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五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去世(前678年)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者多达177人,《左传·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批评道:“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若之何夺之?”中原封国如宋国、鲁国虽偶有人牲现象,但均遭到士大夫反对(如宋国司马子鱼、鲁国臧武仲)。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 秦国等级秩序的严密 B. 周朝的礼制难以为继C. 礼乐制注重以人为本 D.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2. 宋代花鸟画家注重写生,强调“师造化(自然)”。“师造化”既是对自然的观察和审视,又表现出画家对物象的思考和研究。徽宗年间《宣和画谱》言:“画家虽游艺,至于穷理处当须知此。”出现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A. 商品经济繁荣和绘画技艺高超 B. 理学对艺术和审美的影响C. 士大夫阶层忧国忧民的家国观 D. 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精神3. 公元670年,日本天智天皇在全国范围内制定户籍,名“庚午年籍”。692年,持统女帝设立了“班田大夫”一职,并首先在大和、河内、摄津、山背“四畿内”实施班田。奈良时代(710~784年),国学每年都要进行严格考试,成绩优秀者即可参加国家的任官考试。这些可用于说明( )A. 政治制度是中日交往的主要内容 B. 中华制度文明对日本的辐射C. 古代日本未形成稳定的本土文化 D. 中日两国间商贸往来较频繁4. 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法老时代,凡是能修起正式坟墓的埃及人,从在世之时起,都会不惜钱财去办理他们认为“有死之年”必备的各种物品来装饰坟墓。这体现出古埃及( )A. 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B. 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 法老对国家经济的严格控制 D. 文明深受自然环境制约5. 据记载,拜占庭帝国的学生们既要学习《圣经》又要背诵《荷马史诗》哲学、算术、天文、法律、物理和神学课程均是高级教育的组成部分。政府官员和教会高级僧侣均被要求具有教、俗两方面的文化修养。直到帝国末期,只知神学的教士或对宗教问题无知的作家都难登大雅之堂。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拜占庭帝国( )A. 教俗文化并存发展 B. 世俗王权借助希腊传统对抗神权统治C. 神权来自王权授予 D. 基督教发展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承6. 下表是印度佛教寓言“三条鱼的故事”的主旨流变情况。据此可判断,古代印度( )出处 故事主旨/寓意 备注巴利文《本生经》 懈怠懒惰者常误事 批评懈怠懒惰者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运用智慧应对未来之事和突发之事至关重要,行动迟疑导致毁灭阿拉伯语《凯里来与迪木奈》 智者谋事,必事情发生之前波斯语《玛斯纳维》 人不管年龄的大小,重要的是有智慧 故事被分析,故有多个主旨寻找归宿要有明智的弃取不要为了过去的事情而痛苦泰语《娘丹德菜的故事》 有智者能够逃脱死期①文化交融推进文明演进②宗教观念阻碍文学进程③文化辐射区域相对广阔④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发展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7. 有学者认为,自从马和战车登上历史舞台后,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来就己具有的机动性,成倍地增强。这往往使农耕世界的文明先进国家,特别当它们因内部矛盾而陷于衰落时,处于难以防御的地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A. 印欧民族引领人类文明发展 B. 历史进程深受内外因素冲击C. 农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 D. 先进文明因内部矛盾而灭亡8. 美国学者胡其瑜指出:“1854年,秘鲁废除了奴隶制……中国劳工替代了黑奴,成为种植园经济中首要的劳动力。”参加1869~1878年古巴民族独立战争的冈萨洛·德支萨达将军则说:“将来我们能够为中国人树碑的时候,让我们镌上下面两句话来颂扬他们的恩义吧:在古巴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逃兵,没有一个是叛徒。”这表明( )A. 人口迁移影响拉美社会发展 B. 国际苦力贸易形式多样C. 华工资本主义开辟新财源 D. 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萌发9. 1652年,北美百慕大殖民地的一名混血奴隶声称自己生而皈依基督,上帝早已将她与异教的黑人奴隶做了本质区分,因此她应拥有基督徒的自由,不应该终身为奴,经裁定,这名奴隶获得自由。但1680年,巴巴多斯殖民地的奴隶主向英国政府申诉,认为受洗黑奴皈依基督教会损害他们的财产,改信基督教的黑人奴隶会变得难以“驯服”。这些可用于研究当时( )A. 出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突出C. 宗教成为殖民统治的唯一手段 D. 殖民地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10. 有学者指出,自1901年实行“白澳政策”后,澳大利亚移民人口的族群构成便保持着高度统一。“1900~1950年间,澳大利亚人经常庆贺自己的国家99%是不列颠血统”。1972年,惠特拉姆政府宣布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1979年,亚洲成为其最大的移民来源地。1996年上台执政的霍华德立意改革移民政策,优先接纳技术移民。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 )A. 意在摆脱对宗主国的技术依赖 B. 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 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 旨在增强国民自由平等意识11. 清末陶瓷鉴赏家陈浏在《匋雅》中指出:“康窑有青花大盘,椭圆而长,长可二尺,宽及尺。盖西餐所用,颜色美好,笔法工细,为国初教士所特制。或即南怀仁、汤若望之流亚欤?盘中画皇冕徽章,旁有两翼之狮狗,分攀于其上。载有拉丁古文,阳历年月,吾华业瓷者宜知所取材焉。”这可用来说明( )A. 朝贡贸易加快中国传统文化革新 B. 清朝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拓展C. 物质交流促使中外审美意识趋同 D. 西学东渐推动中西文化交融12. 1658年9月,《伦敦政治快报》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品,中国人称之为茶(Tcha)……(伦敦)咖啡馆有售。”此后,随着茶的普及,英国出现了专门的茶馆和茶园,成为社交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并形成了“下午茶”文化。这表明( )A. 医用功效促使茶叶广泛传播 B. 国际商品流动丰富民众生活C. 中英直接贸易往来相对频繁 D. 英国市民推崇东方生活方式13. 