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是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和民众其他的生活手段、诉求融为一体,并非单纯的创作和审美过程。民间文学是文学,但又确实溢出了文学。自古以来,民间文学是民众进行生产和娱乐的基本方式,其表演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和抗争,以及各种仪式活动紧密相伴,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和意义,可谓之“民间文学生活”。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美国著名学者休斯顿·史密斯认为:“熟悉的话题可以通过新鲜的措辞而重新赋予生气。节奏可以引进来,配合以抑扬、顿挫、重音,直到说话近乎吟诵,讲故事演变成了一种高深的艺术。”在日常交流时,一句通常的话语一旦“近乎吟诵”,并产生了感染力,引起在场者的共鸣,其文学性便油然而生。
鲁迅有一段话引述极为广泛:“我们的祖先,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杭育杭育派”常作为文学起源于劳动的依据。鲁迅的文学立场显然是作家文学的,以为“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才是文学。
鲁迅这类作家的文学观一直得到民间文学界的热烈响应,以为停留于口头上的“杭育杭育”不是文学,更无以成“派”。于是,一提及民间文学,人们就会列举许多文本,诸如《白蛇传》《鲁班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并用书名号将文本的名称标识出来。在呈现样式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没有区别。而且,一旦采风记录下来,这一文本便成为经典,被学者反复引用,那些口耳相传的处于生活形态的民间文学反而陷入被遗弃的境地。
“杭育杭育”只是象声词,并无实际内容,但从“大家抬木头”的语境中爆发出来,便充满文学的情愫。在生活世界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民众在从事民间文学活动时,并不把它当作艺术创作来对待,民间文学创作常常是伴随着生产或其他活动一道进行的。
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只有摆脱文本的束缚,才能进入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文本植根于表演语境,两者本为一体,失去表演语境,文本就可能难以被正确理解。表演者和观众共同完成文本的生产,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行为。如果把民间歌谣从它生存的具体环境中抽取出来,没有“眼神交流”“声音的融合”“活跃气氛”“舞蹈的节奏”等等,只有记下来的歌词,那么其艺术魅力必然大为减弱。
文学或审美的属性不能涵盖民间文学所有的特征,甚至也非其突出特征。就最简单的民间文学文类“讲故事”而言,“故事”并非这一活动的核心,只是在场者共同的兴趣所在,或是用于交流的媒介,交流世界的构成才是“讲故事”的生活意义。这种交流与其他场域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故事性”的。当然,讲述延续和传播了故事传统,但这仅仅是这一交流活动的附属性能。吸引大家聚在一起的并非“故事”,而是“故事性”的交流活动。民间文学能够独立于文学之外,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原因就在于围绕这一文学传统,可以建构民间交流的生活世界。在民间生活世界的时时刻刻,可以没有文学,但不能缺少交流。民间文学正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交流的生活世界是民间文学存在的唯一场域。
(摘编自万建中《民间文学为何》)
材料二:
刘德方故事讲述的诗学风格是特殊的叙事形式,他生活阅历丰富,从事过种田、背脚、修路等多种生计劳作。正是在人民群众当中,刘德方学习了讲故事、说谚语、唱民歌、唱皮影戏、打丧鼓、打薅草锣鼓等民间文艺,培养了良好的讲唱能力,储备了大量故事、歌谣及相关素材,这使得他的故事讲述并非单一的口头散文叙事,而是汇聚多种民间文艺样态,讲述与吟唱结合散文与韵文交织,生动传神,多姿多彩。
刘德方擅长讲幽默滑稽的故事,也喜欢讲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简练晓畅的叙事极富艺术色彩,且贴近生活,包袱出其不意,让人笑有所思。最早采录刘德方故事的余贵福说:“刘德方故事的最大特点是文学性。他一讲出来,就有文学味。他有文采的故事特多。他不是吟诗作对呢,就是四句子;不是四句子,就是测字,它本身就极有文学性。”长期受诗学传统熏陶的刘德方强调:“我最喜欢的还是文化色彩深一点的故事。”“四言八句呢,它要说得好,说得押韵,虽说是打油诗,要说得挂帖(妥帖),因为我的故事就是诗词对联的多,哪怕不正规,也要说得押韵。”他的故事通常表现为使用押韵的诗文构成主干情节,并依此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
