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试卷类型:A
2025年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中考一模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笔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选择题,每题2分,计24分)
1.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2.下面的历史时间轴是根据著名史学家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断代制作而成。在“中国的中国”时期,统治者为有效统治地方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3.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B.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C.明朝灭亡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4.“(1860年)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这些建筑,都足以表彰往日的技术和风格,唯一无二,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它们比拟。”这些皇家建筑被毁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和原则。以下史实论述的观点是( )
①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②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宣布实行变法; ③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④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A.中国面临严重内忧外患的局面
B.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严重危机
6.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面两幅战役地图,从中能提取到这两场战役的相同点有(  )
①都发生在1937年 ②都由八路军组织发起
③都发生在华北地区 ④都是由彭德怀指挥的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7.为了改变下图反映状况,建国初期我国实施了( )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项目中国(1952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钢产量(人均)2.37千克4千克538.3千克发电量(人均)2.76千瓦时10.9千瓦时2 949千瓦时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一五计划 D.“大跃进”运动
8.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邓小平在深圳等南方地区视察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两篇文章都( )
A.主张要贯彻科学发展观 B.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体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D.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9.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下列有关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
A.古代印度文明:种姓制度和佛教
B.古代埃及文明:金字塔和楔形文字
C.古代中国文明:分封制度和《太阳历》
D.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和象形文字
10.下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程。对相关史事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④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B.②共产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③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C.①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纲领 ③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D.②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强大 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11.下图反映了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贫富分化逐渐加剧
C.生产力发展迅速 D.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2.西方某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这三项内容的共同特征是( )
A.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抗争方式
B.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允许私人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D.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计36分)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东汉形势图 图B
材料二 唐代是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高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体育活动都处处可见。从体育项目看,唐代不仅传承了蹴鞠、缘竿、马术、摔跤(相扑)、棋类……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等新的体育项目,据文献记载,太宗皇帝是引进马球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民俗体育方面,如秋千、斗鸡、踏春、赛龙舟也在城乡蓬勃开展……有些项目远播朝鲜、日本、东亚、西亚,甚至欧洲,出现了以唐朝为文化中心的传播流。
——摘编自王俊齐《唐代体育文化史》
(1)材料一图A政权的建立者是________;(1分)汉代_______的发明,(1分)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图B画作是宋代________(人物)所画,(1分)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奥林匹亚神庙中的___________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表现,(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分)
14.(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建国的时刻,第一个在1776年,第二个在1787—1788年。《独立宣言》是第一个时刻的“开创性”文件,宪法是第二个时刻的“开创性”文件。前者非常激进,将主权确立在个体之中,将政府描述为与此抵触的力量,反抗政府则是自然的行为。后者是一个保守的文件,将主权确立于“人民”这个集体当中,将政府定位为自由的重要保护者而非敌人,认为社会平衡比个人自由更具价值。——摘编自约瑟夫·J.埃利斯《美国创世记》
图A 《拿破仑法典》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两个文件的“开创性”体现在哪里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A文件的历史意义。(2分)
材料二 大事年表 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1929年美国股票价格暴跌,随后开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20世纪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事年表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什么 (1分)并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性事件。(1分)
(3)请从下列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用序号表示),并从材料二历史时间轴中选择相互关联的史事对所选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
观点: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可以相互借鉴 ②同样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可以走不同道路 我选择的观点: 选择史事: (2分) 阐述或说明:(4分)
15.(15分)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征程。现邀请你就“新征程”开启探究。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巩固新政权】
材料一人民企盼已久的新中国成立了。中华大地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局面。同时,在党和人民面前,新中国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威胁;祖国大陆尚未完全解放;全国还有约2/3地区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国家为应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在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采取的措施。(3分)并分析“经济措施”实施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 ① 】
材料二 鞍山大型轧钢厂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王进喜(1923—1970)图1图2图3
(2)依据材料二,指出图2事件中的“创举”。(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与图2之间的关系。(1分)请你在①处,为材料二中3幅图片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1分)(要求:观点鲜明、语言凝练)。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幅图,对所拟定的小标题加以说明。(1分)
【挫折与反思】
材料三 图4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是一个“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是建立在亚非拉国家的“痛苦”之上的现代化。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中国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就不可能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亦步亦趋,必须发挥后发优势,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全面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图4事件造成的影响及教训。(1分)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影响。(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1分)
【转折与腾飞】
材料四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主导下,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标志着在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政治核心的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的开始。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正由于有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摘编自李君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图5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5会议召开的思想基础。(1分)依据材料四,谈谈如何理解“1978年历史在这里转折”。(1分)综合上述,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新征程”的历程的感悟。(2分)
2025年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中考一模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B D B B C C D A B A D
13.(1)刘秀(光武帝);(1分)造纸术;(1分)张择端;(1分)宙斯像。(1分)
(2)表现:体育活动范围广;体育项目多样;体育项目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民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答对任意两点2分)原因: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稳定;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充满活力;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融合加强;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统治者的推动。(答对任意两点2分)
(3)做法: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实践者;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文化自信,努力开拓创新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14.(1)体现:《独立宣言》强调主权在民,注重个体权利,赋予民众反抗政府的正当性;1787年美国宪法强调国家的集体概念,肯定政府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1分)历史意义:《拿破仑法典》整理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成为很多国家的民法的参照蓝本。(2分)
(2)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或“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1分)标志性事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分)
(3)【示例一】我选择的观点:①
选择史事: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实行“新政”。(2分)
阐述或说明:1921年,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自由贸易等,借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部分要素,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33年,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通过制定法令对市场秩序进行控制,对生产销售进行宏观调控,借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部分理念,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因此,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促进自身的发展。(4分)
【示例二】我选择的观点:②
选择史事:苏联颁布新宪法;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分)
阐述或说明: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该模式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结合本国国情,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苏联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道路,中国则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因此同样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可以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各国在制定政策时要依据本国国情,寻求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4分)
15.(1)政治:西藏和平解放;(1分)经济:土地改革;(1分)军事:抗美援朝。(1分)变化: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分)
(2)“创举”:实行公私合营,采取赎买政策。(1分)关系:图1鞍山大型轧钢厂的建设为图2公私合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持。(1分)小标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示例)。(1分)以图1为例说明:鞍山大型轧钢厂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果,“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体现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1分)
(3)影响: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分)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影响: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任意一点1分)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天性弊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西方式现代化是“串联式”发展,建立在对亚非拉国家的掠夺之上。(1分)
(4)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分)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分)感悟: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发展策略。(任意两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