被称为苏莱曼王座的速忽儿鲁黑曾是伊利汗国的夏营地之一,阿八哈汗(1234~1282年)在位时开始在此营建夏宫(如下图)。夏宫废弃了萨珊旧宫址东南面的城门,改在南面的城墙上新开了一扇城门,以形成南北中轴线的格局。此遗址还出土了龙、凤主题的装饰陶砖。这可用于印证( )A. 伊朗本土文化主导地位动摇 B. 蒙古西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C. 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统一性 D. 地方政权对元王朝的向心力增强14. 哈代的历史小说《号手长》描述了英国适龄青年、磨坊主、退伍老兵等积极参与志愿军,决心与拿破仑一战到底、保卫家园的故事。小说中,“如今每个人都是士兵”“当国家召唤时,人们必须服从,否则他就不是男子汉”,人们当兵“不是出于必须,而是出于爱国”。该小说( )A. 体现了英国国民的国家意识 B. 折射出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C. 渗透了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 D. 反映了英国政治文化的重塑15. 1835年《麦考莱方案》提出,确立英语为印度的教学语言,1837年印度政府的官方语言和法院用语统一为英语。在当今印度商店里,大部分商品的标识和说明都是英文,书店里95%以上的图书都是英文图书,众多的印度官员和行业精英在正式场合更倾向于使用英语。这说明( )A. 印度民族民主革命并不彻底 B. 殖民扩张对民族文化影响深远C. 文化霸权主义制约印度发展 D. 印度本土语言正逐渐走向消亡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道文化为主干,包含个人修身文化、人际交往文化、治国理政文化、和谐文化、生态文化五种积淀深厚的文化体系。这些理念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核心部分和主轴红线,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超越国界和人种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和规范。不管中华文化与外界文化经历多少冲突交锋,上述核心价值从未动摇,反而一以贯之,历久弥新,在吸纳各种文化之后更加根深蒂固。——摘编自王家荣《从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四大特征看文化自信》材料二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于1997年正式提出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自知其文化,这不仅要求人们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知、对本民族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自信,还要求文化交流与沟通中反思借鉴他国文明,从而把握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客观规律,并主动承担起发展文化的历史重担。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文化得以持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摘编自陆卫明等《论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发展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文化自觉”概念体现出的特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事例加以说明。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拜占庭帝国漫长的历史当中,对罗马的政治认同和对基督教的宗教认同是拜占庭人身份认同的主要构成部分,文化认同则主要是经过基督教改造的希腊文化。在帝国晚期,随着拉丁西方(古罗马地区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崛起和古希腊文化的复兴,希腊认同开始出现。它强调古希腊时期的辉煌成就,代表了一种与古希腊人建立新联系的尝试。当拉丁西方对拜占庭人的罗马身份表示异议时,它可以让讲希腊语的拜占庭人重获尊严。15世纪拜占庭的希腊认同反映了当时学者们的现实诉求及对族群未来的看法,在不同群体身份认同建构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摘编自金志高《15世纪拜占庭希腊认同问题刍议》材料二 13、14世纪,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共和国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些城市国家长期以来曾是拜占庭与西欧交往的桥梁。在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垄断了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无法摆脱神学的控制而发展。在拜占庭,宗教神学的控制力则相对较弱,因此科学文化特别是实用科学能走上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十字军东侵的狂潮使大批西方教俗封建主、骑士来到君士坦丁堡,这就使西欧能够了解在古典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拜占庭文化。14、15世纪,正当西欧文艺复兴兴起时,在拜占庭出现了与西欧人文主义相近似的倾向:热爱古典文化,崇拜理性力量,注意人的个性,渴望社会和经济改革。——摘编自解素蔚《拜占庭文化及其对西欧文艺复兴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拜占庭帝国晚期出现“希腊认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拜占庭文化能够对西欧文艺复兴产生影响的条件。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蒙古大军通过三次西征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蒙古统治者特别注重中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据统计仅元朝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蒙古西征军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中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和黄河流域的汉文化中心,也得以展开了广泛交流。欧洲和东亚间也频繁来往,不仅表现在互派使节、商人活动等方面,而且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东西方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互相传播各方面的消息,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共同为统治者服务。此外,蒙古统治者始终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帝国境内多种宗教并存,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广泛交往,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也都受到影响。