刘德方兼收并蓄不同种类的民间文艺,而且样样精通,在文化实践中相互借取,融为一体,民间故事讲述中有诗词歌赋的吟咏,民间歌谣唱诵中有叙事性的讲述等。刘德方演唱的五句子歌情真意切,如“隔河望见两块田,郎种苞谷姐种棉,郎种苞谷装满仓,姐种棉花嫁衣全,田不相连心相连”等,这类歌谣融入故事讲述,在日常交流中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刘德方还能演唱叙事性的长篇歌谣,比如孟姜女送夫、盼夫、寻夫、祭夫等歌唱层层递进,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体现刘德方对孟姜女故事及歌谣的理解,歌唱与叙述交相辉映,声情并茂。
(摘编自王丹《民间故事的诗学实践研究——基于刘德方故事讲述的分析》)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文学是文学,从文本呈现样式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没有区别,民间文学文本被学者反复引用后,成为经典。
B.在分析民间文学时还应关注表演时的环境、交流行为等非文本要素,民间文学的“文学性”并非仅存于书面文本。
C.刘德方的丰富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素材,这表明民间文学创作者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就越高。
D.刘德方演唱的五句子歌和长篇叙事歌谣,因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列举民间文学“讲故事”的例子,论证民间文学的交流本质,呼应开头“溢出文学”的观点。
B.材料一认为民众在从事民间文学活动时,并不将它当作艺术创作,所以民间文学的文学属性弱于生活属性。
C.材料二“郎种苞谷装满仓,姐种棉花嫁衣全”的整齐语言,既是文学表达,也是民众即兴交流的生活案例。
D.两则材料都聚焦于民间文学,材料一主要论述民间文学的特征,材料二主要介绍刘德方故事讲述的风格与实践。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社戏》中对“铁头老生翻筋斗”的描写,记录了浙江水乡的戏剧形态。
B.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对窦娥命运的细致刻画,揭露元代社会的黑暗。
C.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在婚礼现场即兴改编歌词,融入新人的生活细节。
D.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收录各民族故事文本,建立系统的叙事谱系。
4.材料一3到7段在论证“民间文学特征”时,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5.下面是刘德方讲的一则故事,请结合材料二的评价对其进行点评。
教学先生和叫花子看见一位姑娘从桥上走来,先生赋诗道:“十八女子多美貌,特到此处看木桥,三寸金莲足下小,罗裙前后飘过桥。”叫花子一听,认为不妥。“你这个桥这么好看啦,她偏到你这来看木桥 应该是‘路过此处看木桥’。”他又说:“……‘罗裙顺风飘过桥’,风一吹,罗裙它可以东飘、西飘,也可以前飘、后飘,先生说的是前后飘,这句不对。”这个先生就说:“你这么好的才学,怎么不教书呢,你还讨米呀 ”他说:“我像你这样的才学,老子几时就去讨米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雨 傅菲
①雨簌簌落。雨打在南瓜叶上,弹跳起来,又落下去,碎出一声:嗒嗒。南瓜花初谢,小南瓜只有肚脐眼大。雨从山梁一圈圈箍下来,一阵比一阵盛大。有人挑着竹箕去剪番薯藤。番薯藤还没有两尺长,剪一半留一半,挑回家,再分节剪,扦插到番薯地。借雨种番薯,借阳育谷种。
②雨收走了初暑的热气,激荡出幽凉的风。风摇着秧苗,浪起一层层的青色涟漪。雨燕是唯一在雨中翻飞的鸟,三五成群,一阵高一阵低。雨落一阵,山川又油绿几分。雨慢慢疏,雨线柔和,天敞开了光,远山明亮。
③雨下起来,没个尽头,晚上接着下。夜黑,看不见雨线。雨当当当,敲在瓦上,拉开了序曲。坐在屋里,瓦雨声如夜行赶路的马蹄声,嗒嗒嗒嗒。马蹄不疾不徐,有节奏地走在村户巷弄之间,马蹄溅起的水花,扬起来又落下去。赶路人是一个少小离家的人,在挨门挨户地问:“哪一扇门里,住着我年迈的母亲 ”
④每一扇门都紧闭着。开门的人,同样以瓦雨声回答:“有雨的地方草木丰美。”
⑤马在巷弄之间来回打转,赶路人疑惑不解,问自己:“我的出生地就是河流的出生地,难道错了 ”于是他继续敲门询问。在雨停歇之前,他给了自己答案:“我离开的地方,正是我回来的地方,来处即去处。”
⑥嗒嗒嗒的马蹄声,让世界陷入了汪洋。寂静的汪洋。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一片荒蛮。雨噗噗噗,打在窗玻璃上,滑下一道道水痕。水痕披散,似一道水帘。下楼打开大门,亮起厅堂所有的灯。并没看见马,也没看见赶马人。雨声在雨声中消失,雨声在雨声中胶合。雨在投射的灯光里,织出一张垂线的雨布。
⑦雨把夜的黑过滤干净了,天发白,白得没有杂色。清晨,川峦如洗,田畈一望无垠。峻峭的灵山之巅罩着白白的云海。从寒塘飞出来的白鹭,嘎嘎嘎叫着,十几只一群,沿着山边,飞向河滩。河水暴涨,淹没了草洲,淹没了棘柳林。咆哮的河水撞击着河堤,轰,轰,轰。蓝翡翠和鱼鹰,贴着河面飞。河水裹挟着干树枝、草屑、腐木,卷着浪,奔泻而去。
