慧集萃C.中外文化交流D.民族和谐共处B7.下面是某同学在参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后制作的考察笔记。据此可知,清朝( )A. 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B.对外贸易优势尚存C.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D.封建官僚体制腐败 1684年,康熙皇帝实行开海贸易政策,在东南沿海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作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广州十三行成为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中外交流中心。A8.某班开展以“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两个节日的习俗说明人们重视( )A. 民族认同和传承 B.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节日的娱乐性 D.对历史事件的追忆春节 清明节 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春节的习俗活动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公历4月5日前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来与寒食节相融合,形成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清明祭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A趋势 学史方法1.(读懂文献史料)唐太宗谓侍臣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这说明唐太宗( )A.体恤民情,轻徭薄赋B.勤于政事,减轻刑罚C.知人善任,广纳贤才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A2.(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A. 政治制度的完备 B.民族关系的和睦C.经济重心的南移 D.中外文化的交流 出土于印度尼西亚的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壶身饰有椰枣纹。椰枣树是阿拉伯地区特有的常见高大乔木。 出土于扬州市的唐代青釉绿彩阿拉伯文扁壶,壶身一面用绿彩书写古阿拉伯文,另一面用绿彩绘有长脚花云气纹,其造型和纹样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情。D3.(阅读历史地图)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反映的史实是( )A. 鉴真东渡B.张骞通西域C.玄奘西行D.郑和下西洋C4.(把握史事要素)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招徕外国商人,“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由此可知,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是( )A.航海技术的进步B.造船业发达C.政府政策的支持D.商品经济的发达C5.(读懂文献史料)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宋朝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宋朝( )A. 君主专制强化 B.自然经济解体C.商品经济繁荣 D.市民阶层壮大现象 出处(东京)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画图、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东京梦华录》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 《吴船录》C6.(掌握历史纪年法)学习历史,需要掌握记录历史年代的不同方式。下列与年代尺中的时间范围一致的是( )A.12世纪前期B.12世纪中后期C.13世纪前期D.13世纪中后期D7.(阅读历史地图) 下面是明朝形势图(1433年),据图可知( )A.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B.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C.汉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并存D.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领土的一部分D8.(把握史事要素)郑和下西洋,使得中华文明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的沿岸国家形成一个关联网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材料表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 )A.目的B.条件C.经过D.影响D9.(读懂文献史料)清朝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出海贸易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能带两升米。这些政策的实施(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B.使清政府摆脱了统治危机C.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D.有利于中国海外贸易发展A10.某校老师带领学生以“如何读懂文献史料”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参与。(10分)材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征传》(1)关注史料的出处,指出其中蕴含的重要信息。(2分) 唐朝;魏征。(2分)(2)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弄清文献史料中字、词的含义。仿照示例,将下表补充完整。(4分)以铜为镜 古人梳妆打扮常用铜镜以古为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人为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历史作为镜鉴。(2分)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2分)(3)结合前两问获取的信息,理解文献史料的整体意思。(2分) 史料的整体含义是唐太宗对魏征劝谏的高度评价: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啊!(2分)(4)为了与其他史料形成互证,小历同学搜集了另外一则文献史料。请你结合材料提取两则史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分)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新唐书·魏征传》唐太宗懂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对其谏言择善而从。(2分)11.