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第四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第四册

资源简介

课题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学习目标
1. 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2. 理解发展的实质。
3. 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及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4. 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活动设计
1. 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条件。生命的进化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并最终产生了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大体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生命的进化过程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
2. 人类社会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这一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一旦进入宏观高速运动领域,它就不再适用了,必须让位于相对论力学。在随后的十几年中,玻尔、海森堡等一些年轻学者,又发现在微观领域内,牛顿的运动定律必须让位于量子力学。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这样,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是如此。”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无现金支付、共享经济……科技创新成果被不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29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的一系列表现分外耀眼。
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封闭落后的中国,也不是四十多年前贫穷僵化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西方国家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如何理解“西方国家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这句话?
5. 释疑解惑: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每个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2) 逆全球化符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1.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七十多年来,我们克服了各种挫折和困难,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坚定信念,终于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步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人民群众由当初的温饱不足到基本实现小康,再到全面实现小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仅增强了自己的综合国力,而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说明发展的实质。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历史,是一部与新事物同行、和新事物一起成长的历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从产业扶贫中的“公司+合作社”模式,到城市共享经济的“互联网+”新业态,再到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新事物层出不穷,一桩桩一件件,体现出发展不止、变革常新的社会发展规律,刻印下国家与新事物一起成长的深深足迹。
(2)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阐释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 有人认为,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两个有趣的论证,一个是“谷堆论证”,另一个是“秃头论证”。他说:“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或者是: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不能。——再来一粒或一根怎样?——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总是问加一粒谷子或减一根头发如何。等到最后,人们说可以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这时那最后加的一粒谷子或最后减的一根头发便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
(1) “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 “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或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2.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我们要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要充分估计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继续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准确把握历史规律、时代大势、发展条件基础上科学谋划、积极作为、顺势而为,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进中破解难题、实现目标。
结合材料,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 请分析下列名言警句所包含的哲理。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 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则得长生也。
4. 有人认为质变一定是发展。请就此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5. 释疑解惑: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2) 片面强调量变属于“激变论”。
(3) 质变是事物的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性环节。
(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78年,改革开放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自此,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如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稳定的收入,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健全的社会法治体系,更美好的城市、乡村生活环境,让更多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国家的文明进步、中国的发展强大。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其中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 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国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跨越,主要反映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2. 在最初研制时期,火车饱受世人的嘲讽。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但是它丑陋笨重,走得很吃力,像个病魔缠身的怪物。面对这个构造简单、速度缓慢的怪物,有人驾着一辆漂亮的马车与它赛跑,并讥笑说:“火车怎么还没有马车快呀?”有人责怪火车声响又尖又大,把附近的牛都吓跑了。各种抗议和打击纷至沓来。
200多年后,马车仍按原速转动着它的轮子,火车却在飞速前进着……如今,时速达350千米、安全快捷、平稳舒适的高速列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车速度一日千里的变化令人惊叹。
火车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给你什么启示?
3. 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个人能够更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给了供求双方更加自由的选择,降低了供给和需求双方的成本,有助于提升闲置资源的使用率,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推动经济更自由地发展。
共享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面临“成长的烦恼”,主要表现在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引发了社会冲突;劳动者缺乏“安全网”保障;消费者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大数据壁垒可能导致新的行业垄断等方面。
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共享经济的未来?
4. 释疑解惑: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 祝福语“一路顺风”忽视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3)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课题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活动一
1. 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
2. 发展具有普遍性,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3. 发展具有普遍性,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由浅到深的过程,认识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4.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封闭落后的中国,也不是四十多年前贫穷僵化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因此,西方国家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5. (1) 正确。
(2) 错误。逆全球化违背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活动二
1. (1)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国克服各种挫折和困难,顶住各方面压力,不断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改革创新,终于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历史,是一部与新事物同行、和新事物一起成长、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历史。新事物层出不穷,一桩桩一件件,体现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 该观点是错误的。①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则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单纯的数量增减、位置的变更、状态的重复和循环、进化和退化、上升和下降等,都是运动和变化。②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活动三
1. (1) “谷堆”和“秃头”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重视量的积累,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又要把握历史主动,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3. (1) 此名言体现了要重视量的积累。
(2) 此名言体现了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3) 此名言体现了要坚持适度原则。
4. ①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③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
5. (1) 正确。
(2) 错误。片面强调量变属于“庸俗进化论”。
(3) 正确。
(4) 正确。
活动四
1. (1) ①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②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 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每一个阶段都是量的积累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从而促使中国不断强大。
2. 火车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说明: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②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启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3. 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积极支持共享经济的发展。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对共享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4. (1) 正确。
(2) 正确。
(3) 错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4) 错误。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