⑧坐落于对岸的彭家坞,三个大鱼塘,被雨水冲垮,泥堤溃坝,鱼在河中得到了胜利的逃亡。塘里的鱼,从来就不知道有比鱼塘更广阔的世界。或许,塘里的鱼以为,有水就可以安享生命,又不飞翔,要那么大的世界干什么用呢?在泥堤崩塌、塘鱼跃入饶北河的那一刻,它们蹦跳,浪起了水花,追逐着水流。它们多么快活。无限制的河流,才有无限制的自由。它们再也不会游回水塘里,除非被网捉了。它们自由地游,就是自由地活。假如失去了自由,它们将成为死鱼,被人剖腹剁头刮鳞,盐腌,入油锅,加料酒、生姜、蒜头、辣椒,制成舌头的祭品。
⑨曾思考过很长时间,植物、动物有幸福感吗?动物有情感、思维、感官,有痛感,有兴奋感,肯定能体会幸福。植物能体会幸福吗?我觉得,能体会。比如,用刀砍一下树,树抖动一下,有的树还流下浓浓的树脂,如松树、漆树、杉树。树没有发声器官,喊不出痛,只有拼命颤抖着身子,拼命地流身上的汁液。在山野,风吹来了,树叶沙沙响;雨落下来了,树枝淌着水珠。树在表达幸福。
⑩那动植物最幸福的一生,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是默默地生默默地死。生也不被知,死也不被知。或者说,生不被戕害,死不被践踏。鱼入了河,鸟入了林,正是这样幸福的时刻。
雨后的傍晚,远空难得抹了一襟晚照。这个时候,原野重获了生机。沟壑里的水慢慢浅下去,田露出了灰色的浆泥。白鹭、黄嘴山鸦、灰背鸫在安静地吃食。雨水多日,它们似乎忍受了足够的饥饿,它们再也顾不得将退的夕光,埋头啄食。也踏上草径,去田畈走一个大圈。田畈自西向东,慢慢倾斜低矮下去,高高的白杨树聚集着归巢的雀鸟,莲荷浮出零散的圆叶,牛背形的古城山生出几分肃穆。脚下的大地和所见的山川,滋生出巨大的慈悲。大地怜爱万物,包容万物。
事实上,一阵雨追赶着一阵雨而来。在傍晚,雨来得短暂而肆意。多次看到了这样的暴雨:雨在低空时,视野一片乌黑,只有亮亮的雨线在飘晃;而中高空的雨,则一片白。雨在高空,被空气摩擦,雨珠破碎,部分已雾化,因雨珠够大,继续下降,密集飘旋下来,遮蔽了视野。暴雨结束,但雨星子仍然迷蒙飘落,如断线的雨丝。风吹着雨星子,模糊乌黑的视野,也慢慢变白。原野白茫茫一片,不见山,不见人,不见树木,只有溪流淙淙。
天上落下来的水,涌入了河里。河水上涨,一日浪高一日,泄不出去的水,淹没了田野。秧田、瓜田、芋头田、葡萄田,成了一片水泽之国。乡人望着茫茫白浪,心揪着疼,又无可奈何。无人居住的瓦屋倒塌。
雨季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扫荡将死之物;补充了地下水,为土地储备了丰厚的续生资源;稀释了土壤农药、化肥污染,为生命体提供了更洁净的生存环境;淡水通过自然的循环,得以更广阔地分布,以尽可能广泛地孕育万物。
当某种非常规天气出现,我并不认为它是恶劣的天气,是对人类的一种惩罚,而是认为这是大自然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更理想的状态的一种方式。
无论多漫长的雨季,终究会结束。季节会给任何天气画上休止符。季节是一只魔手,操弄着一个神秘的键盘,翻雨覆云。雨季过后,便鲜有雨了。雨成了稀罕物。秧苗迎着骄阳,碧油油生长。雨是天空寄给大地的一封福音书——塑造生命的福音,也在塑造死亡的福音。这是自然界最伟大的业绩。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在②、⑦等段落写雨时,作者用多处色彩来勾勒周围环境,如油绿的山川、白白的云海等,这避免了视觉的单调重复,更具有画面感。
B.第⑩段中作者说“生不被戕害,死不被践踏”对于动植物来说就是最幸福的,这是因为没有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对于动植物来说更适合。
C.第 段作者描写雨后田野时,“将退的夕光”“零散的圆叶”等文字充满肃穆庄严之感,这与文章整体的轻松悠然形成巧妙的调和。
D.连续的雨天并不常规,但第 段中作者却认为这种天气并不恶劣,不是对人类的惩罚,这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战胜自然力量的坚定信心。
7.关于文中第⑧段彭家坞鱼塘这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站在鱼的角度发出疑问,不仅是鱼在发问,更是自己在发问,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产生对广阔世界的思考。
B.“浪起了水花”一句中,作者将“浪”活用为动词,展现出塘鱼在水中蹦跳的动感,突出了它们得到自由后的快活。
C.本段在结构上既承接了上文对雨水的描写,又引出了下文对于动植物是否有幸福感的思考,使文章前后衔接自然。
D.作者想象塘鱼被人捕捉后加工制成菜肴,直指人类夺取生灵自由的残忍,进而唤起大众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审视,
8.作者说“雨是天空寄给大地的一封福音书——塑造生命的福音,也在塑造死亡的福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作者在文中将瓦雨声想象成马蹄声,请对这部分内容加以理解和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厉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