了解历史事件,需要掌握事件的各个要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 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惊慌失措,连忙将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他们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这一年是宋钦宗靖康二年,史称“靖康之变”。——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根据材料,请将下列史事要素和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 时间 北宋的腐败和无能地点 宋徽宗和宋钦宗历史人物 北宋的都城东京宋徽宗、宋钦宗被掠北上背景和原因 1127 年金与南宋对峙过程 多民族政权并立宋金联兵攻辽结果 金军攻破东京趋势 跨学科主题学习1.下面是隋朝粮仓分布示意图,影响图中粮仓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运输B.粮食产地C.地理环境D.资源分布A2.用红曲(用蒸熟的米饭制成的一种酒曲)酿酒会导致酒液变酸,为解决这一难题,唐朝的酿酒作坊发明了加灰法,降低酒醪(láo)的酸度,避免了酒酸的情况。材料可用于印证唐朝(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B.商品经济的发展C.饮酒风气十分盛行D.农业文明的发达A3.下面是唐诗中关于女子着装的描写(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尚武风气盛行B.民族认同观念增强C.男女地位平等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描写 出处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 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 司空图《剑器》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杜甫《哀江头》A4.右面是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对格利芬织锦(局部),该织锦以两个背向回首的古希腊神兽格利芬为团窠内饰,团窠间缀有古波斯文字,具有鲜明的波斯风格。这一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A.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C.与少数民族间的交往D.动物种类的丰富多样B5. 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如下图所示,钟摆在宋朝时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A.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B.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C.施行治国安民方略D.建立了行省制度B6.下表所示信息说明(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南、北方赋粮所占比例A. 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北民南迁速度加快C.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南方经济地位重要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贯、石、匹、两 10 018 153 4 414 841 5 603 312 55.93D7.宋元时期,根据北方少数民族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散曲。这说明( )A.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成熟B.市民阶层推动高雅文化发展C.南方音乐艺术走向衰落D.民族交融助推文学艺术创新D8.1431年1月,郑和船队从南京出发,4月至福州,在此停留八个月,等候东北季风的到来。次年1月,船队从福州起航,在东北季风和洋流的帮助下,沿中南半岛南下,3月到达爪哇。这说明郑和船队( )A.行程规划不够科学B.促进世界航海事业发展C.体现中外和平交往D.有效地利用了自然规律D9.《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官方编修的地理总志,乾隆时续编,增加了新疆地区,并加入了经过精确测绘的青海、西藏、新疆地区地图;嘉庆时重修《大清一统志》,把全国各地的建制沿革、职官、户口、人物等划一记载。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皇家权威B.发掘地方文化C.确立行省制度D.巩固国家统一D10.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世界各国的商人眼里,Canton(广州)这个名字,就是“财富”的同义词。很多人即使没听说过广州,也听说过Canton,甚至误以为Canton就是中国。这反映了清代( )A.闭关自守政策下的特殊情形B.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C.通过海外贸易展现大国风度D.积极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A11.中华英雄谱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策划的历史剧《中华英雄谱》的部分内容,请你完成相关问题。(8分)材料(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剧本补全空白处内容。(4分)旁白: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懈,中国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抗倭。(2分)剧幕名称:郑成功收复台湾。(2分)(2)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英雄精神?(4分) 以英雄模范为榜样,立志报效祖国;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责任意识,乐于奉献;加强自身修养,将个人的未来同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任答两点即可,4分)12.小钱币,大历史在历史长河中,货币以不同的形态流通于商贸体系中,连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这不仅意味着奇形怪状的货币不再流通,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摘编自陈慧《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材料二 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受唐朝货币制度影响,708年,日本正式在奈良仿照唐“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摘编自王永生《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外影响系列研究之三》材料三 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时期 语文 历史 地理 科技北宋 《水浒传》记述,林冲发配,路经柴进庄上,庄客拿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两者相加,重八十多斤。