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保护人身权 课件(共26张PPT)+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保护人身权 课件(共26张PPT)+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民法典含义
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
法律地位平等,没有领导和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等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民法调整的主体
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民法调整的内容
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又称之为民事法律关系)
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温故知新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10.2 保护人身权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是民法的重要内容。
2.法治观念:侵犯生命权、健康权、隐私权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培养学生尊重自己人身权利和保护他人人身权的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3.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教学重点:法律如何保护人身权;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人身权;
学习导航
阅读P86-88,主体部分慢读,材料部分快读,找出并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3分钟)
人身权的重要性、要求
人身权的内容
生命权、健康权的重要性、如何保护?
对人身权的认识
肖像权的内容?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肖像权?
隐私权的内涵、保护意义?
认识-人身权




视频赏析
网络暴力需担责
思考:1、视频中的网络语言暴力侵犯了我们什么权利?
2、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如何维护?
人身权:名誉权
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了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并明确禁止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具体内容如下: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通过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名誉权保护的是民事主体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社会评价
民法典为何不断完善对人身权的保护?
民法典对保护名誉权的相关规定
侵权形式 :包括侮辱(如辱骂、贬损)和诽谤(如捏造事实、散布谣言)。 法律后果 :受害人可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探究:日常生活侵权行为需警惕
以下行为,分别侵犯我们哪种人身权?
公开照片
公布个人信息
恶意侮辱谩骂
尾随跟踪寄不明物品
肖像权
隐私权
名誉权
生命健康权
民法典第110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知识总结
课堂笔记—1.人身权的重要性、内容、做法?P87
①我们都希望享有充分的人身自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精神状态,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②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重要性
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内容
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做法
以案说法-全面理解
人身权




1. 以上情境反映出学生的什么权益受到保护
2. 当和别人发生矛盾,被打了一拳,你应该怎么办
学校为身体不适的学生提供帮助,并及时联系学生家长。
食堂公示食材的来源,工作人员且有健康证
3. 你的好朋友看见你被打了,要为你伸张正义,你该怎么办
环节一:生命健康权受保障
1.小美的生命权、健康权受到了侵害。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2.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小美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差,同学们经常嘲笑她,班上几个刺头学生经常给她找茬,戏弄她。小美性格比较自卑懦弱,不敢把被欺负的事告诉其他人,这渐渐地助长了霸凌者的嚣张气焰,他们越来越变本加厉,开始对小美拳打脚踢……
她每天都像是活在噩梦之中,精神和身体也越来越差……
情境思考:1.小美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这一权利有何重要性?
2.小美应该怎么办?请你向她提一些建议。
3.对于霸凌小美的同学,请你给他们一些忠告。
3.侵害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
生命权和健康权
课堂笔记—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的重要性、如何保护?
重要性
做法
【笔记】2.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
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①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②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
以案说法
小林和小明是很好的同学。一天,小林用AI换脸软件将小明的脸合成到搞笑视频,发到班级群引发热议。小明要求小林删掉视频并向她道歉。但他不以为然,觉得小明在小题大做。认为自己将小明搞怪动作的照片且使用范围仅局限在群聊中,自己的行为并不侵犯小明的任何权利。次日,小明与父母一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在微信群内公开赔礼道歉,删除相应视频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思考:小林侵犯了小明的什么权利?如果你是本案的审理法官,你该如何判定?依据是什么?
肖像权
民法典第1019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姓名肖像受保护
结合课本,了解肖像权。
课堂笔记—肖像权的内涵?法律如何保护肖像权?
如何保护
【笔记】3.法律保护肖像权
①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③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内涵
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
活动-以案说法:制作表情包--好玩儿,也好惹官司
第一千零二十条: 合理实施下列行为的,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
(一)为个人学习、艺术欣赏、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在必要范围内使用肖像权人已经公开的肖像;
(二)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三)为依法履行职责,国家机关在必要范围内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四)为展示特定公共环境,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五)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权人合法权益,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的其他行为。
法律链接
以案说法(三)
视频赏析
小组讨论:结合视频及生活经验,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谈谈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
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微信QQ)、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骚扰电话、骚扰短信、骚扰电邮);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处理(获取、删除、公开买卖)他人的私密信息等
课堂笔记—隐私权的内涵?保护隐私权的意义、作用?
意义、作用
【笔记】4.法律保护隐私权
①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②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内涵
隐私是我们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课堂笔记—法律如何保护人身权?
【笔记】5.法律保护人身权
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生命权和健康权的重要性、如何保护)
法律保护肖像权。(肖像权的内涵?法律如何?)
法律保护隐私权。(隐私权的内涵、保护的意义、作用?)
87
体现
重要性
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内容
10.2保护人身权
肖像权
隐私权、
生命和健康权、
原因、要求
含义、法律规定
含义、法律规定、意义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王某犯下多起抢劫案,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当地普法办联合电视台对宣判过程进行拍摄报道。王某认为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侵犯了他的肖像权,遂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本案中,电视台的行为( )
①侵犯了王某的隐私权和肖像权
②已构成侵害王某的肖像权和健康权
③是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没有侵犯其肖像权
④依法报道违法犯罪案件,未侵犯公民基本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举报他人、执法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肖像权等。正当合法的权利才受法律保护。
随堂训练
2.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标志线”。下列“标志线”与公民权利相符合的是( )
①横穿马路的“斑马线”——生命健康权
②银行窗口的“一米线”——肖像权
③火车站台的“候车线”——生命健康权
④施工现场的“警戒线”——隐私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隐私权
生命权、健康权
随堂训练
3.某小区业主吴亮与宠物店老板赵勇因服务问题发生几次争执后,多次在小区业主微信群中发布信息指责赵勇,使用“欺骗客户”“装疯卖傻”“人格分裂”等言辞,并用赵勇的照片作配图。这对赵勇及宠物店经营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如果吴亮在小区业主微信群中发表的言论有真实成分,则并无不当
②吴亮在小区业主微信群中发表的言论侵犯了赵勇的名誉权
③吴亮使用照片作配图的行为侵犯了赵勇的隐私权
④赵勇有权要求吴亮在小区范围内消除给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错误,侵犯了赵勇的肖像权。
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
随堂训练
4.刘某因投资失败,以极端方式发泄情绪,在城市中心区域道路冲闯红灯,冲撞行人,造成5死8伤。大连中院一审判决被告人刘某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情绪的宣泄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②他的行为触犯了刑法,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③任何人的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④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禁止任何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
犯罪行为,才会受刑罚处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