宣王不修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孝①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许皇后,宣帝微时生民间。年二岁,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节选自《汉书·元帝纪》)
材料三:
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故立天子以齐一之。谓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
管子曰:“措国于不倾之地,有德也。下令于流水之原,以顺人心也。使士于不诤之官,使人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量人力也。不求不可得,不强人以其所恶也。”
知时者,可立以为长。审于时,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
(节选自《反经》)
[注释]①汉朝皇帝除了汉高帝和汉光武帝之外,其他皇帝谥号中都带“孝”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俗儒不达A时B宜C好是D古非E今F使人眩于名G实H不知所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于是,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词义不同。
B.籍,籍礼,谓天子亲耕籍田的仪式,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劝农勤耕。
C.度,谱写,作曲,与《扬州慢》“因自度此曲”中的“度”词义相同。
D.审,仔细考察,详究,与成语“审时度势”中的“审”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厉王奔逃到彘地,召公、周公两相共同执政,号称“共和”,自此至宣王即位前的约十四年中,国家事务由这两位贤臣主导。
B.汉宣帝为君治国重法轻儒,在宴会上,太子陪侍时的进言让他发现太子与他政治理念不同,同时发现淮阳王更适合做继承人。
C.汉元帝有很多才能技艺,善读书,擅长演奏多种乐器,年少时便尊崇儒术,登基后征用并将政事委托给儒生,为君优柔寡断。
D.管仲认为德对治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强调要“顺人心”“严刑罚”“信庆赏”,这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观点相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2)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
14.依据材料三第一段,从周宣王和汉宣帝的角度分析其帝王基业由盛转衰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凉寺,即古石头城
杨万里①
万里长江天上来,石头却欲打江回。
青山外面周如削,紫府②中间划洞开。
苏峻③战场今草树,仲谋庙貌古尘埃。
多情白鹭洲前水,月落潮生声自哀。
【注】①杨万里:政治方面力主抗金,反对屈膝议和。②紫府:指孙权在石头山楚国金陵邑故址上修筑的东吴第一军事要塞石头城。③苏峻:东晋初年率军直捣叛军老巢石头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异曲同工,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B.“削”字凸显了青山地势的险要,“划”字暗含着对孙权历史功绩的颂扬。
C.“今草树”与“古尘埃”巧用对比,突出了不同历史人物身后境遇的差异。
D.“洲前水”与首句照应,丰富了“万里长江”的画面,前后内容浑然一体。
16.本诗“月落潮生声自哀”与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均将“月”与“潮”相关联,请分析这两个诗句在写法及意境方面的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善于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哲理,如他以车轮、器皿等为例,指出“,”,以辩证思维阐释了“有”和“无”的关系。
(2)小慧在抗日事迹展上了解到,当初无人传授小兵张嘎对敌计谋,这好似《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提到的事例“,”。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玉”是极具韵味的意象。古人常以“玉”修饰器物、景物等,将情思寄寓其中,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瓷如玉,釉色凝翠。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肇始于三国,鼎盛于宋元,其“千峰翠色”的釉质,堪称“巧剜明月染春水”的绝技。然而,这项非遗技艺曾一度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老匠人年逾古稀,年轻人鲜少问津。同时,传统柴窑因环保要求逐渐被气窑取代。