礼可谓“重”矣,可是披枷带锁的林冲如何带走呢? 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地为主,个别山峰超过了4 000米。 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的意义。(4分) 改变了货币混乱状况;有利于经济管理;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任答两点即可,4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现象:日本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2分)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唐朝开放包容;日本人善于学习;中日交往频繁;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任答两点即可,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北宋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次“演变”。(6分)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不便携带;四川交通不便;四川印刷技术与造纸技术先进。(任答两点即可,4分)评价:实现了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任答一点即可,2分)13.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学校组织七年级学生围绕古代典籍进行项目式学习,设计学习成果展板,请你一起参与。(14分)材料一 准备资料阶段,同学们搜集了下面的古代典籍图片。材料二 项目实施阶段,同学们制作了下面的项目式学习清单。项目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驱动性问题 介绍中华优秀古代典籍(作者、内容、成书历程、蕴含价值等)项目任务 布置展板1:思想典籍布置展板2:史学典籍布置展板3:________________布置展板4:________________学习成果 撰写参观展板后的心得体会(1)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把项目式学习清单中的“项目名称”一栏填写完整。(2分) 中华优秀典籍展。(2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二中其余两个展板命名,并加以简单说明。(8分)展板3:文学典籍。(2分)说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四大名著”,是明清文学艺术成就的代表。(2分)展板4:科技典籍。(2分)说明:《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属于明代科技巨著。(2分)(3)请你从材料一中挑选一部(除《天工开物》外)你所熟悉的中国古代典籍,参照示例,说明其价值。(4分)【示例】选择:《天工开物》。价值:《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科技具有重要价值。 【示例一】选择:《资治通鉴》。价值:《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示例二】选择:《本草纲目》。价值:《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具有重要价值。(任选一部古代典籍作答即可,4分)趋势 项目化学习1.某学习小组以“为什么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为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制作了如下展板,请你一起参与完成。(8分)(1)根据“宋韵生活”,列举两例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4分) 城市居民可以去瓦子等文化娱乐场所;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街市繁荣;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2)结合“循史探因”,分析北宋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4分) 北宋农业生产发展;北宋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宋辽之间出现相对和平局面,民族交融,社会安定。(任答两点即可,4分)2.某学校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陶瓷”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活动,邀请你一起探究,并完成以下任务。(14分)任务一 【认识隋唐时期陶瓷的史料价值】材料一(1)请你参照示例,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件文物(除示例外),为它写一张介绍卡。(4分)【示例】文物介绍卡名称:隋·彩绘武士骑马俑简介:马立于长方形平板上,昂首挺立状,马俑竖耳。鞍上一武士男俑,头戴璞帽,身披铠甲,面露微笑,神态安然。这一骑兵形象反映了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 【示例】名称:唐·三彩釉陶载乐骆驼。简介:此俑造型精美、色彩亮丽,骆驼与乐器演奏充满了异域情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侧面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任选一件文物介绍,言之有理即可,4分)任务二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陶瓷的发展变化】材料二 契丹鸡冠壶的早期形式最像皮囊,有形象的针线皮条装饰,样子扁扁的……鸡冠壶的形制发生适合定居的变化是自然的。原本扁平的鸡冠壶放置不易稳定,容易倾倒,故腹部圆鼓起来,重心下移,这样就不易被碰翻了。政局的稳定与经济的多元化,使契丹人不再需要一直骑在马背上,更多的时候,他们只需坐在家中,泡上一杯清茶,这时用无把的孔式鸡冠壶泡水就不实用了,窑工们将孔洞改成提梁,便于提拎,方便多了。——摘编自王胤卿《契丹民族鸡冠壶的文化诠释》(2)根据材料二,指出鸡冠壶形制的变化,并据此为以下鸡冠壶排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鸡冠壶形制变化的历史原因。(6分)变化:从像皮囊的扁平状变为腹部鼓起来的样子,由无把的孔式改成提梁式。(2分)排序:②①③。(2分)原因:契丹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鸡冠壶全面模仿皮囊的形状,后来部分契丹人开始过上农耕定居生活,生活比较安定,有提梁的鸡冠壶便于提拎。(2分)任务三 【探寻明清时期陶瓷的产销过程】材料三 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今广州海珠)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盖其器购自景德镇,彩绘则粤(广州)之河南厂所加者也,故有广彩之名。——摘编自刘子芬《竹园陶说》(3)根据材料三,概括广彩的生产、销售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过程的历史原因。