——摘编自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材料二 作为拉美文化主要源文化之一的欧洲文化,本身是多种文化成分的混合体,这有利于与不同的异质文化并存而形成多样的文化结构。而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在拉美恶劣环境下的存续,对拉美多样文化结构的形成贡献良多。殖民地时期以来,拉丁美洲未曾出现单一的生产方式结构,一种生产方式居优的多元混合型的生产方式结构在拉美大陆持续至今。此外,殖民进程是由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的,因而拉美各地受欧洲文化影响的先后不同,程度也有差别。现在,拉美多数国家力图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指导推动文化的发展。例如,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墨西哥认为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世代传承。多数拉美国家比较重视文化权问题,认可并通过法律等途径来保障公民享有的文化权。例如,《墨西哥政治宪法》认可每个人都享有文化权,允诺个人可以充分实施其文化权并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拉美国家还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化促进文化发展。近30年来,在美国和欧洲流行着拉美音乐,在世界各地都可见到被翻译成各国文字的拉美文学作品。——摘编自靳呈伟《拉美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成因及维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促进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殖民时期以来拉美文化多样性的成因及现代拉美国家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手段。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资本的区域性被彻底消解,伴随着广阔的国际市场及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资本的网络化随之而来。资本网络化流动和扩张的趋势,从经济领域开始,向着文化领域延伸,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文化全球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在文化贸易场域中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摘编自徐望《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贸易形势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高二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五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B【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16题答案】【答案】(1)内涵:修身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际交往文化:和而不同;治国理政文化:民本思想,天下为公;和谐文化:天人合一;生态文化:道法自然。(2)特点:自我认知的深刻性;历史传承的延续性;主动反思的自觉性;开放包容的创新性。示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至上”这一科学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为指导,充分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并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形成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示例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周恩来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华文明中的“和而不同”“协和外邦”“亲仁善邻”等思想精华相结合,在万隆会议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示例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借鉴《诗经》中的“小康”一词,将这一蕴含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希冀的词语转化为现代化“三步走”的目标之一。这些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把握。(任举一例,点明中华文化的内涵,史实正确即可)【17题答案】【答案】(1)原因:拜占庭帝国长期传承了古希腊文化;拜占庭帝国晚期陷入困境,借助希腊文化凝聚力量;西欧崛起后,拜占庭通过认同希腊寻求西欧的庇护和帮助。(2)条件: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思想上,人们急于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文化上,科学文化的独立性发展特征;军事上,十字军东侵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地缘上,拜占庭帝国与西欧地缘联系密切。【18题答案】【答案】(1)有利条件: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驿站制度;对外扩张扩大了统治疆域,人口迁移加速;注重和保护东西方 商业贸易和技术交流;奉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2)成因:源文化特质的影响;西方列强殖民进程的差异性;社会经济结构与种族(人种)结构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手段:秉持先进文化理念推动文化发展;尊重、保障个人享有充分的文化权;文化产业化与文化互惠交流。【19题答案】【答案】论题: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阐述: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局限在各洲内部和欧亚大陆之间,不具有全球意义。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各洲之间的贸易也随之展开,国际分工继续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国际化;国际贸易的过程,也伴随着文化的传播,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茶以及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各国服饰的变化和交流,钟表和时间观念的传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和流行,都体现了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互鉴,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