转机始于一场“数字实验”。工程师用3D扫描技术复刻古代器型,Al算法模拟釉料配比,VR展厅让观众“穿越”至南宋龙窑……新技术不仅解决了传承难题,更凸显青瓷历久弥新的艺术价值。正如非遗传承人感慨:“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唯有让传统技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方能使其老树开新花。”
如今,青瓷不再囿于博物馆的展柜。短视频平台上,匠人直播拉坯、刻花的画面吸引百万点赞;在电商平台上,融合现代设计的青资茶器成为“爆款商品”。这门古老技艺,正以轻盈的姿态,翩然舞动于数字时代的浪潮之巅。
18.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效果。
19.假如你是一名非遗传承人,要从不同维度为大家介绍龙泉青瓷技艺,请结合文本前两段提炼出四个介绍要点,每点不超过1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说文解字》中,“水”(甲骨文象河流蜿蜒之形)作为汉字构形的基础,通过增笔、减笔、重笔等方式可以衍生出许多相关汉字(见小篆图表):
增笔造字中,“永”是在“水”中间加长笔画,象征水流绵延不绝;“氽”则是( 甲 ),本义为漂浮。减笔造字方面,“巜”是形如简化后的水渠;“冫”减省“水”为两点,作寒冷相关字的部首。重笔构字法则有“沝”,两水相叠表急流;“淼”,( 乙 )。
古人对水的认知深刻映射于建筑形制。灵渠水利系统以“天平铧嘴”为枢纽,通过“三七分流”调控水位,①不仅平衡航运,并灌溉农田。②这种顺应水势的营造智慧,被《水经注》誉为“道法自然”。③在建材工艺上,堤坝修筑尤重黏土配比,需兼顾密实度与渗水性,刚柔相济者乃为上品。④堤防贵实,唯有能御湍流而不蚀者,且为良工。
20.依据图表所示,在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分别解释“氽”与“淼”的构形,每处不超过12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虚词使用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
22.某文化景区内悬挂着一副以《兰亭集序》为创作背景,但尚未完成的主题宣传词:“□会兰亭书逸趣,□映曲水赋流觞。”策展人拟用“重笔字构形”的两个常用汉字补全首字,请结合《兰亭集序》的相关内容完成补写任务并说明理由。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B 2.B 3.C 4.
①破:批判鲁迅这类的文学家将民间文学等同于书面文本,以为停留于口头上的民间文学不是文学。为论述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张本蓄势。
②立:提出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生活属性的观点,强调构建民间交流的生活世界才是民间文学的突出特征。强化论点,突出民间文学重视“实践性”“互动性”等特征。 5.
①叙事形式体现了诗学风格,有文学味。故事用押韵诗文对答形式构成主干,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②幽默,富有诙谐感。“老子几时就去讨米去了”等语言诙谐幽默,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人笑有所思。
③故事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叫花子针对先生诗句中脱离生活实际的表述进行修正,着重表现了民间文学的生活性。
【答案】6.A 7.D 8.
①塑造生命的福音:雨水能收走热气,带来凉风,让山川更油绿,让人们借助雨水播种耕作;雨水能带来自由,让万物安享生命,提供更加洁净的生存环境。
②塑造死亡的福音:雨水用摧枯拉朽的力量扫荡将死之物,它是大自然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以图让自然恢复到更理想的状态。 9.
①描写赶路人在雨中的徘徊、疑惑与最终的领悟,代表着人们在生命过程中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思考。
②使雨景的描写更加细腻生动,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③营造出一种迷茫、惆怅又略带神秘的氛围。
④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使文章充满了文学性和诗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
⑤语言上多用拟声词(叠词),如“当当当”“嗒嗒嗒”“噗噗噗”等,语言表达有韵律美。
【答案】10.CFH 11.D 12.B 13.
(1)两相辅佐他,修明政治,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流传下来的风尚,诸侯又重新尊崇周王室。
(2)因为风俗不同的偏远之地,受不到天子的恩泽,所以设立了诸侯来教化他们。 14.