(4分) 过程:在景德镇烧造白器,运到广东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2分)原因:景德镇是制瓷中心,清朝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2分)3.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项目化学习。请你一起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12分)任务一 【探寻古物】 史料一 唐代端溪箕形砚(出土于广州动物园唐墓)史料二 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李肇《唐国史补》(1)分别指出史料一与史料二的类型,并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史料类型:史料一属实物史料;史料二属文献史料。(2分)历史信息:唐代已使用端砚。(2分)任务二 【鉴赏珍品】发展概况 藏品 宋代,端砚被推举到了众砚之冠的地位。其外形轮廓古雅端方,构图简练、雅观。文人墨客热衷于鉴赏、收藏和研究端砚,并撰写了专门研究砚台的著作。抄手砚(底部镂空,手可以伸入底部)是当时端砚的主要样式。 明代,端砚从取材、砚形、雕刻等方面进一步突破、创新,古雅大方,浑厚而又富于变化,整体感强,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于一体。文人间铭砚(在砚台背面或两侧镌刻文字等)之风日渐盛行。 明端石灵芝砚宋、明、清时期砚台发展概况及部分端砚藏品宋端石抄手砚发展概况 藏品 清代,特别是康雍乾时期,所制端砚精细繁缛、制作手法精湛,“因石施艺”“随形纹饰”的雕刻方法在此时发展到巅峰。还出现了广作、苏作、海派、徽作等诸多流派,文人对于砚学的研究达到高峰,砚著颇丰。 清端石螺丝砚(2)根据上表,指出宋、明、清时期端砚制作技艺的变化以及具有的共同特点。(4分) 变化:样式从简单到繁复;制作手法逐渐精湛;纹饰逐渐复杂。(任答一点即可,2分)特点:重视端砚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对端砚工艺进行研究;文人群体在革新端砚制作技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任答一点即可,2分)任务三 【传承技艺】 砚台 制作创意 水之韵(由肇庆市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程振良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主题创作) “水之韵”砚台取材于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水立方,其造型外方内圆,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制作者还加入了篆刻、诗句、名言和寓意五环的五朵浪花图案等文化元素。该砚采用端砚中的名石——绿端,翠绿的色泽呼应了绿色奥运的主题。(3)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请你依照上表内容,任选一个传统节日作为创作主题,自拟砚台名称,并简述它的制作创意。(4分。要求:创意中要包括这一传统节日的两个文化元素,并说明其寓意) 【示例】选择:春节。名称:年年有余。制作创意:“年年有余”砚台设计为鱼的形状,“鱼”与“余”谐音,寓意丰收、富裕、有盈余,突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加入年桔等元素,寓意大吉大利、好运连连、吉祥如意。(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言之有理即可,4分)趋势 创新题型1.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下表给出的关键词中任选两个,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交融,和谐共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历史小短文。(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撰写小短文) 【示例】民族交融,和谐共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民族交融,和谐共生,才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8分)2.材料 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一支拥有27 000多人、百余艘舰船的船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及金银货币,浩浩荡荡地从刘家港出发远航西洋。……由于路途遥远,船载粮食、淡水消耗很大,海上天气又变化无常,船上人员多有不适或生病。途经三佛齐旧港时,当地海盗图谋袭击,险象环生,到达满剌加时,船队登岸人员又遭误杀。……部分船员开始埋怨,也有船员怀疑是否可以完成这次航行。——摘编自《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我们的航行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为题,站在郑和的角度撰写一篇激励船员的发言稿。(6分。要求:依照下面基本格式,补写包含远航的条件、意义等相关内容;内容符合史实,语言表达准确,行文通畅)(撰写发言稿)我们的航行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勇士们:前进!我们的航行一定会成为彪炳千秋的壮举!发言人:郑和虽然我们遇到了疾病、风浪、战争等困难,但这都是暂时的。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航行定能成功。我们这次航行的完成,将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推动中外贸易发展,还会增进我们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言之有理即可,6分)发言稿3.某校围绕“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开展探究活动,共设计了4个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任务。(8分)主题名称 相关内容主题一:制度与文化 ①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②科举制;③《红楼梦》。主题二:改变世界的 科技发明 ①活字印刷技术;②指南针;③火药。主题三:风靡世界的 “三大物产” ①丝绸;②茶叶;③瓷器。主题四:普济世人的 中医药学 ①《唐本草》;②《千金方》;③《本草纲目》。仿照下列示例,任选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说明。(不得照抄示例)(主题说明)【示例】主题一:制度与文化说明: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并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小说,至今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示例】主题二:改变世界的科技发明说明: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经过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14世纪初,中国发明的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任选一个主题进行说明即可,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