①设立公卿诸侯为帝王查补缺漏,周宣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后期独断专行。
②设立帝王是为了天下人,而汉宣帝因自己的私情选择继承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厉王出亡奔逃到彘地,召公、周公两相共同执政,号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在彘地。太子静在召公家中长大,两相于是共同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宣王即位,两相辅佐他,修明政治,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流传下来的风尚,诸侯又重新尊崇周王室。十二年,鲁武公来朝见。
宣王不遵循在千亩之地的籍礼,虢文公劝谏说这是不行的。宣王不听。三十九年,在千亩打仗,宣王的军队被姜氏之戎打败。宣王丧失了南国的军队之后,便在太原地区调查人口准备征兵。大臣仲山甫进谏说:“民众是不可以查点而征兵的。”宣王不听劝谏,最终还是调查了人口以备征兵。
材料二:
汉元帝,是汉宣帝的太子。母亲是共哀许皇后,宣帝微贱时生于民间。两岁时,宣帝继承帝位。元帝年八岁时,被立为太子。成年后,宽和仁厚而喜好儒术。见宣帝所起用的多是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用刑律来约束天下,曾在宴享陪从侍奉时随口进言说:“陛下行法度太过苛刻,应该任用儒生。”宣帝改变脸色发怒说:“汉家自有制度,本是将王霸二道交替使用,为何要专行仁政,效法周朝呢?况且浅陋迂腐的儒士不能通晓时宜,喜欢肯定古代否定当今,使人在名实上惑乱,不知所从,那怎么能委以重任!”于是叹道:“乱我刘家朝纲的,将是太子啊!”宣帝由此疏远太子而宠爱淮阳王,说:“淮阳王明于察断而爱学法律,应继承我的事业。”宣帝有意想用淮阳王取代太子,但由于少年(微贱)时依靠许氏,一起从微贱时走到现在,所以最终还是不肯背弃许皇后而另立太子。
元帝有很多才能技艺,善读文辞繁多的书籍,会弹琴、吹洞箫,能谱曲,加上歌声,划分节拍,极尽微妙曲折。少年时即喜好儒术,等到继承帝位,征用儒生,把政事委托给他们。元帝被文辞义理牵制,优柔寡断,宣帝中兴之业于是衰微了。
材料三:
古代设立帝王,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贪欲。而是为了天下人,设立天子来统一他们。但即使再英明的天子也不可能管到天下所有的地方,所以才设三公九卿和各级官吏来辅佐他。因为风俗不同的偏远之地,受不到天子的恩泽,所以设立了诸侯来教化他们。
管仲说:“把国家安置在不被倾覆的地方,是因为有了道德。从根本上制定方针政策,来顺应民心。任用不争权夺利的官吏,使人们各自做所擅长的事。明确做哪些事将必死无疑,树立法律的威严。敞开有功必赏的大门,在奖赏上讲信用。不做不能做到的事情,衡量人的力量。不追求得不到的东西,不拿人们厌恶的事勉强人。”
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可以任命他为行政长官。能审时度势,明察用人之道,能够充任官职的人,就可以推举他为君王。
【答案】15.C 16.(1)写法:
①前者直接点明“哀”,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哀伤;后者则更多是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绘,含蓄地表达对人生、宇宙的哲思。
②前者写“声自哀”,侧重听觉;后者写月潮共生的景象,侧重视觉。
(2)意境:
①前者描绘的是月落时分潮水涌起的画面,后者展现的是明月随着潮水一同升起的景象。
②前者的整体氛围是哀伤、凄凉的,后者的氛围是宏大壮美的。
17.【答案】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岂有谷城公付授 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答案】18.①运用拟人手法,“轻盈”“翩然舞动”将青瓷技艺人格化,生动展现出其在数字时代的灵活生命力(或突出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之美);
②“浪潮之巅”运用比喻手法,将数字时代比作浪潮,突出数字时代发展的迅猛之势。 19.千年的悠久历史;技艺的巅峰成就;青黄不接的现实处境;传统与数字时代的共生。
【答案】20.甲:在“水”字上方加“人”(或:将“人”置于“水”上)
乙:三水成字状浩渺。 21.①“并”修改为“也”或“还” ④“且”修改为“方”或“才”22.①上句补“众”
理由:统领“会(集会)”,化用《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下句补“森”或“林”或“竹”
理由:串联“映(映带),化用《兰亭集序》“茂林修竹……映带左右”,暗写环境清幽,文人宴饮之乐。
23.略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